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雷雨结局)
《自卑与超越》学生读后感范文(8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
越》。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
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
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
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
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
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
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
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
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
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
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
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
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
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
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
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
“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
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
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
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
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
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
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
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
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
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
1
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
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
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
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
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
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
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
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
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
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
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
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
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
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
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
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
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
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
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
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
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
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
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
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
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
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
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2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17:2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723122963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