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典故

更新时间:2024-03-24 14:54:4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妇男节)

蒲松龄典故

蒲松龄典故

蒲松龄经典故事之小蒲松龄巧对对气石乡绅

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为村里人所称赞。当地一个姓石的乡绅十

分嫉妒,一心想找个机会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学“。

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蒲松龄,指着不远处被塌落

的砖墙砸死的一只小鸡,信口诌道:“细羽家禽砖后死。“念罢,他

又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龄来对。

聪明的蒲松龄早知石乡绅的为人,就心生一计,假装为难地说:

“我哪能对得上先生出的妙句。既然先生非要我学着对不可。我就一

个字一个字地试着对对吧!“

石乡绅信以为真,便点头同意了。

蒲松龄又说:“不过,还得请先生帮我记记,要不然,对完后面

的,前面的也就忘了。“

石乡绅更得意了,心想,这一回准能看上这个小家伙的笑话了。

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好,好,你说我记!“

蒲松龄扳着指头,一字一字地对开了:“粗可对细,毛能对羽,

有家必有野,有禽还有兽,石同砖成对,先与后可联,生死相对,自

不必说。总算都凑上了,请先生连起来看看怎么样?“

石乡绅照蒲松龄对的字一念,脸色“刷“地变得猪血般紫红。原

来这七个字连起来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和小伙伴们齐声喊着这个对句,连蹦带跳地跑了。这个捞

了一顶“粗毛野兽“桂冠的石乡绅,只好自认晦气。

蒲松龄经典故事之蒲松龄回应宰相的“请吃半鲁“

一天,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

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

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

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

“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

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

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

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

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

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

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

“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

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

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

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

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

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

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

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

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

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

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蒲松龄经典故事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祖上虽然没有显赫的人物,

却是都通经书,有些学问;特别是他的父亲蒲架,更是精通儒家学说,

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家庭,倒是称得上

世代书香。

蒲松龄生来聪慧颖敏,勤奋好学,又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有

着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在他去私塾读书前,就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

读完了《诗经》、《论语》和《孝经》。在学校读书时,由于他对有些

经书已经读过,而且理解深透,有独到见解,不久,便成了私塾老师

的得意门生。私塾老师见他精力充沛,才华横溢,没有要求他重新再

读已经读过的书,而是根据他自己的愿望,让他多读史书和诗文。在

八股文盛行的年代,一个私塾老师能做到这一点,也的确是难能可贵

的了。

蒲松龄能在自己喜欢的知识领域中读自己爱读的书,其学习热情

也越发高涨,经常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计日程功,从不空费一日。

后来,他曾在《醒轩日课序》中回忆这个时期的学习情况时说:“庶

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其意思是说,那时读书

如果一日没有收获,就感到惭愧,感到不安,冷汗淋漓了。

正是由于蒲松龄读书如此刻苦用功,所以,到他十二三岁的时候,

就已经熟知经书,能诗善文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蒲松龄的家中

日益贫困,父亲蒲架只好放弃学问,改为经商;蒲松龄也只好辍学,

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蒲松龄仍没有忘记读书。每

到一地居住下来后,父亲外出做生意,他便在住地读书。

有一天,蒲松龄身边带的.书读完了,便去集市的书摊上买书。

途中,他看到一个说书老人正在为一群孩子讲故事,他便凑上去听。

这时,老人讲的是一个“捉蟋蟀”的故事。

说是从前有一个皇帝,爱斗蟋蟀,便下令各地百姓捉蟋蟀进贡。

当时,有个叫成名的农民,运气不好,很长时间也捉不到一只,常常

因此遭到官府毒打。成名被打得疼痛难忍,就去求巫婆为他想办法。

他按着巫婆的办法去做,果然得到了一只上等蟋蟀。成名如获珍宝,

准备第二天进贡给皇帝;可是,他九岁的儿子好奇,趁父亲一眼没看

到,拿出来斗,结果跑来一只大公鸡,一口给吃掉了。这孩子很害怕,

感到无法向父母交待,竟自己跳了井,等父母发现救出后,孩子已经

断了气。

那说书的刚讲到此处,见有几个公差走来,他担心犯影射皇帝罪,

赶紧收摊溜走了。蒲松龄挂心那一家人后来怎么样了,便追上说书人,

请他继续讲下去,并拿出自己买书的钱,送给那老人。老人把他拉到

一个僻静处,悄悄地对他说:“那家人自儿子死后,剩下夫妻二人,

又无法交贡,心灰意冷,也想自杀。然而,就在此时,他们的儿子却

变成了一个大蟋蟀,跳到父亲身上,让父亲把它去献给皇帝。于是成

名含着眼泪把它交给了当地知县,知县又把它献给了皇帝。皇帝见这

蟋蟀不仅个大,而且斗起来十分凶猛,宫中所有蟋蟀没有能斗过它的,

十分高兴,便将那位知县提升做了大官。”

蒲松龄听完这个故事,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愤恨地对那位

说书老人道:“那知县竟以一个孩子的性命,当了他升官发财的垫脚

石,这县官真是可恶。”

从此,蒲松龄不仅憎恨那些坏污吏,也喜欢上了听故事。也正是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随父亲走南闯北的经商过程中,一有空闲,便

去听说书人讲故事;并且每听完一个故事,回去就把它整理记载下来。

到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上百个故事,为他后来创作《聊斋

志异》奠定了基础。正如后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说的,在他

四十岁之前,巨著《聊斋志异》就已经初具规模了,书中故事,是“集

腋为裘”式地创作出来的,而其中的名篇《促织》,就是他把在十二

三岁时听来的那个“斗蟋蟀”的故事改写而成的。

蒲松龄十九岁那年,回到家乡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

名中了秀才,一时文名颇高。可是,在他二十岁后,几次进京应试,

都未得中。最后一次考举人时,他虽然成绩优异,一举得中,但到吏

部时,竟被以“相貌丑陋,不堪为官”的理由,将他轰了出来。

当蒲松龄极为愤慨地走出吏部的时候,忽然遇到一位白发老人,

把他拉到僻静之处说:“小伙子,现在做官,光有文才,没有钱财,

是做不上官的,你又何必为此生气呢?我早就知道你为人正直,很有

学问,还听说你已经积累了不少故事;如果你能像明朝吴承恩那样,

广泛搜集民间故事,再把今天的事编成故事,去写成一部故事书,不

也是一大乐事吗?”

蒲松龄听后,猛然一惊,再仔细一看那位老人,正是当年那位说

书老人,不由得激动万分地说:“原来是您老人家!幸亏您提醒了我,

否则会误大事的。从今天起,您就继续给我讲故事吧,把您所知道的

故事全部讲给我听,我一定要写成这部书。”

老人高兴地答应了。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他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

作”,就是指的这段经历。

蒲松龄的典故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

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

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

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

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

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

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

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

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

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和小时

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蒲松龄典故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14:5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632822962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蒲松龄典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蒲松龄典故.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宰相   父亲   故事   没有   孩子   老人   先生   乡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