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11player)
中国励志名人事迹素材
中国励志名人事迹素材1
朱载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生在帝王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求官求
财无所不及,但这位朱载堉却特立独行,常常做出相背而行的事情。
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得到文化熏染,数学、语文、音乐等科科都是优。10岁时就
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成为郑王王位继承者。但在15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改
变了朱王子的人生。
朱王子的父亲朱厚烷清正廉洁,因为直言劝谏而触怒明世宗,最终蒙冤入狱。小小年
纪的朱王子,开始为父伸冤,不停地奔波呼号,怎奈世态炎凉,谁会为一个落魄的王爷出
头呢?
上访无人接待,旧日同僚避而远之,朱王子悲愤写下“锦上花争先添补,雪里炭谁肯
送去”之后,搬出郑王宫,在宫外自建一座小土房,独居其中,以此抗 议父亲受到的不公
正待遇。
朱王子发誓,父亲不出狱,绝不搬回王府。惊世骇俗之举,吓坏了所有宗族之人,悄
悄地劝他不要再触怒明世宗,否则后果很严重。朱王子不屑于顾,住着小土房,吃着粗茶
淡饭,卧着土炕草席,苦度人间岁月。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至亲人说的是隔山话,虚情儿哄咱,假意儿待
咱,还将冷眼观。时下休夸,十年富贵,再看在谁家?”离群独居,让朱王子对人生有了更
深的感悟,散曲集《醒世词》横空出世,世人争相诵读。
写些诗词也不足以排遣胸中郁闷,朱王子便在风清月明之夜弹琴,借以抒发怨愤之气。
谁知弹着弹着,朱王子却发现了问题。一支乐曲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组成的,从高到低排
列下来称为音阶,那么,音阶之中相邻的两个音符,高低之间距离多少才是呢?
朱王子一边研究音律,一边苦修数学,并经过数次演算及推理,创建了十二平均律,
并以此制作出世界第一架定音乐器。而在为音符定音时,朱王子又用81档特大算盘进行
开平方计算,并研究出数列等式。
世人皆怜朱王子蜗居小房,却不知朱王子苦中作乐,搞研究、发明、创新等忙得不亦
乐乎。
光阴如水匆匆逝去,朱王子独居土房十九年。公元1567年,其父终于被赦免,朱王
子才结束独居生涯。
筑室独处十九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按理说朱王子也该享受真正王子的生活了。
但这位王子不仅没有享受生活,反而几次三番上书,“累疏恳辞”不肯继承爵位。这让所
有人都大跌眼镜,放着现成的王爷不当,非要做回普通人。
经历世态炎凉,目睹名利纷争,朱王子比任何人都要清醒,与其身陷名利旋涡,不如
置身事外;与其虚度此生,不如留下丰厚知识供后人学习。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辞掉爵位之后,朱王子不惜隐居于九峰山,开始著书立说。
漫长岁月里,朱王子孜孜不倦地学习,先后著有《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
三卷、《律历融通》四卷等等,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及文学等,知识
面之广,令人惊叹。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朱王子生性淡泊,不喜炒作,虽然曾将著作呈报给朝廷,但却没
有引起任何关注。虽然遭遇冷落,朱王子依然坚持梦想,潜心著书。生前无人问津,死后
也无波澜。雪上加霜的是,乾隆即位之后,竟然组织专家学者,声讨早已作古的朱王子,
将他的十二平均律斥为“臆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人不曾认可的学术,却在国外引起轰动。
18世纪初,朱王子的十二平均律的数据,由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带到西方,德国作曲
家巴 赫以此为据制作出世界上的第一架钢琴,如果说巴 赫是钢琴之父母,那么朱王子就
是钢琴之祖。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有两支复制的律管,而它的选材、制作方法及数据等,
都是参考了朱王子的研究成果。比利时的音乐家们感慨地说:“这样伟大的发明,只有聪
明的中国人才能做到。”
而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更是无限憧憬地说:“在中国,有一个叫朱载堉的布衣王
子,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是位音乐天才。”
盘点朱王子的学术成果,不仅首创十二平均律,还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制作世界第一
架定音器;使用珠算进行开平方;提出并解答了由四项构成的等比级数求解法;首创不同进位
制小数换算方法;创立舞学并规定内容大纲等等。
布衣王子朱载堉,扬名海外数年之后,终于被自家人认可,不仅为其设立纪念馆,他
的学术成果也开始涉足不同领域。虽然生在帝王家族,但朱载堉不被名利所诱 惑,时刻保
持“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心态,并最终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中国励志名人事迹素材2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
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
每一个脚印里都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
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
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
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
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
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
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三年的苦日子
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一个女人在大学里当教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
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
自己是学新闻的,更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
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
腾什么。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教师,永远
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
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
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在33
岁那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
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
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做重大的使命来完成。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
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
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
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来说,更是
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
着苦涩和忧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了,母亲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
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
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
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
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对一个人来说,
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
40多岁了,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
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
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 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
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中国励志名人事迹素材3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刚从农村考入大学时是班里最差的学生。那时的他操着一口谁也
听不懂的普通话,英语发音如同日文,学习成绩也极差,在一群北大才子当中显得尤为突
兀。因此几乎没有优等生愿意跟俞敏洪讲话,他只能待在差生的圈子里自怨自艾。
有一天,俞敏洪因为课业成绩不理想而萌发了退学回老家的想法,便躺在宿舍的床上
唉声叹气。这时同宿舍一位叫周华的同学刚好回来,看见俞敏洪颓废的样子便给了他一个
苹果。那个苹果触发了俞敏洪的谈兴,他鼓起勇气问周华:“你的理想是什么?我的理想就
是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我的理想是将来有一辆保时捷汽车。”周华回答说。这个答案让俞敏洪大吃一惊,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继续待在自己的圈子里,被所谓的自卑情绪所纠缠,不去接触那些优等
生,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最终再也无法跨越。于是,俞敏洪决定放下自尊心
去融入优秀者的圈子,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此后的俞敏洪就像变了一个人,他主动承担起了打水与扫地的责任,开始学着和优等
生们交朋友。他常常留意大家在读什么书,做什么事,讨论什么话题。看见有同学在背英
语教材,他也开始背《新概念英语》,并尝试着写起了诗。在这个过程中,俞敏洪发现自
己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开阔。
读大学时,俞敏洪染上了肺结核。患病期间,他想起自己最崇拜的班长王强曾说过莎
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非常经典,便想借来背诵。于是他熬夜给王强写了一封信,请他
帮忙借书。没想到王强收到信后并没有帮忙,而是回了一封长达十几页的信来教育俞敏洪,
说他还没达到读《十四行诗集》的境界,要他先去读一些简单的书。
收到信后,俞敏洪不但没生气,反而很感激。因为他从王强的信里学到了许多闻所未
闻的新知识,所以他不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反而满心都是喜悦。
除了王强,俞敏洪读书时还很仰慕团委的徐小平老师,于是经常去找他谈话。徐小平
口才极好,讲起话来总是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经常把俞敏洪说得目瞪口呆。在徐小平面
前,俞敏洪只能做个旁听者,带着自卑仰视对方,但他还是坚持隔三差五去团委听教,并
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虽然不断进步,但毕业时俞敏洪还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全班50个同学,其中49人都
出了国,只有他不管怎样都拿不到签证。后来他只好独辟蹊径创办了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
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将事业做大,很快就拥有了千万身家。
初步取得创业成就之后,俞敏洪决定找几个伙伴和自己一起干,这时他想到了大学里
两位秀的朋友:王强和徐小平。于是他又带着甘当凤尾的想法飞往国外,成功说服两位朋
友回国创业。后来三人齐心协力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了名震新东方的三驾马车,而俞敏
洪也由凤尾变成了凤头,成为了大家心目中领袖气质的人物。而由他们的故事改编成的电
影《中国合伙人》也于不久前在国内上映。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俞敏洪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甘当凤尾的精神密不可分。因为,如果志在做
鸡头,那就永远走不出狭隘的小圈子,就难以突破自我;相反,如果勇于做凤尾,就能在与
精英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生命中的华美蜕变,找机会实现做凤头的
梦想。
中国励志名人事迹素材4
1997年1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要做一个大内网,加上一个官方政府网站。外经
贸部最关心的是找到优秀的、最合适的人才,负责这个项目。
在杭州,因为经营《中国黄页》声名大振的马云,成了外经贸部领导眼中理想的人选。
刚到北京,团队成员一共13个人,分成三个小组,分住在三套简陋的房间里。
中国励志名人事迹素材5
钱钟书,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
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读字典的特殊爱好更为人们所乐道。许多大部头的字典、
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常读得开怀大笑。
1935年,钱钟书以留英公费生的分数去英国专修英国文学。数十天的海上生活,船在
大海的风浪中颠簸,同行的人都苦不堪言,唯有钱钟书怡然自得,手不释卷。一位友人走
近一看,原来他捧着一本约翰逊博士的《大字典》在读。钱钟书微笑着说:“字典是路途
的良伴……”他的回答使友人大为叹服,对他的这种静心涵养的功夫肃然起敬。后来钱钟书
由上海赴湖南兰田任教,随身也只有一本英文字典。钱钟书先生的同学邹文海先生说:“我
走近去查究他看的是什么书,方知他翻的是英文字典。‘咦!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
在手中一月’,他看到我惊奇之色,正式告诉我说,‘上次去英国时,轮船上以约翰逊博
士的字典自随,深得读字典的乐趣,现在已养成习惯’。我说我最厌字典,看书时宁肯望
文生义地胡猜,也不愿费时地。他说我不求甚解的态度不能用之于精读,而且旅途中不能
做有系统的研究,唯有随翻随玩,遇到生冷的字,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者,前
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的习俗,趣味之深,有不足为外人道者。我那
时才知道钟书君博闻强识,积学之深。”可见钱先生治学是很注意方法的,也非常懂得利
用性质不同的空暇时间,能充分发掘出研读字典、辞典的乐趣来,既利用了旅途的时间,
又减轻了旅途的车船劳顿,还从字典中获得了知识。
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字典不是查的,是用来读的。钱钟书个人的藏书并不多,有的多
数是工具书。但凡他读过的字、辞典,基本都能记住。他记忆力相当好,到了能够背字典
的程度。如钱钟书就背过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据称,钱钟书在图书馆读书,很少
翻阅字典,因为这些词语都在脑海里储藏了。有的英文字典不好记,他就多次读,有人说
他读破过几本英文词典。比如一本抽屉版大小的《韦氏大词典》,他竟能读三遍。他有一
部上世纪40年代末流行的《简明牛津字典》,在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写满批注。
这种阅读习惯和照相机似的记忆力使他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钱钟书喜读字典,是对知识的渴求与积累,也是毅力和耐心的体现。他之所以能成为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举世瞩目的大学者,可以说是与他对字典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分不开
的。他学问的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被称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文化昆仑”。所以,
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做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了。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02:10: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17427170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励志名人事迹素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励志名人事迹素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