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酒店管理实习报告)
第五单元 遗传规律及其拓展
B卷 能力提升练
一、单选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孟德尔杂交试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
纯合子,主要原因是( )
A.杂合子豌豆的繁殖能力低
B.豌豆的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C.豌豆的性状大多数是隐性性状
D.豌豆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
2
.孟德尔运用假说
—
演绎法最终得出遗传学的两大定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免去人工授粉的麻烦
B
.
F
1
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能反映出
F
1
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C.黄色圆粒(YyRr)豌豆产生Yr的卵细胞和Yr的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
D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F
1
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遗传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经典实验。下列关于遗传学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需在
F
1
花粉成熟前对其去雄并套袋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对噬菌体进行
3
H
标记会更方便
C.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不同物种间也可实现基因重组
D.探究DNA的复制过程实验中,需将每代样品细菌破碎处理后提取DNA
4.某二倍体植物雌雄异株,其性别由染色体上基因M、m决定,M决定雄株,m决定雌株;另一对染色体
上的基因D决定高产,但基因型为Dd的雌株产量也较低。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物野生型的性别比例约为1:1,原因是不存在含基因M的卵细胞
B.若对雄株进行单倍体育种只能获得雌株,则说明可能出现了基因型为M的单倍体加倍后即死亡的现
象
C.利用相关基因型均为Dd的雌雄植株杂交,子代高产植株中雄株:雌株=3:1
D.基因型均为Dd的雄株与雌株产量不同,这在遗传学上属于伴性遗传
5.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在胚胎期死亡)。养鸡场的工作人员发现,原来
下过蛋的母鸡,之后却变成了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这种现象称为性反转,性反转
的动物遗传物质不变。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关于这只公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鸡的性别受到环境和遗传物质的共同影响
B.性反转的母鸡体内雄性激素可能分泌较多
C.发生性反转后母鸡的性染色体也变成了ZZ
D.该公鸡和正常母鸡交配,后代中公鸡占1/3
6.外显率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群体中某一显性基因控制个体表现出相应表现型的百分率(例如:MM基
因型群体中出现20%的隐性个体,则M基因的外显率为80%)。已知果蝇小眼和正常眼、翻翅和正常翅分
别由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不存在基因致死效应但某显性基
因的外显率小于1。下列是关于果蝇眼型和翅型的相关实验研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蝇的小眼对正常眼为显性,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推测控制眼型的A基因的外显率为1/2
C
.让
F
1
中翻翅与正常翅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正常翅雌果蝇所占比例为
1/4
D
.让
F
1
中小眼和小眼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有小眼和正常眼,且比例为
3
:
2
7.“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过程
中的“演绎”环节的是( )
A
.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获得
F
1
,
F
1
自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9:3:3:1
B
.由
F
2
出现了重组型,推测
F
1
产生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C
.若将
F
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则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1:1
D
.将
F
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1:1
8
.某同学利用下面
5
个小桶(编号①
~
⑤)及其中带有符号的小球进行
“
模拟杂交实验
”
。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①中取出的小球与⑤中取出的小球组在一起,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
F
1
产生
F
2
的受精过程
B
.从①和③中取出的小球组合,再与②和④取出的小球组合组在一起,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C
.从④中取出的小球和⑤中取出的小球组在一起,模拟一对相对性状
F
1
测交实验的受精过程
D
.实验材料能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正交实验中的
F
1
与反交实验中的
F
1
产生的雌配子存在差异
9
.乌桕大蚕蛾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已知有斑纹和无斑纹是一对相对性状,长触角与短触角是另一对
相对性状。某科研小组用纯合有斑纹短触角雌蛾与纯合无斑纹长触角雄蛾进行杂交,
F
1
的表现型均为有斑
纹长触角,
F
1
相互交配所得
F
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斑纹长触角∶有斑纹短触角∶无斑纹长触角∶无斑纹短
触角
=9
∶
3
∶
3
∶
1
,且
F
2
中雌雄个体关于有无斑纹的性状的表现型及比例均相同。下列有关该现象的分析不
合理的是( )
A.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确定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B.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确定控制有无斑纹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确定控制触角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
.用
F
1
的雄蛾作父本进行测交实验,理论上子代分离比为
1
:
1
:
1
:
1
10.玉米和豌豆的茎秆都有高矮之分,分别将两者的纯种高茎和矮茎植株间行种植并进行相关研究。若不
考虑变异,可能出现的结果和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
A.矮茎玉米植株中所结种子种到地上,长出的植株只有矮茎,矮茎对高茎为显性
B.高茎玉米植株中所结种子种到地上,长出的植株有高茎和矮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
C.矮茎豌豆植株中所结种子种到地上,长出的植株只有矮茎,矮茎对高茎为显性
D.高茎豌豆植株中所结种子种到地上,长出的植株只有高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
11
.果蝇的灰色体色(
B
)对黑色(
b
)为显性、红眼(
R
)对紫眼(
r
)为显性。现用基因型为
BbRr
的雌果
蝇与
bbrr
的雄果蝇交配,发现
F
1
中灰体红眼的果蝇约占
37.5%
,则亲本雌果蝇中这两对基因的分布可能为
( )
A
.
B
.
.
C
.
D
.
12.下列是生物学中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人体细胞内
CO
2
的生成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
②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③染色体中
DNA
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
④在真核细胞正常增殖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
DNA
含量变化和细胞质的分裂
⑤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
∶
1
,则此生物一定只含一对等位基因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3.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指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细胞核中X染色体异固缩而形成的染色较深的染色质
体。当猫的体细胞中存在两条X染色体时,一般情况下一条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随机失活成为巴氏小体。
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雄猫毛色的表型有2种,雌猫毛色的表型有3种
B.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随机失活成为巴氏小体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C.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体细胞中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导致其DNA上的启动部
位无法与RNA聚合酶结合,使相应基因无法转录
D.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的主要原因是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导致翻译过程受阻
14.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形态结构不同:气生叶片气孔较多,裂片较少;水
生叶片气孔较少,深裂为丝状(如图所示)。对此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不一样
B.气生叶片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光合作用
C.水生叶片的形态有利于减小水流冲击
D.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生物的表现型
15.如图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需要
RNA
聚合酶,其移动方向是自右向左
B.异常多肽中色氨酸的反密码子为ACC,则物质a模板链相应碱基为ACC
C.物质b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加快每条肽链的合成速度
D
.若该异常蛋白的形成导致转运
Cl
-
的功能异常,则该病可能是囊性纤维病
二、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少选得1分,多选、错选0分。
16.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由致病基因决定的氨基酸代谢病,常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损害而智力低下。
图1是某家庭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为避免再生下患儿,该家庭成员去医院进行了基因检测,已知被检测
的PKU基因为142bp(bp表示碱基对)。检测人员用特定限制酶酶切部分家庭成员(III—1、III—2、III—3)
的PKU基因,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几种片段,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由一个基因决定
B.若III—2与III—3近亲结婚,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六分之一
C.III—1的每个PKU基因中均有2个该特定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D.可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
17
.某果实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
B
、
b
和
R
、
r
控制,其中
B
控制黑色,
R
控制红色,且
B
基因的存在能
完全抑制
R
基因的表达,现向某基因型为
BbRr
的植株导入了一个隐性致死基因
s
,然后让该植株自交,自
交后代
F
1
表现型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
=8
:
3
:
1
,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基因导入到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B
.
F
1
的全部黑色植株中存在
6
种基因型
C.控制果实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对该转基因植株进行测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2:1:1
18.科研人员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对不抗病烟草进行人工诱变,分别获得了甲、乙两种抗病烟草并
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第一组:让甲植株进行自交,所得子代中抗病植株∶非抗病植株=3∶1,第二组:让
乙植株进行自交,所得子代中抗病植株∶非抗病植株=2∶1,第三组:让甲、乙植株杂交,所得子代中抗病
植株∶非抗病植株=3∶1,基于此结果,科研人员认为甲、乙植株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发生了突变。下列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植株都发生了隐性基因突变,且乙植株的自交后代出现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B.上述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能进行自由组合
C.第三组实验的抗病烟草植株中含两种抗病基因的植株占1/3
D.上述三组实验中的非抗病烟草植株自交所得子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19
.雌性小鼠在胚胎发育至
4-6
天时,细胞中两条
X
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经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
子细胞中此条染色体仍是失活的。雄性小鼠不存在
X
染色体失活现象。现有两只转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鼠,
甲为发红色荧光的雄鼠(基因型为
X
R
Y
),乙为发绿色荧光的雌鼠(基因型为
X
G
X
)。甲乙杂交产生
F
1
,
F
1
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
F
2
。若不发生突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F
1
中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均为雌性
B
.
F
1
中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1/4
C
.
F
1
中只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相同
D
.
F
2
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出现的概率是
11/16
20
.某
XY
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植物雌雄异株,其叶型阔叶和细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
D
、
d
控制。
现有两株阔叶植株杂交,
F
1
表现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细叶雄株
≈2
:
1
:
1
。已知带有基因
d
的
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群落中无细叶雌株个体出现
B
.两株阔叶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X
D
X
d
和
X
D
Y
C
.
F
1
中的阔叶雌株和细叶雄株随机杂交产生的后代中不会再有细叶植株出现
D
.
F
1
中的阔叶雌株随机杂交产生的后代中会有阔叶植株和细叶植株出现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21.(10分)《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
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困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有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
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
1
)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醇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
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
。
(
2
)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
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
F
1
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
;
若上述杂交亲本有
8
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
400
枚,理论上可获得
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
合家蚕,用于留种。
(
3
)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
ZW
型;③卵壳的黑色(
B
)和白
色(
b
)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
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
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下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12:5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695272952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高考生物第五单元 遗传规律及其拓展(B卷能力提升练)(考试版)_.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高考生物第五单元 遗传规律及其拓展(B卷能力提升练)(考试版)_.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