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姜小牙上学记)
维普资讯
2007年7月
第22卷第4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i ,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1.2007
VO1.22 No.4
文章编号:1673—064X(2007)04—0069—03
润湿性反转与润湿性反转剂
Wettability alteration and wettability alteration agents
姚同玉 ,李继山2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2.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摘要:为了研究润湿性反转现象及其与润湿性反转剂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和润湿性实验研究,分
析了润湿性反转现象的本质及润湿性反转剂的作用.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了润湿性与黏附功的关
系,提出了润湿性因子的定义,从而应用润湿性因子判断润湿性转变的程度,结合润湿性的分类得
到发生润湿性反转的临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润湿性反转临界条件,可以判断润湿性是否发
生了质的变化;而且可以判断化学剂是否可以作为润湿性反转剂使用.研究结果对于采油中化学剂
的筛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润湿性;润湿性反转;润湿性因子;黏附功
中图分类号:TE39;TE357.46 文献标识码:A
润湿是固体表面上一种流体取代另一种与之不
相混溶的流体的过程,而对于“润湿性反转现象”,秦
积舜等…1认为润湿反转是由于活性物质的吸附,使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发生改变的现象;而赵福麟 J认
为润湿反转是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之间的转
变,至于润湿性(接触角)改变多少才能称之为“润湿
1润湿性反转理论研究
1.1润湿性因子E0的定义
从热力学的观点看,液体润湿固体的能力就是
恒温恒压条件下体系表面自由焓的降低.自由焓的
变化即为黏附功
W =O'g1(1+eos0 ̄). (1)
性反转现象”,用什么样的参数和指标来评价润湿性
反转现象才算合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认识.
魏发林等【3_用聚醚类作润湿反转剂,使固体表面的
接触角由70。降低到10。;任晓娟等[ ]研究的润湿反
转剂LW一1可使岩石由亲水表面的接触角变为
式中,w 为液体在固体表面的黏附功; 为液体表
面张力;0 l为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采油过程中,油的黏附功与接触角的关系为
W =O'ow(1一cosO). (2)
73.55。~123.10。;李春霞等 J研究的润湿性反转剂
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XNWET,可使重晶石表面由
式中,w 为水一油一岩石体系中油在岩石表面的
黏附功; 为油水界面张力;0为水一油一岩石体
系中水在岩石表面的接触角.
亲水变为亲油.这些都可称之为“润湿性反转现象”,
其中有些是使润湿性发生量的变化,有些则是发生
质的变化.本文就对润湿性反转剂引起的润湿性反
转现象进行了探讨,通过黏附功的分析提出润湿性
因子的定义,并确定了润湿性发生质变的临界条件.
采油过程中,洗油效率与油的黏附功关系密切,
而润湿性影响着黏附功的大小.因此,可以定义润湿
性因子为
收稿日期:2006—09—27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公司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020132)
作者简介:姚同t(1976一),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油层物理和油田化学方面的研究
维普资讯
一
7O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一
1一if)sO1 , 、
E口 —1
—
-
c
osO0’ j
式中,00为初始条件下水在岩石表面的接触角;0l
为驱油过程中水在岩石表面的接触角.
可以看出,如果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变,润湿性
因子 越小,润湿性变化越大;如果润湿性向亲油
方向转变,润湿性因子越大,润湿性变化越大.
1.2 润湿性反转与润湿性因子E日的关系
1.2.1 润湿性由亲油变为亲水时E 的变化0的
最大变化是由180。变为0。,此时黏附功
Eo= 丽 =0,, (L4)4
即说明,在此种情况下,原油可从岩石表面剥离.
实际情况下,初始润湿性不可能达到180。,而且
变化到0。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
根据一般的分类标准,前进角大于140。为亲
油,小于90。为亲水;后退角大于100。为亲油,小于
60。为亲水[引.据统计,一般油湿性地层润湿角为
90。~130。之间,因此,采用前进角140。为油湿,90。
为水湿这一划分界限是合理的.因此,润湿性改变的
最小幅度是将前进角由140。降低为90。,或者将后
退角由100。降低为60。.这两种情况下,前进角润湿
性因子
E
/Z,OA
:上
—1
osl40一
—
口-
*
:0
U・566 2:
.
566 2:
-
c
或者后退角润湿性因子
/2
一
,OR : :0.426 0・426‘.
润湿性改变的幅度越大,01越小,润湿性因子
越小.
1.2.2 润湿性由亲水变为亲油时E日的变化0的
最大变化是由0。变为180。,此时
E口
:
=
:o。
。。,
,
此时黏附功从0变为2 ,即说明,在此种情况下,
原油铺展在岩石表面,难以从岩石表面剥离.
一
般情况下,润湿性改变的最小幅度是将前进
角由90。增加为140。,或者将后退角由60。降低为
100。.这两种情况下,前进角润湿性因子
EO/ ̄-OA: A T==- 一1 7.・766 66;0;
或者后退角润湿性因子
一
/ ̄20R : T==- :2.347 347.3。
润湿性改变的幅度越大,0l越大,润湿性因子
越大.
1.3 润湿性反转的临界条件
一
般来说,化学剂处理以后,岩样的润湿性都可
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物性变化的规律总是由
量变到质变.润湿性发生质变存在一定的临界条件.
根据前面的分析,油湿变为水湿的情况下,如果
考虑前进角时, A<0.566 2;如果考虑后退角,
R<0.426 0,此时可认为润湿性发生了向水湿反
转的根本变化,化学剂有相当的向水湿反转的能力.
水湿变为油湿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前进角, A>
1.766 0,如果考虑后退角,E8R>2.347 3,此时可认
为润湿性发生了向油湿反转的根本变化,化学剂有
相当的向油湿反转的能力.
表1列出了润湿性发生质变的临界条件.
表1 润湿性发生质变的临界条件
参数 定 义 备注
E0A为固体表面
性因子
E
A —
1- ̄EO
—
A
<。.566
”’
2> .766
’
766。E
”
o
A
1A
为化学剂
理后的前进角
NOR为固体表面
1-o:zEla
性因子 R
E
=
<
<”’ 0”
。>z.347
347 E
3
o
lR
耗学剂
理后的后退角
2润湿性反转剂的筛选实验
2.1实验药品与材料
RS-I,RS-2,R 3(表面活性剂,工业品),NaOH
(分析纯),20×20×0.1的载波片.
2.2实验方法
用DCA322型接触角分析仪测定化学剂处理后
固体表面接触角.
2.3结果与讨论
表2化学剂对润湿性因子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到,砂岩用化学剂处理前,润湿角
处于中性润湿的范围内,如果没有表1的分析,很难
维普资讯
姚同玉等:润湿性反转与润湿性反转剂 一71一
判断化学剂是否为润湿性反转剂.而根据表1,本研
究中的以下配方可以认为是润湿性反转剂:0.2%
RS1,0.1%NaoH+0.1%RS-1,0.1%NaoH+
2.347 3时,润湿性发生了向油湿方向的本质变化.
根据润湿性因子 的大小,可以判断化学剂是否可
以作为润湿性反转剂使用,这对于采油中化学剂的
筛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秦积舜,李爱芬.油层物理学[M].山东,东营:石油大
学出版社,2004.
0.1%RS-2,0.1%NaOH+0.1%RS-3.其中效果最
好的是0.1%NaoH+0.1%RS-3.
0.2%R 2,0.2%R 3不是润湿性反转剂,但
是当加入NaOH后,其润湿性反转能力大大加强,
已经可以作为润湿性反转剂使用.
参考表1,魏发林等人研究的化学剂,其润湿性
因子为0.023 1,可以认为是润湿性反转剂.任晓娟
等人及李春霞等人研究的化学剂由于没有说明表面
处理前的润湿角,因此无法界定这些化学剂.
[2]赵福麟.EOR原理[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3]魏发林,岳湘安,张继红,等.润湿反转剂提高灰岩裂缝
油藏基质系统水驱采收率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
率,2003,10(4)-42.44.
[4]任晓娟,刘宁,曲志浩,等.改变低渗透砂岩亲水性油气
层润湿性对其相渗透率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
3结论
2005,32(3):123.134.
[5]李春霞,黄进军,徐英.一种新型高温稳定的油基钻井
可以用润湿性因子 来分析润湿性反转的程
度,润湿性因子 为0~0.426 0时,润湿性发生了
液润湿反转剂[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24(5):
22—24.
向水湿方向的本质变化,而润湿性因子 大于
编辑:贺元旦
(上接第68页)
(3)实验条件下,等压线分布图基本上反映了辐
射状分支井井筒附近的压力分布,可以看出辐射状
分支水平井改善了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状况,由于
分支的存在,流体不断向分支井段汇聚,改变了流体
在地层中的渗流,相当于增加了泄油面积,从而产能
增加.
(4)地层非均质性.油层厚度以及油井位置等因
素对产能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程林松,李春兰,朗兆新,等.分支水平井产能的研究
[J].石油学报,1995,16(2):49—55.
[2]王卫红,苏彦春.分支水平井产能的计算[J].石油学
报,1998,19(3):89.92.
[3]高海红,程林松,曲占庆.压裂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研
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6,21(2):29.32.
[4]徐挺.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
出版社,1982.
[5]曲德斌.水平井开发理论物理模型研究[J].大庆石油
地质与开发,1993,12(4):27.31.
[6]冯跃平,潘英德.电模拟平面径向流理论在实际运用中
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0,12
(4):49.58.
[7]蒋廷学.多分支水平井稳态产能研究[J].石油学报,
2000,7(3):14—17.
编辑:贺元旦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12:4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69209295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润湿性反转与润湿性反转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润湿性反转与润湿性反转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