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质量证明书)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五篇】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电影之一,其也是国庆档电影之中的霸主,
而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
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所以关于观看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感悟体会,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1】
十月一日零点,恰好结束了今晚的观影之旅,但影片之后的那份悸动,却久久难以散
去。原本十一档期,所出的电影应当直接叙述那种大事,导致原本也并未抱有太大希望。
但从《前夜》出来的那一刻,突然发现这个电影不一样,所有的背景确实是建国以来的一
些大事,但你会发现呈现的并不是那些我们已经知晓的科学家,将军,所有的一切都是那
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用自己所能做到的为这个属于你我的祖国
奉献自己的力所能及。我记得“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也不会忘记“尘世
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给你《前夜》的守候,是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看到阻断器最终焊接成功,回忆着时
间一分分逝去间,你我那忐忑的心情。“我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我知道你们需要的材
料,这是我们实验室唯一的一块模板”,“小,你看看我这个烟杆能用吗”,“这是
开国大典,这是新中国成立最重要的事情,决不能有意外”。我第一次知道开国大典进行
的有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只看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却不知前方的
“北风吹雁雪纷纷”。
看你《相遇》的期盼,非我不愿,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今生注定无法许你幸福。我愿
“尽倾江湖海,赠饮天下人”,却独独欠你一份约定。当时年少,我曾一生渴望被人收藏
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初次见面,
我看你埋头看书,一堆我看不懂的数字,化学符号,至此,我知你注定不平凡。为了让我
退烧,你跑去郊区几十里外买过季西瓜,回来是腰都压弯啦,我知道这辈子就是你啦。我
喜欢你静默的样子,仿佛你在又像是不在。你从远处聆听我,而我的声音无法把你触摸。
我在最美的时刻遇见你,却在最应该相守的时刻选择了分离。
你我《夺冠》的相遇,若干年后,再次被见证。前段时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浮世
万千,吾爱有三,日为卿,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由于电影中出现了这么一个镜头,
在国旗降下的那一刻,冬冬犹豫了,原本要去见小美得他停下了,那一刻,我听到旁边的
玩笑声,这么小就要做这么艰难的抉择。小孩间的怦然心动,在浪漫与童真中呈现,你留
下的那只球拍,也许正是改变我命运的钥匙。我曾无数次回想,若我遇见你,在多年以后,
我该何以致候,唯沉默和眼泪。
故事依旧在继续,为你《护航》,许你一生一世。盼你《回归》,思我万千情愫。看
过《白昼流星》,道一声《北京你好》。深夜的青岛有着海风的轻抚,水面波光粼粼,
正如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那份欲说还休的娇羞,对于那时的我们,只是并肩策马,走
几十里路,当耳环叮当作响,你微微一笑,低头一笑,竟在桥那头。无数个守窗独坐的夜
晚,淡淡月光微撒,心头婉转,当年也是这个月光,层照过她的归途。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2】
很多对于白昼流星争议很多,,但是我真的最爱这个故事,其次是葛大爷,然后就是
徐峥的小孩子部分(吴京和马伊琍出来之后太尬了)。关于白昼流星,讲的是扶贫和神舟十
一号,李叔和沃德乐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好,特点鲜明,从刚开始偷东西抢东西的野孩子,
到看到神州降落之后落下的泪,很多人转变太快,但是总共就22分钟,不管怎样弄都快,
这样子刻画反而很好,偷李叔救命的钱之后,就有转变的苗头,说这不是偷的不是给的,
是借,以后会还的时候。其次就是扶贫与神州的对应,前边的扶贫已经提现出来了,但是
世界是留给年轻人的,他们需要希望和爱,李叔对于他们更多的是精神扶贫,让他们见证
寓言故事里的白昼流星,进行心灵的洗礼。没有必要因为两个孩子进去,而否定了白昼流
星的全部。
前夜故事讲的很好,但是逻辑硬伤太多(前面剧评已经有分析了),偏偏只针对白昼流
星骂,然后找各种借口为前夜挽回,说什么电影需要戏剧性,可以放弃一些逻辑,要不然
没法看,那么同理,电影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这个要求也并不过分,你可以觉得他不好,
看不懂,不感动,但是他真的没有烂到辣鸡的水平,毕竟立意摆在那里,能带给人很深的
讨论。
相遇很喜欢张译的表演和人物刻画,但是车上任素汐那一段完全没有必要,占据太多
部分,本来很期待科学家更多的人物经历的描写的。
回归只讲了零时零分零秒升起中国国旗,没有其他的记忆点。
至于护航,耍帅镜头太多了,故事也没有特别吸引人。
真实故事的新闻,是两个牧民把副伞送过去的,也不必说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这些东
西的这种话
现在很多人已经在抠字眼了,电影真的不能这样,如果这样,每一个部分都说不过去,
很喜欢评论里的一句话,衣服翻过来穿里子是干净的,代表野孩子的内心也是干净的!
一部浪漫主义的电影,观众偏偏要求他现实,就像你想吃甜的,吃了辣的就要骂他为
什么要是辣的一样。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3】
导语——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为了确保五星红旗能在0分0秒准时升起,为
了给祖国争取2秒钟时间,中方代表与英方斗智斗勇,进行了16轮艰苦卓绝的拉锯式谈
判。这是回归仪式背后,不为人知的一场“没有硝烟的纷争”!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总有一些时间节点,聚焦了全世界
的目光,让所有人为之永生难忘。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准时升起,猎猎飘扬!经
历了154年风雨飘摇,血脉分隔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是祖国和人民不可磨灭的共同回忆。
恍然间,那一天已经过去22年了。2019年,由薛晓路导演执导的《回归》,作为国
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一部分,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历史盛况,抒发了祖国和人民的
共同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短短一分四十八秒的预告片,让人心头触动,热血沸腾。导演薛晓路以回归仪式筹备
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再现了1997年7月1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他们是坚毅
果决的中方外交官、庄严肃穆的仪仗队、英姿飒爽的香港警察和赤子拳拳的钟表师傅。
《回归》这个片段,不仅将为我们呈现一场庄严的交接仪式,还将首度揭示香港回归
谈判桌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纷争”。
让我们回溯这一段历史,来看看当时发生的故事。
1996年年底,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先生,率领交接仪
式筹备小组进入香港开始前期工作。
然而,类似这种的主权交接仪式,世界上无一先例可循。于是,一切只能由自己设计
策划。在具体安排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给筹备组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确保中
国国旗必须在7月1日的0时0分0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如期回归祖国。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外交官安文彬先生曾经在朗读者节目中回忆
道, “我们每一次的谈判都只为2秒钟。我跟英方说我们的国旗一定要在0时0分0秒
升起来,主权回归,分秒必争,这件事情毋庸置疑。所以你们的旗子一定要在23点59分
58秒降落,当时英方非常不认同,他们不给我们这两秒,所以我们前前后后为这件事情
进行了无数次的谈判。”
2秒钟,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意味着不能准时收回香港的主权,
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要再多2秒!
英国要把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归还给中国,心里本来就极不情愿,因此,在交接仪
式的具体安排上,英方设置了众多障碍,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安文彬先生的谈判对手,是英国的戴维斯大使,他们进行了大约16次正式谈判。而
非正式会谈举行了多少次,安文彬先生已经无法记清了。
在最后一次谈判中,安文彬先生非常果决地站了起来,对英方的谈判代表说了一段话。
“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要的只是2秒钟,你却是这样无理相拒。
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不是一位中国外交官用坚定的立场、强硬的态度为国家争取到这短短的2秒钟,
恐怕香港回归也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时,要让中国国旗准时升起,仅仅得到英方口头同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际操
作中,把每一个环节用秒来计算准确,连仪仗队每一步走多远,都要提前计算好,不能有
丝毫误差!
安文彬先生为此专门从美国买了一块相当精确的手表,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京
紫金山天文台对好了时间。他还让两个司仪专门掌控时间,设立了礼宾总协调和中方技术
监控人,严格掌握时间。而军乐团的两名副指挥,用读秒的方式掌握国歌响起时间。
“整个交接仪式的过程,虽然只有三十分钟,但是这三十分钟,有二十五道程序要执
行,每一个程序,用一分多钟要完成,而且要准确无误的完成。”安文彬先生如是说。
然而,当仪式进行时,为了不让中国如愿,英国用尽了各种方式: 查尔斯王子致辞,
超时了23秒。于是,随后的活动加紧进行,司仪讲话速度加快,仪仗队行进步伐加快,
终于把23秒又抢了归来!随后,英国奏国歌时又突然加速,缩短了12秒,导致现场出现
大约12秒左右的真空时间!
当时全场一片肃穆,安文彬站在乐队指挥旁边读秒,一直到11时59分58秒时,才
让指挥抬起了指挥棒,保证国旗百分之百精确地于0时0分0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154年的血脉分离,寸土必争,秒秒必争!香港这条回归之路漫长坎坷亦波澜壮阔,
其间也是无数幕后英雄不舍昼夜的血泪史。
在《回归》这部影片中,当我们看到演员杜江、朱一龙等人迈着整齐的正步出场时,
那庄严肃穆又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又将我们带入了22年前的历史性一刻,扬眉吐气,
振奋人心!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
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70年风雨兼程,大陆和香港始终一路同行。这种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
定会是!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4】
七个故事,七位导演,陈凯歌、管虎、张一白、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高口碑的背后是电影的高品质和对细节的把握。
再现那些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他们选择从不为人知的细微之处着手。
新中国旗杆的设计师,为了找寻制作旗杆的合适材料而跑遍整个京城。
参与原子弹研发的工作者,直到原子弹爆炸那天才在街头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女友相遇。
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尊严,中国外交部和英方争夺五星红旗升起来的第一秒。
......
这些故事的成功催人泪下,离不开选角的精准和演员的演技。
故事的演员阵容实力强。
从惠英红、黄渤、任达华、张嘉译,到朱一龙、刘涛,再到张子枫、刘昊然、欧豪、
周冬雨,可谓是老中青三代演员汇聚一堂。
群戏的调度有别于以往献礼片中明星的快闪,而是以故事为主导,让故事来挑选适合
的演员。
每个角色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或成为故事背景中的小亮点,或调用年龄优势成就
角色。
正如管虎在选角时所说:“并不是看谁的名气大、流量多就请谁,标准只有一个——
合适。”
在《相遇》篇中,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的无名科学家。
当时与原子弹相关的人和信息都是国家最高机密。高远已与恋人方敏三年不曾相见,
且因原子弹研发身患重病。
导演张一白将画面定格在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恋人久别重逢的短短几小时里,
也是最有戏剧张力的时间点。
通过爱情去讲述历史,用“平凡”爱情中的波澜表达“不平凡”时代人物的波折,导
演知道怎么样最打动人心。
而要把高远对将死的绝望、对恋人思念的压抑和原子弹成功的欣喜,在短短20分里
演得充满层次感,演员的演技必须具有说服力。
为了更好地接近角色状态,张译闭关十多天减重15斤,而且几乎全程戴着口罩,台
词不多,所有的表演都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传达。
张译的“适合”不仅在于外形的贴近,还在于他对于角色心理的把握。
当爱人认出他时,他眼睛不住地躲闪,身体向外倾,完全是拒绝的姿态。
但是他又不能大步地离开,三年的思念使他忍不住总拿眼角瞥着爱人。
爱人向他讲述他们相遇的故事,他侧转向她,是倾听的姿势,眼神里是一片哀伤和柔
情。
最后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欢乐人潮中,他似喘气般爆发出的笑声。
这既是一个看到多年心血一朝成功的隐忍科学家,也是一个虚弱的重病患者。
他的表演已与角色融为一体,再难区分。
在《北京你好》里,导演宁浩将“一张奥运会门票”作为这个故事的切入点。
一张薄薄的电影票展示了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人眼中的分量,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闹剧。
而故事的主人公又必须是性格跳脱张扬的,足以把一场闹剧变成一场喜剧。
这部作品中葛优大爷交出了这几年最令人满意的卷子,那种又蔫又痞的腔调和幽趣的
京腔又把我们带回了葛优时代。
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意外得到一张奥运会门票,葛优把这个人物的嘚瑟劲儿
表现得令人又爱又恨。
把门票塞在上衣口袋里,露出一大截儿,恨不得满世界宣告他得了门票。
随口蹦出的 “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 的北京式英语,开个出租车就忍不住
和乘客显摆一番,将门票送给儿子时虚张声势的一番做作,丢失门票时闹得鸡飞狗跳的操
作,无不清清楚楚彰显这个小人物的可笑。
但那可笑背后带着的酸楚,又带出了奥运会期间,普通国人的在意和骄傲。
其他演员们的表演同样可圈可点。
在《前夜》篇中,主演黄渤很好地压住了场子,严谨的外表下掩不住的韧性和痞气,
活脱脱的高知分子形象。
就算是年轻演员饰演的高材生小号手也毫不出戏,那种挺拔而清傲的青年姿态被很好
地融合进时代背景里。
王洛勇的外交官、刘昊然的大小伙子、惠英红的港警等,都调用了他们最为擅长的戏
路。
只见角色,不见演员,表演上浑然天生,毫无凝滞之感。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用小人物去表现浩荡的历史。
聚焦面对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我们随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去无限贴
近他们,继而无限贴近那些历史。
如同经纬交织的画布,那些小人物才是时代的底色,是历史质感的所在。
故事的角色既是他们,也是我们。
我们见证了,参与了大时代的发展。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别人的回忆,也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而是切切实实地亲身参
与其中。
我们见证了香港的回归,第一次被父母允许熬夜看电视,看镜头里中国国旗时隔百年
飘扬在香港上空,那种洗雪耻辱的复杂感受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
2008年奥运会这一年大喜大悲,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火炬被阻,从来没有那样一
刻能让我们觉得彼此血脉相连,唇齿相依。
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整个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看完点映,我觉得太值了!
这样好的电影,值得所有人去电影院支持!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5】
一部电影七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七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七个短片合为一体,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
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
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书
写一笔的事情。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由创作者投入超强
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大
背景中,让大国小家的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
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开篇没多久,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8年革命,2000万人的牺牲换
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
这个单元,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
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修理旗
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小
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
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用最具象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
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
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人们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人
们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不是假大空的豪情与口号,它是琐碎
的、具象的、温暖的,是更多地下沉到“人”的身上,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
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回到献礼主题,细细品味,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
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故事情节很简单。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
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因为电视信号时好时
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见证历史时刻,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
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兼做电话亭、
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在上海80年代生活过的人肯定对上述
画面无比熟悉、无比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又充满烟火气,真正做
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把话语权交还给老百姓。
但如果仅仅是再现生活场景,那么这个故事就远没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
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到诗意,才能跳脱出当下被桎
梏的情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关于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是关于责任,是关
于承担,是关于舍己为人,也是关于时代楷模的感召力。即使10岁的冬冬还无法理解,
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街坊邻居对女排比赛的热忱是为了什么,但是在那一瞬间,他披着
床单用尽全力支起天线的时候,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少时课本
中学过的战斗英雄,想起了《悟空传》里的大圣,甚至想起了超人,这一刻,少年冬冬的
形象顿时逃脱了生活的繁琐和平淡,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徐峥导演所呈现的小人物喜剧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用心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与捕
捉,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美,并为其赋予意义。
(同样精彩的还有《你好北京》。葛优老师将北京的哥”张北京“刻画得惟妙惟肖,
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嬉笑怒骂、起承转合。该故事同样是从底层小人物身上发掘
大情怀、大格局,我有朋友甚至给这个故事排序第一,足见宁浩讲故事的功力不凡。但因
为我对上海有情怀,加之篇幅有限,就暂且搁置这个美好的京味故事,留待以后另起一
笔。)
遥望大历史的尘烟
令我百感交集的单元是《回归》。
0分0秒升起国旗,一秒都不能差。
电影中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了三条故事线,分别是斡旋谈判的外交官、负责升级
的仪仗兵以及校对手表的钟表师,他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随着时间线的
前进,汇聚到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件事,那就是一秒不差地升起五星红旗。导演使用的是
她所擅长的多线程讲述故事的手法。
但与同样再现盛典的《前夜》单元相比,《回归》单元似乎又显得有些平淡,它少了
点情节上的戏剧性冲突,多了些纪录片不悲不喜、平铺直叙的质感。
品味这样的故事,就得让自己先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找出那个年代的时代故事和
时代气质。
也许回归这件事本身就自带光环,在这个宏大的中西兼容的故事构架下,导演在片中
直接使用了部分真实影像,用稍显年代感的画面,直接唤起很多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回忆。
香港警队的警徽警服,英方官员的西装革履,观影者对于90年代港片、90年代香港
的深刻记忆随着剧情发展,再一次被唤醒。当国歌声准时响起,当护旗手肃立敬礼,当维
多利亚港上烟花绚烂,当远处东方之珠的旋律渐渐响起,不用怎么煽情,不用怎么渲染,
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期待、兴奋、骄傲、激动就再一次与每位观众不期而遇,在歌声里泪盈
于睫。
97年香港回归,本就是历史时刻、全民记忆。
而如今,悠悠二十二载,任世间岁月轮转,红尘中万家灯火依然。香港依旧,五星红
旗依旧,紫荆花旗依旧。
回首望,我与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会唱国歌的人,祖国会带他回家。
观影结束,已是华灯初上,街头巷尾洋溢着即将迎来国庆长假的和煦气氛,乐观、自
信、踏实、轻松。回想电影中呈现的小人物大事件,那些奋斗、牺牲、欢笑、泪水,不禁
感慨,今天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真是来之不易,应该十分珍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是幸运和
幸福的。我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与电影中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感谢您,我亲爱的祖
国。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12:0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66622295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五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五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