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诗选刊)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明晰的认知过
程。笔者翻阅了近百年来我国英语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发现,1929年的《中学英语
暂行课程标准》最早提到使学生从英语方面加增他们研究外国事物的兴趣的内容[1]。之后,
1948年的《修订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除了重复此句,还加上了从语文中认识英语国家
风俗之大概。从英美民族史迹记载中,激发爱国思想及国际了解的有关内容。新中国成立
后,1956年和1963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进行国际交
往、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的重要工具。但是,教学大纲侧重语
言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并未指出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师和学生的
眼里只有语言而无视文化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3年,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中,不
仅有“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的教学目标,而且指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
言与文化密切联系。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语句结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
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不仅可以帮助
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为此,……应处理好语
言和文化的关系”。21世纪以来的英语课程标准进而明确,英语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文化意
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养。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
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更加突显了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然而,实际的教学依然存在重视语言知识、忽视文化意识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教师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意识的内涵缺乏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管提出了
有关文化要求的目标,但往往由于课时不够导致目标落空。曾有资深教师问笔者:“我怎么
在教材里看不到很多反映文化意识的材料?”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文化意识的含义。
1
一、文化与文化意识
(一)文化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 财 富,如 文 学、艺 术、教 育、科 学
等”[2]。语言文字是用以描述和记载文化的,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没
有文化的语言实际是不存在的。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语言的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国在推行计
划生育政策以前, 大家庭较普遍,亲戚关系复杂,称呼繁多。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
种称呼语》(Chine Terms of Address)一文中列举了114种对亲属的称呼语,每种又
有正式名称、直称与比较文气的称呼之分[3]。如汉语中的伯父(大伯)、叔叔、舅舅、姑父、
姨父在英语中通称为uncle,姨妈(姨娘)、姑妈、伯母(大伯母)、婶母、舅母则通称为
aunt。如要详细说明关系,则要说“my father's elder brother(大伯).”“my mother's
sister(姨妈).”“my mother's brother's wife(舅母).”等。这是因为英语国家小家庭
居多,亲属关系较为简单。又如,英格兰的天气变化无常,这会儿是阳光普照,不一会儿
就刮起风来,乌云密布,雨水洒落,过了一阵子又雨过天晴。 因此,当地人非常关注天气
的变化,遇到晴天,人们相见时通常说“It's a fine day,isn't it?”,遇到雨天会说“Oh,
it's awful today!”,这样的话似乎成了寒暄语。而中国人通常会问:“您吃过了吗?”这
往往只是友好的问候,并无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可是,
外国人可能将其误解为说话人真的关心自己吃饭了没有,如果没有,是否有请自己吃饭的
意思。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大的方面包括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社交活动等,
小的方面如约会、电话用语、用餐习惯、交通规则、寒暄、手势、体态、讲话人相隔距离、
禁忌等,因此,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中国人尊敬老人,不忌讳询问年龄,通常
2
会问:“您高寿了?”“您多大岁数了?”可是,在英语国家,人们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
隐私,这类问题会使他们感到很尴尬。英语国家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使用语言的差异性也
很大。高中英语教材中“Pygmalion”(《卖花女》)一文就生动地揭示了英国上层社会与下
层劳动人民语言的差异,提示英语学习者运用语言时必须注意人物、场合,以便使用恰当
的语体(正式的语体或非正式的语体)。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
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对于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品位是
非常重要的。
(二)文化意识
文化就像一棵树, 树干是思想体系, 枝叶是学术和制度。“学”有哲学、数学和科学;
“术”有艺术和技术。制度分政治、法律、经济、宗教和教育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
想体系,而思想体系是文化的纲领,掌握思想体系才能掌握其整个文化。思想体系自然产
生意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意识,要看他对文化的思想体系有多少认识。
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诠释,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涵盖以下五个维度。
1.文化知识(knowledge)
学习者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
化思想体系;比较文化,汲取文化精华,提高人文素养。
2.文化意识(awareness)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习者能理解中外文化,认同优秀文化,表现出跨文化的认知、态
3
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3.文化态度(attitudes)
批判重视西方文化、歧视非西方文化的思想,明确外语学习既要了解异国文化,也要
加强对本国和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并向别国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和
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信、自尊、自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4.文化品格(character)
学习中外优秀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
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5.跨文化交际能力(competence)
学习者在文化理解、比较、认同、包容、吸纳精华和批判糟粕的基础上,能够顺利地
运用语言与不同民族进行沟通和交流[4]。
二、文化意识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中的渗透
要想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既要提供反映外
国文化的材料,又要提供反映中国文化的材料,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
文化的能力。英语教材的编者认识到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素养的价值取向是检验和评价
教材的标准之一,一直在努力地使所编制的教学资源达到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标
准。20世纪9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确定了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日、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饮食文化、行为规范、禁忌幽默等16个话题。21世纪以来,根据
4
课程标准要求,话题增至24个,突出了现代题材,使语言材料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文
体的选择由文学型转为应用型,减少了文学作品,增加了时文、科普小品,甚至广告等。
教学内容重视人文性,精心编选反映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杰出人物事迹的材料,以陶冶学
生的情操,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科书中有关中外文化的内容
很多。2017年版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列出了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并根据主题语境列出10个主体群及32 项内容要求。可以肯定,新编教材将会更
加全面地反映中外文化,加大中华文化的比重。例如弘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
不同”的文化理念,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等。
英语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虽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绝大部分
的教学时间用于达到语言和技能的硬指标要求,结果文化教学的目标常常落空,或者有名
无实;再加上文化内容往往渗透于教材,有些教师缺乏文化意识,难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
涵。例如中国人办丧事的服装一般是黑色和白色,花多为白色或黄色;西方人办丧事的服
装虽然也为黑色,可送葬的车上用的却是五颜六色的鲜花。美国新奥尔良有一种葬礼叫“爵
士葬礼”(jazz funeral),人们在葬礼结束前唱歌跳舞纪念生命的离开,这在中国是匪夷所
思的。中国人结婚,新娘身着红色嫁衣,表示喜庆;西方人结婚,新娘穿白色婚纱,表示
纯洁。这些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被忽略,大家对其视而不见。究其原因,一是有的
教师眼中只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没有跨文化交际运用能力培养的意识;二是误认为考
试不考文化,因此不重视。岂不知学生听不懂、看不懂英语的原因不只是语言的障碍,还
有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例如,学生不了解希腊神话故事就不会明白Trojan Hor(特洛
伊木马),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 子),Achilles'heel(阿喀琉斯之踵),Pyrrhic victory
(得不偿失的胜利)等典故的含义,这与中国的成语“胯下之辱”“背水一战”“四面楚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一样,外国人若不知其背后的故事,听了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
云。
5
三、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呢?首
先,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多读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著。比如,邓炎昌和刘润清
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6]一书,淋漓尽致地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文化的
差异。相信教师们读了这类著作后会心明眼亮,课本中的文化元素将会由隐性变成显性,
因而会自觉地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宋维华、高洪德等人研究了文化意识教学
的途径,建议加强课堂内外教学中的文化渗透[7-8]。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教材内容激活
学生探究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对比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结合语言教学,
指出英语和汉语中词汇、成语、习语、谚语、格言、禁忌语、委婉语、比喻等的文化内涵,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语言和文化,如扮演西方人用英语互致问候、打
电话、致谢或道歉等;还可用诠释补充法结合语篇内容挖掘一些与之有关的背景知识,拓
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强化课外教学活动中的文化意识渗透,如建立课外网络学
习社区(learing community bad on network),提供不同文化场景(如《走遍美国》
《走遍澳洲》《走遍中国》等)的虚拟平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场景,置身其中,体验文化
差异;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文化主题活动(英语角、演讲
比赛、文化周、戏剧表演等),建立课外阅读档案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利用乡土文化与外国
文化进行比较等。
浙江省余姚中学王爱娣等人编著了校本课程《余姚中学英语习(谚)语选学》,其中的
一个阅读文本“Dog Expressions”(片段)如下。
Americans u many expressions with the worddog.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love their dogs and treat them well. They take their dogs for walks,let them
play outside and give them good food and medical care. However,dogs without
6
owners to care for them lead a different kind of life. The expression,to lead a dog's
life,describes a person who has an unhappy existence.
Some people say we live in a means many people are
competing for the same things,like good jobs. They say that to be successful,a
person has to work like a means they have to work very,very hard. Such
hard work can make people ,the situation would be even wor if
they becamesick as a dog.
对此文本,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一,此 文 本( 片 段)介 绍 的 有 关“dog expressions”的内涵,蕴含着丰
富的目的语文化,呈现与汉语文化的显著差异性。教师可以基于文化视角设计如下教学环
节引导学生感知语言。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the “dog expression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chart.
第二,教师可从语言在文化层面呈现内涵差异的视角出发,借助文本语境,引导学生
从“知其然”跨越到“知其所以然”,即从理解语言走向赏析语言,并通过比较,加深对目
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的理解。
Q1:How do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treat dogs? What do they regard
dogs as? And in English are dog expressions ud more in positive ways or in
negative ways? What about in Chine?
7
Q2:In Chine,if people want to express similar meanings,will they employ
any animals in their slangs or proverbs? If so,what animals?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对“狗”或其他动物的认知有很大不同。在汉语文化中,“狗”
有时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卑微、势利的动物,体现在语言中,关于“狗”的谚语、俗语往
往含有贬义色彩。而在英语文化中,“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狗” 在英语中
的文化内涵与汉语不尽相同,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有差异甚至相反的一面。通过Q1和Q2
的追问,学生可清晰地看到这一文化内涵的异同。
第三,教师可让学生在文本语言做了充分铺垫的情况下,创设基于文化视角的语言运
用平台,增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明白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带来的障碍。教师可
以设计两人小组讨论。
①Try to think of a proper situation and then make up a dialogue in which the
above idioms can be ud. Share your dialogues with other groups.
②Try to create a dialogue in which some misunderstanding of “dog
expressions” occurs.
此课例的设计侧重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融合,使目的语文化渗透与语言实践充分
结合,使学生不再觉得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和高深,从而更好地理解“Learning a
language is learning a culture”的含义[9]。
上述例子还说明,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10]。在当今新时代,教师要特别重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使学生正确使用外语与各国不同的民族平等合作,和平
8
相处,包容沟通,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
9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07:4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512401699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