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天体系统的层次)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课 程 要 求]
了解发散思维中所采取的推测方法。概括发散思维的特点。知道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
功能。了解什么是逆向思维。了解逆向思维的依据和优势。发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
作用。
【知识梳理】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1.发散思维的方法
(1)检核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从看似“毫无问题〞
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________,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________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
目的地进行________,以产生新的思路。
(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________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
2.聚合思维的方法与功能
(1)聚合思维是利用________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________的逻辑思路
中,以便得出符合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聚合思维的功能是在众多________的知识之间建立起________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
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1.逆向思维的含义
(1)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________的反面、
________的反面、________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2)方法:对事物________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对已有的有关事物________的认识
作转换性思考;对已有的有关________的认识作反向思考;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________
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2.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________的思维反向。如果不顾客观规
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创新思维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2)正逆互补,携手共进。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________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
可以打破____________的限制,防止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
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3)创新思维是有方向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自主练习】
判一判
1.发散思维的客观根底是事物性质和关系的多样性。( )
2.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
3.逆向思维的客观依据是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 )
4.逆向思维有着可靠的客观依据,即事物的两面性。( )
5.逆向思维就是逆反心理。( )
6.聚合思维是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是扩散、辐射。( )
7.对事物结构顺序进行反向思考,可以发现事物未被我们认识的新功用。( )
8.逆向思维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 )
9.逆向思维对已有的有关事物的因果关系作反向思考。( )
10.正向思维是逆向思维的根底和前提。( )
核心考点一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1【考点精析】
1.发散思维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大胆敞开思维。不要先考虑实际不实际,可行不可行。一位数学家说,你考察的可
能性(不管它是多么异乎寻常)越多,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
(2)要注意发散思维的质量。要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后果、各种方法、各种途径等,
要注意新思维的种类。
(3)要坚持思维的独特性。不要重复头脑中早已定型的东西,要从新的角度超越自己或别
人的思维常规。
(4)不破不立,要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必须突破心理障碍。
2.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区别
区别
思维方向
特征
发散思维
由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
发散思维的过程具有流畅性,思路具有
变通性,结果具有独特性
聚合思维
由四面八方向中心集中
聚合思维的过程具有严谨性,思路具有
归一性,结论具有可论证性
技法
主要有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列举法、聚合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功能综合方法、
头脑风暴法等 归纳推理方法和演绎推理方法
2【命题考向】
考向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1.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提出“自我复制〞的假说来描述DNA的行为。他们将前人
的多条研究思路进行聚合,将晶体结构、生物化学、信息复制等多个观念加以综合,终于揭
开了DNA结构的奥秘。这说明( )
A.他们采用发散思维的列举法来揭示DNA的奥秘
本文发布于:2024-03-23 07:4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50880295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届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12创新思维要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届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12创新思维要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