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作家简介

更新时间:2024-03-22 23:28:1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足球队名字大全)

外国作家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

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

年出版的《理智和感伤》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

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

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

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

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

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

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

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享有国际声誉的加拿大作家,曾经获得过多个奖项和十二个荣誉学位。《可

以吃的女人》是她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69年。女主人公玛丽安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从表

面上看,她的工作和爱情生活都很顺利,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却始终存在着自己是从属于未婚夫的这么一

种感觉,这种心理上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弄得她甚至渐渐地无法正常进食,精神上日趋崩溃;最后,她烤

了一个女人形状的蛋糕,将这个“可以吃的女人”作为自己的替身献给她的未婚夫,从而与过去一刀两断,

去争取独立的人格,去把握自己的将来。小说幽默而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女性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

处不平等地位的反抗,表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妇女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奥斯特洛夫斯基,H。(1904~1936)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

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

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

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

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

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

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

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乔治·奥威尔·生平简介

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1917年,

他进入伊顿公学。1921年后来到缅甸加入Indianimperial Police,1928年辞职。随后的日子里他贫病交加,

此间他当过教师、书店店员,直到1940年,他成为NewEnglish Weekly的小说评论员,他才有了稳定的收

入养家糊口。1936年间,他访问了兰开夏郡和约克郡,1936年底,他来到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他

受伤。二战期间(1940-1943),他为BBS Eastern Service工作,并在此间写了大量政治和文学评论。1945年

起他成为Obrver的战地记者和MachesterEvening News的固定撰稿人。1945年,他出版了《动物农场》,

1949年出版了《1984》。奥威尔患有肺结核,于1950年死去。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生平简介

前苏联吉尔吉斯民族作家,生于农牧民家庭,50年代初登上文坛,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写过不少短篇

小说、中篇小说和特写,如《阿希姆》(1953)、《面对面》等。1958年发表描写吉尔吉斯妇女争取恋爱自

由的中篇小说《查密莉雅》,一举成名。这部作品连同《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1961)、《骆驼眼》(1962)、

《第一位教师》(1962)等中篇小说,组成了一部歌颂爱情、友谊和献身精神的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

(1962),于1963年获列宁奖金。196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永别了,吉利萨雷》揭示了吉尔吉斯现代社会

生活的冲突和矛盾,标志着艾特玛托夫现实主义创作的成就,因而获1968年苏联国家奖金。艾特玛托夫

70年代的作品有《白轮船》(1970,后改编为同名电影,获1976年第9届苏联电影节大奖)、《花狗崖》(1977)

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显露出作家艺术探索的新倾向:主题思想上哲理性、寓意性的加强;创作方法上写实

与假定性手法的交融。80年代初,艾特玛托夫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这部多种

素材、多种主题、多种语体交织而成的“交响乐式”的小说,获得了1983年度的苏联国家奖金。而1986

年作家发表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死刑台》反映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曾引起苏联文坛激烈的争论。

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艾特玛托夫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当

代作家有深刻影响。

艾米莉·勃朗特·生平简介

勃朗待,E.(1818~1848)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

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

学校,但未如愿。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

过一本诗集。《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

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除《呼啸山庄》

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一九一七~一九九三),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

五日,自幼丧母。他出身天主教世家,父母都从事音乐舞蹈,但他却心安理得地背叛了在英国不算主导宗

教的天主教。为此,他在小说中频频展现“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观点之间的对立;除了

《发条橙》,还有《缺少的种子八一九六二年》和《尘世权力》(一九八0年),都表明他的信仰游动于残存

的贝拉基主义(五世纪在英国本上出现的基督教弄端,认为人类性本善,享有自由意志。

鲍·尼·波列沃依·生平

波列沃依(1908~1981)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莫斯科一个律师家庭,自小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受家庭

环境影响,培养起了对文学的兴趣。最早尝试的是新闻写作。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不久,他便专门从事新

闻工作。1940年成为苏共党员。卫国战争时期作为《真理报》的随军记者在前线和后方广泛地了解了战时

的生活,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早在1927年他就出版了第一本特写集《带虱人的回忆录》,受到了高

尔基的指导和帮助,后来又写了一系列反映工人生活和青年生活的作品。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真正的人》

发表于1946年,次年获斯大林奖金。他的另一本同样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集《我们是苏维埃人》(1948)

获1949年度斯大林奖金。战争题材的作品在波列沃依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著名的有《沸腾的车间》(1939)、《黄金》(1950)、《大后方》(195s)、《在荒岸上》

(1962)等。战后他到过许多国家,写有大量游记。

波列沃依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担任过苏联作协的领导工作和《青春》杂志的主编,1967年获列宁

勋章,1974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

波列沃依曾于1956年访问我国,后来写了《旅行中国三万里》一书,对我国人民的建设事业表示了极

大的敬意。他的作品大都译成了中文。

海伦·布鲁克斯·生平

海伦·布鲁克斯女士,为禾林全球畅销作家,作品擅长于塑造人物个性。译者傅凯妮小姐,留美硕士,译

笔活泼生动。

亨利·德·巴尔扎克·生平

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

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

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

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

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

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

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

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

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

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

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

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

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雷蒙德·本森是伊恩·弗莱明基金会主席,并担任美国詹姆斯·邦德007迷俱乐部主席。他是美国芝加哥

的一位电脑游戏软件程序设计员,他的几个软件产品都曾获奖。他还在芝加哥和纽约的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电影理论和剧本写作课程,并有十多年舞台剧导演及作曲的经验。《最后关头》是他的第一部007系列小说。

他编写有剧本《明日帝国》。

米·布尔加科夫·生平

布尔加科夫(1891~1940)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一个教授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音乐、

戏剧,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响。1916年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

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1918年回基辅开业行医,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后被邓尼金分子裹胁到北高加索。

1920年弃医从文,开始写作生涯。1921年辗转来到莫斯科。1920年开始在《汽笛报》工作,发表一系列

短篇、特写、小品文,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1924~1928年期间发表中篇

小说《不祥的鸡蛋》(1925)、《魔障》(1925),剧本《卓伊金的住宅》(1926)、《紫红色的岛屿》(1928)。

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白卫军》,描写1918年基辅的一部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卫军军官的思想行动。1926

年小说改编为剧本《土尔宾一家的命运》,上演获得成功,但也引起争论。1927年他的作品实际上已被禁

止发表。1930年,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他被莫斯科艺术剧院录用为助理导演,业余坚持文学创作,并重

新开始写他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1966)直到逝世。其他著作有剧本《莫里哀》(1936)、

传记体小说《莫里哀》(1962)等。

帕斯卡尔·布吕克内,1948年生于巴黎,哲学硕士,文学博士,曾在巴黎政治研究学院和美国多所大学任

教授,现为专业作家,法国《新观察周刊》特约撰稿人。其主要作品有小说《塔克先生》《蜜月》(已拍成

电影)、《圣童》等,哲学专着有《白人的哭泣》、《民主的忧郁》、《天真的诱惑》等。

西蒙·波娃(Beauvoir,Simone de)(1908~1986),女,又译西蒙娜·德·波伏瓦、西蒙娜·德·波芙瓦,二十

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德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世

纪思想界的巨星。

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

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

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夏洛特·勃朗特·生平

勃朗特,C.(1816~1855)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

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她曾和其他几个姐妹一起被送进一家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的寄宿学校读

书。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

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

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

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

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

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

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

(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

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

(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

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崔仁浩,1945年生现年61岁,他是韩国和全亚洲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商道》《王道》畅销韩国

及亚洲各地区,销售上百万册。2003年他的作品刚一进入中国,便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在韩国文坛,

崔仁浩向来被冠以多种称谓,比如“最受欢迎的报纸连载小说家”“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最多的作家”

等等。崔仁浩的又一代表作《火鸟》近日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引进!

村上春树,194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早稻田大学戏剧系毕业,1979年以第一部创作小说《且听风吟》得到

当年日本的群像新人奖。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和谷崎润一郎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迄今卖了超过700

万本,使作者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作家。村上春树曾翻译rald,PaulTheroux,John Irving及Raymond

Chandler的小说,九十年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Tufts大学任客座讲师。

村上龙(1952年——)本名龙之助。生于日本长崎。中学时代即显露出艺术才华。曾组织参予橄榄球队、

摇滚乐团及新闻社团。早年接受西方嬉皮士文化影响并尝试编导电影。1973年进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读书,

抱负“反体制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受挫后转入文学创作。《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是他24岁时的处

女作,同时也是作者最杰出的代表作,并形成了日本文学史新的流派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企业主家庭。189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

柏林攻读皙学和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

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

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

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

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人一生中

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

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

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

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

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

作者介绍:查尔斯·狄更斯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

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

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

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

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

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

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

(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

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

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

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

(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

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

家”。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出生在爱媛县森林中的一个小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中于

阅读萨特、加缪、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于1957年5月发表《奇妙的工作》。在这一年里,大江

还相继发表了习作《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自此,大江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

露头角,1958年又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

使得这位学生作家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

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同年,作者接

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

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

作者介绍: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

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

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

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

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

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

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

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

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

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

山伯爵》。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丹尼尔·笛福·生平

笛福(1659或1660~1731)英国作家。生于伦敦。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信奉不属于英

国国教的长老会教派。二十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

大陆。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

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

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

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发觉后被捕入狱

6个月,并受枷刑示众。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

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为哈利主办《评论》杂志,制造舆论,搜集情报。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

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

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

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

渡边淳一·生平

1933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医科大学毕业并曾在该整形外科担任讲师。1965年以《死化妆》获新潮同

人杂志奖:1970年以《光与影》获直木奖。1980年以《远方的落日》获吉川英治文学奖等著有50部长篇

小说及多部散文,随笔集,为当今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亨利·丹克尔曾从事律师工作,他已出版二十四部小说。最近发行的著作有《全额支

付》和重新出版的古典名著《哈罗威茨和华盛顿夫人》。他曾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帕姆斯普林斯生活过。

罗阿尔德·达尔(1916— ),英国现代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像你这样的人》(1953)和《吻一吻》(1960)

等,是近年来英美颇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生平

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艺术魅力则无可抵挡,是不朽的。

她的文字本身,就是一个迷。是关于记忆与遗忘,距离与背弃,苍凉与激情、以及在黑暗中阅读与爱

恋的各种姿势。她告诉我们迷恋是一种吞食,而她在燃烧后化为灰烬。冷静也是有的。冷静在杜拉斯从容

不迫的叙述中,她在文字之中华贵。她以文字唤醒我们内心潜藏的欲念和泪水。可又有谁,真正读懂了杜

拉斯?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生平

伏尼契(1864~1960)英国女作家。父亲乔治·蒲尔是著名的数学家。伏尼契早年求学于意大利。1885年,

她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曾在俄国待过两年,在那儿接触了彼得堡革命团体俄国民粹派的民意党人,

积极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她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探望被沙皇监禁在狱中的革命者,还在俄国和英国之间寄送

宣传品。这些工作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到英国后,她结识了从沙皇流放地中

逃出来的波兰革命者米·列·伏尼契,1892年与他结婚。在这段时间,她还认识了恩格斯、赫尔岑、普列

汉诺夫等著名人物。她除继续保持同民意党人的联系外,又通过丈夫的关系接触到大量意大利党人。出于

对这些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敬佩,她决心写出一本反映他们斗争生活的书。1897年《牛虻》问世。后来她还

写有同类题材的《牛虻在流亡中》等小说,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均较《牛虻》逊色。伏尼契晚年移居美

国,转向音乐创作,在孤独寂寞的隐居生活中去世。

保罗·福塞尔·生平

保罗福塞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著名文化批评家,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迪

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他的关于二战时期美国社会文化的专著曾获得197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他是英美

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擅长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观察,视角敏锐,语言辛辣尖刻,又不失幽默和善意。

著有“格调”、“恶俗”。

作者介绍:法捷耶夫,(1901~1956)

前苏联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父亲均曾参加过革命活动。1912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

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入党。1919至1921年在远东参加红军游击队,出席党的第10次

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朗施培德反革命叛乱负伤。同年秋入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

1924年后受党派遣,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莫斯科担任党的工作,从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专门从

事文学运动,担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全苏作协领导工作,1956年自杀。

他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1922)、《逆流》(1924)和长篇小说《毁灭》(1927),是他亲身参加

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们都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以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毁灭》生动再

现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边区游击队斗争生活:共产党员莱奋生率游击队与穷凶极恶的日本干涉军和白匪高

尔察克展开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但幸存的19名战士临危不惧,终于杀出重围。小说精

心刻画了莱奋生光辉形象,也鞭挞了美契克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动摇叛卖。鲁迅于1931年将《毁灭》

译成中文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极赞美这部小说。

30年代,法捷耶夫着手创作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和《黑色冶金业》,前者写一个不开

化的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变化;后者写苏联工业战线的斗争。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任《真理报》和新闻通讯社记者,发表充满战斗激情的政论文章和特写,

1944年出版特写集《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

1945年创作堪称其里程碑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堪称是战后苏联

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克拉斯顿诺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歌颂了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青年英雄形象。

他亲自编选的文学评论集《三十年间》(1957)反映了他30年来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进行的斗争和

他对一系列文学问题的见解。

作为著名社会活动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团

成员。1949年10月曾率苏联文化代表团访华并发表随笔《在自由中国》。

弗·斯·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1

917年于普林顿大学辍学入伍,1919年退伍。次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遂与姗尔

达·赛瑞成婚,她对他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他的创作倾向具有“迷惘的一代”的特征。19

25年其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出版,以对美国理想的破灭揭示了他的双重性格和内心冲突,被誉为当

代最深刻的一部美国小说,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作家之一。此后,他的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夜色温柔》和《最后一个巨头》。

谷崎润一郎(188-1965)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早期作品追求从嗜虐与受虐中体味痛切的快感,在肉体

的残忍中展现女性的美,故有“恶魔主义者”之称。中后期作品回归日本古典与东方传统,在与诸多社会

关系疏离的背景下,幽微而私密地描述了中产阶级男女之间的性心理与性生活。谷崎的小说世界充满荒诞

与怪异,在丑中寻求美,在赞美恶中肯定善,在死亡中思考生存的意义。他的散文世界则洋溢着浓郁的日

本风,耽溺于阴翳的神秘、官能的愉悦与民族的风情。

君特·格拉斯·生平

格拉斯(192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1927年出生于但泽市。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1944

年,尚未成年的格拉斯被征入伍。1945年负伤住院。战争结束时落入美军战俘营。战后曾从事过各种职业,

先当农业工人,学习过石雕和造型艺术,后成为职业作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他是“四七”社成员,政治

上支持社会民主党,主张改良。在1970年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时,曾积极投入支持勃兰特竞选的活动。他

的政治态度和作品中过多的色情内容曾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少批评。

格拉斯的创作活动从诗歌开始,自1956年起发表3部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同时创

作了荒诞剧《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恶厨师》(1961)等。其中反响较大的是关于1953

年柏林事件的《平民试验起义》(1966)。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说。1959年问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使他

获得世界声誉。此外还有《猫与鼠》(1961)、《非常岁月》(1963,亦译《狗的年月》),合称为《但泽三部

曲》,成为一幅描绘德国社会生活的画卷。长篇小说《鲽鱼》(1977)和《母老鼠》(1986)都继续使用了怪

诞讽刺的手法,将现实、幻想、童话、传说融为一体。《蜗牛日记》(1972)则为一部纪实体的文学作品。

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语言之新颖,想象之丰富,手法之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

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威廉·福克纳·生平

作者介绍:福克纳,w.(Willian Faulkner l897~1962)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

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

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

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

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

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声音与疯狂》(又

译《喧哗与骚动》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

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

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

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

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伊恩·弗莱明

詹姆斯·邦德,代号007,是英国侦探小说作家伊恩·弗莱明创作的一个杰出的“英式间谍形象”。“007”

不仅在二十世纪的国际影坛奠定了其“间谍之王”的巨星地位,而且还凭此名气跻身商海,与诸如男士皮鞋、

手表及轿车等商品“携手”,创造了“名间谍助赢现代商战”的品牌神话„„

巴特里克·格兰维尔(1947~),法国当代著名作家,1976年以长篇小说《纵火者》获龚古尔文学奖。

阿道斯·赫胥黎

赫胥黎,A.(1894~1963)英国作家,出身于萨里郡的名门,父亲是编辑兼诗人,母亲是批评家马修·阿

诺德的侄女,著有《天演论》的大生物学家托·亨·赫胥黎是他的祖父。他从小爱好自然科学和文艺,早

年入伊顿公学,打算从事医学,因严重眼疾而辍学,后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并开始创作诗歌。1915年毕

业,翌年发表第一部诗集。1919年起任文学期刊《雅典娜神庙》编辑,相继出版两部诗集和一部短篇小说

集。1921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克鲁姆庄园》问世,从此专门从事创作。20年代遍游欧洲,在意大利结识劳

伦斯,与他终生保持友谊,并受其思想影响。30年代后期积极参加英国反战运动,晚年沉醉于东方哲学和

神秘主义。40年代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直至去世。

赫胥黎是个学识渊博、思想复杂的多产作家,共创作11部长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集,8部诗集,以

及剧本、文艺评论、游记、传记和哲学、宗教、政治、科学等各类散文多种,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现代文

明各个重要方面。社会讽刺小说《旋律与对位》(1928)和“反乌托邦”幻想小说《美妙的新世界》(1932)

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主要作品还有神秘主义小说《加沙的言人》(1936)等。他的小说注重阐述思想观念

甚于塑造艺术形象,常被称作“观念小说”。

作者介绍:(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

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

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て

∷怠短粽昭稹罚?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

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

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

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

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

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荷马】 (Homeros)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

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

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

作者介绍: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家,大学毕业后

即从事写作。曾两度在海关任职。1853年任美国驻英国利物浦领事,1857年后侨居意大利,1860年回国

专事创作。霍桑是一个思想上充满矛盾的作家。他抨击宗教狂热和教会虚伪,又把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

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他记叙新英格兰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同时又对社会改革、技术进步和废奴运动

抱怀疑、抵触情绪。艺术上,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充满丰富想象,惯用象征手法,且潜

心挖掘隐藏在事物后的深层意义,但往往带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他称自己的作品是人的“心理罗

曼史”,故文学史家则常把他列为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是以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红

字》(1850)。小说通过一个受不合理婚姻束缚的少妇海丝特·白兰因犯“通奸”罪被监禁、示众和长期隔

离的故事,暴露了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殖民地社会的冷酷虚伪,探讨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道德、哲理问题。

其他著名作品,有描写祖先谋财害命其罪孽殃及子孙的长篇小说《带有七个尖角楼的房子》(1851),讨论

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1860),揭示人人都有隐秘罪恶的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和表达作

者正面理想的短篇小说《石面人像》等。

作者介绍:欧·亨利(, 1862-1910)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

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

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

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

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

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

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

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欧文·华莱士(1916.3~199.6)是美国最受大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以31种语言出版并畅销全世

界。

他带头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超级小说,他以生动的小说形式来描写时事。欧文·华莱士是

世界上享有最多读者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共发行了约两亿册。全世界备阶层的人都爱读他的作品,读者

多达10亿人。

托马斯·哈代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

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

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

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

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

《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

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

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

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约瑟夫·海勒·生平

海勒(1923一)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

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此后

即离开学校,到《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部任职。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

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

除《第二十二条军规》外,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尔德一样好》

(1979)。前者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经理人员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们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后者用

诙谐嘲讽的笔法,通过一个试图涉足官场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幅有关美国政治、社会生

活的讽刺画。海勒也曾写过剧本,如《我们轰炸了纽黑文》等,但影响不大。

海勒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的哈哈镜和放大镜,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具有一

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他的作品也带有黑色幽默派文学的一些通病,如对社会现实流露出无可

奈何的心情等。

安德烈·保尔·吉约姆·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于巴黎,是独生子;

父亲在巴黎法律学院任教授;母亲是富家闺秀,笃信天主教新教。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十一岁

时丧父,由母亲扶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从十五岁起,他对舅父的女儿玛德莱

娜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但是六年后,玛德莱娜拒绝了他的求婚。创作于1890年,于次年发表的处女作《安

德烈·瓦尔特的笔记》,就是他给自己家庭和玛德莱娜的最后通牒,反映他这一时期的思想。1895年,他

终于同表姐玛德莱娜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满,他仍不改同性恋癖,致使他妻子抑郁成疾,于1938年死

去。更多„„

本书作者海伦·亨特·杰克逊(Helen Hunt Jackson,1830—1885)是位多产的女作家,主要以同情印第安

人、维护印第安人利益的作品为人们喜爱。1881年她发表《世纪的耻辱》一文,揭露美国政府虐待印第安

人,引起较大反响,后被委任为美国政府特派员,专门调查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为她创作《蕾

蒙娜》一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印第安人的作品,作者怀着对印第安人的极大同情,

塑造了具有印第安人血统的混血儿蕾蒙娜和勤劳勇敢、英俊豪放的印第安剪毛手亚历山德罗的形象。由于

故事真实可信,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催人泪下,所以一出版即引起轰动,作者也因此成名。本书自

1884年问世以来,已重印一百多次,三次搬上银幕,舞台上也久演不衰,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

“最具魅力的现代小说”。

杰克逊才思敏捷,文笔流畅,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黔西·菲尔伯利克的选择》,《海蒂的奇怪历史》,诗

歌《十四行诗和抒情诗》,以及一些游记和儿童读物。

井上靖(1907~)日本作家。历任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日本笔会会长,1976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

勋章,现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井上靖出生在北海道旭川的一个军医家庭,从中学起就酷爱文学。他在京都大学哲学系毕业前夕所写

的剧本《明治之月》(1935)曾被搬上舞台,应杂志征文所写小说曾多次获奖。大学毕业后,他在大阪每日

新闻社任记者、编辑15年,1951年辞去报社书籍部副部长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1949年,井上靖以短篇小说《猎枪》和中篇小说《斗牛》名噪文坛,后者获1949年下半届芥川文学

奖。井上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出版过5本诗集,写过剧本、电影脚本、美术评论等,但主要成就是小

说。仅新潮社就出版了他的小说全集32卷。井上靖的小说,能够选取一些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对日本社会

的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抨击,有它独特的认识价值。《斗牛》、《比良山的石楠花》(1950)和《一

个冒名画家的生涯》(1951)是他前期悉心经营的力作。进入50年代,日本文学开始转向反映战后生活,

井上靖也把自己的眼光和笔触,从描写过去转而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写下了像《城堡》(1964)、《夜声》

(1968)等具有鲜明现实感的佳作。井上靖的历史小说蜚声艺苑,尤其是《天平之甍》(1957)、《楼兰》(1958)、

《苍狼》(1959)、《敦煌》(1959)等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多为人们所称道。他的长篇近作《孔子》

正在《新潮》杂志连载,受到文坛瞩目。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ǖskind)1949年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施塔恩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早年在

慕尼黑和法国的埃克斯昂普罗旺斯攻读与研究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后一度靠写电影分镜头剧本维持生活。

他发表的处女作是剧本《低音提琴》。该剧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来许多剧院纷纷上演,其

间被译成多种语言,为聚斯金德在文坛上赢得了声誉。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

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继《香水》之后,聚斯金德用古典主义的笔调创作了中篇小说《鸽子》。小说描写

巴黎某家银行一个看门人单调枯燥的生活,1987年初第一版销量即高达十万册。据《明镜》周刊统计,《鸽

子》与《香水》一道,自1987年4月起同属德国严肃文学十本最佳畅销书之列,聚斯金德以此轰动了德语

文坛。

卡尔维诺(ItaloCalvino.1923-1985)出生於古巴,父母都是熟带植物学家;两岁左右父亲就任义、法边界的

圣·雷墨植物园园长,举家迁离古巴。二次大战期间加入抗德游击队,45年加入共产党,47年毕业于都灵

大学文学院,并出版小说《蛛巢小径》。50年代他致力於左翼文化工作,即使在57年因苏联入侵匈牙利而

退出共产党之後亦然。代的重要作品有《阿根廷蚂矮》、《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和《意大利民间故事》

60年代中期起,他长住巴黎15年,与李维·史陀、罗兰·巴特等有密切交往;60年代的代表作为科

幻小说《宇宙通环图》,曾获颁美国国家书卷奖。70年代卡用维诺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陆续出版了《看不具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城堡》和《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崇

高地位,并受到全义大利人的敬爱。85年夏,他突患脑溢血,成为全国上下最关心的话题,虽经全力营救,

不幸于9月19日辞世。86年,短篇小说集《在美洲虎太阳下》出版。88年,未发表的演说稿《给下一轮

太平盛世的备忘录》问世。

迈克尔·克莱顿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之一,他的书可以说是以悬念著称。整篇文章显得紧凑,情节曲折,使

人爱不释手。他的著作除了《终端人》之外,还有著名的《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神秘之球》等

米兰·昆德拉(1929~ )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

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

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

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

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

《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

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

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

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

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

《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

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

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

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

《身份》(1997)两部小说。

詹姆斯·凯恩(1892—1977)如今被公认为美国小说中的硬派大师之一。他出生于巴尔的摩,是华盛顿学

院院长之子,曾做过巴尔的摩报界的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美国远征军。退役后,凯恩受聘于

安纳波利斯的圣约翰学院。任新闻学教授,之后又效力于H.L.门肯主编的《美国信使》。后来,他还为

沃尔特·李普曼主办的《纽约世界报》写过评论,并一度担任《纽约人》的总编辑。最后,他去了好莱坞,

做了一名电影剧本作者。

凯恩的第一部小说《邮差总敲两次门》(1934),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又因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在

波士顿受到指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声称他的小说《局外人》便是受该书的启

发创作出来的。如今该书已成为经典小说,列选“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第二年,凯恩又发表了另

一部小说《加倍赔偿》(1935)。该书的出版再次证明凯恩不愧为黑色浪漫小说的艺术巨匠。凯恩一共出版

了18部作品,去世前正致力于自传的写作。

D.H.劳伦斯·生平

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

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

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虹》通过自耕农布兰文的三代家史,描写19世纪中叶以来大工业吞食小农经济的过程,猛烈抨击了金钱

罪恶和帝国主义战争。《恋爱中的女人》通过矿主杰若德想以情欲来填补精神空虚遭女友戈珍拒绝而葬身冰

穴的情节,反映了西方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通过女主人公康妮无法忍受残肢丈夫的

“同别的男人生个孩子”继承家业的要求和死气沉沉的生活,与雇工梅勒斯相恋、出走的情节,批判了资

本主义工业对人的腐蚀摧残和婚姻道德的虚伪自私。小说的性爱描写曾引起争论,其实全书寓意严肃,爱

憎分明。劳伦斯的小说语言优美,气势恢宏,但除《虹》的结尾勾画出彩虹般的新世界远景外,因看不到

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社会的物质基础,大都显得色调暗淡。

杰克·伦敦

作者介绍: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

美国作家。生于破产农民家庭,从小出卖劳力为生,曾卖报、卸货、当童工。成年后当过水手、工人,

曾去阿拉斯加淘金,得了坏血症。从此埋头读书写作,成为职业作家。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

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早期作品有描写北方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包括1900

至1902年发表的《狼的儿子》等3部集子,通称“北方故事”);描写伦敦贫民生活的特写集《深渊中的人

们》(1903);描写兽性般残忍和利己主义的长篇小说《海狼》(1904)。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表现了对劳动人民顽强意志的歌颂和苦难生活的同情,也显示了作者的“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和

尼采式“超人”哲学观念。19世纪90年代他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5年后参加社会党的活动,此间创作

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号召工人阶级抛开幻想、准备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政治幻想小说《铁蹄》

(1908);描写劳动者出身的现实主义作家因理想破灭而投海自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马丁·伊登》(1909)。

小说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势利和自私,但

小说的主人公却是强调个人意志和脱离群众的“超人”。到后期,杰克·伦敦逐渐脱离社会斗争,追求个人

享受。虽创作了《一块排骨》(1911)、《在甲板的天蓬下面》(1913)等优秀小说,也写了《埃尔西诺尔号

的叛变》(1914)、《红死病》(1915)等诬蔑工人运动及宣扬世界未日的作品。1916年他在精神极度苦闷空

虚中服毒自杀。

作者介绍: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

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其民主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

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优点。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

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

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

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

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

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

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

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

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

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

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

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斯蒂芬·巴特勒·里柯克(Stephen ButlerLeacock)是著名的加拿大幽默作家,也是加拿大第一位享有世界

声誉的作家;在美国,他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人欢迎的幽默作家。他于1869年12月30日在英

格兰汉普郡的斯旺穆尔出生;1876年他6岁时随父母迁居加拿大并在那里受教育。1891年他在多伦多大学

毕业后当了8年中学教员;1899年进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与政治学;1903年获得政治经济学的哲学

博士学位,开始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政治学讲师、政治与历史副教授、政治经济学教授及

政治与经济系系主任等职;1936年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担任该校的名誉教授;1944年3月28日在多伦

多去世。更多„„

阿尔弗里·缪塞

缪塞(1810~1857)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诗歌以外还创作了不少戏剧和小说,

发表过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论文。

缪塞的文学活动是从参加以雨果为首的进步的浪漫主义团体“文社”开始的。他不仅是浪漫派中最有

才华的诗人,其戏剧作品也大大促进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他的小说在创建法国浪漫主义心理小说和

为近代小说开辟道路上起的作用,也是值得注意的。

缪塞的诗歌真切动人。他的戏剧和小说尽管反映社会生活不够全面,但是抒发个人情感,真实刻画了

法国某些阶层的生活及心态,颇具时代色彩。特别是他描写的“世纪病”在今天看来,还可以感觉到当时

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彷徨与苦闷。

他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罗伦扎西欧》、《反复无常的人》、《巴尔贝林》、《喀尔摩金》等。他的小说有《埃

梅林》,《弗烈特立克和贝尔纳莱特》,《提善的儿子》,这三部小说可列入19世纪优秀爱情小说的行列。另

一部《世纪儿忏悔录》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成为缪塞的代表作。

本书著者保罗·麦卡斯克(paul MoCusker)是自由撰稿人。写过30余部小说、剧本、电影脚本和诗歌。

他又是“奥德赛”无线广播剧的导播和作者。保罗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现居住在科罗拉多洲泉水城。

彼得·梅尔

英国广告人彼得·梅尔的4本书给中国书市带来一股清风。《有关品味》、《一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大

多以法国普罗旺斯为背景,尽是一些“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散淡故事。现在,书市又摆出彼得·梅尔的4

本新书,《茴香酒店》、《追踪塞尚》、《有求必应》和《重返普罗旺斯》,散淡的风格一如既往,却只做了惊

险离奇故事的背景。这4本书才像“食人间烟火”的感觉;盗窃、、炸弹、谋杀都出现了,黑手党、

恶棍、女仆、教士、警察接踵而至地搅入故事主人公——一个广告人的生活中来。

梅尔没有要使读者不适的意思,反而他更想让读者惊喜。在丝丝入扣的紧张情节中,他时刻忘不了轻

松愉快的歌颂感官的欢快,歌颂普罗旺斯的悠闲生活情调,更忘不了幽默风趣的插科打诨。结果,这些叙

述小镇世俗阴暗故事的书,居然是一种风格优雅、色彩眩目的油画氛围,又处处显出广告人的生活痕迹。

简直是多种激情、智慧和奇特经历的怪诞结合。

赫尔曼·麦尔维尔 (1819~1S91)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15岁起就开始工作,先后做过

银行职员、农场工人、店员和小学教师等,饱尝了生活的艰辛。1839年,麦尔维尔到海上谋生,他先在一

艘商船上当海员,后来又在捕鲸船和海军军舰上当水手,游历了不少地方,也吃了不少苦,并与大海结下

了不解之缘。他的前两部小说《泰比》(1846)和《奥穆》(1847)都以他自己的航海经历为素材,描写了

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生活和美国青年在这些岛屿上的历险,发表后深受读者欢迎。此后,麦尔维尔又写

了三部航海小说:《玛地》(1849)、《雷得本》(1849)和《白外套》(1850)。1851年,他发表了自己的代

表作《白鲸》(又名《莫比一迫克》),但没有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重视,这使他十分失望。麦尔维尔后期后

品中比较重要的有小说《彼埃尔》(1852)、《伊萨雷尔·波特》(1855)、《骗子》(1857),长篇小说《比利·巴

德》(死后于1924年被整理发表)和短篇故事集《广场故事》(1856)。但是以上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受到读

者的冷遇,麦尔维尔本人也几乎被人遗忘。只是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评论家才对麦尔维尔的后期

作品,尤其是《白鲸》非常感兴趣,赞誉它为一部美国文学经典著作。麦尔维尔也因此从湮没无闻中走向

文坛桂冠的宝座。

麦尔维尔的作品大多以海洋和海岛生活为内容,以描写奇异的海上历险和海岛风土人情来反映社会现

实、表明思想态度。他的小说往往流露出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憎恨、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正义的人道主义

的追求。他的某些作品(如《玛地》和《白鲸》)还凝聚着他对宇宙和人类本性问题的哲理探索。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最初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

《南回归线》(1939)都是先在法国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

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语国家默默无闻。英语国家的广大读者读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

还要感谢盟军在1944年以后来到巴黎。英美军队的及随员在巴黎市场上发现了亨利·米勒的书,

争相传阅,并把它们偷偷带回英美等国。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学精英们获得了更广泛

的读者,但是,由于许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专写“淫秽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者无法在美国

公开发表。后经过长期努力之后,美国终于于1961年对《北回归线》解禁,允许它在国内公开发表。两年

以后它又得以在英国公开发表。随着对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变得家喻

户晓,他被六十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一)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父亲是个电报报务

员兼顺势疗法医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

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13岁时,他迁居

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

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4年起,任该报驻欧

洲记者。1961年起,任古巴拉丁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

世界。《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恶时辰》(1961)、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1955)、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电影文学剧本《》(1984),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32)和报告文

学集《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1970)、《米格尔·利廷历险记》(1986)等。

莫泊桑(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

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

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

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

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

《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

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

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

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

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

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

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普罗斯佩·梅里美(1803~1870),法国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出身于巴黎一个画家家庭。原攻读法律,但对希腊语、西班牙语、英语、俄语及这些语种的文学有更

浓厚的兴趣。19岁开始创作,作品有收集出版的剧本集《克拉拉·加苏尔戏剧集》(包括五个剧本)和历

史剧《雅克团》,有长篇小说《查理九世的轶事》和中、短篇小说《马特奥·法尔哥内》、《攻占棱堡》、《塔

曼果》、《高龙巴》、《嘉尔曼》、《伊尔的美神》等。此外,还有游记《航海札记》和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

论著发表。

托马斯·埃洛伊·马丁内斯。阿根廷当代著名作家。1914 年7 月出生于阿根廷北部重镇土库曼。大学期

问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巴黎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美国、英国、委内瑞拉、墨西

哥等国从事教育工作并做兼职记者埃洛伊于50年代末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早期写过一些诗歌、短篇小说、

电影剧本及一一部关于电影的论文(《阿根廷的电影结构》,1 960 )。此后,发表的重要怍品确长篇小说《庇

护所》(1 969 ),中篇小说集《死亡的一般原则》(1 979 ),报告文学集《特里劳的激情》(1 9 7 4 )以及

历史小说《庇隆的小说》(1 9 85 )和《圣爱维塔》(1 995 )等。

作者介绍:托马斯·曼,(Tomas Mann l875~1955)

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192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曾在慕

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旁听历史、文学史和经济学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

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希特勒上台后流亡瑞士。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

家和人道主义者。其创作主要是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

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小说通过自由资产阶级布登勃洛克在垄断资产阶级哈根施特勒姆家族的排

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尽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

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小说

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托马斯·曼的重要作品

还有长篇小说《魔山》(1909)和《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

(1947)等。

伊夫·马拜,法国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法国布列塔尼,并在当地接受教育,主修法律和东方语言。1968

年起在法国外交部图书司工作,现为该司司长。

伊夫·马拜1969年开始出版著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温情的人》、《变形》、《被篡权者》、《独奏者》等,

诗集《致人死命的大海》、《原始》、《虚拟的化身》、《外侨的沉思》,其中《外侨的沉思》曾获法国马克斯·雅

可布奖。

马塞尔·普鲁斯特,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

了中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

鲁斯特名列第六。

他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这对他文学禀赋早熟起了促进

作用。

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巴黎大学和政治科学学校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

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

的导师。他和同窗好友创办杂志《宴会》,从1892年起,在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和随笔。1896年他将已发

表过的10多篇作品收集成册以《欢乐与时日》为题出版,法朗士为之作序。

1896~1940年,他撰写了长篇自传体小说《让·桑特依》,写的是童年时代的回忆,但直到1952年才

出版。

他还翻译了英国美学家约翰·罗斯金的著作《亚眠人的圣经》(1904)、《芝麻和百合花》(1906)。

1903~1905年普鲁斯特父母先后去世,他闭门写作,除写了阐述美学邓点的论文《驳圣·勃夫》,并

开始了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自此,他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修改之中。1912

年,他将小说前三部交给出版商,受到冷遇,1913年他自费出版了第1部《斯万之家》,反应冷淡。

1919年,小说第2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

而成名。1920~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特之家》第1、2卷;1921~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梅和

戈莫勒》第1、2卷。

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25)和第7部《过去

韶光的重现》(1927),是在作者去世后发表的。这部小说的故事没有连贯性,中间经常插入各种感想、议

论、倒叙,语言具有独特风格,令人回味无穷。这部作品改变了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

写作技巧。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莫斯科一个犹太家庭中。父亲是莫斯科美术、雕塑、

建筑学校教授,曾为托尔斯泰作品画过插图。母亲是著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童年时代受到邻居、

俄国著名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立志当音乐家,在音乐学院教授指导下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09年

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转入历史哲学系。1912年夏赴德国马尔堡大学攻读德国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回国,由于健康原因未服兵役,在乌拉尔一家工厂当办事员。十月革命后从乌拉尔返回莫斯科,担任教

育人民委员部图书馆职员。1913年开始同未来派诗人交往,并结识了勃布洛夫和马雅可夫斯基。1914年第

一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问世。1922年至1933年的10年中,出版了诗集《生活啊,我的姊妹》和

《主题与变调》、叙事诗《施密特中尉》、《1905年》和《斯佩克托尔斯基》,确立了在苏联诗坛上的地位翻

译过莎士比亚、歌德以及格鲁吉亚诗人的作品。1948年着手写《日瓦戈医生》,1956年完成。

让·热内(1910~1986)生于巴黎,7个月后即被家庭抛弃,上小学时因受同学歧视,开始自暴自弃。小

学毕业后,热内走向社会,与流浪汉为伍,后因盗窃被监禁。18岁时,热内应征入伍,但不久当了逃兵,

流浪欧洲,一路行窃,多次被捕坐牢。1942年,热内在狱中开始写作,处女作《鲜花圣母》及后来的《玫

瑰的奇迹》和《盛大的葬礼》获得好评。热内的文学成就得到重视和承认。在萨特等大作家的呼吁下,法

国总统颁布特赦令,赦免了热内。1983年,热内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大奖。

比彻·斯托夫人

斯托(1811~1896)美国女作家,生于康涅狄格州。父亲是著名牧师革曼·比彻。幼年因父亲关系颇受加

尔文教派影响。青年时期因其叔父萨缪尔·福特的影响接受了自由主义信仰。她喜欢读司各特的浪漫小说,

这在她后来的著作中有明显反映,1832年,她随全家迁往辛辛那提市,在一座女子学校教书,写了一些关

于新英格兰生活的随笔。1836年,她与父亲所在的神学院的C.E.斯托教授结婚。其间,她访问了肯塔基州,

目睹了那里奴隶的生活,这为她后来的小说提供了素材;她又受到父亲学校中强烈的反奴隶制情绪的影响。

这种情绪成了她小说的基调。1850年,她随丈夫迁至缅因州,那里关于反奴隶制的讨论使她无比激动,于

是利用空闲时间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小说引起强烈反响,使她一举成名。为了反驳保守势

力的攻击,1853年她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引用法律、法院档案、报纸和私人信件等大量材

料证明她的小说所揭露的事实。她的其他主要著作有:《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奥尔岛

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以及一些宗教诗,收入1867

年出版的《宗教诗选》。她还写过一篇虚构的维护女权的论文《我妻子和我》(1871),今天常常被女权主义

者引用。斯托夫人晚年主要住在佛罗里达,在《棕榈叶》(1873)一书中描写了她在那里的宁静生活。

彼得·圣吉·生平

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史丹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

读研究所。旋即被佛睿恩特(JayForrester)教授的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新观念所吸引;1978年

获得博士学位后,至今十余年来,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

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人类梦寐

以求的组织蓝图——在其中,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

《第五项修炼》这部巨著便是他们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Busines

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以表彰其开拓管理新典范的卓越贡献。美国商业周刊

也于同年推崇他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他的理想,也感召了戴明(Edwards Deming)、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Argyris)、麻省理工学院的

雪恩(Edgar Schein)与熊恩(Donald Schon)等大师级的前辈,以及一群有崇高理想的企业家们,成为他

所主持的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学习中心”的工作伙伴,共同为学习型组织的发展而努力,并朝向建立全球

性的组织学习中心网络之目标迈进。

弗朗索瓦兹·萨冈(原名弗朗索瓦兹·夸雷 Francoi Quoirez,dite Francoi, 1935~)女小说家、剧作

家。她读书时成绩平平,十八岁辍学,写了一本篇幅不大的小说《忧愁,你好》(Bonjour tristes.1954)。

该书书名来自保尔·艾吕雅的诗句,写的是少女塞茜尔引起她父亲和情妇决裂的故事。这本小说获得文学

批评奖。获奖之前,出版商就已不惜血本地利用最新式的广告为此书进行宣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印

数达到840000册,使这位姑娘红极一时。弗朗索瓦兹·萨冈的辛辣锐利、不事藻饰的风格和某些心理上的

描写,自当受到赞扬,但有人竟把地与拉法耶特夫人相提并沦,这未免过于唐突。

其实,在《忧愁,你好》和她后来所写的几本阴暗而凄冷的小说如,《某个微笑》,(Uncertaine sourire)、

《一月之后一年之后》(Dans un mois dans un an)、《你爱勃拉姆斯吗?》(Aimez-vous Brahms?)、《狂乱》

(la Chanmade)中,除了毫无爱情的同床睡觉之外,简直一无所有。书中尽是些萎靡不振、懦弱、无个性

的人,反映出某些闲散的、看破红尘的青年人的无聊情绪,除了高级汽车和大量威士忌之外,别无他求。

在这些一气呵成、但风格洗练的文学作品中,看不出她对历史事件有什么讽喻、见解,这种作品只不过是

对“倾向文学”的一种反动而已。

从1960年起,弗朗索瓦兹·萨冈转向戏剧创作。她的剧本《瑞典的城堡》(Chaeauen Suède)获得了

成功。 剧中对白非常精彩,而且相当生动。《有时候听到小提琴》(LesViolons parfois)、《瓦朗丁娜的淡紫

色连衣裙》,(la Robe mauve de Valentine),写得都不及《瑞典的城堡》。但另一剧作《昏倒了的马》。(le Cheval

évanoui,1966)则尚不逊色。

乔治·桑,(1840~1876)法国女小说家。她原名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父亲是第一

帝国的军官。她从小由祖母抚养,13岁进入巴黎的修道院,18岁时嫁给杜德望男爵,但她对婚姻并不满意,

1831年到巴黎,开始独立生活。

乔治·桑移居巴黎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从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卢梭、夏多布里昂和拜伦对她的复

杂影响。七月革蟛痪茫⒈砹说谝徊砍て∷怠栋驳傺悄取罚?832),一举成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乔治·桑是一位多产作家,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

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阶段:早期作品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安蒂亚娜》、《华伦蒂娜》

(1832)、《莱莉亚》(1833)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

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

爱萝》(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在这些作品里,他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

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

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1846)、《弃儿弗朗索

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

农村的静温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1858)。

第二帝国时期,她和王室来往密切,对巴黎公社革命很不理解,但反对残酷镇压公社社员,乔治·桑于1876

年6月7日逝世。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

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介绍:萨克雷,(WiiliamMake peace Thackeray 1811~1863)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税务员兼行政长官),4岁时父死母改嫁,靠遗产

生活。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后又去德国游学。存放遗产的银行破产后,靠写作谋生。因积劳成疾,52岁便

患心脏病逝世。萨克雷是处于发展阶段的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峻法官。其作品对英国社会的种种势

利风尚、投机冒险和金钱关系进行了极深刻的揭露。他著有多部小说、诗歌、散文、小品,以特写集《势

利人脸谱》(1847)和代表作长篇小说《名利场》(1848)最为有名。小说主要描写穷画家女儿蓓基·夏泼,

在受尽歧视后,靠色情和机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通过夏泼的沉浮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腐朽

堕落,生动地塑造了以斯丹恩勋爵为首的一系列厚颜无耻、荒淫奸诈的贵族资产阶级形象。为此,马克思

曾赞誉他跟狄更斯等是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塞林格(1919~)美国小说家。出生于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5岁时进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军事

学校住读,1936年毕业。1937年去波兰学做火腿,不久回国继续读书,先后进了3所学院,都未毕业。

1942年从军,经一年多专门训练后,派赴欧洲做反间谍工作。1946年复员回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早在军校读书时,塞林格即练习写作。1940年发表处女作,到1951年出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

者》止,十多年中曾发表短篇小说20多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塞林格一举成名。此后他隐居新

罕布什尔州一乡间小屋中,外筑高墙,离群索居,成为著名的遁世作家。在这以后,几十年来,据说他每

天在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斗室中辛勤写作,但迄今拿出来发表的只有编成两本中篇集的4部中篇小说和1

个短篇,即中篇集《弗兰妮与卓埃》(1961)、《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及短篇《哈

普华兹十六,1924》(1965)。此外,还出版过一本从20多篇旧作中选出的短篇集《九故事》(1953)。

从他的后期作品看,塞林格的宗教兴趣已日趋浓厚,越来越向往东方哲学和佛教禅宗,作品的社会意

义和艺术魅力都不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人说,他的退隐正由于他自知“江郎才尽”,看来不无道理。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 beare 1564~1616)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

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先

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

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

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长诗《维纳斯与

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

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14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

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

3个时期。

山崎朋子,1932年生于福井县。父亲为海军军官。1940年父亲及其军舰失踪,其后,作为长女,她离家

谋生,寄人篱下。战后,她只身到东京半工半读,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1952年福井大学学艺部教育二部

肄业后曾担任小学教师,六十年代开始从事女性史研究。著有《山打根八号娼馆》(获日本第四届大宅壮一

奖)、《山打根的墓》、《爱与鲜血——亚洲女性交流史》,《火种永藏心底》、《日本的幼儿园——幼儿教育的

历史》(与上笙一郎合著,获第二十次每日出版文化奖)、《二叶保育院与德永恕》(与上笙一郎合著,获日

本私立幼稚园协会奖)。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

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

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

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1783年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

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

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外祖父。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

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是

一个医生。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

那里阅读了大量的名作。

唐·J·史奈德在缅因州的斯卡巴勒港口是一个保姆和油漆工。他的作品有一部传记《一个士兵的耻辱》

和两部小说《切重要点》、《退伍的公园》。《我要养活这家人》摘要连载在《哈伯杂志》上作为封面小

说而发表。

瓦尔特·司各特·生平

司各特(1771~1832)英国诗人和小说家,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两岁时因患小儿

麻痹症而跛脚,终生残废,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残疾,学会骑马、狩猎。1789年人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律,

毕业后当了8年律师,1799年被任命为塞尔扣克郡副郡长,7年后被委任为爱丁堡高等民事法庭庭长,直

至谢世。

19世纪初,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最初以搜集整理苏格兰边区歌谣为主要内容。他的创作生涯大致可

分为两个时期:从1805年出版的叙事长诗《最末一个行吟诗人之歌》到1814年出版第一部历史小说《威

弗利》,是他创作生涯的前期,主要写有长篇叙事诗8部,其中以描写弗洛登战役为背景的《玛密恩》(1808)

和叙述中世纪苏格兰国王及骑士冒险业绩的《湖上美人》(1810)最为著名。从1814年到逝世,是他创作

生涯的后期,相继写下长篇历史小说27部,开创了欧洲历史小说之先河。较著名的有《清教徒》(1816)、

《罗伯·罗伊》(1817)、《罗沁中区的心脏》(1318)、《艾凡赫》(1819)等。此外,还写有《小说家列传》、

《拿破仑传》等传记。在欧洲文学史上,司各特以多产而闻名遐迩,其写作速度之快,甚至连巴尔扎克也

为之惊叹。其主要贡献在于历史小说。

1825年,由于他开办的出版社合股人破产,为偿还债务,他拼命写作,致使健康受损。1832年于阿伯

茨福德去世。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生平

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 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

国;母亲系中学教员。由于他是个遗腹子,童年全靠母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学习上他刻苦努力,1941

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与此同时,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他在攻读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

的成绩。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当过炮兵连长,并因作战有功,两次获得勋章,后升至大尉军衔。

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

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

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

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

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

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

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

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

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

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

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

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

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

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

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

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

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作者介绍:马克吐温,(MarkTwain l835~1910)

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

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

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

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

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

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

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

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

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

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

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

段,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

《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

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1846年发表处

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

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生平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

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

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

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

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

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

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

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

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

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

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

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

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

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

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1826~1889)俄国作家。出生于特维尔省一个地主家庭,自幼目睹地主阶级的专横

暴虐。1836年进入莫斯科贵族学校,两年之后,以成绩优异被保送进皇村学校。在学习期间深受别林斯基、

赫尔岑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与彼得拉舍夫斯基接近。1844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即加入彼得拉

舍夫斯基小组。同年到陆军部队供职,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他的第一个中篇小说《矛盾》发表于1847

年,次年发表第二个中篇小说《错综复杂的事件》。这两部小说都遭到查禁,作者也被逮捕,流放维亚特卡

达8年之久。1856年回到彼得堡后,开始在《俄国导报》上连载他根据流放期间的见闻写成的《外省散记》,

赢得广泛的声誉。1856至1862年间,他先后在内务部任职,在梁赞省、特维尔省任副省长。1862年愤然

辞职,然后,于1863年参加《现代人》和《祖国纪事》的编辑工作。1877年涅克拉索夫逝世后,他又继

任《祖国纪事》主编,直到1884年该刊被查禁为止。在杂志社工作时期也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主要作品

有《庞巴杜尔先生和庞巴杜尔太太》(1863~1874)、《塔什干的老爷们》(1869~1872)、《金玉良言》(1872

一1876)、《现代牧歌》(1877~1883)以及他的两部代表作——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一个城市的历史》

(1869~1870)和《戈洛夫廖夫老爷们》(1875一1380)。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于1889年5月10日在彼得

堡逝世。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生于江户城(现东京)一个多子女的街道小吏家庭。

两岁时被送给姓盐原的街道小吏当养子。因养父母离婚,10岁时又回到生父身边。21岁恢复原姓。漱石成

名后,养父的无理纠缠仍给他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构成他自传体小说《道草》(1915)的基本内容。漱石

中小学时代学习汉语,熟诵唐宋诗词,擅长写汉诗。后又改学英文,在第一高等学校本科学习期间,与学

友正冈子规常谈诗论文,1889年评论正冈子规《七草集》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笔名漱石。1890年进东京帝国

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写有《英国诗人的天地山川观念》等文章。毕业后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爱媛县

松山中学和熊本第五高等学校任职。1900年起在英国留学3年。回国后转到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大学

任教,并开始业余创作,相继发表《我是猫》(1905)、《哥儿》(1906)和《旅宿》(1906)等杰作。1907

年辞去教职,进《朝日新闻》社当专业作家,在该报发表了《虞美人草》(1907)、《矿工》(1909)、《三四

郎》(1908)、《其后》(1909)、《门》(1910)、《到达彼岸之前》(1912)、《行人》(1912)、《小心》(1914)

和《明暗》(1916)等长篇小说以及《玻璃窗内》、《回忆种种》等散文、游记和评论。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

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

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

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

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

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

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

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

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

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

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紫式部】(973?~1014?)日本女作家、歌人。《源氏物语》的作者。本名无可考。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

藤原为时是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和歌和汉诗均长。任地方官,地位不高。紫式部自幼从父亲学习中国诗

文和和歌,熟读中国典籍,并擅乐器和绘画。信仰佛教。约22岁,和比自己年长20多岁、已有妻室子女

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结婚,因而亲身体验了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的滋味。婚后3年,丈夫逝世。在寡居生活

中,因创作《源氏物语》而文名远扬,受到藤原道长等高官显贵的器重。宽弘二~三年(1005~1006)间

入后宫,任藤原道长之女,一位天皇的中宫彰子的女官,为她讲佛授《日本书纪》和《白氏文集》(注:居

易)等汉籍古书。官名为藤式部,后改称紫式部。据传,紫,是《源氏物语》的主人公的名字,式部源于

她父亲的官名“式部丞”。1013年离开后宫。《源氏物语》直到逝世前才成书。该书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

高峰,是歌物语和传奇物语两种传统的集大成者。另有《紫武部日记》和《紫式部集》等著作。前者又名

《紫日记》,属日记文学,主要记述侍奉彰子时的宫廷生活、所见所闻,如宫仪庆典、宫中女官的容貌、才

华和性格等。后者又称《紫式部家集》,收和歌作品123首,按年代顺序排列,描述了作者从少女时代到晚

年的生活和感受。和《源氏物语》一样,两书充满对人和社会相当敏锐的观察,是研究作者生平和《源氏

物语》的重要参考资料。

左拉,(Emile zola l841~1902)

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

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左拉的创作和世界观充满矛盾:一方面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批判,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社会抱

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创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其特色。早期作品短篇小说集《妮侬的故事》(1864)、长

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脱不开对浪漫主义作家的模仿。后来,他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逐渐产

生浓厚兴趣。在泰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说的影响下,形成其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以

科学实验方法写作,对人物进行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分析;作家在写作时应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

实,不必搀杂主观感情。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兼而有之。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

剧》的启示,创作一套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鲁贡——玛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

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罗马》(1896)、《巴

黎》(1898),以及《四福音书》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作家死后的1903

年出版),第四部《正义》尚未完成。左拉因煤气中毒而逝世于1902年9月29日。他的《小酒店》、《娜娜》、

《金钱》、《妇女乐园》亦十分著名。

1908年,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伟人祠。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一九一七--一九九三),英国当代著名作 家,生于一九一七年二月二

十五日,自幼丧母。他出身天主教世家,父母都从事音乐舞蹈,但他却心安理得地背叛了在英国不算主导

宗教的天主教。为此,他在小说中频频展现"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观点之间的对立;除了《发

条橙》,还有《缺少的种子》(一九六二年)和《尘世权力》(一九八0年),都表明他的信仰游动于残存

的贝拉基主义(五世纪在英国本土上出现的基督教异端,认为人类性本善,享有自由意志。到了近代,它

演化为人道主义宗教)和奥古斯丁教义(六世纪自罗马帝国传来的基督教正宗,有原罪之说教)之间。本

书的主题颇有哲理意味,原因即在于此。

他曾希望成为作曲家,却入读了大学英文系。前半生随军队的职务调遣而东西奔波,从事教书作曲;五十

年代他在马来亚和文莱做官,负责教育,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村。他著有马来亚三部曲(一九六四年)。一

九五九年,他被诊断得了不治之症,医生说最多还能活一年,于是他回国成了职业作家,希望为妻子留下

一些生活保障。他活了下来,六十年代以后,他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三十多部小说和其他作品,除了描写异

国风情,也讽喻本国的奇异习俗。但没有人预料到《发条橙》的出现。《发条橙》的内容和风格被为该书

美国初版写后记的评论家海门(Stanley Edgar Hyman)评为"野蛮"。连作家本人也在美国新版本引言"再吮

发条橙"中对作品的成功表示意外。

外国作家简介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23:2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21290590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外国作家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外国作家简介.pdf

标签:小说   作品   作家   文学   社会   生活   美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