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快与慢作文)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
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
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
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
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
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
职津贴。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
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
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
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
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
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
《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
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
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
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
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
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生平简介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麦欧登塞。父亲是一名鞋匠,体弱多病。母亲长父
亲几岁,是一名洗衣妇。一家人住在一间窄小的房子里。在父母自由的教育环境下,尤其是
母亲的鼓励,使安徒生很早就展现了其想象才能。他在家中塔起了玩具剧场,并且给他的木
偶做衣服,同时他还阅读所有可能借到的戏剧剧本,这些剧本包括路维·郝尔拜(Ludvig
Holberg)和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来他甚至记下了莎士比亚的所有剧本。
1816年安徒生的父亲逝世,他给安徒生留下了所有的制鞋工具。安徒生也因此辍学在
家。在这一期间他在织工和裁缝那里当过学徒,还在一家香烟工场做过工,并且有逸闻称那
里的同事们戏称他是女孩子,还脱裤子检查过。据证实,在1819年的复活节,安徒生在位
于丹麦菲英岛北部港市欧登塞的圣克努特大教堂开始考虑他的未来。因为他希望成为一个歌
剧演唱家,于是在1819年的九月去了哥本哈根,由于声音好,他被丹麦皇家剧院雇佣;但
不久后嗓子却坏了,并且失业。据指,起初他在剧院里被当作一个疯子,所以受到冷落,甚
至差点饿死。
不过他得到了音乐家Christoph Wey和Siboni的帮助,后来还得到诗人 Frederik
Hoegh Guldberg(1771年—1852年)的相助。虽然歌唱家的梦想破灭,可他还是被荷兰皇
家剧院接纳为舞蹈学徒。同时他开始写作。由于他在后来变得懒散起来,所以逐渐失去了
Frederik Hoegh Guldberg对他的厚爱;不过这时安徒生开始得到了皇家剧院的主管乔纳
森·柯林(Jonas Collin)的帮助,后来他们两人成为终身的朋友。
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对这个奇怪的男孩产生了兴趣,他决定把安徒生送到斯莱格思
(Slagel)的语法学校去深造几年。在启程之前,安徒生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书:《Ghost at
Palnatoke's Grave》(1822年)。在1827年之前,这个并不情愿的后进生,先是留在了斯
莱格思,后来又去了位于艾森诺(Elsinore)的另一所学校。他在学校中仍然表现的得怪异,
不合群,老师也常责骂他。他后来说这些年是他生命中最黑暗和痛苦的时期。最后,柯林终
于让他毕业了。之后,安徒生去了哥本哈根。
童话特点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最好的童话脍炙人
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
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
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
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
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伪、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
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
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
族的无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
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
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
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
露
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
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卖火柴的小女孩》
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
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
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
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海的女儿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
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新青年》1919年1月号就刊载过周树人译的《卖
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芬合译的《旅伴》。此后,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了安徒生童话的译本、安徒生传及其作品的评论。
译者有郑振铎、茅盾、赵景深、顾均正等。不过解放前的译本都是从英语、日语或其他国家
文字转译过来的。解放后,叶君健对安徒生原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接从丹麦文把安徒生
的童话故事全部译成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叶君健译的
《安徒生童话选集》。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生于皮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
期曾写过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中,作者揭露了
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金钱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
语言朴素。
将天使贬低到人间。教士安慰惶恐的母亲说:“小时候哭声越大,长大后就越聪明。”果然许
多年后,这个天使向全世界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即使是圣诞老人,也并不会比他更有名气。
他的名字,就是汉斯·克里
斯蒂安·安徒生。其实他的真名字叫;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因为有一个人翻译英语
的时候翻译错了,但是全国人民都叫了很长的时间,改也改不过来,其实他的真名叫汉斯·克
里斯蒂安·安德森。
安徒生的家境
安徒生父亲是丹麦欧登赛城的一个贫苦鞋匠,他读过不少书,想像力丰富并有点浪漫气
质,不过这些在他来说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他的妻子是一个质朴的女人——并不美,但
很耐劳,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安徒生的成长
这个春天,鹳鸟再次飞来,庭院里的醋栗树重新皱起细小的新叶,小小的安徒生知道自
己已经6岁了。他故作正经地走在父亲身边,指点着收拾旧巢的鹳乌。当听说夏天以后,体
弱的小鹳鸟因为无力飞到埃及过冬,会被啄死的时候,他忧愁起来:“让它们到咱们的顶楼
上来吧,冬天里我一定会分点东西给它们吃的。”
欧登塞是个封闭的小镇,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许多神秘的传说在空气中荡漾不绝。纺
纱室的阿婆们有时会把《一千零一夜》中的离奇故事讲给来玩耍的小安徒生听,使这个原本
喜欢想像的脑子更加丰富了。小家伙多么奇怪啊:许多人听着这些可怕的故事都无限叹息,
担惊受怕,可是过后却好像没事儿似的。在他来说,他所听到的一切都带着鲜明的神奇色彩,
仿佛真的一样重现在眼前。有时他会被树林中自己想象出来的精灵吓得飞奔回家,魂不附体。
多年以后,这些古老的传说和童年的幻想,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母亲对柔弱的独生儿子充满怜爱,为了让他逃过学校坏脾气老姑婆的肉体虐待,6岁的
安徒生被送到年轻的卡尔斯倩斯那里读书,成为年纪最小的学生。这位以公平温厚而备受尊
敬的教师很喜欢女孩般文静的新学生,课间时常牵着他的手在校园里散步,并不时对嬉闹的
学生们喊一句;“安静点,淘气鬼们,别把这孩子推倒了。”
安徒生经常偷看学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萨拉,他把她想象成童话中的公主,渴望接近这个
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次,他们一起回家,其实他的家早就走过了,可是他一声不吭。同样
贫苦出身的萨拉发誓自己将来会成为某农场的女管事。安徒生睁大双眼:“那多乏味! 公主
怎么能当管事呢? 我长大以后,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他告诉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贵族的
分支,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总有一天„„萨拉笑起来,这小家伙一定是疯了。第二天,一个
磨坊主的儿子奥来揪着安徒生的头发嚷道:“日安,公爵大人! 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儿呢?”周
围的人捧腹大笑。
安徒生的爱情黯然退却。但在幻想中,他让自己在大火中救下萨拉,并接受了她的道歉。
他甚至原谅了欺侮嘲笑他的奥来,当这个顽童被罚站在桌子上时,小安徒生设身处地地想象
奥来羞辱的处境,以至于被罚者还没有哭,他就哭出声来,并苦苦哀求老师原谅他的“敌对
行动人”。这件事后,作坊主的儿子就成了小个子安徒生的保护人了。
时光过得飞快,在学校里安徒生十分快乐,然而时世的艰难使学校关闭了,他只好回到
家里。父亲为他做的几只木偶给儿子带来极大的满足,他给小人们缝制了漂亮的衣裳,让木
偶们在“舞台”上尽情发挥他的幻想。
不久,一种更美好的东西闯入他的生活——他读到了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那神奇瑰
丽的情节深深使他迷醉。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诵《李尔王》;他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
士比亚激情的海洋中了。
他开始想编自己的戏——他把父亲教给他的几句德语词汇讲给木偶。你听,“Ben!”
这个词多么响亮,可是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木偶最爱说的字眼,其实就是“扫帚”的
意思。
1813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战争,困窘的家境和冒险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战场。
两年以后他回到家中,从此一病不起。当雪花飘起的时候,出现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
带走了父亲,留下无助的妻儿和彻骨的寒冷。
父亲死后,生计日下,母亲唯一的谋生手段就是每天给别人洗衣服。在寒冷的冬天里河
水的温度无法想象,她只好喝几口酒来驱寒。这在体面人看来,是多么粗鄙的行为! 刻薄的
流言不胜而走,城里的人们都在窃窃私语——“鞋匠的老婆玛利亚是个嗜酒如命的女人!”
安徒生为母亲感到无限屈辱。多年以后,在童话《她是一个废物》中,他表达出深深的愤慨。
玛利亚本是想拼死独立支撑一家的,可镇里的长舌妇们嘲笑她的儿子游手好闲,母亲只
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儿子送到工厂里做童工。11岁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计搞得头晕眼花,
然而他的歌声救了他。当一次间歇时他唱起来。工人们从此不再让他干活,只要他那清脆、
响亮的歌声能打破工地的沉闷,还要求这个小家伙做什么呢? 小安徒生心满意足,因为他向
来就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表演,他甚至独个演起了威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一个工人对他说:“干嘛你不去当演员?”
是的,那对他再适合不过了,如果不能导演命运的话,那么在舞台上演出命运不是也很
好吗?这是多么奇妙的设想! 于是,当安徒生14岁受过坚信礼以后,他对母亲安排他做裁
缝学徒的计划表现出惊人的执拗——“不,妈妈,我要当演员。”
尽管安徒生向妈妈保证一定会成名,又是哀求又是哭泣,母亲毫不让步。然而算命的女
巫帮助了他;“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这里开放,得离开此地到远方去寻找!”
携带着30个银毫子和心爱的木偶,年轻的安徒生在马车上回首故乡。他曾经写下过这
样的句子:“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
市的一件奇物? 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欧登塞的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
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出生!”
这是一个准确的预言。然而此时,1819年9月6日当那个14岁的瘦高个儿的男孩手里
拿着一个包袱,眺望着已展现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时,故乡却仿佛已遥不可及,这个巨大而
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独。但他立刻擦去眼泪,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要
行动,信心百倍地行动。
这个来自小镇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谭》中的贫苦少年阿拉丁一般,开始为自己的神灯
而奋斗了。
他苦心求人写给著名芭蕾舞演员沙尔夫人的介绍信并未达到拜师的效果,便又去求见皇
家剧院的经理霍尔斯坦请求做一名演员。经理打量了一下这个鹳鸟一般细高的孩子以后说
道:你长得太瘦了,演起戏是会被观众嘘下台来的。”少年仍未失望,主动建议道:“这个好
办,只要您给我100块钱一个月的薪水,我很快就会长胖的。”经理恼怒了——这个穷小子
若不是白痴,就是来寻开心的,立时便发出逐客令,沮丧的安徒生只好离开。
舞蹈学校五月才招生,而安徒生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经一位熟人介绍,他做了几天小
工,又因为满口乡土口音而被人当作笑料,只好气愤地离开作坊。他流浪街头,茫然无措,
突然想起在报上看到过意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开办歌唱学校的消息,于
是便不顾一切地闯进了教授正高朋满座的家。好奇的宾客们被这个在哥本哈根孤身奋斗的少
年吸引,何况,他的歌声的确展示着一颗热爱缪斯的心。大家纷纷解囊,安徒生终于如愿以
偿,进入西博尼的歌唱学校。
然而幸运不会总跟着一个人,虽然安徒生勤奋超人,但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声音,学声
乐已毫无希望。接下来的挫折使他发现,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戏的天份。他终于明白,自己
不属于舞台。
4年离乡奋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了这个更为广阔、充满悲欢离合的社会。在学校里,他
阅读了莎翁、歌德等人的名著以及丹麦的古典作品,深深体验到写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
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灯”是什么了——那就是“文学”。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一颗真
诚易感的心灵,就一定能够攀上文学的顶峰。
1822年,几位评论家读到了一个叫《阿芙索尔》的剧本,这是一个冒失的年轻人送来
的。剧本韵律不齐,有许多语法错误——当然,作者毫无修养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且慢,这
其中有许多火花真实地、生动地闪烁着,也许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可以给戏剧界带来点清
澈的东西。于是剧本的作者,汉斯·安徒生被送进拉丁文学校深造,国家顾问古林先生为他
申请了一笔皇家公费以支付用度。
17岁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级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对他来说可并不是一件
愉快的事情。孩子们嘲笑他是乡下笨汉,因为他丝毫不懂上流社会的礼节,在他们眼里,他
就是那只不受欢迎的“丑小鸭”;同时,那些繁复的拉丁文修饰语多么无聊:空洞的语言即
使矫柔造作地装饰起来,也没有灵魂,而他必须背诵它们!
不过,经过考验和磨难,他总算在1828年通过了毕业考试。而且这几年中,他阅读了
不少诗人和作家的作品,拜伦、海涅、司各特,他们才是真正的瑰宝啊!
在学校里,安徒生没有忘记他的创作,他的诗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发表在作家
海登堡的刊物上,大受好评。1829年,安徒生的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公演,
听着观众的喝彩,年轻的剧作家滚滚泪下——十几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戏院中,他曾受到尖
刻的鄙薄和否定,而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和欢呼。
“旅行就是生活”,安徒生这样说过。从1831年,安徒生开始了他第一次国外漫游,终
其一生,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访问了欧洲的所有国家,先后完成了《阿
马格岛漫游记》、《幻想速写》、《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即
兴诗人》出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安徒生是诗人、剧作家、游记作者,他多才多艺,还剪得一手好剪纸。在纪念他的博物
馆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种图案,有挂在圣诞树上的舞蹈者,有各种花卉和动物,甚至大门上
的门徽,也是他的人头剪纸。
但童话是安徒生一切创作中的皇冠。1835年,安徒生写信给女友说:“我要为下一代创
作了。”从自己的童年体验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穷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他认为,在诗
歌的领域中,没有哪一样能像童话那样无限包容。童话,会给孩子们一点快乐、希望和教益
吧? 他开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创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话集问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
《豌豆上的公主》、《小伊达的花儿》四篇童话。这些童话来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它
们像‘种子’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细流、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们破
土而出。”
从这一年起,每一个圣诞节都有一本新童话来到孩子们身边。他整整写了43年,直到
生命结束共创作了168篇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宛转曲折的情节,使他的童话在他生前就
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读物。“丑小鸭”、“坚定的锡兵”、“野天鹅”、“夜莺”„„他
赋与一切事物鲜活的灵魂,让它们歌唱。他把它们献给一切人——孩子们为那奇异动人的故
事而神迷;成人则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间,流连不去。
安徒生的童话中不仅充满了奇异的梦幻般的火花,而且这位从苦难中生长起来的作家对
劳动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整天没
有卖掉一根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划燃一根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着圣诞夜的欢乐: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身上插着刀叉的烤鹅冒着热气蹒跚走来„„可幻景一闪即逝,元旦的
清晨,人们发现她已冻死街头。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同样的孩子赤足冬夜,安徒生没有办
法解决这深刻的社会问题,只好带着深深的悲哀寄希望于天国。
安徒生晚年有一篇最长的童话《幸运的贝儿》颇具自传色彩。童话的主人公贝儿一生追
求至美,追求充满美的艺术境界,当他成功的时刻,当观众们向他欢呼的时刻,当他心爱的
女孩将花束向他抛来的时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奥林匹亚竞技的时候一样,像多瓦先生在剧
院里听到交响乐的时候一样„„他心里的一根动脉管爆裂了。像闪电一般,他在这里的日子
结束了——在人间的欢乐中,在完成了他对人间的任务以后,没有丝毫痛苦地结束了。他比
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这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并不漂亮,而且并非出身名门,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求学时,
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间,古林先生的女儿,温柔美丽而又具有很深文学修养的露易莎·古林
深入了年轻人的心头,他爱恋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鉴于以往与女性交往的几次失败,
安徒生不再希望人们知道蕴于他心中的爱情,哪怕是一点痕迹。但炽烈真诚的感情是密封不
住的,它在童话湿润的氛围中绽开,凝成了凄凉美丽的《海的女儿》。
在童话中,那位优美、高贵、智慧的王子就是露易莎的化身;而安徒生自己,则是远远
望着他的海的女儿。美丽的小人鱼天真、善良、无私,她浓郁的爱情如此坚韧而纯净。她不
惜付出一切代价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宝贵的东西——灵魂。这也正是安徒生艺术上的追求——
永恒的、真挚的、人的灵魂
生平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
师,短篇小说之王,著名戏剧作家。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倒闭后,他靠
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
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极富于音乐节奏
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
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小见大,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
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
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主要作品
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
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
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胖子和瘦子》《凡卡》(《万卡》)《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等等。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
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也给契诃夫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
家”,而且还说:“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更为
高明!”在他的众多小说中,《变色龙》入选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的
第二十八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七课,其中关于契诃夫的生
平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凡卡》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反应了在沙俄时
期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生活的悲惨。
个人生平
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一个小商人家庭,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
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杂货铺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只有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
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
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公务员之死》、《苦恼》,再现了“小人
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
别叶夫中士》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
《樱桃园》,都曲折反映了俄国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
7月15日逝世。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
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
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
的座右铭。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一个文官的死》(1883)、《苦恼》
(1886)、《万卡》(1886),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
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
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
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
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
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
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
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
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
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
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
《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
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创作道路
1、早期(1880—1888)奠定简洁、幽默风格的时期。 主要作品分两类:
(1)嘲笑奴性心理的:《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2)反映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苦恼》、《凡卡》等。
2、中期(1888—1896)思想、创作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品主题多写知识分子的精神世
界,风格变为严肃深沉。 作品:《草原》、《第六病室》等。
3、晚期(1896—1904)创作的全盛期。 优秀的中短篇:《套中人》、《关于爱情》、《醋
栗》等 著名的剧本:《海鸥》、《樱桃园》。
总体评价
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
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
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
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
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
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
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
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练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
诃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
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
幽默感。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
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契诃夫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
艺术家”。托马斯·曼断言:“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
一类。”海明威也十分赞赏契诃夫的艺术:“人们对我说,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写了一些好的
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后再看她的作品,就好像是在
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医生讲的故事后,再听一个尚年轻的老处女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被誉为“英国契诃夫”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本人对契诃夫也佩服得五
体投地,她在给丈夫的一封信中说:“我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
说。”在一篇札记中她写道:“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
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在我国,契诃夫也备受推崇,茅盾先前曾号召作
家们学习契诃夫的“敏锐的观察能力”,“高度集中概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语言的精练”。[1]
作品评论
严格来说,契诃夫不是在“写”小说,或者像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作家在编小说,他是在
“吐”小说,“流”小说。他无需编故事,他甚至也不要构思,他的故事在空中四处荡漾。
他能从任何角度开篇,又能从任何章节断流,但都是天衣无缝,都是自然胶合。他的人物不
请自来,他的情节随手拈来。他仿佛只要拿起笔,就像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小说便如水源源
流出„„ 契诃夫之所以能随意地“流”小说,在于它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
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音符那样流动。快节奏,简洁,自
然,质朴构成了清纯的文风,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
了作品的韵味。
契诃夫经历19世纪80年代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
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
(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年)和幽默小品
《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年)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
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
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
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小公务员之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年),凌辱
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年),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年),专制
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年)。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
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
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凡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
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
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年)和《公爵夫人》(1889
年)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
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
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
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
半数。
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年;《五颜六色的故事》,
1886年;《在昏暗中》,1887年;《天真的话》,1887年;《短篇小说集》,1888年)。声誉和
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
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
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年)里。从这个
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年)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年)、
《蠢货》(1888年)、《求婚》(1888~1889年)、《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
年)、《纪念日》(1891~1892年)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
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年)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
余的人”。
1890——1900年间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
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
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
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
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
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
1894年)和《在流放中》(1892年)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
年)。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
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
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
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
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
在雅尔塔他常与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契诃夫巅峰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
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
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
活动。
1892年后 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
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
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玛克
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
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
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
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
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年);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
题。
作品评论
例如《农民》(1897年)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
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年)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
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
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年)和《三年》(1895年)等作品;而《出诊》(1898年)则表明资
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
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
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
年)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
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年)和《我的一生》(1896年)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
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
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
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年)里揭示80年代反动
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
年)和《姚内奇》(1898年)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
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
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人生谢幕
介绍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
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
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
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
(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
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
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
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最后岁月
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
1904年7月15日,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夜,静悄无声,合欢树、葡萄藤散发着清香。久病的
契诃夫接过他的妻子克尼碧尔递过来的一杯香槟,用德语说着“我就要死了”,然后又露出
他那习惯的可爱的笑容,留下他的最后一句话:“很久没喝香槟了。”随即平静的那杯酒,
侧身躺去,进入了永恒的梦境。
这一夜,世界上少了一个人,少了一个语言天才,少了一个短篇小说和戏剧的圣手,少了一
个热眼看人生的俄罗斯人。
最终,他的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22:2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17635590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徒生简介——精选推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徒生简介——精选推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