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橘洲及橘子洲的形成过程

更新时间:2024-03-22 22:15: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经用)

论古橘洲及橘子洲的形成过程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

论古橘洲及橘子洲的形成过程

周宏伟

文中对

古桔洲

论述得很多,但基本上没有

涉及今橘子洲的形成问题

然而

要研究今

橘子洲

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附近的

橘子洲的形成过程问题

显然是避免不了要

与古

橘洲

打交道的

因此,在讨论今橘子

洲的形成过程之前

首先必须要解决古

的有关问题

湘江之中

今南北约长

5

公里

面积约

65

方公里

虽然

,“

橘洲

之名古已有之,但今橘

现存最早的关于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之

橘洲

”字样的记载

是北魏郦道元的

子洲能名闻遐迩

显然是与毛泽东的著名词

沁园春

长沙

分不开的

最近,长沙市

经•湘水注九

文是这样记载长沙附近

的湘江及其江中

橘洲

政府准备对橘子洲进行整体移民旅游开发

笔者忝为旅游开发研究课题组成员

觉得首

先有必要解决橘子洲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

湘水又北径昭山西

山下有旋泉

不可测

,故言昭潭无底也

亦谓之湘洲

即橘子洲洲滩的形成过程问题

因为

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

西对橘洲

个问题的解决

不但对橘子洲旅游资源的开

规划和未来的发展甚有意义

而且对古长

为南津洲尾

水西有橘洲子

故郭尚存

湘水又北'左汇瓦官水

湘浦也

又经船官西

湘州商旅之所

沙城诸问题研究以及历史时期湘江流域的环

境变迁研究也极有帮助

关于这个问题

术界目前虽未见专题性的探索

但也有过相

次也

北对长沙郡

郡在水东州城南

治在城中

后乃移此

湘水左径麓山东

9

关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①

这些研

究对笔者从事本课题的研究深有启迪和帮

上有故城

山北有白露水口

湘浦也

右径临湘县故城西

县治湘水滨

临川

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

上进行的

遽尔而论

未为深思

不当之处

故即名焉

城之西北有故市

对临湘县之新治

县治西北有北津

多请方家指正

关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以卞鸿翔先生

古桔洲与

南津城新探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0

关于古橘洲问题的讨论

卞鸿翔先生在

古桔洲与南津城新探

1

,1987

长沙古

北津城

考析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3

2

1990

二文最为翔实

深入

不少结论令人信服

文所引卞鸿翔先生观点俱出此二文,

不另注

63

■■-城;

湘水左合誓口

又北得石椁口

水经

湘水注

中的这段记载

郦氏虽多

数文字没有注明出处

但从某些注明出处的

并湘浦也

右合麻溪水口

湘浦也

水又北径三石山东

山枕侧湘川

北即三

段落分析,这段文字无疑是采自晋罗含

湘中

和晋宋间庾仲雍

湘州记

二书

因为在郦

石水口也

湘浦矣

水北有三石戍

戍城

为二水之会也

湘水又径浏水口戍西

北对浏水

道元生活的南北朝分裂时期

他不可能再看

到同时代的其他有关湘江流域的详细记载

应该说,

水经-湘水注

关于长沙一带

的上述记载是相当细致的

清代以来的学者

们如王闿运

修有光绪

湘潭县志

陈运溶

T

o

所以

这段文字的可靠性大体上说是不

应怀疑的

尽管如此

但是

也许正是由于郦

氏没有去过南方,在选取

湘州记

湘中

著有

湘城访古录

》)

等在研究中古时期湘江

中的有关

橘洲

的材料时可能出现了某

一带史迹的时候

都免不了要落实上述记载

种疑惑或混乱:郦氏把

湘中记

中的

橘洲

中的某些地名的位置

水经注

中的古橘

洲及其相关问题,他们确实思考得不少

也取

湘州记

橘洲

当作一处了

其实

中记

中的

橘洲

湘州记

橘洲

可能

并非一地

何以见得呢

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比起卞鸿翔先生借助现

代地理学方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

则相去

甚远

笔者以为

卞鸿翔先生新考定的北津

我们知道

关于

橘洲昭潭无底橘洲

是史籍中一句征引率很高的谚语

而笔者

今湘江东岸通泰街西端

南津城

今猴子

石附近

以及白露水口

今牌楼口

誓口

以为此谚很有可能就是出自罗含

湘中记

按此谚首见于宋祝穆

方舆胜览

卷二三

涝湾港口

石椁口

今施家港口

三石水口

今三汉矶港口

麻溪水口

今浏阳河口

系列名称今地基本上可成定论

但对有关古

橘洲的论述则尚存疑问

例如

卞先生认为

湖南路•潭洲

后来诸明清总志

湖南地方

志书一再征引

而乾隆

大清一统志

卷二七

六明确系之于罗含

湘中记

名下

乾隆

清一统志

所系现虽已未知所本

但应非空穴

来风

因为

其一

上引

水经•湘水注

水经注

中的

橘洲

今靳江河口至廖家垸

一带

但没有过多解释

昭潭无底橘洲浮

昭山

一旬中确有

昭潭无底

四字

虽然就

古谚和宋晏殊

类要

橘洲在长沙西南四十

的记载

其中的矛盾如何化解

又卞先生

本句看来句意较为完整,但作为谚语的

昭潭

无底

念起来则明显不甚上口

其后似有删字

或脱字

而若补上

橘洲浮

三字

,

读来则十分

顺口

因此

估计罗含

湘中记

中本是'作

潭无底橘洲浮

,

只是由于郦道元不知道湘

认为

水经注

中的

橘洲

大致在唐初即

与湘江西岸相并

,

然清代嘉庆

光绪

善化县

中靳江河口皆有图示大洲的存在①

这是

怎么回事

以此看来

有关古代

橘洲

的问

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江中有不止一处

橘洲

为了解决与后述可

尽管郦道元作为北魏人并没有去过南

嘉庆

善化县志》

卷三

疆域•县境图

中洲

但是

郦氏关于南方诸水的记载基本上是

上洲

等名

光绪

善化县志

卷三

疆域•善化县

可靠的

这实际上已为今天的许多研究者

乡域图

中名

靳江河洲

参见下考

参见陈桥驿

爱国主义者郦道元与爱国主义著作

水经注

•见所著

水经注研究二集

山西人民

所认同②

因为郦氏的记载并不是来自道听

途说

而是编选自诸多亲历者的有关记述

64

出版社

1987

年版

能出自

湘州记

中的

橘洲

之间的矛盾而强

橘洲浮

三字

我们知道,

昭山

即今长

分当时应该叫

南津洲

,因为在

水经•湘水

橘洲

为南津洲尾

的广橘洲

为南津洲尾

想来面积决不会很大,至少当

时应比

南津洲

”的其余部分小

由于

橘洲

湘潭二市交界的昭山

昭潭

亦在昭山下

湘江中

自古从无异议

而靠近昭山

昭潭又

确有一巨大的江心洲

今兴马洲

所以

子戍

据卞先生的考证

可以确定为今土城

因此

水经

湘水注

橘洲

的位置大

约应当今赵家湖之东

参见下考

O

情理上讲,

昭潭无底橘洲浮

之谚的作者应

该是描述昭山一带景象的

似无必要舍近求

远去把数十里外的长沙一带的自然地物拉过

其二

据宋人晏殊

991

1055

类要

记载,

橘洲

在长沙西南四十里

的湘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

南津洲

形成之

瓦官水

口曾就有一近岸小洲

楂渚

存在

湘中记

所谓

楂渚对岸古城

即南

津城

孙权遣程普所立

④者

笔者以为

初学记

中所引的

楂渚

湘中记

中原

本可能是作

桔渚

二字草体

中①,

而这与今长沙市城区至兴马洲的距离

正好又大致接近

其三

历史上兴马洲确确

实实是有过

橘洲

之称的

光绪

善化县志

.

的撰者即称兴马洲

亦名橘洲

J

并引乾隆

形状极近

湘中记

的流传过程中很容易

传抄致讹;而

桔渚

亦即

桔洲

沙府志-拾遗

兴马洲

先名橘洲

自马

殷王长沙,改今名

亦名马殷洲

”②

乾隆

义皆为水中陆地

尔雅-释水九

水中可居

者曰洲

,

说文

水部

尔雅

小洲曰

沙府志

的记载虽有些偏晚

但应不是毫无根

据的传说

因此

昭潭无底橘洲浮

谚语

且二字中古分别拟音作谄如

纽相同

发音较近

前录

水经•湘水注

中的

橘洲

为今兴马洲是有相当充分的理由

至于这个昭山

橘洲

形成于何时

没有

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

,

西对橘洲

或作'吉'

,

为南津洲尾

一句

古今论者争议颇多

清陈运溶

湘城访古录

以为古有

吉洲

二洲

卞鸿翔先生则将

橘洲

吉洲

明确的材料

但从

湘中记

中的记载和该洲

目前的面积约相当于今橘子洲面积三倍的情

况来看

形成时间可能甚早

至迟不晚于

3

后来唐代杜甫

次晚洲

晚洲适知

秀色固异状;棹经垂猿把

身在度鸟上

古人迷信堪舆风水之说

联系起来

这些说

法似都有点牵强

笔者以为郦道元这句话的

似乎就是颂咏该洲的③

笔者以为

昭山

名称的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

4

世纪以前

D

方舆胜览

卷二三

湖南路•潭洲

通鉴

卷一六二

梁纪

胡注引

始名

橘洲

10

世纪初改今名

兴马洲

马殷洲

以后相承至今

光绪

《善化县志

卷四

山川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卷二二引

杜臆

洲在湘

水经

湘水注

中的

橘洲

材料可能来

源自

湘州记》

因为

长沙作为当时的湘州治

按:从杜甫

湖南诗”分析

大历四年

769

春某日

杜甫早上从长沙出发

逆水行舟,估计正

当傍晚时到达昭山一带

初学记

卷八

江南道

引。

按:

太平寰宇记

一一四所载长沙县南十里

程浦

谓为“

程普”

湘州记

中对于州治附近的情况自然应

该记述详细

这个位于

南津城

对岸的

,卞鸿翔先生考定在今靳江河

即上引

附近之古城

当即此

今猴子石附近有

程头

地名

或即古城所在地

此拟音系采自李珍华

周长楫编撰

汉字古今音

中华书局

1999

年版

一书

下文涉及到的汉

经注

中的

瓦官水

至廖家垸一带

笔者以

准确地说

卞先生考定的这个区域的一部

字中古拟音皆采自该书

不另注

65

意思应是指当时的

橘洲

有人

或就是指罗

昭山

橘洲

都处湘江中

但洲滩的成因并不

湘中记

》)

又写作

桔洲

顺便说

这句话

一样

笔者以为

昭山

橘洲

是真正的由心

又正好说明郦道元撰写

水经

湘水注

时确

滩不断淤积增高而形成的江心洲

南津

确实实在

橘洲

问题上产生了困惑:罗含

主要应是因古

瓦官水

靳江河

分南

中记沖有

橘洲

昭山

橘洲

桔渚气南

二汉入湘江时所分割开的一大块湘江西岸陆

橘洲

二名

而庾仲雍

湘州记

中只有作

地与近岸小洲所合成

今西岸狭长的赵泥湖

南津洲尾

橘洲

一名

到底以谁的说

即古

瓦官水

的北汉

主汉

故道

,4

世纪以

法为准呢

郦道元可能考虑到同一条江中相

前的

瓦官水

约在赵泥湖最南端至铁篱笆一

距不远的地方不应出现相同名称的洲渚

带入湘江,

桔渚

即位于入江口附近

20

是强删

湘中记

中之昭山

橘洲

而以

湘中

世纪

70

年代人工改道前的老靳江河江口段

中之

桔渚

湘州记

中之

橘洲

即古

瓦官水

的南汉

支汉

故道

5

世纪时,

二字,今人习惯通用

而中古以前

南浪口可能在今柏家洲南

而不像后来一样

其音义是完全不同的

按上古

秦汉

时期

在其北)

北二汉的分汉处当就在今丰顺

字之音义与今略同

字,

说文

垸南的许家洲东

卞先生以为古

瓦官水

木部

云:

桔梗

药名

从木

吉声

一曰直

道在今土城头

属岳麓山乡黄鹤村

之西

上古

中古时期皆拟音作

kig

用现代汉

者认为应无可能

据笔者实地考察所见

语拼音读作

ji

字之可有

字之音

鹤村一带是丰顺垸北地势最高处,海拔约

36

大约就是从中古

东晋南朝

时期的南方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黄鹤村偏西地势虽

楚地开始

估计生活在北方的郦道元并不知

略低

但估计也在

35

米左右

而丰顺垸西南

道二字在当时南方民间是有可能通用或以

靳江河床海拔要低很多

不足

25

之简化字的

官水

若北流经黄鹤村偏西一带

,

无论如何是

然而,为什么

湘中记

中的记载会与

越不过这

10

米左右的自然高差的

州记

不同

一则当然是由于二书记载的重点

南津洲

之不是江心洲

,

除了有现存的

可能不同,二则更重要的是二书反映的时代不

自然遗迹可作证明之外,从

南津洲

有较明

同:罗含写作

湘中记

的时候

由于

南津洲

确的形成时间记载似也可得到具有旁证性质

生成不久

见下考

,

当时可能并无

南津洲

的说明

水经•湘水注

中的

南津洲

实际

而只好以附近的

桔渚

代称;而庾仲雍写

上就是宋乐史

太平寰宇记

在长沙县西

湘州记

南津洲

之名已经存在

南四里江中

橘洲

而此

橘洲

的形成时

亦渐为

橘洲

之名代替

按罗含

字君章,

间是明确见于宋人记载的:《

太平寰宇记

晋桂阳郡耒阳

今湖南耒阳

人,具体生卒年不

晋惠帝永兴二年生此洲

晏殊

类要

详,大致与桓温⑶

2

373

同时®庾仲雍

晋永兴生此洲

永兴

年号仅三

穆之

约生活于

5

世纪的晋宋之间②

因此,

304

年至

306

年,所以两种记载的差距

南津洲尾

开始被称作

橘洲

的时间应大致

定在罗含以后

庾仲雍撰

湘州记

》之前的东晋

晋书

罗含传

后期

亦即

字有

字音义之时

参见张国浚

中国古方志考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太平寰宇记

卷一一四

江南道•渾州》

虽然綻南津洲呎包括洲尾"橘洲

与上述

方舆胜览

卷二三

湖南路•潭州

66

很小

估计

南津洲

的形成是由于西晋永兴

南津

橘洲

自首见于

水经注

后,

历代

地志及有关文献中也数见身影

例如

中湘江流域出现高位洪水

造成古

瓦官水

下游泻水不畅而在入江口附近决堤岸向南开

汉的结果

例如

1994

年湘江出现的高位洪

也使靳江江口附近的丰顺垸决堤

顺便

说,也许正是因为

南津洲

的形成具有突然

河东王誉传

信州(

今重庆奉节

刺史

鲍泉讨伐萧誉

其攻击路线是先

军于石椁

当今三郎庙①

进军于橘洲

泉先军于石椁寺的目的估计是准备从长沙城

北津

渡江,再军于橘洲的目的当然是在

且处于湘州城附近

故能引起人们的较多

注意而被精确地记载下来;若是自然发育而

成的江心洲

因为其形成具有渐变性,人们是

很难确定某个洲形成的具体年代的

就笔者

北津

渡江不成的情况下

,

又准备从橘洲之

南津

渡江

稍晚些

南朝陈顾野王在

舆地

中也记载有

橘洲

文曰

:“

橘洲在郡南.

管见,在我国现存主要地理古籍中

南津

这样留下具体形成年代的洲滩似乎极少

对南津

常看如下,及至夏水怀山

诸洲皆没,

橘洲独在

②顺便说,在湘江的洪水季节之

所以能出现

橘洲独在

的景象

应是因为当

时的

橘洲

部分地方地势较高③的缘故:这

卞先生以

古桔洲

完全当江心洲

似很可

商榷

西晋末年

南津洲

形成的时候

包括

又正好说明南津

橘洲

不完全是江心洲

则是不会不被淹没的

例如

近年湘江只要

发生较大的洪水

橘子洲等江心洲即被淹没

在内

其范围大约南起今晏家咀

北达今

炮台子

南北长度约近

3

公里;而作为

南津

洲尾

橘洲

则大约南起今铁篱笆,北达今

无遗

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中没有关于

橘洲

的记载,卞鸿翔先生以此认为可能是

炮台子

南北长度只有约

1

公里

从现今实

地情况来看

谷铁篱笆

炮台子北一带略显低

洼,估计今铁篱笆一带可能是

南津洲

洲身

南津

橘洲

已与西岸相并

笔者以为这种可

能性固然是存在的

因为

瓦官水

的入江汉

道本身就不很宽

今靳江废江口河道和北汶

与洲尾

橘洲

的衔接处•而

5

世纪前期庾仲

雍写

湘州记

由于

南津洲

橘洲

故道赵泥湖的河床宽度在

100

米左右

确是

有淤塞的可能性的

但是

从中唐杜甫

体,古

瓦官水

”北仪可能北移至今炮台子北

一带入江

至于今炮台子到天马山之间当时

应还是一大片浅水湾

只是后来随着泥沙的

不断堆积

原为

南津洲尾

橘洲

面积不

诗留有

乔口橘洲风浪促,系帆何惜片时

桃源人家易制度

橘洲田土仍膏腴

断向北扩大

“瓦官水

北汉入江口也不断

向北迁移

直至清朝末年达到天马山麓因无

法再向北徙而完全壅塞并岸为止

今尚存一

卞鸿翔先生认为

石椁寺

当在古

石椁水”

南的今

银盆岭一带

笔者以为当即今三郎庙

位于古

椁水

,20

世纪

50

年代庙尚存

按:

石椁

条人工修整过的小水渠

这个变迁过程

石郭

三郎

字形极近

石椁寺

早毁

后来重建者在遗址上发免有字迹漫穗的

石郭寺

残缺碑匾而误认之

今天炮台子到天马山之间尚有

鱼湾市

家垸子

廖家垸子

阜埠河”

洲尾子

赵洲港

等一系列地名的含义似可得到证

大约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

南津洲

初学记

卷八

江南道

按:今柏家洲海拔约

35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

较今湘江西岸大堤略显高

洲上有居民数十户

无障水堤堰

杜工部集•酬郭十五判官受

杜工部集

岳麓

山道林二寺行

称慢慢消失

•而

橘洲

名称代之而起

67

县析出

西四里

与前书相比

没有什么

'

牌楼口

.

白孚口勺富叶三

J

临湘县

长沙城区

新内容

看来,宋明时代言

橘洲

应多是

指的南津

橘洲

到清代

综合现存总志

地方志书的有关记载来看

南津

橘洲

当地基本上不称

橘洲

而是俗称

山:

■/洲尾子

南部

中洲

中部

下洲

,或统称之为

靳江河洲

这或许

是因为

橘洲

的名字已移到了今橘子洲一

康家垸子

图例

靳江河洲

当然是因为该洲位于靳

周家垸子

鱼湾市

橘洲古地名

炮台子今地名

江河口

而之所以有

上洲

”、

中洲

之名

则可能是因为该洲在湘江高洪水

黄鹤村

昭台子

.代洲

程头冲

3

世紀岸线

5

世纪岸线

今岸线

今心滩

位时被分隔成南

北三部分

前述今江

边铁篱笆一带和炮台子北地势显得低洼,

该洲三部分的分界线或在此二处

他头

桥洲子戍

J

南津城

T

猴子石

I

比例尺]

:

50000

综上所论,南津

橘洲

的形成与发展

过程大约可简单归结如下世纪以前有

丰顺垸

Q

岳童山

橘子洲

近岸小洲名

,

4

世纪初瓦官水

向南开汉分割而成的大洲称

南津洲

洲北近的原小洲称

5

世纪

开始大洲

小洲皆称

橘洲

直至

17

世纪

中的清初

才有了

上洲

中洲

下洲

之俗称和

靳江河洲

之统称

由于清末

"柏家洲

巴鸡滩

鵝洲

靳江河洲

与岸陆连

洲名消失

而仅存

兴马洲

橘洲

大洲上

洲尾子

等地名

参见

3

5

1

:

500000

3

5

世纪橘洲图

纪橘洲图

关于今橘子洲的形成过程

今橘子洲在

水经•湘水注

记载所反

之类的

橘洲

诗句

以及唐末五代僧齐己亦

麓山南面橘洲西

别构新斋与竹齐

①等

橘洲

诗来分析,唐代南津

橘洲

显然还是

存在的

宋代,如前述

乐史

太平寰宇记

祝穆

方舆胜览

都有关于

橘洲

的条目②,

尽管后者对昭山

橘洲

与南津

橘洲

已有些

唐•释齐己

白莲集•闻尚颜上人创居有寄

按:齐己尚另有

游橘洲

参见《

太平寰宇记

卷一一四《

江南道•潭州

舆胜览

卷二三

湖南路•潭州

混淆

入明

李贤等所撰

明一统志

中的

条目③,除了把

太平寰宇记

的橘洲

长沙县西南四里娥为

在善化县

系由长沙

68

明一统志

卷六三

长沙府

嘉庆《

善化县志

卷三

疆域》

乾隆

大清一统志

卷二七六

长沙府

光绪

善化县志

卷三

疆域九

映的主要时代

约为

4

世纪的东晋时期

尚不

存在

不仅如此,而且可以说在

4

世纪以前

今长沙市以南的湘江河段可能还没有发育出

大的江心洲

至多只形成了一些心滩

低于中

水位的沙洲

或一二个小江心洲

如前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

我们从

水经-湘水注

等文献关于湘江河道

状况的如此详细的记载中

除了上述论证的

橘洲

、“

之外

实在再找不到有可

能认定为江心洲的内容

今橘子洲开始出露水面

高出中水位以

的时间估计约在

6

世纪的南朝后期

。对

此,现在虽然无法像上述

南津洲

一样找到

直接而明确的史料记载

但是

根据有关的间

接材料和江心洲的自然发育原理可以进行一

些分析

现存涉及今橘子洲的最早记载

能要算

8

世纪初张九龄

673

678

740

湘江南下途中所作的

两边枫作岸

数处橘为

诗句①

因为

张氏诗中既称湘江中有

橘为洲

数处

显然就不是一二处的

估计在张九龄生活时代前的唐朝初年

今橘

子洲地段可能就已有江心洲出露水面

而洲

上也生长有橘树

是可以泛称为

橘洲

我们知道

江心洲是由心滩增大淤高发展而

成的

而心滩要不断增大淤高成江心洲

必须

有丰富的泥沙来源

而泥沙来源的多少主要

又是与该流域的农业开发程度

尤其是丘陵

山地的农业开发程度相联系的

当流域尚处

于平原

谷地

农业开发时期

土壤流失量较

少,泥沙来源有限:当流域进入丘陵山地农业

开发时期

,

土壤流失量急剧上升

泥沙的来源

自然就丰富起来

湘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活动

虽然起源很早

但直到秦汉时期基本上还是

处于

火耕水耨

的平原农业阶段;降至吴晋

南朝时期

随着北方中原地区人口的大量南

包括湘江流域在内的长江流域丘陵地区

才渐渐有了较多的农业活动②

应该说

朝后期在长沙一带水流较缓

河床较宽的湘

江中出现一些江心洲滩•也是与这个农业开

发过程相适应的

唐以降直到五代,今橘子洲地段的江心

洲除

橘血

之泛称外,似尚无专名

究其原

大约是由于今橘子洲地段出现江心洲的

时间不长

且当时面积不大,利用价值不高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为它命上一个独特的名

仅因洲上多生有橘树

而泛称之为

橘树作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亚热带

果树

在长江中游南部地区通过种子

压条等

简易方法就能种植

而在江心的肥沃沙洲上

甚至一次洪水就有可能把上游沙洲的橘树带

到下游沙洲上成长起来

并且

橘树根系发

,

在江心沙滩上种植具有一定的固滩作用

利于沙洲发育成长

因此

古代在长江中游

地区的一些江心洲上种植橘树甚为流行

汉代的所谓

江陵千树橘

③;晋时夷道县

湖北枝江

长江中的

湖里

洲丁'上

橘柚

蔽野

龙阳县

今湖南汉寿

沅水中的

氾洲

上也

多植柑

可见

中古时期湘江的江

心洲上多有橘树并不是偶然的

光绪

善化

县志

的撰者曾指出古时湘江中

“橘洲不止一

处,

上自兴马洲

下抵矮子洲

均可以橘洲

称欤

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极有见地的

五代时

今橘子洲地段的湘江中可能已

有二处江心洲了

因为

10

世纪的五代马

楚政权时

今橘子洲地段的江心洲似开始有

了一个专名

仆射洲

据史载

,当时

马希萼

① 张九龄:

曲江集•初入湘中有喜》

参见拙文

历史时期长江清浊变化的初步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

年第

4

史记•货殖列传

水经•江水注

水经•沅水注》

光绪《善化县志

卷三

山川

69

由朗州

今湖南常德

举兵溯湘江水路攻长

略早

估计其面积本要比

誓洲

这从

20

,

马希广遣王資

刘彦硝等御之

败希萼

世纪

50

年代橘子洲地面南部的最高点

36.

5

于仆射洲

”①

关于这个

仆射洲

的具体位

比北部的最高点

33.

2

高出

3

米多的

由于现存史籍无载

一直不得而知

情况④似也可得到证明

造成二洲面积此消

顾祖禹撰

读史方舆纪要

才称

彼长的原因

无疑是由于江心洲在自然发展

府西湘江中

顾氏所言,应有所依据

过程中洲头常被冲刷而洲尾不断沉积所造成

但他并没有把仆射洲与今橘子洲联系起来

随着江心洲的缓慢下移,距离较近的相

笔者以为

这个仆射洲应该就是今橘子洲的

邻江心洲容易合而为一

清时长沙城一带民

前身

我们知道,

仆射

作为古代官名

本系

间曾流行有谶语云

三洲连

出状元

而到

由仆人

射人合成

而置官时

右仆射同

清嘉庆五至六年

1800

1801

作为

可能由于当时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二江心

三洲

的水陆洲

牛头洲

矮子洲终于连为一

洲可以帮助马希广防御朗州马希萼进攻长沙

体⑤

连体后的

三洲

其面积约是今橘子

且二洲位置上相距甚近

犹如君主左右的

洲面积的

1.5

然而

好景不长

约在清

仆射之官

故马氏命以

仆射

之名

而据稍

晚期

本已连接今橘子洲洲尾的傅家洲

约当

后宋人晏殊

类要

的记载

宋初长沙西南的

清前期的矮子洲

又被洪水冲刷出的一条水

湘江中确有

四洲

曰橘洲

曰直洲

曰誓洲、

道与今橘子洲隔开⑥

开始时这条水道并不

曰白小洲

此之

橘洲

前已论即南津

水也不深,但近几十年来

因洪水,逐渐冲

J

而其他三洲笔者以为应是在今橘子洲地

蚀掉橘子洲尾的一部分而不断加宽

今该水

h

直洲少当以洲形通直而得名

今橘子洲

道中水位下的沙滩名玉龙洲

)⑦

造成了今橘

南段

清代牛头洲

洲形仍相当顺直

誓洲

当与

水经

湘水注

湘水左合誓口

子洲一带的基本形势

20

世纪中叶

今橘

子洲西面江中

新洲一柳叶洲又露出了水面

誓口

有关系:该洲因与

誓口

C

誓口

之名

估计一直下延至宋代

相对

故被名为

笔者以为

从橘子洲一带洲滩千余年来的发

,就像前述清代之靳江河口与

靳江河洲

展历史分析

如果没有人为的大力控制

,

未来

的关系一样

而据卞先生确考,古“

誓口

橘子洲洲滩的变化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橘子

今荣湾港口

按:该口实际上已基本淤塞

,则

玉龙洲

傅家洲有可能会重新连为一体,

誓洲

当为今橘子洲北段

清代水陆洲

二是橘子洲中部的狭窄低洼处有可能会重新

白小洲

应是以形状命名的:该洲当时可

被洪水蚀割分开

能正处于由心滩向江心洲发展的过渡阶段,

面积不大

且为白色河沙所覆盖

白小洲

新五代史•楚世家

》;《通鉴

卷二丿

1

八《

后汉纪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

O

湖广六•长沙府

应就是清代的矮子洲

今傅家洲的前身

方舆胜览》

卷二三

湖南路•潭洲

今橘子洲地厚在

19

世纪以前还是分为

1959

年国家测绘总局测绘

1

:

50000

地形图

互不相连的三洲

即面积最大的水陆洲居中,

长沙市幅

标高

1954

年黄海高程系

嘉庆

善化县志

卷三

疆域

卷末《拾遗

面积略小的牛头洲居南,

面积最小的矮子洲

参见

1959

年国家测绘总局测绘

1

5.

0000

地形

居北

而在此前的唐宋时期

由于

直洲

长沙市幅)

参见湖南地图出版社所编

1

20000

长沙市

头洲

成为江心洲的时间较

誓洲

水陆洲

区图

70

最后

顺便谈谈水陆洲

牛头洲

橘子

洲的名称由来问题

从现存材料看

/

水陆

的得名要早些

时间估计至迟也在明末

清初,

因为乾隆

大清一统志

中已有其名

之所以称为

水陆洲

应当是因为该洲一

年中还容易出现时水时陆的情况

牛头

在乾隆《

大清一统志

中还不见其名

仍用泛称性质的

橘洲

但在嘉庆

善化县

中已经出现了

估计其得名的时间就在

乾隆中后期

水陆洲

牛头洲

19

世纪

初连为一体之后

其名称并没有立即消失

牛头洲

之名一直使用到

20

世纪

60

年代

水陆洲

之名直到现在依然使用

长沙城区

然,需要指出的是

自马楚时今橘子洲有了

专名之后

作为泛称或别名的

橘洲

之名

也一直在沿用

至于

橘洲

又被称之为

橘子洲

”,这当是由近古乡俗方言所致

橘子洲

名几乎不见于古籍

但民间称呼

$

誓洲

水陆洲

宋地名

估计在明末清初即有

如长沙地方志书的

清地名

今地乞

编者在给前引

水经注

橘洲子戍

一名

作注时

曾说

疑作橘子洲戍

J

至于

橘子

牌楼口

基本上取代

水陆洲

牛头洲

诸名而

上升为正式名称,则已是在二十世纪五

、六

10

世纪岸线

19

世纪岸线

今岸线

今心滩

十年代毛泽东主席

,1925

年所作的

沁园

长沙

一词广泛流传开来之后

参见

橘子洲的变迁过程图

”)

橘子洲的变迁过程图

比例尺

1

:

50000

本文所论

笔者以为大致可归结为以

当今铁篱笆到炮台子一带

第二,今橘子洲一带之泛称

橘洲

,

首见

于唐人张九龄的诗句

而估计其开始有江心

下几点简单认识

第一

湘江中的

橘洲"

最早是指今昭山

北面湘江中的兴马洲

水经•湘水注

中的

洲的时间约在

6

世纪中叶

最早出露水面的

地方应在今橘子洲南部;到唐代

估计今橘子

洲北部也出露成江心洲

宋初

今橘子洲地

橘洲

当不是指今橘子洲

,

而是指与古瓦官

段已有南

北三洲

降至

19

世纪初

三洲

今靳江河

入江汉道所分割出的一块湘江

西岸陆地相连的原名

桔渚

的小洲,位置约

曾连为一体

19

世纪末

北部的矮子洲又分

离出去

大体形成了今橘子洲的基本格局

71

第三

,“

橘洲

之名得自

上多美橘

古代

多带有泛称性质

,并非今橘子洲的专称

名称与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词章的广泛流

传有关

第四

未来橘子洲洲滩的变化存在两种

代作为今橘子洲地段江心洲专称的

五代马

楚时有

仆射洲

之名

宋代有

直洲

南部

可能:一是橘子洲

玉龙洲

傅家洲有可能会

重新连为一体

二是橘子洲中部的狭窄低洼

处有可能会重新被洪水蚀割分开

誓洲

中部

白小洲”

北部

之称,清代又

分别有

牛头洲"

水陆洲

矮子洲

之称

橘洲

橘子洲

由泛称或别名上升而为正式

72

论古橘洲及橘子洲的形成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22:15: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169372588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古橘洲及橘子洲的形成过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古橘洲及橘子洲的形成过程.pdf

标签:橘子洲   湘江   江心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