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的同义词)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和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从20世纪代到50年代,共
创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十一部历史
剧。这些剧作,精选历史题材,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开辟了我国历史剧古为
今用的新道路。剧作《屈原》巧妙地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呼风唤雨的热
望,毁灭鬼神的愤怒,从精神上动员人民投身于反对国民政府反动派卖国投
降的斗争,唱响了一曲时代的响遏行云的战歌。《蔡文姬》注重情节构思和
人物虚构,具有浓郁的诗的意境,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见解和创作风格的作
品。这两部剧作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性格鲜明的人
物形象,较集中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地分析探讨。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郭
沫若自幼便接受浪漫主义风格的感染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
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19,他赴日留学,虽然是学医学,但却沉醉在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拜伦、雪
莱、泰戈尔等文学的作品中。19开始文学创作,最初试笔的《别离》、《新月
与白云》等新诗,就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作家的创作风格是相对稳
定的,以描写理想生活图景为主的浪漫主义特色一旦形成,出现在其历史剧
中,当然是水到渠成。再者,历史剧这一题材的本身就蕴涵着浪漫主义的因
素,正如郭沫若所言:“话剧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用话剧这种体裁来写历史
剧,这种做法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在内。”(一)让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历史剧
是历史科学和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历史剧的创作应当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
进行大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历史剧创
作中有其广阔的天地。郭沫若也认为:“我们写古人所能凭借的材料都是很
有限的,那就要求历史剧作者发挥想象力,把很少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
世界。创作历史剧应当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为进一
步说明这一问题,他以《蔡文姬》的创作为例:“我写《蔡文姬》,一部分
是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一部分是我编造的。有些人物是虚构的,有些事情的
过程也是想当然的。”《蔡文姬》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见解和创作风格的作
品。其主要事件和人物都是有历史事实为根据的;但这并没有妨碍作者去充
分运用他的想象力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作者的成功,就在于他这种虚构不
仅符合历史的必然性,还充分考虑到了艺术本身对美的要求;简而言之,他
是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去驰骋他的想象力的,例如,作
者虑构了赵四娘这个人物,固然是为了让蔡文姬安心归汉;但也反映了在我
们民族史上,历来都有舍身求法的人物这一事实。由于赵四娘这一形象的存
在,使蔡文姬的形象有了更充分的历史合理性。此外,作者安排董祀与蔡文
姬是亲戚关系,并担任正使,为的是使董祀有理由和蔡文姬在思想上作深入
的接触,以便更好地展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左贤王处理成爱国主义者,《屈原》时,正值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特别是1941年的皖南事变后,是还
也有利于更准确地表现历史上我们各民族间的关系;让董祀在南返途中失足
落马受伤,不能同回邺下,为的是让周近在曹操面前有进谗言的机会,使戏
剧情节产生新的波澜。这些人物关系的艺术构思与精心安排,使整个剧情有
一个贯串的事件,因而便于更精确、更生动地表现历史的真实面目。描写理
想的生活图景,追求理想的真实是浪漫主义的首要特点。法国著名浪漫主义
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追求理想的真实。”
又说:“……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
有的来描写它。”可见,浪漫主义所追求的不是按照生活实有的样式进行描
写,而是对生活应该有的样式加以描绘。郭沫若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正是
按照对生活应该有的样式进行描绘的。他在代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的
史剧《聂嫈》、《王昭君》和《卓文君》,就是例证。其中,卓文君与司马相
如的 “私奔 “和王昭君开罪画师毛延寿的历史故事,在他的《卓文君》和
《王昭君》中都被重新改写:卓文君被塑造成一个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个性
解放的新女性,而王昭君更是一位不愿做宫中玩物、敢于藐视君王权威的英
雄。《聂嫈》则是作者在五卅运动的鼓舞下,在其旧作《棠棣之花》基础上
“扩写”而成,在剧中诗人借聂政的妹妹聂嫈之口唱道: “我望你鲜红的
血液,迸发自由之花,开遍中华! “加入了新的反帝的思想。再如,他创作
是投降,是团结还是分裂,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因此,作者既没有以屈
原自沉汩罗江为结局,也没有写屈原被流放汉北,而是写成屈原决心跟着救
他脱险的卫兵 “出走汉北 “。在“雷电颂”中他面对苍穹迸发出威武不屈
的钢铁誓言:“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
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
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
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作者想以此表明生活中的应有
样式:第一,屈原在这场不白之冤的磨难后,已经认清了最高统治者的真面
目,没有以死尽忠,而是放弃了愚忠思想,走上了反叛的道路;第二,现实
中虽然爱国力量遭受了挫折和失败,但斗争不会停止,只要与人民群众紧紧
地结合在一起,斗争终会取得胜利。由于作品代表着广大人民坚决到底的共
同心声,公演后在文坛内外引起了强烈震撼,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作品。此
外,在他50年代以后仅有的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中,曹操
和武则天都不同于传统舞台上的奸雄、吟妇形象,分别呈现出雄图大略、“忧
以天下,乐以天下”、扶危济困、爱民如命的崭新面貌。综上所述,郭沫若
的历史剧创作,侧重于考虑在整个历史的典型环境的基础上,自由地驰骋其
艺术想象力,因而其剧作具有一种气势磅礴、雄奇瑰丽和热情洋溢的浪漫主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19:4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07707169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