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粉玉兰)
1.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1)与诸(2)小儿游(3)。看道边李树多子(4),折枝(5),诸儿竞(6)走(7)取之,唯(8)戎
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9),信然(10)。
1、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的字词和句子
(1)尝: (2)诸: (3)游: (4)子: (5)折纸: (6)竞: (7)
走: (8)唯: (9)取之: (10)信然:
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3、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学习王戎什么?
4、用原文回答,怎么判断王戎的话是正确的
5、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2.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1)九江见(2)袁术。术令(3)人出(4)
橘食之。绩怀(5)三枚,临行(6)拜辞(7)术,而橘坠(8)地。术谓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乎?”绩跪对(9)
曰:“是(10)橘甘(11),欲怀而遗(12)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13)之,后常称说。
今人席间怀果,欲娱(14)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人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15)矣(16)。
1、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词语
(1)于: (2)见: (3)令: (4)出: (5)怀: (6)临行: (7)
辞: (8)坠: (9)对: (10)是: (11)甘: (12)遗:wèi, (13)
奇: 娱(14): (15)法: (16)矣:
2、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应该学习陆绩什么)。
3.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1),百姓有得(2)钟(3)者,欲负(4)而走(5),则(6)钟大不可负;以(7)锥(8)毁之,钟
况然(9)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10)掩其耳。恶(11)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12)矣!
1、翻译全文并解释标注数字的字词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4.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1),数岁(2)时,过书舍(3),闻琅琅声,遂不禁而泣(4)。师曰:“童子何以(5)泣?”原
曰:“孤者易伤(6),贫者易感(7)。夫(8)书(9)者,凡(10)得(11)学者,有亲(12)也。一则愿(13)其不孤,
二则羡其得学,中心(14)感伤,故泣耳。”师恻)然(15)曰:“苟(16)欲学,不须资(17)也。”原于是入
舍就学(18),卒(19)成国士(20)。
1、翻译原文并解释下列词语
2、用原文回答,最能概括邴原求学欲望的字词
3、本文是记叙文,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4、本文着重介绍了两个人物,说明这两个人物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答案:1、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就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
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
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
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邴原于是进入学堂学习,最终成为
了国家杰出的人才。
(1) 少孤:年少失去父亲。(2) 数岁:几岁。(3)过书舍:经过书塾。书舍,书塾。(4)泣:小声哭。
(5) 何以:为什么。(6) 伤:悲伤。(7) 感:伤感。(8)夫:那些。(9)书:书:学习。(10) 凡:凡是。
(11) 得:能够。(12) 亲:父母。(13) 愿:仰慕。(14)中心:内心里。(15)恻然:怜悯,同情。(16) 苟
如果,要是。(17) 资:费用。(18)就学:开始学习。(19)卒:终于。(20)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2、一个“泣”字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3、本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
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5.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
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并翻译全文
画四龙于()壁 不点()睛 因()点其()一 未点睛者皆()在
2、下列括号内是补充的句子省略成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张僧繇)画四龙于壁。 B、(人)因点其一
C、(张僧繇)每曰:“点之即飞去。” D、未点睛者皆在(壁)
3、这则故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张僧繇的绘画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答案:1、字词的意思
画四龙于(在)壁 不点(画)睛 因(于是)点其(它,指龙)一 未点睛者皆(都)在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
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
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2、下列括号内是补充的句子省略成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B)
3、这则故事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张僧繇的绘画具有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
6.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
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
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
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
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7.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1)牛弹清角之操(2),伏(3)食如故(4)。非牛不闻(5),不合其耳(6)矣。转为牛虻之声,孤
犊(7)之鸣(8),即掉尾奋耳(9),蹀躞(10)而听。
1、解释下面括号里的字
A.(伏)食如故 B.不合其(耳)矣 C.孤犊之(鸣) D.即(掉)尾(奋)耳
2、解释标注数字的字词的含义。
3、选择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1、①伏食如故(低头) ②不合其耳也(耳朵听) ③孤犊之鸣(鸣叫声,作名词。) ④
即掉尾奋耳(摇摆;竖直)
2、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操,曲子。③伏:低头。④如故:照旧 ⑤ 闻:听见。
(6)耳:耳朵听。(7)孤犊(dú)离群的小牛犊。(8)鸣:叫声,作名词。(9)掉尾奋耳——摇着
尾巴,竖起耳朵。掉,摇摆。奋,本意是鸟类展翅,引申为举起来。这里是竖起来。(10)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译文】: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高雅琴曲,牛依旧低头吃草。不是牛没听见,是这种
曲调不适合它的耳朵听。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牛虻的叫声,(以及)孤单牛犊的鸣叫声,那就牛马上摇
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都是不可取的。凡
事要看对象,否则徒劳无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另一层意思: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8.李存审戒子
存审出(1)于寒(2)微(3),常戒(4)诸子曰:“尔(5)父少(6)提一剑去(7)乡里(8),四十年间,位极(9)
将相,其间出(10)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11)骨出镞(12)者凡(13)百馀。”因(14)授(15)以所出镞,命
(16)藏(17)之,曰:“尔曹(18)生于膏梁(19),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20)诺(19)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翻译全文
少提一剑“去”( )乡里, 位“极”( )将相
2、李存审“位及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认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吧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
的是什么?
4、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少提一剑“去”乡里( 离开 ) 位“极”将相( 达到 )
关键词注释:(1)出:出身。(2)寒:贫困。(3)微:地位低下。(4) 戒:训诫,教育。(5) 尔你们。
(6)少:年轻时。(7)去:离开。(8)乡里:此指家乡。(9) 极:达到。(10) 出:脱离。(11) 破:剖。(12)
镞(zú):箭头。(13) 13凡:一共、(14)因:于是。(15)授:授给,给予。(16) 命:命令。(17) 藏:
收藏,保存。(18)尔曹:你们。(19) 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指富贵。(20) 皆:
都。(21)诺:答应。
李存审出身贫寒,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
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脱离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
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保存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
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2、答: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经历了许多磨难。
3、答: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要知道创业的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以丧失斗志,应该多
多历练,有所作为。
4、启示一: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的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
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高干子弟,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
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
教育。现在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们知道往日的艰苦,
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启示二:创业要靠自己,依赖父辈祖辈是没出息的表现。
9.秦武王偏听
医扁鹊(1)见秦武王,武王示(2)之病,扁鹊请除(3)。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
之未必已(4)也,将使耳不聪(5),目不明。”君(6)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7):“君与知之者谋(8)
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9)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10)。”
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
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
不见。”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
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
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字词解释:1.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2.示:给......看。
3.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4.已:停止。5. 聪:听力好。6. 君:指秦武王。7.石:石针,即砭(bian1),
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8.谋:商量。9使此:就凭这。使,凭借;此,这。7.矣:语气助词,啊。
古为今用:道理与启示:1、说明要“与知之者谋之”,不要“与不知者败之”。要按照科学规律
办事,依靠真知灼见,莫听啧声烦言。除病与知政都是同一个道理。
2、《扁鹊见秦武王》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的人去商
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动摇,就会误事
10.修改一法
近闻吾乡朱梅崖①先生,每一文就②,必粘之于壁,逐日熟视③,④辄去十余字。旬日⑤以后,
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者所法(6)也。
译文:最近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
上,每天反复地看,每次去掉十多个字。十天后,觉得文章没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
个(就是)后来学习(的人)都应当采取的方法。
词语注解:1)朱梅崖:清朝人,字斐瞻。2)就:完成。3)熟视:反复地看。4)辄:就。5)
旬日:十天。6)法:效仿。
启示及寓意: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以这种方法和
态度对待学习。
无论做什么事情,本着谦逊认真的态度,都要认真对待。
11.杀驼破瓮
昔(1)有一人,先(2)瓮(3)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4)谷,首(5)不得出。既(6)不得(7)出,其人以为
忧(8),有一老父来语(9)之(10)曰:“汝莫愁,吾教汝(11)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12)用(13)
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14)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
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
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
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杀了骆驼,又打破了瓮。像这样愚蠢的人,被后
人所耻笑。
字词注释1.昔:从前,以往。2.先:先前。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4.食:吃。5. 首:
头。6. 既:......以后。7.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8.以为忧:为此事而忧
虑。9.语:告诉。10 .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11. 汝:你。
12. 即:就。。13.用:采纳。14复:又,还
翻译句子
其人患之: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既杀驼,复破瓮: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世人所笑:被后人所已耻笑
寓意: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
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12. 尹绰之爱
简子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曰:“厥爱我,谏我必不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
尹绰曰:“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也,臣爱君之过而不爱君之丑。”孔子曰:“君子哉!尹绰,
面訾不誉也。”
赵简子有两位家臣,尹绰和赦厥。赵简子说:“赦厥爱护我,不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尹绰
却不爱护我,一定在众人面前批评我。”尹绰说:“赦厥是重视您的面子,却不重视您的过错;我重
视您的过错,而不重视您的面子。”孔子说:“尹绰,是君子啊!当面指摘缺点,而不是称人之美。”
道理:真正的爱护并不是一味讨好,而是在发现对方的缺点错误后,能真心指出并帮助其改正,
使之不断完美起来。
13.司马光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1)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2),爱之(3),退(4)为家人讲,即了(5)其大指(6)。
自是(7)手不释(8)书,至(9)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10)庭(11),一儿登瓮,足(12)跌没水中,众皆弃
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回去后
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儿
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上大缸,失足掉进缸里被水淹没,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
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字词注释:1.凛然:稳重的样子。2. 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
3. 爱之:爱,喜欢。之,指代《左氏春秋》。4. .退:回去。5. 了:懂得。6. 指:同“旨”,主要意
思。7. 自是:从此。8. 释:放下。9. 至:甚至。10. 于:在。11. 庭:院子。12.足: 指失足。
1、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聪明、镇静、应该、有爱心。
2、本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用原文回答
答:事情的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事情的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事情的结果:儿得活。
14.塞翁失马
近塞上(1)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3)而入胡(4)。人皆吊(5)之,其父(6)曰:“此何遽(7)不
为福(8)乎?”居(9)数月(10),其马将(11)胡骏马(12)而归。人皆贺(13)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
祸乎?”家富(14)良马(15),其子好(16)骑,堕(17)而折其髀(18)。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
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19)者引弦而战(20)。近塞之人,死者十(21)九(22)。此独以(23)
跛之故(24),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注释⑴塞上:指长城一带; ⑵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精通,善于。术:术数,推测人事
吉凶祸福的法术,如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⑶亡:逃跑; ⑷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⑸吊:对其不
幸表示安慰; ⑹其父[fǔ]: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老汉(老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 ⑺
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通“讵”,就; ⑻福:好事。 ⑼ 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⑽
数月:几个月。⑾将[jiàng]:带领; ⑿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 ⒀贺:
表示祝贺。 ⒁富:有许多。 ⒂良马:好马。 ⒃好:爱好。 ⒄堕:掉下来 ⒅髀[bì]:大腿; ⒆
丁壮:壮年男子;⒇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21)十:全部 (22)九:大
多数 (23)以:由于 (24)故:所以
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
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
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他
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
近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大多数。惟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
命。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寓意:福祸相依,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
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形容人
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进行转化
15.曹冲称象
曹冲生(1)五六岁,智意(2)所及(3),有若(4)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5)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
(6)之群下(7),咸(8)莫能出其理(9)。冲曰:“置(10)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11)以载之,则
校(12)可知矣。”太祖悦(13),即施行焉(14)。
字词注释:1.生:长。 2. 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智,智慧;意,意识。3.若:相比 4.及:达
到。5.致:送来 6.访:询问 7.群下;手下群臣 8.咸,都;9.理:办法 10.置:放,安放。11.
物:物品 12.校:比较 13.悦:高兴,开心 14.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
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
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
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
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16.商鞅立木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
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行之十年,秦
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都城的市场南
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人就给他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
没有人敢去搬动木头。商鞅又说:“能搬的木头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那木头,商鞅就给
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
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字词句式注释:1、一词多义:具:就绪 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介宾后置) 2、(1)令:指商鞅为秦孝公变更法度制定
的命令。(2)十金:二十两为一金,也即一镒。十金即为200两。
(3)者,的人 (4)徙,搬 (5)以名不欺,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
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要有诚信,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17、陶侃节约
陶公性俭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
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陶侃性格仔细认真,做事勤俭。担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收藏全部锯下来的木屑,不限
多少。他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意图。后来年初一集会时,恰遇长时间下雪刚开始放晴,处理政事的大
厅前面的台阶下雪后还是湿的。于是都用木屑盖上,完全没有妨碍。
1.陶公:指陶侃,东晋政治家 2.检厉:此指仔细认真 3.作荆州时:担任荆州刺史时 4.敕:
命令 5.悉:全部 6.录:收藏 7、正会:年初一集会 8.积雪:长时间下雪 9.听事:处理政
事的大厅 10.除:台阶 11.犹:还 12.都:完全
学习心得:我们应该勤俭节约,利用好身边每一份可用之材。
18“草” 书
张丞相好(1)草书而不工(2)。当时流辈(3)皆讥笑之。丞相自若(4)也。一日得句(5),索(6)笔疾书,
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7)之。当波险处,侄罔然(8)而止。执(9)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
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张丞相喜好练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
就找笔迅速地写下来,(好像)满纸龙蛇在飞舞。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当抄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侄子十分疑惑就停了下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
己也不认识。于是责骂他的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问,使得我也忘记了。”
字词注释:(1)好:喜欢,喜好。(2)工:工整。 (3)流辈:人们。 (4)自若:像自己原来
的样子。 (5)得句:得到佳句。 (6)索:寻找。 (7)录:抄录。 (8)罔然:疑惑。 (9)执:
拿,拿着。
1:解释下列句中“引号”词语意思
(1)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则止: (4)“执”所书问
曰: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收获?请简要谈谈。
答案:1、(1)工整 (2)指好句 (3)疑惑 (4)拿着
2、不要随便把错误归结在别人头上;做事贵在勤于用功,到关键时才派得上用场。
19.汉世老人
汉世有老人,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⑴,侵⑵晨而起,侵夜而息⑶,营理产业,聚敛无
厌⑷,而不敢自用。或人⑸从⑹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⑺。自⑻堂而出,随步辄减⑼。比
⑽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⑾复嘱⑿云:“我倾家赡⒀君 ,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俄⒁死,田宅没官⒂,货财充于⒃内帑⒄矣。
汉朝的时候有个老人,没有儿子。虽然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生性朴素吝啬,衣食粗劣。他每天
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
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从厅堂往外面走,边走边往下扣减。等
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一会又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
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
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给了国家。
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②侵晨:天快亮时,侵,接近;晨,黎明。③息:休息。④厌:满足。
⑤或人:有人。⑥从:向,跟从。⑦钱十:十枚铜钱。⑧自:从。⑨辄:就。⑩比:等到。⑾寻:不
久,过了一会儿。⑿嘱:叮嘱。⒀赡:供养。⒁俄:不久,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⒂没官:被动语
态,此意为被官府没收。⒃于:到。⒄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
20.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1)盾之(2)坚(3),物莫能陷(4)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5)曰:“以子(6)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7)不可陷之盾与
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过了一会,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
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
可能同时存在的。
字词注释:(1) 吾:我。(2) 之:虚词,起连接作用。(3)坚:坚硬。(4) 陷:这里有“穿透”、
“刺穿”的意思。(5)或:有人。(6)子:你的。(7)夫:句首语气助词。
问答题: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本身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5、请你联系生活中各种广告大战的现象,说说推销产品应该怎么做?
答案1.“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分析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任何事
情不可绝对化,事物是发展的,当矛锋利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刺透盾牌。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
无法回答。
3.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
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想法合理即可。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5.根据目前广告市场不够规范的现象,虚假、夸大其辞的广告比较严重,因此,推销商品,做广
告都要讲求规则,不能自行相互抵触,自相矛盾。(说法合理即可)
21.大勇(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1)人(2)之节(3),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4)见(5)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6)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
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
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
志向又很远。
子词注释:(1)过:超过。 (2)人:常人,普通人。(3) 节:节操,气节,气度。(4)匹夫:普通人。
(5)见:被,受到。(6) 卒然:突然;卒:同“猝”
文章的主旨:有勇气的人就一定会有超出平人的毅力、决心与坚韧不拔的品质。能克制自己的人,
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豪杰之士。
22.各人啖一口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译文:有人进贡给曹操(魏武是后来的称呼)一杯奶酪。他吃了一点,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
字,拿给大家看。大家都不能理解。轮到杨修时,杨修拿了就吃,并说:“曹公让大家每人吃一口(人
一口),还要疑虑什么?
原因:合字拆开看是,人一口 ,就是说每人尝一口,看出曹操惜才善妒 。
关于曹操和杨修相关联的的故事:
这是个文字游戏,所不同的是,一般猜谜语,是从谜面到谜底,而这里是从谜底到谜面。杨修确
有过人之才,因鸡肋事件,被曹操斩首,死时仅三十四岁。其实鸡肋一事,只是导火线,借口而已,
曹操早有杀修之心。门上书一活字,杨修以“阔”字理解,说丞相嫌园门阔。“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上面解“合”字,“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
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曹丕大簏装绢,杨修告状,“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
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杨修教曹植如何出城门,“操大怒”。又教曹植答教,操大怒曰:
“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关键还是杨修暗中插手太子废立之事,是曹操最不能容忍
的。《三国志》记载:“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皮
之不存,毛将附焉?”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人的才干就
象阳光一样。当阳光过于炽热时,人们就会厌恶。而当阳光柔和普照、人有淋浴般的享受时,人们就
会称颂:“太阳乃万物之灵!”杨修喜欢炫耀、自负、自傲、轻狂、清高,犯了典型的“政治幼稚病”,
只知卖弄小聪明,不知韬光养晦,所以引来杀身之祸。
23.观棋自羞(这篇文章是一篇没有节选的,比书上的要全。)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
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nǎn ,因羞愧而脸红)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
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
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
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
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观看朋友下棋。一位客人输了许多次,我讥笑他失算,就想要那个输的人改变投子
的位置,认为他不如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
已经得到了先手。棋局将要过半,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的智慧还有剩余(而客人却轻松有余)。
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因为羞愧而非常脸红,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喊我观看
下棋,我就整天默默地坐着看罢了。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
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
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
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
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
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
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轻视他人。
24.猱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
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吾偶有所获腥(荤腥,即美味只意),不敢私之,以献左右(对人不直称其
名,只称他的左右,表示尊敬)。”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益爱近
之(即“益爱之近之”,更加喜欢亲近它)。久而虎脑空,痛发,踪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
乃死。
译: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比停,(挠)
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
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
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就更加喜欢亲近它。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
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
就会自食苦果。
25.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
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
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华隆喜欢射猎,喂养了一只狗,取名叫“的尾”, 每次他去打猎它都跟随自己。以后有一次,华
隆到了一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全身。于是那条狗将蛇咬死。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倒在地上,毫无知觉。
这条狗在他周围转来转去不停的吠叫,在华隆的家至江边的路上走来走去。家人对这只狗的举止感到
奇怪,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发现华隆窒息地蜷缩着,急忙将他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
他还没有苏醒的这两天,那只狗一直都没有吃饭。从此他十分爱惜狗,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本文题目是“义犬救主”。犬之“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每将自随”——天天跟着主人(忠心)
“犬遂咋蛇死焉”——狗就咬死蛇(勇敢救主)
“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焦急的通知华隆的家人(聪敏)
“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在华隆苏醒之前,狗也不吃东西(忠心耿耿)
26.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
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高凤,字文通,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
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
寓意
赞扬了热爱读书、专心致志、勤奋的人。
27.齐人攫金
昔(从前)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
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释译: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来到集市上,走到卖金
子的地方,抓了金子就走。差役抓住了他,问他:“人们都在场,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呢?”那人回
答说:“我抓金子的时候,根本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
寓意及启示:不要因一时的见钱眼开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讽刺了社会见钱眼看,为
了利益,盲目去做的人。
28.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③,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翻译:孟轲小时候,(又一次)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
去。(发现这种情况),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
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轲的母
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
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做事要持之以恒,不然将前功尽弃
2、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孟母发现儿子读书不用功,不是用训斥责骂的方式,而是“引刀裂其织”,以此来让儿子明白一个
道理:做学问应不间断地刻苦努力,才会有所成就,否则,就会像织布机上的布被割断一样,,会前功
尽弃,一事无成。这种教育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9.诲学(1)
玉不琢(2),不成(3)器(4);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
不害(5)为玉也。人之性(6),因物则迁(7),不学,则舍(8)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翻译:(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
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
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
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字词注释:(1)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2) 琢:雕刻。(3)成:成为;变成。(4)器:大器,有
用的东西。(5)害:妨碍;影响。(6)性:本性。(7)迁:改变。(8)舍:放弃。念:考虑;思考。
启示:《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
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
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
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30.荆人袭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
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好标志。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沿
着标志在夜中过河。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标志
的时候本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上涨了很多,楚国人顺着标志渡河,这就是他们
失败的原因啊。
启示:《荆人袭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发
生变化后,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又作成语:荆人涉水、循表夜涉。
31.小人
康熙间,有术人携一榼,榼藏小人,长尺许。投一钱,则启榼令出,唱曲而退。至掖,掖宰索榼
入署,细审小人出处。初不敢言,固诘之,方自述其乡族。盖读书童子,自塾中归,为术人所迷,复
投以药,四体暴缩,彼遂携之,以为戏具。宰怒,杖杀术人。
翻译:清朝康熙年间,有个艺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这个小人高有一尺左右。
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艺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艺人到
了掖县时,县令把盒子从艺人那儿要过来带回官府中,仔细查问盒子中小人来自哪里。艺人开始的时
候不敢说。这个县令一再追问,艺人才自己说出了小人是哪里的属于哪个家族。原来,这个小人是读
书童子,从私塾老师那里回家的时候,被艺人诱惑,艺人接着让他吃了药,使他四肢突然缩小;艺人于是
就带着他到处走,当作表演的工具。知道这些情况后,宫掖的县令大怒,用棍棒打杀了这个艺人。
32.蝙蝠
凤凰寿,百鸟相贺。惟(1)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2)居吾下,何倨傲(3)不至?”蝙曰:“我
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亦不至。麟责之,蝙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
贺与(4)?”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不禽兽之徒,真个无奈他
何!”
字词注释:(1)唯:唯独,只有。(2)汝:你。(3)倨傲:骄傲自大。(4)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翻译: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有蝙蝠没有到。凤凰责问它说:"你地位在我之下,竟敢这
样傲慢?"蝙蝠说:"我有脚,属于兽类,祝贺你有什么用?"一天, 麒麟过生日,蝙蝠也没有到。麒
麟也责问它。蝙蝠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为什么祝贺你呢?(有一天)麒麟、凤凰相聚见面,谈
论到蝙蝠的事,相互感叹地说:"现在世上风气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拿它没
办法!"
寓意:1、比喻一些人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身份,谋取私利。讽刺了喜欢
耍两面派的人。
2、有时也比喻一些人不随潮流,保持自己的独特,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
问题:对于蝙蝠的所做所为,有人鄙夷 有人欣赏,请分别用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鄙夷的人认为————————————————————
欣赏的人认为————————————————————
答案:鄙夷的说法:蝙蝠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身份,喜欢耍两面派。
欣赏说法:蝙蝠不随潮流,保持自己的独特, 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
33.鲁丹见中山君
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受(1)也,因(2)散(3)五十金事(4)其左右。复(5)见,未语,而君与(6)
之食。鲁丹出,不反(7)舍(8),遂去(9)中山。其御(10)曰:“反(11)见,乃始善我(12),何故去之?”
鲁丹曰:“夫(13)以(14)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恶(15)之曰:“为赵来间。”中
山君因索而罪之。
译文:鲁丹多次游说中山国的国君,却不被接受,于是鲁丹花去五十金讨好中山君左右的人。他
再拜见中山君时,还没说话,中山君就赐给他酒食。鲁丹出来,不返回住处,就离开了中山国。为他
驾车的人问:“我们再次见面时,国君刚刚开始对我们友好,什么原因要离开中山国呢?”鲁丹说:
“中山君因为别人的话对我好,也就一定会因为别人的话治我罪。”鲁丹还没有出国境,中山国的公
子就诽谤他说:“鲁丹为赵国来离间。”中山国国君就搜捕他,治他的罪。
字词注释:(1)受:受重视 (2)因:于是,就 (3)散:花费 (4)事:侍奉,可翻译为讨好 (5)
复:再,又 (6)与:给予 (7)反:同“返”,返回 (8)舍:住处。 (9)去:离开 (10)御:驾车
的人 (11)反:重新 (12)乃始善我:就开始对我们友好。乃,就。始,开始;善,对……友好。 (13)
夫:语气助词,无意 (14)以:因 (15)恶:中伤。
启示:讽刺了那些 不分是非对错 ,听信谗言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19:2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106778294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言文助读练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言文助读练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