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积分返现)
梅花,蔷薇科植物,落叶乔木。数九寒天,朔风凛冽,唯蜡梅傲雪迎霜,冲寒而开,
故又有人称之为寒客、久客。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文人墨客妙笔生
花,不乏咏梅经典之作,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
有暗香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毛泽东的《卜
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妙到极点。在音乐作品中,梅花也化
作作曲家笔下的绝妙音符,以梅花为题材的笛曲《梅花落》自南北朝既已相当流行,有题
为证:“《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乐府诗集》卷二十四载南
朝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邓丽君的《梅》、电视连续剧《一剪梅》的主
题曲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古琴曲《梅花三弄》堪称咏梅音乐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被广为流传。
《梅花三弄》,琴曲。又名又名《梅花引》、《玉妃引》,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
后人移值为琴曲。明代《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
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律话》称“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
之诮。”《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此曲结构上采用
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梅花
三弄》旋律优美,曲调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
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
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
琵琶独奏、琴与编钟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表达了同样的艺术境界,广为人民喜爱。
《梅花三弄》全曲由引子、静态梅花、动态梅花和尾声组成。
乐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节奏兼具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
全曲的基本特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剪寒梅,吐蕊风中。
乐曲的静态梅花部分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亦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随着
主题的三次呈现,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稳健有力的附点节奏,庄重浓郁的声音色彩,仿
佛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恬静而端庄,刻画了一种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听后余
音缭绕,不绝于耳。
乐曲的动态梅花部分则通过音调和节拍的变化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旋律大起大落,
节奏刚劲有力,音乐营造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更具象地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
象,同时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与风雪的搏斗,
不也是人生博弈的真实写照吗?雪中梅花,昭示了一种志存高远的品格,一种不折不挠的
精神,一种傲对人生的境界。
乐曲的尾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进行,平稳结束,风雪洗礼,梅花傲立,含苞吐蕊,
香溢人间。伴着这悠扬的琴声,听者无不为之倾倒,崇敬之情留存心间:真情像梅花开遍,
冷冷冰雪不能淹没,就在最冷枝头绽放,看见春天走向你我。联想到今天,每个人要实现
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同样需要我们具有梅花的高贵品格,刻苦学习,辛勤工作,
正确对待个人荣辱,百折不回,傲然不屈,坚韧执着,长远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人生价
值,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贡献力量。
琴曲《梅花三弄》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描绘,赞颂了梅花耐寒的高洁品格。乐
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人那种超脱尘世、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南宋爱国主义词人洪
皓,被金国扣留十余载,不屈不挠,坚定信念,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返回南宋前,洪
皓写下了《江梅引·忆江梅》:“断回肠,思故里。漫谈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表现
了洪皓得知自己将回到自己的祖国,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操起绿绮,弹奏《梅花三
弄》,抚琴喻志,借梅花傲雪凌霜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以江南梅花寄托本人思念南宋的
爱国之情。
中国经典古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
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
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不过,晋代的笛应该是指羌笛,
是竖吹的,和现在的箫相若。)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
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
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
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其乐曲内容,历代曲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
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
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
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明《伯
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
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
次,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并因此而称为“三弄”,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
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
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
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
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节奏自由
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也为今天人们所喜
爱。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琵琶独奏、
琴与编钟合奏等广为流传。这些演奏形式,也甚为悦耳动听和具有古情古意。
』[百家争鸣]古曲《梅花三弄》赏析(转载)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
诗中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气质风韵,在古曲《梅花三弄》中,得到
了完美的体现。《梅花三弄》,琴曲。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
民间广为流传。相传《梅花三弄》原是笛曲,为东晋桓伊所作。桓伊,字叔夏,东晋后期
名将。《晋书?桓宣传》记载:“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王徽之赴召京
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
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
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据说这次演奏的就是后来被移植为
琴曲的《梅花三弄》。现在能见到这首乐曲最早的琴谱,载于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
清代1820年刊行的《琴谱谐声》中,有此曲改编为琴箫合奏的曲谱。本文所选取的,即
为琴箫合奏曲——《梅花三弄》。(选自《箫的世界——张维良独奏专辑》,中国唱片总公
司,1997。演奏:箫/张维良,古琴/苗晓云。)
从传统的审美心态上看,“乐”(Le)是衡量乐曲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它直接体现了人作
为主体对音乐的感受。而审美的感受,又从文化上与物质带给人的感觉相联系,体现了人
们对于主观感受的客观表达。春秋时期,五味、五声、五色同属审美对象,所谓“天有六
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表明美味、美色、美声在审美时是互通的。因此,
聆听《梅花三弄》时,能感到冬日的严寒、看到雪中的红梅、闻到飘来的暗香,就不足为
怪了。
《神奇秘谱》中记载了乐曲的十个段落:
一. 溪山夜月
二. 一弄叫月,声入太霞
三. 二弄穿云,声入云中
四. 青鸟啼魂
五. 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
六. 玉箫声
七. 凌云戛玉
八. 铁笛声
九. 风荡梅花
十. 欲罢不能
单从这十段的标题上,我们便可感受到乐曲那不凡的韵味。《梅花三弄》的第一部分包
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勾勒出梅花的静态形象。
乐曲开始是一小段引子,箫在低音区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宕开了一幅与其说是
雪夜,倒不如说是霜晨的画卷。苍茫大地,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傲立。一
股清新寒冷的,带着初升朝阳气息的山风,伴着轻盈虚飘的琴音,扑面而来。那清幽的琴
音,将听者带入一个恬静、安详、远离凡尘的境界。箫在此以其深沉的穿透力,使乐曲犹
如破空而来的天籁,直入人心。引子的音乐精炼的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优美而庄重。
随后,清越的箫音与古琴的泛音一唱一和,生动的描绘了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的形象。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清亮的音色、轻巧的节奏、简洁的旋律,
使乐曲柔中带刚,勾画出“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的景象。而在此重复出现三次的完
整泛音,便是“三弄”。“弄”在我国古汉语中意为小曲。“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
异徽云尔。” “三弄”的曲调基本相同,但由于音区和演奏手法的变化,产生了类似古代
歌曲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梅花的音乐形象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
印象,也构成了该曲最为动人的韵律节奏。难怪《律话》有语云“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
夜梅花三弄之诮”。
从第七段开始,乐曲进入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中的“三弄”形成鲜明对比。旋律节
奏急促刚健,整段乐曲十分不稳定,大起大落,跌宕多姿,勾画出梅花于风雪中昂首挺立,
临风摇曳的动态。古琴散、泛、按三种音色不断变化,时而刚劲浑厚,时而圆润细腻,与
箫的急徐清秀、悠长飘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大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的深邃意境。
2 【琴曲赏析】《梅花三弄》
第九小段音乐再现了这一主题,旋律移至低中音区,浑厚有力。梅花坚强高洁的性格
再一次得到强调和深化。紧接着的第十段,速度减慢,旋律带有感叹的意味。尾声处箫弱
奏的余音,袅袅不绝,轻盈舒缓地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
一曲奏罢,回味无穷。
如果说“乐”是古乐文化给予人审美情感最本质的感受,那么“和”则是古乐审美意
识中最为人崇尚的理想境界。
演奏《梅花三弄》所使用的箫和琴,体现的是音声之“和”。箫是中国古老的气鸣乐器,
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内含,音色圆润柔和。自古便有“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
知音”的美誉。箫亦被称为“书斋里的吟诵”,因此具有浓厚的书香气息。琴是最具古典风
味和文人情调的一种弹拨乐器。“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
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箫与琴的合奏,表达出的是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淡雅古朴的韵味。清
人袁枚曰:“箫来天霜,琴生海波”,说的就是箫、琴这两种乐器合奏时所传达的非凡意境
和美感力度。如果说在乐曲中,箫代表了乾,那么琴就代表了坤。琴箫的合奏,体现的正
是乾坤、阴阳、天地的交汇与融合,这也正好符合了乐曲所要表现的音声之“和”。
另外,演奏者对乐曲的表现及听者对乐曲的理解,体现出乐与人“和”。演奏者将自己
的感受通过乐曲诠释给听者,而听者又用个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来理解乐曲。二者通
过音乐这一纽带,进行了心对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达到了心灵上的和谐,体现为人
藉着音乐活动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谐和关系。
当人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上升到了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更高境界时,天人之
“和”便成了感悟乐曲的一种最高美学境界。其乐其和,有情而不拘于情。超越了生命本
体而达到无拘无碍、和乐自得的境界。
用道家思想体会《梅花三弄》的内涵,有其独到之处。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给人的感觉是“道”恍惚而迷离无定,神
秘而虚无飘渺。那到底如何把握“道”,进而理解乐曲呢?老子又云:“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定”,就是说人在排除感性经验,依*内心修养,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后,便
能于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把握住道。
由此再看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便可略有所悟了。
“大音”尽管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对象,但仍是可以由心灵给予把握和认识的。在聆听《梅
花三弄》中,有时会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沉醉于超乎音响之上的意境。不知是由乐
引发了象,还是由物表现了乐。人在其中已不重要,虚无的与乐融为一体,进而化在乐所
描绘的象中,忘“我”了。在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中,要达到“忘我”这一超凡脱俗的境
界,是要通过个人不断的心性修炼来实现的。以乐教人,修身养性,音乐所起的道德教化
作用,正是此曲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的最好表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喜爱。作
为中国古典器乐作品里的一株奇葩,必将弥久愈香,长开不败。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13:4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0861372941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经典古曲《梅花三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经典古曲《梅花三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