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皇城相府的导游词_介绍皇城相府的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4-03-22 07:24:3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证婚人证婚词)

山西皇城相府的导游词_介绍皇城相府的导游词

山西皇城相府的导游词_介绍皇城相府的

导游词

皇城相府的导游词(一)

女士们、先生们: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的北留镇皇城村,是一座建于明清

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总面积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

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八级、《康熙字典》总裁官、康熙皇帝35年讲

经老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国家4A级旅游区,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

外景拍摄地。

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直至成

为一代名相,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皇城陈氏

家族人才辈出,科甲鼎盛,明清两代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为清代中国北

方文化大家族。

这座古老雄伟的建筑叫御书楼,因藏有康熙御笔而得名,建于康熙五十三年

(1714)。康熙四十九年(1710),72岁高龄的陈廷敬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

康熙帝婉言谢绝。当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终于获得恩准。但康熙

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并说:"卿是耆旧,

可称完人。"陈廷敬辞官后,康熙帝对他更加关怀有加,经常到他寓所探望。次

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书房巡视,看到陈廷敬不顾体弱多病,废寝忘食,一丝不

苟地审编字典时,备受感动,当即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深荫茂,秋

到黄花晚节香"这幅匾联赐予陈廷敬,对他的一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并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午亭"为陈廷敬的晚号。

陈廷敬去世后,他的三儿子陈壮履将御书恭摹勒石,建楼珍藏,以示纪念。

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庄,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

书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按照内城风格,条石筑基,青砖砌墙,

城楼、堞楼、望河亭前后呼应,左右相倚,与内城相接。既可登高远眺,赏心悦

目,观览风景,又可居高临下,拱卫拒敌,外城门上镶嵌有两块匾额,上为"天

恩世德",下为"中道庄"。中道庄含意:一是自古以来,在樊水河畔,上有梅庄,

下有三槐庄,皇城处于中间地段,故名中道庄;二是说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场,恪

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庄"。上匾"天恩世德"四字,以示皇天在上,天赐恩

德,世代不绝。

穿过中道庄城门后看到的是这大小两座石牌坊。它是陈氏家族用来旌表族人

取得功名和荣誉的功德牌坊。这座大牌坊,始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

柱三楼,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牌楼上方"冢宰"

二字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坊

最下面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

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就是相府主人。他在朝为官53年,先后担任过吏、户、

刑、工四部尚书,并入阁拜相,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

的伦理道德,因陈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员,官高位显,他的父辈以上是要加官

晋爵的。

所以,以上三行是分别封赠给陈廷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左右分

别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8个大字,意思是说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

恩赐。下边则是陈廷敬兄弟子侄们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职。牌楼的护柱石由狮子滚

绣球的图案组成。小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两柱一楼,结构简单,上面

记载着从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已经中举,由于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小

牌坊的规模和装饰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间的大牌坊未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

氏家庭的荣耀和标志。

冢宰第门楼高大,威严壮观,在大门上方有"冢宰第"三个大字。在陈廷敬拜

相入阁后又在外面的两柱间加上了"大学士第"匾额一块。门前有两墩旗杆石。进

入大门,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过道大厅,至今余韵犹存。它为四柱三门、三间七架

的结构。中间的门叫仪门,一般是不开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接序行走的过道。

"冢宰第"的建筑装饰既仿古、仿旧(东方的),又仿真、写实(西方的),开清

代颖细繁密的先河。这些装饰题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托着主人的理想和希

望,表现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审美观点。该院落的主建筑,正面为迎客大厅,康熙

曾经两次在这儿做客。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为表彰陈廷敬的丰功伟绩,康

熙皇帝为陈廷敬题写了"点翰堂"之匾额,这幅匾额被挂在大厅上方以示荣耀。

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嵌着一块不大的石匾,上书"斗筑可居"4个大字,这是

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手书。内城形似斗状,是陈家为躲避明末流寇的侵扰而修建

的。陈昌言将内城比作斗,意为在小小斗室之中有保安求全存身之地。

我们现在来到了内城墙上,登高远眺,内城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三间七层、

高百尺的河山楼和屯兵洞等建筑。河山楼东堡墙根一字形排开、依地势用砖石砌

筑的五层窑洞层层递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内外相联,上下用甬道相接。内

部既通且连,一进三四间,显得古朴厚重。这些窑洞,既省工省料,经久耐用,

冬暖夏凉,易于居住;又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立体感强,隐蔽性好,在建筑上

颇具匠心。

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乱军侵扰而建造的

防御性建筑。该楼长3。4丈、宽2。4丈、高10丈,是相府城内最高的建筑。

楼分7层,有墙内梯道和层间木梯相通,雄浑坚固,可容千人避难于其中。三层

以上设有窗户,楼顶建垛口和女墙,便于了望敌情和抛掷乱石,底层深入地下,

掘有水井,备有石碾、石磨、灶具等生活设施,并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测。

自崇祯五年建起河山楼后,陈氏家族凭借坚固的河山楼顽强抗击了数次流寇

的袭击,保证了周围千余乡邻的生命不受侵害。但楼内容量毕竟有限,为永保万

全,陈家耗巨资,于崇祯六年(1633年)农历七月动工,第二年春天建成。内城

全长467米,垛口149个,平均宽度为2米,高度为12。5米,最高处25米,

用石7000余方,砖370多万块。西、北门用铁皮包裹,门上各有楼阁。为防不

测,铁门之外设有粗大的木栅栏。城内所有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每处院落自成体

系,各有特点,对研究明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什值。

这座精巧别致的院落叫"世德居"。俗称"世德院",由陈廷敬曾祖父陈三乐经

商时的商号"世德堂"而得名。世德堂创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

是陈氏家族移居中道庄时的早期建筑。后经多次修复扩建,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世德居是陈氏家族繁荣昌盛的发祥地,是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居住的地方。

第一层东方为陈廷敬的出生地,第二层为藏书楼,第三层为藏版楼。因为陈家家

道殷实,读书人多,又历代尊师重教,所以建有刻版印刷厂,印刷各类书籍供子

弟们学习,并有自己的藏书楼。

站在内城高处可以看出,内城与外城相连,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进可攻,退可守。内城的建筑多是坐东朝西四合院,典型的晋东南民居特色,外

城坐北朝南,明代建筑风格,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

陈氏宗祠是祭祀陈氏祖先的祠堂,里面供奉着陈氏先祖的牌位,厢房内挂有

陈氏先祖遗像图和陈氏族谱图。祠堂正门两侧悬挂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

世六翰林"的楹联,记载着陈氏在明清两代共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皇城

陈氏,原籍河南省彰德府临漳县(彰德府即现在的安阳市,临彰县即现在河北省

邯郸市临彰县)。明永乐年间,由于家乡遭受自然灾害,师祖陈靠被迫带领全家

老少迁居晋城市泽州县天户里半坡村,明宣德四年(1429)年迁居于此。

皇城相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宏伟的建筑,还在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陈

氏家族不仅留下众多的诗文、遗著和传说,而且有作为清朝极盛时期最高统治者

康熙皇帝的大量御书、御诗、牌匾、挽诗、一个朝臣宰辅的故地,能遗存这样多

的皇帝御笔,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皇城相府对于研究明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民俗、哲学、建筑等均有重要价值。这也正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

各位游客,以上就是皇城相府的相关景点了,祝大家玩的开心!

山西皇城相府的导游词(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到皇城相府参观游览。我是大家本次旅行的导游,我叫_,大家叫

我小_行。这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尽管和我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

能力帮您解决。 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景区位于晋城市阳城、沁水、泽

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皇城村。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

榻于此,故名“皇城”,之所以被称为相府,顾名思义是一位宰相的府邸。皇城

相府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皇帝延聘长达35年的讲经老师、

《康熙字典》的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第。

阳城封建史上进入中央集权核心层为相的殿阁大学士总共有两位,一位是咱们今

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另一位是陈廷敬的晚辈、清雍正年间文华

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田从典,雍正皇帝评价其为官“品行端正、老成廉洁、奉国

公忠”,死后曾下诏“入贤良祠”,受祀于山西的“三立祠”。也许是陈廷敬给

康熙皇帝当了35年的讲经老师,又把他生前死后的殊荣显贵不遗余力地用皇城

相府这一极富立体感的形式定格下来传诸后世,所以在阳城民间,“老前辈”陈

廷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比田从典大许多。

陈廷敬除了是一位深受一代明君康熙皇帝赏识和重用的辅弼重臣之外,还领

导编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三朝圣训》、《鉴古辑览》

和《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故他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

学家和编辑家学家。陈廷敬的个人作品有《午亭文编》50卷《尊闻堂集》和《午

亭笔话》等著作。其诗文作品品味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

是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另外,他还通音律,精书法,

对易经、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研究。像他这样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

多才的人中之瑞,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当属凤毛麟角。康熙曾这样评价他的老

师:“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虽有溢美之嫌,但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皇城相府整个建筑分内、外两层,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宣德年间。(内城是明

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有院落16座,房屋60多间,城

墙总长780多米。 相府的主人陈廷敬,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

20岁中进士,一生荣获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和吏户刑工

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被当代史学界誉

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享年75岁。陈氏家族历代以诗

书、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曾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其中有

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好了,皇城相府景区到了,各位请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小_车,咱们到景

区内去参观游览。

好了,表演结束了,各位请随小_府内参观游览。 咱们先到门楼上参观游览。

各位,我们眼前的这座楼叫“御书楼”, 因楼内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而得名。

它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纪念去世的父亲而

修建的。“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

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

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楹联的深刻寓意是说陈廷敬青壮

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晚年带病

坚持工作(带病编修《康熙字典》),品节昭明,好像临霜的菊花,散发出更加浓

郁的芳香。这幅楹联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至高评价。当时

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这些也是他的封笔题字。请看,在“午亭山村”匾额上方

还有一块玉玺大印,上面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

间,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琉璃瓦,端庄富丽,金碧辉煌,

体现了皇帝御赐无与伦比的尊贵,是皇城相府规格最高的建筑:第一高,位置最

“抢眼”;第二高,名字最专用;第三高,颜色最特别:明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

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建筑都只能用普通的灰瓦覆顶。当然,陈壮履修建

御书楼之举,就是为了将先祖的功业和名誉传诸后世。

好了,各位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我们眼前的这道城门叫中道庄,是皇城相

府的外城,同时也是相府的正门,是以条石筑基,青砖砌墙,一门三匾:竖匾、

中匾和下匾。各位请看,竖匾是“相府”二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中匾是“天

恩世德”四个大字,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清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接嵌入庄门之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皇天

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造福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历代天子给予陈家祖上、

后代的恩赐,陈氏家族将世世代代以德相报。大家再看下匾,刻有“中道庄” 三

个大字,意思是说,相府的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中”者,不高不下,

不偏不倚;“道”者,道德*,规则规律,同时也是陈廷敬对自己家族的一个整体

的评价和标榜。

好了,各位,我们继续向前参观。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正前方有大小两座

石牌坊。牌坊在古代是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纪念先贤或者起装饰性作用的

建筑物。同样,这两座石牌坊也是陈氏家族用来标榜功德的功德牌坊。我们先看

这一座大石牌坊,建于1699年,是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枋额雕龙镌凤,基

座瑞兽环拥,牌坊通体以砂石雕造,气势恢宏。大家请看牌楼的正上方,镌刻有

“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组

织部和人事部。“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一级

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机关,而

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

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

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咱们先看这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

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一品光

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清朝的中央

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陈廷敬曾在吏、户、刑、工四部担任过尚

书,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

德。清制规定,一品官赐给官员本身及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赐予官员本身的叫

“授”,赐予他们的父母及祖先,生者叫“封”,已经过世的称“赠”。因此,

以上三格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被多次封赠的官

职。不过这些封赠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目的只是为了光宗耀

祖。大家再看,两边的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

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泽,并且感谢皇帝的恩赐。下面的小字部

分则详细记载着陈廷敬同门八兄弟及其3个儿子所授的官职,计有:左:己亥科

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 壬子拔贡国子监学正候补行人司司副陈廷继 候选知

县改补府同知陈廷愫 征仕郎广东廉州府钦州州判候补知县陈廷扆 奉直大夫刑

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改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陈廷统 右: 湖广岳州府临湘县

知县陈廷弼 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翰 江南淮安府邳睢灵壁河务同知加一级

陈谦吉 甲戌科会魁赐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豫朋 丁丑科会魁赐二

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 请看,右边最下两格分别是他的二儿子陈豫

鹏和三儿子陈壮履所取得的进士功名和所授官职。陈廷敬是陈氏家族的第9代,

陈廷敬有三个儿子和十七个侄子,总共20人。其中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长子陈

谦吉考场不利,次子陈豫朋,他19岁时参加乡试,高中经魁。23岁参加会试,

又高中会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陈氏家族的第五位进士、第三位翰林。

陈廷敬的七个兄弟,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七个侄子中有两人中进士。陈廷敬的六

弟陈廷统之子陈观颙,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七位进士,终年45岁。陈廷敬的七弟

陈廷弼之子陈随贞,陈随贞考中翰林时三十五岁,他是陈氏家族的第八位进士,

第五位翰林。陈随贞考中翰林,但他无意做官,所以,他到翰林院不久,就请假

回乡,不再赴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陈氏家族的第十一世,也就是陈廷敬弟兄

八人的孙子辈,共38人,其中以陈豫朋的长子也就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最为

突出。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位进士、第六位翰林,也就是说是陈氏家族的最后一

位进士,也是最后一位翰林。他虽考中翰林,但未到翰林院任职,因为当时西南

地区正在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皆由土司管辖,雍正五年实行官府统

一管理,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叫做改土归流。“土”就是少

数民族的土司,“流”就是国家派遣的流动的官员。)改土归流需要一大批人员

充实地方官员,所以陈师俭就被派去做广西泗城府的同知。陈师俭做了泗城府同

知后,第二年就病故了,终年30岁。陈氏家族从明嘉靖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共

出了陈天佑、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观颙、陈随贞、陈师

俭九位进士,其中陈廷敬、陈元与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以及陈师俭三代共六

位翰林。在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师俭这六位翰林中,陈

元、陈师俭英年早逝,陈随贞辞官归隐,这三个人在历史舞台上都没有大的成就,

有较大成就的只有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父子三人。牌坊上除了这些详细的文

字记载外,美轮美奂的雕刻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家请看牌楼的护柱

石,由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三部分组成。“鼓”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

之意;狮子的“狮”与老师的“师”谐音,是陈廷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有

俗语:“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

又百岁。”各位可以过来摸摸狮子,沾沾福气!

好了,各位,我们再去看一下前面的小牌坊,两柱一门,它建于清顺治十四

年(1657年),也就是陈廷敬乡试中举之年。其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

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职;背面刻有“嘉

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其中,陈

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

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廷,担

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仅*做的好,字也写得不错,皇城内城现存的很多碑文都出

自他的手笔。“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指的是陈廷敬,陈敬是他之前的名字,

之所以改名字,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参加科举

考试中进士,在殿试列榜时,还有一个顺天府通州的陈敬也榜上有名,顺治皇帝

下令给泽州的陈敬加“廷”字以便于区分,就这样便称名陈廷敬了。

好了各位,看完石牌坊,请各位随我到相府的主体建筑大学士第,(也就是

宰相府)去参观一下。宰相府和大石牌坊是同年修建,请看门额上“冢宰第”这

三个字,我们前面简绍过,“冢宰”是宰相的别称,“第”是封建社会贵族官僚

的宅院,“冢宰第”指的就是相府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门楼上只

挂有“冢宰第”这三个大字,4年以后,陈廷敬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于是又在门楼前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清朝初年,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大家请看,相府院门楼高大,威严壮观,俗话说的好:“官有多高,门有多大。”

所以通过门楼足以看出院落主人当时高官显位的不凡气度。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到院里参观,大家请看我们正对面这座雕工精美的照

壁,正中雕刻的是“麒麟吐玉”,寓意陈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吉祥如意。两边的

民间八宝和四艺吉祥图案,显示出主人的风雅、高贵和门第的尊荣显赫。(民间

八宝:八种民间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八宝指和合、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

松、鹤。四艺:琴、棋、书、画。)入大门向东过庭院,便来到了相府的二门,

即所谓的仪门。这仪门面阔三间,中间之门是正门,是主人和贵宾的通道,平时

关闭,只有在皇帝驾临或朝中一定级别的官员造访时,才开启通行,寻常文武百

官和普通人只能从两侧的偏门,按照左文右武的顺序出入。好在历史发展到了现

代,所有的游客朋友进出相府都是贵宾和“上帝”,我们都可以享受从正门出入

的礼仪。(仪门的两侧还设有八字砖雕影壁,分别为鹿、鹤、桐、松、花、鸟图

形,寓意六合同春、禄在眼前、福寿双全、松鹤延年。

看完影壁我们再看二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门和二门的位置不在同

一中轴线上,这是因为陈廷敬修建府第时是按照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的格

局修建,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城小故宫”。皇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是中轴对称,中

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

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所以为了避嫌,

他把大门移到中轴线西侧,巧妙地避开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入仪门,原是相

府的迎客大厅,自从康熙皇帝御赐“点翰堂”匾额后,改名为“点翰堂”。各位

请看,大厅上方悬挂着3块匾额,中间的一块是“点翰堂”三个大字,是300

多年前的康熙三十九年御赐的龙匾。点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点定*的地方。

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大量选拔栋梁之才的褒奖。

大家再看“点翰堂”两边的御匾,这两块“博文约礼”与“龙飞凤舞”御匾,均

是康熙御赐。“博文约礼”是康熙皇帝赞美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以礼自重,

品格高尚。而“龙飞凤舞”则是称誉陈廷敬的人品及其书法气韵奔放、舒展洒脱,

并含有龙为君、凤为臣、凤随龙舞、君臣和睦、纲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陈廷敬

与康熙皇帝浓浓的师生情谊与君臣关系。旁边的仪仗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半副銮

驾,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和器重。屏风左右两边,陈列的是陈廷敬

任各部首脑的官阶牌,表明陈廷敬一生忠于朝廷,勤于政务,多次被皇帝委以重

任。

好了,“点翰堂”先给大家简绍到这里,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现在我

们来到了相府的中院。相府东房是陈廷敬的起居室,陈廷敬在长达53年的京官

生涯中,只回家3次,均在此居住。西房是陈廷敬的书房,桌上放有文房四宝,

墙上挂着用红木做的梅、兰、竹、菊墙屏4块,象征着主人严谨自谦、做人为官

的品德。室内南侧所放琴、棋,显示出了陈廷敬除了有高超的文学素养之外,琴、

棋、书、画样样精通。

下面大家请随我到相府的后院去参观一下,相府后院的正房中间,挂着康熙

皇帝中年时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以及两边的诗作,都是康熙皇帝赐给陈廷敬的。

(过去,皇帝能够赐赠其诗、画,这对朝官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大家再看这

边,这边是东厢房,陈列的是陈廷敬的诗作和书法展。西厢房摆放的是陈廷敬在

朝为官期间所写的奏折。(陈廷敬不但文学才华冠盖群英,而且还精通满族文字,

对满、汉文化的融洽功不可没。)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由相府内院西侧门可通往小姐院,

这里是陈廷敬3个女儿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北房是小姐绣楼,是陈家小姐的起居

室,东西厢房是女仆和贴身丫鬟的住处。南房为过厅,与风景优美的西花园相通。

西花园是小姐们吟诗作画、鼓瑟抚琴的地方。各位再看北房小姐绣楼屋顶的建筑

式样,这种屋顶叫做“卷棚顶”,前后屋坡的相交处呈弧形曲面,没有屋脊和脊

兽,好像一张巨大的弓俯卧在屋顶上。我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形式很多,总共有

7种,分别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和盝顶。其中

以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等级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卷棚

顶是等级较低的一种形式,但是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常被用在皇家园林建筑

中,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小姐院完全采用卷棚顶的屋顶形式,有两层

寓意,一方面寓意着陈家子女必须温柔贤淑、恪守妇道;另一方面显示出陈家崇

尚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意识。虽然陈氏家族受封建礼教约束很严,但毕竟是名门

望族,对千金小姐们还是有所娇宠,在严格执行礼教规矩的同时,也给她们安排

了花园和望河亭来消愁解闷。现在我们来到的西花园面积不大,但假山、鱼池、

花圃、回廊等设施一应齐全。花园的中心是一个形似珠蚌的鱼池,内有两股泉水

喷出,形成许多水泡,极似珍珠,故称“珠潭蚌池”。人们常说蚌能生珠,这里

暗喻着小姐是陈家的掌上明珠。蚌池东是迂回曲折的回廊,蚌池南是用水刷石堆

砌成的假山,据说是模仿泰山形状堆砌,故有“微型泰山”之称。假山脚下有绿

竹数丛,山腰有腊梅一株。山上这个小亭叫“望月亭”,是陈氏家人赏月的地方。

后来又在外城靠近西花园的这一段城墙上,增修了一座望河亭,并修置了石阶与

花园假山相通,从而扩大了小姐们的观景范围。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城墙参

观。这座望河亭上的楹联:“城中景,城外景,景中有景;亭上人,亭下人,人

上有人。”据说这是陈家小姐的即景之作。

好了,各位,接下来我们去内城进行参观。大家请看,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

嵌的这块石匾,上面刻有“斗筑可居”四个大字,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为了防

御义军建造内城的时候所写。“斗筑”意思是说城堡狭小形似斗状,“可居”表

示保安求全安身之地。明朝末年,朝廷,烽烟四起,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经常遭

到义军的侵扰。为了使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他们修筑了这个城堡。整个内城仅城

墙一项就用了青砖3000万块,土石料20万方,在当时交通、技术和施工条件 极

差的情况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

一大奇迹。站在内城西城墙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宅院,气势恢宏,规模庞大,

大家一定会心生疑问:一个家族怎么会置下这么大的产业呢?肯定有人会想,古

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何况陈廷敬当了那么久的一品大员,

会不会是贪官呢?

皇城相府的导游词(三)

各位旅客,大家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御书楼。御书楼因有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午亭山村”

四个大字和“春归桥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对联而得名。

穿过御书楼,我们就进入了皇城相府。相府分为内外两城。内城是明朝时期

修建的,外城是清朝时期修建的。我们参观了功德牌坊、冢宰第、点翰堂、东书

院、内府、内宅、小姐院、南书院、花园、九曲桥、状元桥等等。最让我印象深

刻的还是位于外城的小姐院和内城的百尺河山楼。

小姐院是陈氏女眷及待字闺中的小姐的住所。正房称“绣楼”,是小姐们的

起居室,西厢房是丫环的住处,东厢房则是小姐们吟诗作画,对奕弄琴的场所。

刚走进院子里我就发现这里和别处不同的地方——房顶都是光秃秃的。听导游

说,小姐院的屋顶采用的都是卷棚顶,屋顶上面没有屋脊与脊兽,因为那时女子

地位低下,即使生在侯门相府也不例外。另外,这里最为珍贵的是樟木雕成的三

层透花雕竹隔扇,据说全国除故宫有个紫檀木的外别无他家。

河山楼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乱军侵扰而建造的。楼共7层,三层以上才设有

窗户,楼顶建有垛口,底层深入地下,建有秘密地道。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

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远远望去,河山楼

巍然屹立,,成为皇城的一大景观。

从相府出来,我站在广场上举目仰望,整座建筑依山就势修建,气势恢宏,

四周青山连绵,溪流潺潺,树木葱茏,草盛花繁,亭台楼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蔚为壮观。我相信,所有来这里的游人都会被皇城相府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

人文景观深深震撼……

皇城相府的导游词(四)

女士们、先生们: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的北留镇皇城村,是一座建于明清

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总面积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

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裁官、康熙皇帝35年讲

经老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国家4A级旅游区,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

外景拍摄地。

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直至成

为一代名相,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皇城陈氏

家族人才辈出,科甲鼎盛,明清两代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为清代中国北

方文化大家族。

[御书楼]

这座古老雄伟的建筑叫御书楼,因藏有康熙御笔而得名,建于康熙五十三年

(1714)。康熙四十九年(1710),72岁高龄的陈廷敬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

康熙帝婉言谢绝。当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终于获得恩准。但康熙

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并说:“卿是耆旧,

可称完人。”陈廷敬辞官后,康熙帝对他更加关怀有加,经常到他寓所探望。次

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书房巡视,看到陈廷敬不顾体弱多病,废寝忘食,一丝不

苟地审编字典时,备受感动,当即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深荫茂,

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幅匾联赐予陈廷敬,对他的一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

扬,并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午亭”为陈廷

敬的晚号。陈廷敬去世后,他的三儿子陈壮履将御书恭摹勒石,建楼珍藏,以示

纪念。

[中道庄城门]

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庄,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

书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按照内城风格,条石筑基,青砖砌墙,

城楼、堞楼、望河亭前后呼应,左右相倚,与内城相接。既可登高远眺,赏心悦

目,观览风景,又可居高临下,拱卫拒敌,外城门上镶嵌有两块匾额,上为“天

恩世德”,下为“中道庄”。中道庄含意:一是自古以来,在樊水河畔,上有梅

庄,下有三槐庄,皇城处于中间地段,故名中道庄;二是说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场,

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庄”。上匾“天恩世德”四字,以示皇天在上,

天赐恩德,世代不绝。

[功德牌坊]

穿过中道庄城门后看到的是这大小两座石牌坊。它是陈氏家族用来旌表族人

取得功名和荣誉的功德牌坊。这座大牌坊,始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

柱三楼,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牌楼上方“冢宰”

二字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

坊最下面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

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就是相府主人。他在朝为官53年,先后担任过吏、

户、刑、工四部尚书,并入阁拜相,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

夫荣”的伦理道德,因陈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员,官高位显,他的父辈以上是

要加官晋爵的。所以,以上三行是分别封赠给陈廷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

职。左右分别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8个大字,意思是说陈氏一门五代

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赐。下边则是陈廷敬兄弟子侄们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职。牌楼的

护柱石由狮子滚绣球的图案组成。小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两柱一楼,

结构简单,上面记载着从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已经中举,由于受封建等级

制度的限制,小牌坊的规模和装饰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间的大牌坊未建成之

前,仍不失为陈氏家庭的荣耀和标志。

[冢宰第]

冢宰第门楼高大,威严壮观,在大门上方有“冢宰第”三个大字。在陈廷敬

拜相入阁后又在外面的两柱间加上了“大学士第”匾额一块。门前有两墩旗杆石。

进入大门,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过道大厅,至今余韵犹存。它为四柱三门、三间七

架的结构。中间的门叫仪门,一般是不开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接序行走的过道。

“冢宰第”的建筑装饰既仿古、仿旧(东方的),又仿真、写实(西方的),开

清代颖细繁密的先河。这些装饰题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托着主人的理想和

希望,表现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审美观点。该院落的主建筑,正面为迎客大厅,康

熙曾经两次在这儿做客。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为表彰陈廷敬的丰功伟绩,

康熙皇帝为陈廷敬题写了“点翰堂”之匾额,这幅匾额被挂在大厅上方以示荣耀。

[斗筑居]

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嵌着一块不大的石匾,上书“斗筑可居”4个大字,这

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手书。内城形似斗状,是陈家为躲避明末流寇的侵扰而修

建的。陈昌言将内城比作斗,意为在小小斗室之中有保安求全存身之地。

[屯兵洞]

我们现在来到了内城墙上,登高远眺,内城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三间七层、

高百尺的河山楼和屯兵洞等建筑。河山楼东堡墙根一字形排开、依地势用砖石砌

筑的五层窑洞层层递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内外相联,上下用甬道相接。内

部既通且连,一进三四间,显得古朴厚重。这些窑洞,既省工省料,经久耐用,

冬暖夏凉,易于居住;又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立体感强,隐蔽性好,在建筑上

颇具匠心。

[河山楼]

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乱军侵扰而建造的

防御性建筑。该楼长3.4丈、宽2.4丈、高10丈,是相府城内最高的建筑。楼

分7层,有墙内梯道和层间木梯相通,雄浑坚固,可容千人避难于其中。三层以

上设有窗户,楼顶建垛口和女墙,便于了望敌情和抛掷乱石,底层深入地下,掘

有水井,备有石碾、石磨、灶具等生活设施,并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测。

[内城]

自崇祯五年建起河山楼后,陈氏家族凭借坚固的河山楼顽强抗击了数次流寇

的袭击,保证了周围千余乡邻的生命不受侵害。但楼内容量毕竟有限,为永保万

全,陈家耗巨资,于崇祯六年(1633年)农历七月动工,第二年春天建成。内城

全长467米,垛口149个,平均宽度为2米,高度为12.5米,最高处25米,用石

7000余方,砖370多万块.西、北门用铁皮包裹,门上各有楼阁。为防不测,铁

门之外设有粗大的木栅栏。城内所有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每处院落自成体系,各

有特点,对研究明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什值。

[世德居]

这座精巧别致的院落叫“世德居”。俗称“世德院”,由陈廷敬曾祖父陈三

乐经商时的商号——“世德堂”而得名。世德堂创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

400余年,是陈氏家族移居中道庄时的早期建筑。后经多次修复扩建,逐渐形成

现在的规模。世德居是陈氏家族繁荣昌盛的发祥地,是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居住

的地方。第一层东方为陈廷敬的出生地,第二层为藏书楼,第三层为藏版楼。因

为陈家家道殷实,读书人多,又历代尊师重教,所以建有刻版印刷厂,印刷各类

书籍供子弟们学习,并有自己的藏书楼。

站在内城高处可以看出,内城与外城相连,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进可攻,退可守。内城的建筑多是坐东朝西四合院,典型的晋东南民居特色,外

城坐北朝南,明代建筑风格,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是祭祀陈氏祖先的祠堂,里面供奉着陈氏先祖的牌位,厢房内挂有

陈氏先祖遗像图和陈氏族谱图。祠堂正门两侧悬挂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

世六翰林”的楹联,记载着陈氏在明清两代共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皇城

陈氏,原籍河南省彰德府临漳县(彰德府即现在的安阳市,临彰县即现在河北省

邯郸市临彰县)。明永乐年间,由于家乡遭受自然灾害,师祖陈靠被迫带领全家

老少迁居晋城市泽州县天户里半坡村,明宣德四年(1429)年迁居于此。

皇城相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宏伟的建筑,还在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陈

氏家族不仅留下众多的诗文、遗著和传说,而且有作为清朝极盛时期最高统治者

康熙皇帝的大量御书、御诗、牌匾、挽诗、一个朝臣宰辅的故地,能遗存这样多

的皇帝御笔,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皇城相府对于研究明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民俗、哲学、建筑等均有重要价值。这也正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

山西皇城相府的导游词_介绍皇城相府的导游词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07:24: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0634742938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西皇城相府的导游词_介绍皇城相府的导游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西皇城相府的导游词_介绍皇城相府的导游词.pdf

标签:相府   皇城   建筑   内城   大家   主人   牌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