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间舞蹈“阿尤毕”中的戏剧文化特征

更新时间:2024-03-22 01:13:1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故宫景点)

哈萨克民间舞蹈“阿尤毕”中的戏剧文化特征

戏剧研究 ┃ 

Drama rearch

哈萨克民间舞蹈“阿尤毕”

中的戏剧文化特征

■ 刘雪蕊

摘要:哈萨克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绚丽

灿烂的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集成中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戏剧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类的起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阿尤毕(黑

熊舞)”是我国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生发的与本民族劳动生产、生活方式

息息相关的民间传统舞蹈,其中蕴含的戏剧文化特征,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间传统舞蹈;阿尤毕;戏剧文化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区,其中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

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直属八县二市和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

萨克自治县)、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位于天山北麓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

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我国的哈萨克族是由古代时期居住在我国新疆北部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

展融合而成的。公元3世纪时,在原来塞种人的居住地形成了三大部落——乌孙、康居和奄蔡(阿

兰或阿里钦)的部落联盟,原有的居民塞种人逐渐被融合到这三大部落当中,在随后的几个

世纪里,由于长期居住在一起,这些起源、语言、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上相近的部落又进一

步发展融合。15世纪中叶,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可汗的带领下,从楚河到塔拉斯河流域的广

阔土地上,众多游牧部族会合,建立王国

[1]

, 自此“哈萨克”作为民族的名称闻见于世。

18世纪初,哈萨克民族被准噶尔封建主统治。清朝政府平息准噶尔的叛乱之后,公元1757年,

阿布赛汗王臣服于清政府,接受了清朝政府的封爵。1949年新中国成立,哈萨克族人民获

得新生。1954年我国哈萨克族聚居区域先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哈萨克族人民翻开了历

史生活的新篇章。

哈萨克族是新疆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哈萨克

族总人口达到160万,其中新疆境内生活的哈萨克族有158万余人,是仅次于新疆维吾尔族

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哈萨克族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本民

9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并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舞

蹈群中耀眼的一支。哈萨克有句谚语说道:“歌与马是哈萨克族的一对翅膀。”如 哈萨克语“卡

拉角勒哈”,国语意为“黑色的走马”,以模仿马的形态为主要舞蹈动作,是哈萨克族男女

老少人人都会跳的舞蹈。由此可见哈萨克族人民对马的喜爱之情。其生活和生产方式都与“马”

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衍生出来很多和马有关的民俗活动,例如“叼羊”“姑娘追”“赛马”

等都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阿尤毕”是“卡拉角勒哈”表演当中的一部分。2008年3

月吉木乃县的“阿尤毕”作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一、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类别及“阿尤毕(熊舞)”的演出形式

(一)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分类

一是“劳动模仿类”,二是“动物模仿类”。“阿尤毕(熊舞)”属于“动物模仿类”。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主,同时兼营农业和狩猎。男人骑马放牧,妇女从事挤奶、剪毛、

 动物模仿类:

擀毡、熟皮等劳动。这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2]

“卡拉角勒哈(走马舞)”,是人们狩猎时观察到熊摆弄猎物的情景加以模仿而成的舞蹈;“鹰

舞”描绘了老鹰狩猎时的形态,通过手臂等肢体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抵角舞”是模拟山

羊形态的一种舞蹈;“鹅舞”表演者反穿大衣或穿专门制作的鹅服,半蹲躬身,头稍朝前,

右胳膊前伸,模拟鹅的动作等。劳动模仿类:“擀毡舞”,以形象的舞蹈动作表现妇女制作

毛毡的全部劳动过程;“挤奶舞”是哈萨克劳动妇女模仿挤奶过程的一种舞蹈,一般会先从

挤奶开始,然后再倒奶、搅奶、尝油酥、铺餐布,最后献奶茶。“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

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新疆的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哈萨克居住区,现依然盛行。

“卡拉角勒哈”是模仿黑色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以“翻手硬肩”“板腰”“紧握缰

绳”为主要舞蹈动作

[3]

。 “阿尤毕(熊舞)”是动物模拟舞“卡拉角勒哈”表演中的一类。

这些舞蹈来自哈萨克族人民在狩猎、放牧、擀毡、挤奶等生产劳动中的典型动作和对各种动

物的模仿,与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二)“阿尤毕”的演出形式

首先,流传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统舞蹈具备节日礼仪功能和民间娱乐这两大功能。节日

礼仪功能主要指的是在各种不同节日、活动上的表演;民间娱乐功能指的是在各种欢庆热闹

的场所,只要冬不拉弹奏的乐曲响起,哈萨克族人民就会跳起“卡拉角勒哈”。“卡拉角勒哈”

表演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暖场”部分。大家一同跳“卡拉角勒哈(走马

舞)”。第二部分为“动物模仿类”舞蹈表演。表演者是由具备某种动物模拟舞特长的演员

2019.2

 ┃

9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戏剧研究 ┃ 

Drama rearch

单独出来表演,其余人观看,表演风格幽默风趣。第三部分大家会再度一起跳“卡拉角勒哈”,

然后结束整场演出活动。“阿尤毕”表演属于中间部分“动物模仿类”表演,其表演场地不定,

既可在大型集会上,也可在毡房内。表演人数也没有限制,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表演时

由冬不拉弹奏“卡拉角勒哈”的同名乐曲进行伴奏。这样具有集体性参与的民间娱乐活动,

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对表演艺术的喜爱之情。

二、哈萨克族对“熊”的图腾崇拜及“熊舞”表演动作特征

(一)哈萨克族对“熊”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作为人类早期的信仰形态,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

响,成为人类传统信仰文化的基石和原点。尤其在草原文化当中,图腾崇拜对草原民族尤为

重要。相关考古学、民族学资料表明,熊崇拜或熊图腾信仰在阿尔泰语系的蒙古、鄂温克、

鄂伦春、赫哲、哈萨克民族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过。熊崇拜是源于狩猎经济时代的原生型图

腾信仰,这与游牧民族生存、生活环境相关。熊是草原森林地带最凶猛的野兽,而且还具有

较多类似人的特征——“没有尾巴,能后肢起立,也能用前肢作遮阳篷状观察周围动静。” 

[4]

哈萨克族作为草原游牧民族,以放牧、狩猎为生,哈萨克族历史文化中有很多与“熊”相关

的故事传说。相传哈萨克族进行游牧活动的东天山和阿勒泰山一带经常有熊出没,伤害到了

牲畜,有时也会伤害到牧羊人。一位哈萨克族牧羊人正在森林中放牧,听到身后传来一种奇

怪的声响,转身看到一只黑熊正准备朝他扑来。牧羊人振作起精神与之搏斗。但是黑熊生性

野蛮,牧羊人被黑熊一掌打倒在地,黑熊则准备嬉戏后再吃。正在这时哈萨克猎人及时赶到,

一箭射在了熊掌上,受伤的黑熊一瘸一拐地吓跑了,猎人救下了牧羊人。民间艺人根据这个

故事创作了“瘸熊舞”,后经人们不断地丰富发展,演变成今天的“熊舞”。熊作为森林草

原上凶猛的动物,常被哈萨克族人民视为英雄的象征,并作为一种拟人的形象出现于哈萨克

族文化艺术的舞台上,发挥其独特魅力。由此可见,哈萨克族祖先对熊这一文化符号的崇拜

信仰在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中影响久远。

(二)传统舞蹈“阿尤毕”动作的主要特征

阿尤毕的舞蹈表演主要是以“肩部”“手部”“臀部”动作为主,表演动作带有丰富的

戏剧文化特征。1.手部动作:右手带动右臂从身体后方绕圈到前方左手旁,左手带动左臂从

身体后方绕圈到前方右手旁,双手交叉,伴随身体律动,反复重复此动作,模拟熊掌向前爬

行的动作。2.腿部动作:腿部膝盖微曲,伴随手部模拟熊掌的动作,双脚交替行走,伴随音

乐每走两步颤动一下。3.头部动作:伴随身体,头、颈向前伸出。4.上半身动作:表演者上

半身向前趴,伴双臂动作起伏。5.臀部动作:多数动作臀部要保持翘起状态,如屈膝、趴地,

9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上半身前倾。表演者可跟随伴奏乐曲多次重复,随意发挥。《尚书》中记载:“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庶尹允谐。”“阿尤毕”作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拟兽舞,表演时的动作

样式富有戏剧特点,与戏剧的始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阿尤毕(熊舞)”的戏剧文化特征

以动物模拟舞“卡拉角勒哈”为主体而衍生出来的“阿尤毕(熊舞)”在表演时,舞者

反穿毛皮大衣装扮成熊,头包黑色方形布头帕,于两耳旁打结下垂,代表狗熊的鬃毛,鼻孔

和嘴角两边分别插芨芨草棍,象征狗熊的利齿獠牙。这样“扮而演之”的行为,显示出了戏

剧文化的核心特征“装扮模仿”。

“阿尤毕”的演出一般是表演者对“熊”的扮演。但“阿尤毕”除了一个人物表演这样

的形式外,还有第二个角色参与的表演形式。两个演员的表演形式如下:其中一位扮演“熊”,

另一位扮演“装死的人”来进行表演。熊“挖人”“抓人”“把人立在松树上”等这样的情

节设定使表演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观赏的趣味性。从熊的扮演者以及活人扮死人这里可

以看出“阿尤毕”表演由于故事情节的需要已出现了“角色设定”这一戏剧特征。

扮演熊的舞蹈表演者通过“双膝微曲、双臂屈肘”,作爬行状,还通过用手“梳理鬃毛、

发现猎物后又猛地跳起,高举双手”等肢体动作向观众展现了狗熊在等待猎物、发现猎物的

过程,既表现出熊一系列笨拙又凶猛的姿态,又表现了熊之后欢喜的心情。显示出戏剧的“代

言体”特征,由演员扮演人物角色“现身说法”的来阐述剧情。熊舞的扮演者不仅模仿狗熊

的动作,而且预先设定好了带有故事发展情节的演出步骤,如狗熊“出洞、寻觅、发现猎物、

试探、获猎”等一系列动作。因此,从中已然窥见戏剧表演的要素:“由演员扮演角色,当

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

[5] 

戏剧是由(活体的)专门的人员模仿扮演角色在众人面前进行故

事性表演,“阿尤毕”表演也已经初具“扮演故事”的倾向。

四、“阿尤毕(熊舞)”对哈萨克戏剧的影响

(一)《萨丽哈与萨曼》

我国哈萨克族戏剧艺术的发展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上演哈萨克族戏剧的主要是

伊犁、塔城、阿勒泰这些地区的剧团,上演作品有《秀噶》《恩里克与科别克》《哈利哈曼

与马米尔》《巨额彩礼》《萨丽哈与萨曼》等

[6] 

。 

《萨丽哈与萨曼》是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哈萨克戏剧,由爱情长诗改编,分为五幕。

剧情讲述了性格正直、刚强的青年男子萨曼与贵族出身美丽善良的姑娘萨丽哈之间的爱情故

事。萨丽哈与萨曼一见倾心,真心相爱,但却遭到了萨丽哈父亲吐古洛里的坚决反对。他以

两人门不当户不对不能在一起为理由,将公主萨丽哈强行许配给了自己的部下——大将铁木

2019.2

 ┃

9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戏剧研究 ┃ 

Drama rearch

尔。一对被强行拆散的恋人苦苦相思。正当他们俩见面幽会时被铁木尔发现了,铁木尔砍伤

了萨曼,并将萨丽哈公主押了回去。悲痛欲绝的萨丽哈公主不能忍受失去萨曼的痛苦,逃了

出来去寻找萨曼。当死里逃生的萨曼在他们俩幽会的地点找到萨丽哈的时候,萨丽哈已经殉

情在铁木尔为萨曼堆起的空坟墓前。萨曼悲痛欲绝之时,铁木尔追杀前来,萨曼在血刃铁木

尔之后选择了自尽。该剧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萨丽哈与萨曼为了爱情,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压

迫,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双双离开了人世间。哈萨克戏剧《萨丽哈与萨曼》所描述的故事

具有时代性意义,在当时不仅抨击了封建礼教的黑暗与束缚,还体现出了我国哈萨克族人

民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幸福的心愿

[7]

。 整部剧的演出具有浓郁的哈萨克族文化风格和鲜明

的民族特色。

(二)“阿尤毕(熊舞)”在歌舞剧《萨丽哈与萨曼》中的出现

在《萨丽哈与萨曼》的第一幕,吐古洛里为女儿萨丽哈准备加冕活动,邀请了老阿肯、

吐古洛里的大将铁木尔、武士等人来参加活动,并举办了摔跤大赛。文本记载第一幕的尾声

部分:“传令人喊道:‘摔跤开始了!’最负盛名的‘黑熊’摔跤手在两名士兵的簇拥下出场,

他先向吐古洛里致礼。‘黑熊’一连摔倒两个年轻人,并将其中的一个年轻人踩在脚下。萨

曼毅然走出人群与‘黑熊’摔跤手比试较量。武士们为‘黑熊’摔跤手加油,百姓们为萨曼

喝彩,萨丽哈为萨曼深深地祈祷。”通过这段剧本中的描述,歌舞剧《萨丽哈与萨曼》通过“阿

尤毕”戏剧艺术化的手段——“比试较量”,充分展现了主人公萨曼与“黑熊”摔跤手在舞

台上的搏斗场面。笔者认为剧中“黑熊”摔跤手与萨曼摔跤搏斗这一情节设定源自哈萨克族

牧羊人在日常游牧生活中与常出没在森林中的恶熊英勇搏斗时的情景;萨曼的形象设定象征

了在自然生存条件恶劣的条件下又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哈萨克族老百姓这一群体形象。“比

拼”的胜负是萨曼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黑熊”摔跤手,这一方面代表了当时的哈萨克族牧民

对反抗恶势力压迫的心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萨克族牧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勇敢战

斗的决心。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阿尤毕”是对熊和人搏斗场面的动作模拟演变而来的艺

术化表现形式,在歌舞剧《萨丽哈与萨曼》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说明哈萨克族戏剧《萨丽

哈与萨曼》吸收了哈萨克族的民间传统舞蹈“阿尤毕”,民间传统舞蹈“阿尤毕”也对哈萨

克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类的表演艺术,高度综合地反映着人类生活,与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息息相关。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阿尤毕”是人类生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文化瑰宝。

现今“阿尤毕”已被列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今后的发展传承

过程中,我们应从多方面学科领域对它进行探索研究,并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9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注释:

[1]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2]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历史与民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出版社

[4]王其格:《浅论阿尔泰语系诸族的“熊”“狼”图腾》,《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

第7期

[5]曲六乙,李肖冰:《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新疆卷( 上)

[7]韩育民:《中国哈萨克音乐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新疆卷( 上)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出版社

3.韩育民:《中国哈萨克音乐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4.库兰·尼合买提:《中国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

5.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历史与民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

6.曲六乙,李肖冰:《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7.张建军:《哈萨克族民间“黑走马舞”的艺术人类学产阐释》,《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

8.谢雯雯,古丽米娜·麦麦提:《哈萨克族“黑走马”舞蹈的历史传承》,《新疆社会科学》,

2014年第6期

9.王建超:《冬不拉,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族群记忆》,《歌海》2013年第1期

10.戴虎:《哈萨克舞蹈艺术与草原文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1年第4期

11.赵金哲:《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舞蹈调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12.任慧婷:《新疆哈萨克族舞蹈天鹅形象的文化阐释》,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13.王其格:《浅论阿尔泰语系诸族的“熊”“狼”图腾》,《赤峰学院学报》,2010

年第7期

责任编辑 原旭春

2019.2

 ┃

9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哈萨克民间舞蹈“阿尤毕”中的戏剧文化特征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01:13: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04119658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哈萨克民间舞蹈“阿尤毕”中的戏剧文化特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哈萨克民间舞蹈“阿尤毕”中的戏剧文化特征.pdf

标签:动作   文化   戏剧   表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