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的几个题名透视其内在意蕴

更新时间:2024-03-22 00:05:4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窗外景)

从《红楼梦》的几个题名透视其内在意蕴

维普资讯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7卷第1期 

2006年2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01.27 No.1 

Feb.2006 

从《红楼梦》的几个题名透视其内在意蕴 

李永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 

摘 要:用以经解经的方法、以《红楼梦》的几个题名为切入点就其多层丰富的内蕴进行还原式的观照和解 

读:《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对应的是文本对女子和青春的颂诗与挽歌;《石头记》则外化了作者无材补天、幻 

形入世的惭愧、悔恨和超越;而《情僧录》和《风月宝鉴》则凝淀了作家对世事人生的哲理性沉思。 

关键词:《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题名;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6)01一O118—07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能够被不同时代、观念各异的 

俞平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认为:最初曹雪芹就题为《红 

楼梦》。后脂砚斋评点时改为《石头记》,最后程伟元、高鹗 

刻版印刷时复改为《红楼梦》。【]】(PI67—171’而曹雪芹在这里 

所列书名及其出处,我们不必一一细究,此乃其自言的 

“假语村言、真事隐去”、脂砚斋所评的“画家烟云模糊处” 

的小说家惯用的障眼法,不过是用这众多的题名来表达 

其内蕴的不同层面而已。俞平伯也认为:“这些”是“假想 

中的名字”,“不是书名”,“只用来表示本书中某种的涵义 

因素”…(PI69)。我们平时作诗为文,不也常常为名称而反复 

斟酌,甚或几易其名吗?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未用之 

名隐去。而曹雪芹却示而未隐,将内幕披露于前台。此乃 

对读者阅读的提醒,也是自我心迹的外显。 

在这众多书名中。就内容而言又有交叉重复处。将之 

研究者们归纳、阐释出如此众多的主题、内蕴的作品,恐 

怕当推《红楼梦》了。它以独具的丰富内涵、巨大张力、特 

异魅力使自己真正成了一个传奇,以至于有了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的解说和演绎,正如鲁迅所概括的那样:“红楼 

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 

言家看见宫闱秘事……”I 】伸“ 。鲁迅之后的“红学”走向, 

笔者不妨补上:胡适看见曹雪芹的自叙传,毛泽东支持下 

的“小人物”看见了阶级压迫和封建制度走向覆灭的命 

运,而江青则看见了男权和女权之争。 

以上诸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虽然根据接受美学 

的原理,读者可以而且有必要以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和阐 

释作品,甚至作品价值的实现最终要依仗接受主体的缘 

情造境,但就《红楼梦》而言,对它的研究似乎出现了以偏 

概全、六经注我、游离原旨的倾向。这就使本来颇具神秘 

合并归拢,《金陵十二钗》似应并入《红楼梦》,而《情僧录》 

则可台于《风月宝鉴》。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从《红楼 

梦》、《石头记》、《风月宝鉴》这三个书名来透视此书的内 

色彩的作品变得更加深奥莫测了。窃以为不妨用以经解 

经之法,即从作品本身透出的信息来重新解读这部奇书, 

并还其庐山本面。 

蕴了。以上的构想确立之后,惊奇地发现“脂砚斋甲戌本” 

的“凡例”也是通过书名来切入其主旨的:它在标题“《红 

楼梦》旨意”下紧接着一句就是“是书题名极多”;而且它 

主要也是从上述三个题名人手的:“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 

睛矣”。这使我油然顿生一种“所见略同”的欣喜。 

在这里我想从其题名人手,因为作品的名称就是作 

者对作品的主题、旨意的暗示或显露,犹如路标和灯塔, 

引导人们走向正道而不至于误入歧途。关于《红楼梦》的 

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题名.“脂砚斋甲戌本”这样记述道:空空道人“遂易名情 

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 

——

对女子和青春的颂诗与挽歌 

《红楼梦》是这部书的总名.曹雪芹以及后来的程、高 

鲁孔梅溪则题日《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 

阆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日《金陵十 

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 。 

都是以它命名此书的。脂砚斋认为:“《红楼梦》是总其全 

部之名也”l2“M 。俞平伯则认为《红楼梦》是“大名”:“假 

如‘石头记’是大名.则‘红楼梦’便是更大的名。”“‘红楼 

收稿日期:2005—12—06 

作者简介:李永建(1958一 ).男,河南长垣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新时期小说和文化。 

l l8 

维普资讯

梦’才是包括一切的大名,是人世问、社会上流传的称 

呼。”_3“ 171 《红楼梦》书名的“点睛”之处,是第五回宝玉 

梦游太虚幻境听到的《红楼梦》曲子,而这十二支仙曲对书 

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了预设和构画,是作品的大纲,因 

而将它作为全书总名是在情理之中的。由此可见,《红楼 

梦》这个名称最大程度地涵盖了这部书的主要意蕴。 

那么,“红楼梦”这三个字的含意是什么呢?它怎样对 

应或隐含着作品的意蕴了呢?首先说说“红楼”。在作品中 

并没有实存一座红色的楼,只是在《红楼梦》曲子《世难 

容》里“红粉朱楼春色阑”一句有“朱楼”一词,“朱楼”从字 

面讲就是红色的楼。不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 

《红楼梦》是这样来注解“乍凄”的:“指富贵人家女子住的 

绣楼”。由此解之,“红楼”似指大观园,荣、宁二府以及太 

虚幻境,总之它与女子有关。 

其次,我们再看看“红”的意思。“红”有 层含义:(1) 

女人的代称,因为女人喜欢穿红衣、涂红脂,更主要的是 

女人的脸蛋呈红色,如说“红颜薄命”。(2)青春美丽的象 

征。红多指代花,因花红色较多,比如:“乱红飞过秋千 

去”、“绿肥红瘦”等。而花是植物生命力和美丽的集中体 

现,又多开放在富有生机的春天里,所以人们总将之与春 

天、青春联系在一起,把少男少女十五六岁的时候比作花 

季。于是人们进而将“红”比喻女子的青春和美丽:“人面 

桃花相映红”、“红杏出墙。”而作者对作品中几个主要人 

物元、迎、探、惜也是以“春”来命名的。由此可见,这里的 

“红”也好,“红楼”也好,暗示的都是女子,或者说作者是 

给女子作传。这在作品开头的自述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 

印证:“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 

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 

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我之罪固 免,然闰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 

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又何妨用假语村 

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束,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阅世之目, 

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 

再次,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梦”。第一回开篇作者就 

特意交代:“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 

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可见梦幻之感是贯穿整个作品 

的重要线索和内容。脂砚斋也多次以梦来切入和解释作 

品,在第五回原文“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之旁这样 

评道:“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_2I(P67)在 

第四卜八回原文“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香菱)梦中作诗 

说梦话”下批道:“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 

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涛也是梦,一并风月 

宝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41(1'454)从作者和脂砚 

斋的态度看,“梦”主要是一种非实在性的存在,是一种虚 

幻的、不真实的负面体验。其实“梦”还有另一层含义,它 

是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无法实现的愿望,是对理想、完善、 

诗意的一种渴求和向往,我们常说的美梦成真、做个好梦 

等即然。在《红楼梦》这部书里,梦作为贯穿全书的一种意 

识和体验,这两种相关联又相反的意蕴都存在:梦是虚幻 

的,同时又是美好的。而《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关于年青 

美丽女子的一个美好而虚幻的梦,是对青春少女的一首颂 

诗和挽歌。 

作者倾心赞美的青春美貌的女子又是哪些人呢?她们 

就是大观园,荣、宁二府中的“金陵十二钗”。第五回写宝玉 

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册子与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 

相互对应补充,预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故而我认为《金陵 

十二钗》与《红楼梦》作为书名在内容上有重合处,应隶属、 

合并于后者。那么金陵十二钗又包括哪些人呢?第五回交 

待金陵十二钗有正、副、又副三册,载人正册的有黛玉、宝 

钗、元、迎、探、惜四春、史湘云、妙玉、李纨、凤姐、秦可卿、 

巧姐十二人。副册宝_玉没有看,我们无从知道。又副册只记 

了晴雯、袭人和香菱三人。十八回脂批日:“雪芹题日‘金陵 

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后宝琴、岫烟、李纹、 

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 

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而已,余未多及,想为金钏、 

玉钏、鸳鸯、苗云(茜雪)、平儿等人无疑矣。”而在此处畸 

笏叟又眉批日:“树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 

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 I㈣ 也 

就是说,按曹雪芹的计划,《红楼梦》结尾处安排了一个警 

幻情榜,类似《水浒传》的石碣、《儒林外史》的幽榜、《封神 

演义》的封神榜。俞平伯也考证出:“末回情榜备载”“十二 

钗底‘副“再“三“四’,共计六十人。” (PISO ”其实,十 

二钗不必落到实处,一一都有所指,正如脂砚斋评及十二 

钗时所论:“真镜中花、水中月、云中豹、林中之鸟、穴中之 

鼠,无数可考,无人可指,有迹可追,有形可据,九曲八折, 

远响近影,迷离烟灼,纵横隐现,千奇百怪,眩目移神,现千 

手千眼大游戏法也” 】(F448)。比如尤二姐、尤三姐、司棋、芳 

官、五儿、红玉等,似都可列入其中,这里可以泛指那些走 

进宝玉视野和生命中的所有年青女子。 

作者对这些美丽女子的赞美是通过宝玉对待她们的 

态度来实现的。宝玉是作者审美意象的外化,作者的心灵 

情感触角是叠印在宝玉身上的。宝玉天性中就有对女孩子 

的一种涛意化的钟爱,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 

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 

人”。宝玉最钟情的是黛玉,她的妩媚风流、纯洁无瑕、情专 

意切,都让宝玉恋慕不已。与宝钗虽然志趣不同,但当看到 

宝钗“生得肌肤丰泽”、“雪白一段酥臂”时,“不觉动了羡慕 

之心”。对湘云、妙玉,宝玉也是用心留情,多次被他们的美 

丽、青春气息吸引和打动。对美丽少女的欣赏和关爱常常 

会超越社会地位的间隔,宝玉对那些仆女如莺儿会“不胜 

其情”,“见了红玉,也就留了心”,即使见了村姑二丫头,也 

“以目相送”,“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不仅如此,宝玉还常 

常以怜花惜玉之心对那些可爱又可怜的美丽少女无私奉 

献和倾心呵护。平儿被凤姐、贾琏打骂时,宝玉便把她领到 

怡红院,命丫环给其换衣洗脸,自己又亲手递送脂粉;香菱 

的裙子被泥水弄脏了,他赶忙喊来袭人给其换上干净的裙 

子,给这个无助的小姑娘以情感上的慰藉;把心爱的扇子 

送给晴雯,看着她一把把地撕掉而不痛惜,只为以此可以 

1 19 

维普资讯

换来她的开心。宝玉之所以这样,在于他把美丽的少女当 

作了美好理想的化身,他的梦想就是在大观园中营造一个 

女儿国,并希望这些女人青春常驻,永不衰老,而自己守护 

着她们,彼此终生相伴,永不分离。大观园中这些美丽的少 

女.用她们的美貌、青春、痴情编织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汇 

人了宝玉的心灵和生命之中,成为了作者诗意的对象和审 

美理想的寄托,对应着现实失落中的心灵情感。 

作者并没有自足和陶醉于自造的乌托邦,而是在构 

建梦的同时,又消解着梦,在筑造美丽动人的女儿国时又 

解构了它,写了梦的虚幻和破灭,从而使作品始终贯穿着 

悲剧的情调。而这种悲剧的氛围,作品展开之初就奠定 

了。宝玉在梦中太虚幻境所看“金陵十二钗”册子、所听 

《红楼梦》曲子以浓缩的形态将众多女性悲剧的命运预 

演,以诗、画、歌、曲的感性样式来警醒宝玉,以“万艳同 

悲”、“千红一哭”、“原应叹息”等暗示的方式来提示宝玉, 

以后这些就化作了酸涩的苦酒,在冷峻的现实中让其丝 

丝缕缕、点点滴滴地去感悟和体味。女性的悲剧与女性的 

美丽同步展开,作品对此层层铺陈、处处渲染,而且总是 

将女性的命运与春之将残、花之将谢交映着来写,因为女 

人与花、春在形态、命运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十三回 

秦可卿临死时托梦给凤姐,最后赠言两句:“三春去后诸 

芳尽.各自须寻各自f1”。这里的“诸芳”显然喻指荣、宁二 

府,大观园中的女子是会随着贾府的衰败而消亡的,这是 

对她们以后命运的一个预测。脂砚斋就此夹批日:“此句 

令批书人哭死。”(21 n"《葬花吟》是林黛玉面对落花残春 

而产生的感伤和忧郁,而在“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 

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 

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里对青春、生命、归宿的拷问中, 

也流露出对整个女性的悲剧性人生际遇的感触:美丽、青 

春难以持久,一切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魂消香断、变老 

变丑。脂砚斋对此回总批日:“《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 

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 1(” ”它是以 

诗的样式兆示了诸多女性日后的悲剧结局。 

女儿国美梦的破灭和解构,更主要的是从宝玉的人 

生处境来展示的。宝玉把大观园中美丽的女子当作审美 

的对象,自己以一个护花使者的身份来欣赏、慰藉和呵护 

她们,但他自己却是一个失败者,处于一个可怜无助的地 

位。他厌恶仕途经济,无法进入主流社会,无法实现自己 

的社会价值,难以主宰自身的命运,因而晴雯、芳官等被 

赶出大观园,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力相助,与林黛 

玉真心相爱但却不能与她终生相伴。更主要的是,有些导 

致悲剧产生的超自然的力量是宝玉无法左右的。他希望 

大观园中的女子青春美丽、诗意永驻,但一方面时光会把 

她们从小女儿带向大姑娘,从而使她们对他有了忌讳、疏 

远和躲避,同时还会将她们由年轻逼向衰老乃至死亡;另 

方面,伦理也不允许那些姑娘们永远陪伴他,因为随着 

年龄的增长,她们不得不嫁人,为人妻人母。所以最后的 

结局是,元春抑郁病死,迎春被夫家虐待而亡,探春远嫁, 

湘云丧夫而守寡,惜春遁入空门,妙玉被劫,黛玉泪尽而 

120 

死,那些可爱的、r环们或被逐,或嫁人,或夭亡,各作鸟兽 

散,女儿国分崩离析,而宝玉也只能以“悬崖撒手”为自己 

划上一个句号。这样,女儿国的审美构建中,又融入了历 

史、文化的深厚和凝重。 

女儿国是一个梦,作者进而又认为人生也是一个梦: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2】cP 。不过,这种人 

生虚无如梦的负面体验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作为一种强 

大的内驱力和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而构成了一种独具魅力 

的审美创造。大观园没有了,但太虚幻境还在,曹雪芹死 

了,但《红楼梦》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 

二、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记》 

——

作者惭愧、悔恨和超越的象征 

石头作为贯穿作品始终的一个意象,一头连着瑰丽奇 

诡的神话,另一头连着坚实厚重的现实,从而成为作品的 

支点,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故而《石头记》的题名准 

确而又诗意地揭示了作品的内涵。从字面上看,这个题名 

有两层含义:一是石头所记之事,二是记述石头之事。前 

者连结着作者曹雪芹,后者对应着主人公贾宝玉。其实, 

作者、石头、主人公是三位一体的,第五回正文“若非个中 

人”之旁,脂砚斋评道:“三字要紧。不(知)谁是个中人。宝 

玉即个中人乎?然则石头亦个中人乎?作者亦系个中人 

乎?……”【2l(”¨从作品自身的内在关系、形象体系来看,三 

者也是一种同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作者心血凝 

成,因而都可当作作者的自叙传,这里的石头、宝玉既是作 

者人生际遇的写照,又是作者心灵、情感的外化。其中石头 

是充满神话色彩的物化形态,是一个象征,而宝玉则为根 

植于现实大地的世俗人生的具体展示,二者从不同的角度 

艺术地展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内在情结。 

首先,说一说石头与作者的关系:作者和石头是叠印 

在一起的。我们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部书是作者曹 

雪芹写的,一切都是他在叙述,这在一开始就交待清楚了: 

“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 

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但紧接着作者就玩 

了一个“障眼法”,讲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此书本是石 

头经历了人问的一番阴晴冷暖之后而留下的一段文字,由 

空空道人抄来而流布于世。而在作品的叙述中,石头又常 

出人言,作为叙事者对世事议论。第六回叙述刘姥姥进大 

观园时忽然插入这样一段文字:“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 

快掷下此书;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细细言来。”就此脂 

砚斋评道:“妙谦,是石头口角” (PS4)。第十八回于贾妃省 

亲的喧闹中也切入了石头的自述:“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 

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 

人携来到此,叉安能得见这般世面”。对此脂砚斋也眉批 

曰:“如此繁华盛极花团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语截住,是 

何笔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绝。”l4“ 在这些地方作者用 

的是分身术,石头不过是作者的一个影像,其实二者是一 

体的。作者这样处理,实现了两个功能。 

第一是表露了作者生命深层的一个情结,即作者内心 

维普资讯

深处的愧与悔。石头的命运恰是作者人生境遇的自况,二 

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脂砚斋在正文“无材补天。幻形人 

世”之旁评道:“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本书之旨”… 。 

这就简要地点出了石头的矛盾、作者的情结和作品的张 

力的对应关系及内在联系。石头的矛盾是“补天”和“幻 

形”之间的错位和冲突:补天是石头的用武之处,也是最 

高理想,但却被女娲弃在荒山野岭,“因见众石俱得补天, 

独自己无材不堪人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而作 

者的最高理想当然也是“补天”,像历代文人那样“齐家治 

国平天下”,但现状却是“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也是处于 

无材被抛的状态,因而自然也产生了惭愧之感:“实愧则 

有余”。石头求上之_1 借,故下而求其次,幻形成玉,让僧、 

道携人红 , “富贵场”、“温柔乡”享乐历练。而雪芹自 

己少年时也享受过同样的温柔富贵:“……以往所赖天恩 

祖德,锦衣纨祷之时,饫甘餍脂之日”。但作者愧悔之情也 

由之而生,挥之不去:少年没有苦学上进,成年未能承家 

兴业,而如今已失去补救的机会,悔之晚矣。 

功能之二是作者以此摆脱愧悔之窘,努力超越自 

我。石头虽无力补天,但在尘世经历了一番温柔富贵、爱 

恨缠绵之后,就由原先的自然之物演化为一种文化存在, 

经空空道人的抄录传播,从而使自己的心灵、情感和追求 

得以外化、流布。而这恰好是作者人生轨迹的写照:作者 

从富贵跌人困顿,不要说济世补天,就连生计都已无望, 

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的窘迫凄惨生 

活,此时愧悔都无济于事。为了摆脱上述情感的折磨,作 

者由现实的抗争转为一种非直接的努力来进行审美超 

越:“……自欲将已往……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 

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 

天下人”。Ⅱ三就是说,自我的人生失落、人性的压抑、理想 

追求的落空,成了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内在驱动力。脂砚 

斋在正文“只剩下一块石头未用”之下评道:“剩了一块便 

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Lt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坑 

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21( ’此语形象而 

幽默地道出了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和动因。这正如厨川 

百村所认为的那样:“寻其根本来,也就是生命的自由飞 

跃因为受了阻止和压抑而生苦闷,即精神的伤害,这无非 

就是从那伤害发生出来的象征的梦,是不得满足的欲求, 

不能照样地移到实行的世界去的生的要求,变了形态而 

表现的东西。诗是个人的梦,神话是民族的梦。”【6“””《红 

楼梦》就是曹雪_芹苦闷、压抑之中所产生的象征的梦,作 

者把一生的辛酸、愧疚、血泪都诉诸笔端、转化为文字: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12I(P ,“满纸荒唐言, 

把心酸泪”。脂砚斋也认为:“此书系自愧而成。”… ”“ 

作者“遂淌泪为墨,研血成字”… ””。曹雪芹用语符构建 

了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来对抗背离了自己的社会现实, 

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平衡和慰藉。以石头自比,是作者想 

使作为具有短暂性的生命个体的自我能够拥有石头的坚 

固、不朽而得以持久永恒。作者从立德、立功的无望转而 

致力于立言,以一部大书面世,实现了不朽,进入了一种 

审美的境界,摆脱和超越了尘世中的愧和悔,也给同代后 

人留下了一道绚丽夺目的文化景观。 

其次再看看石头与主人公贾宝玉——作者心灵化身 

的关系。二者的对应同构处处都体现出来:顽石被僧、道点 

化为玉携往“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在此两句之后, 

脂砚斋分别批日:“伏荣国府”,“伏大观园” ”,隐含着宝 

玉的出生地。第四回写宝玉衔玉而生时。脂砚斋又评道: 

“青埂峰顽石已得下落”…(P28)。作者交待宝玉前生为赤瑕 

宫神瑛待者,即暗示着“玉”字在其中,脂砚斋认为:“单点 

玉字”I lfP )。第二十五回写宝玉失灵后贾宝玉也随之中邪 

变得昏傻。这些都隐示着主人公贾宝玉是与顽石及其幻化 

形态灵玉是一体的、不可分的。贾宝玉是顽石的展开,顽石 

是一个写意的物象,而宝玉则是支撑着这一物象的实事形 

象。顽石的补天和记传的矛盾在宝玉身上转化为石、玉之 

间情和理的冲突,并一起对应着作者在立功和立言之间徘 

徊不定的情结。 

顽石幻化为玉,又与宝玉连为一体,从而使宝玉拥有 

了石和玉的两种特性,或者换句话说,石和玉分别代表着 

贾宝玉人生中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层面。石头是一种自然形 

态的东西,粗砺而本真,充满着个性;灵玉经过了点化雕 

凿,精美玲珑,但也少了棱角,成了被人观赏把玩之物。石 

和玉的特性及相互对立表现在宝玉人生的各个方面。在爱 

情上,一头系牵着与黛玉的木石之盟,另一头则又连结着 

与宝钗的金玉良缘。前者是充满诗情画意、发自生命深层 

的心灵之约,后者则是被家族、长者认可而又饱含脉脉温 

情的世俗婚姻,而宝玉在两者之间左右徘徊。在人生态度 

上,宝玉一头连着甄士隐、秦钟,另一头连着鄄宝玉和贾雨 

村。前者任性自然、恬淡无为,是一种出世的、超然的人生 

态度;后者则为了仕途经济而烦忙和扭曲,是入世的务 

实。宝玉面临的是诗意审美的理想人生与严峻沉重的现实 

人生的冲突,他就在这两者之间游移着、困感着、痛苦着、 

挣扎着。王蒙把贾宝玉身上石和玉的矛盾概括为“情和理 

的冲突”…( ),这是一种颇有见地的发现和总结。情是个 

性、天性的自然流露,而理则是社会、伦理对他的期望、要 

求和制约。宝玉的情理之对立,在秦钟的人生矛盾中得到 

充分的体现。秦钟是宝玉的影子和化身,因为秦钟是“情 

种”的谐音,而情种又是特指贾宝玉的。第七回写宝玉、秦 

钟初见时,脂砚斋批道:“实写秦钟,双映宝玉” l( 。秦 

钟是因情而死的,但死前却给宝玉留下了这样的悔恨交加 

的遗言:“……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 

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而甄(真)、贾 

(假)宝玉的设置则直接而艺术地展示了主人公情理之冲 

突。二宝玉不仅名字相同,外貌相似,而且连性情、癖好比 

如喜爱女子等都惊人地一样,但后来他们相遇时却话不投 

机。原来甄宝玉已否定了自己以前的人生态度,转而热衷 

功名。其实,二宝玉不过是作者虚设的主人公的两种人生 

样式罢了,是其在人生道路选择上两难处境的艺术折射。 

贾宝玉最后不也是承受不住世俗的压力而参加科举考试 

以光宗耀祖吗?不过,贾宝玉还是保留了真性情,在情理冲 

l21 

维普资讯

突中最终选择了情,在玉失灵时就返归石的本性。虽然在 

长者的安排和欺蒙下与宝钗做了夫妻,但心灵深处仍然 

思念和追忆着黛玉,乃至最后以出家昭示了自己的忠贞 

和诚敬。虽然他不得不上学读书,但读书主要是为怡性, 

非为沽名。第七十三回这样写宝玉读书:“虽闲时也曾遍 

阅,不过一时之兴,……究竟何曾成篇潜心玩索。”脂砚斋 

就此评道:“妙,写宝玉读书,非为功名也。”… 更主要 

的是他将无功利地吟诗作词、体贴呵护大观园中美丽的 

女孩儿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进入了一种用心灵、情感构 

建的诗情画意的人生境界。但另一方面,宝玉面对艰难世 

事时却软弱无力、无可奈何,因为他没有进入主流文化之 

中,无力承业,更无法补天。 

玉石二分所表现出的情理冲突,恰好对应着作者内心 

深处的情结。作者的身世,我们知之甚少,只能通过作品本 

身传递出的信息和对他较熟悉的脂砚斋等的评述中来了 

解和把握。作品是作者整个生命的全息投影,从《红楼梦》 

对世事人情、天文地理、心灵情感的体察入微可以看出,作 

者是一个情感丰富.心胸博大的人,是一个性情中人。脂砚 

斋在“谁为情种?”之旁批日:“非作者为谁?” 】( J作者晚 

年的困顿凄凉,一方面在于时运不济、家道衰落;另一方 

面,也与个人少年时只钟迷于情感、放任自然天性而不致 

力于功名,从而未入于主流社会有很大关系。壮年时的 

“愧”,源于作者未能继承祖业,甚至无法左右自己的命 

运,是一个无用之材。在“我有一孽根祸胎”之后,脂砚斋 

评道:“四字是作者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 

作者痛哭。”…(n ,在“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 

后脂砚斋又评道:“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P72)。非常 

熟悉作者的脂砚斋是以现实经历尤其是将作者当作宝玉 

的原型来解读作品、还原生活的,他认为作者在此书中是 

“自写其照”…(m”,“实写幼时往事可伤”…(P281 。作者之 

“悔”,就是自认为幼年的玩物丧志造成了现实中的生存困 

窘和人生尴尬。但作者并没有沉陷于愧和悔,因为正如作 

者所言:“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于是他就将在红尘中 

“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昭示于世间、流传于 

后人,将愧悔之情转化为审美创造和人生超越的内驱力。 

这与主公宝玉虽处于社会边缘但转而将美丽的少女作为 

生命支柱和心灵归宿的人生取向是一致和对应的。 

石头是作者和主人公的象征物,是作者心灵、情感的 

物化存在,是一个如神如幻、魅力独具的审美意象。石头 

的存在和设置,使作品与现实拉开了距离,从而使实事系 

统变成了审美系统,变成了诗;使个别的生活现象、人生 

经历具备了普遍的哲学意蕴,最终使作者、作品中的人物 

超越了个体存在的有限性而实现了永恒。 

三、正照美人反照骷髅的《风月宝鉴》 

——

对世事人生的哲学观照 

《风月宝鉴》这一题名出自第十二回:贾瑞受了风姐 

的戏辱而染重病,一个跛足道人送一面錾着“风月宝鉴” 

的镜子来为他医治。这镜子“两面皆可照人”,反面照出的 

122 

是森然可怖的骷髅,正面照出的是妩媚可人的风姐。贾瑞 

未听道人只照反面的劝戒,执意照了正面,与在里边向他 

招手的凤姐纵情无度,以至于最终命丧黄泉。 

这里的风月宝鉴显然不只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小 

摆设,而是潜含了一定的寓意。脂砚斋在“两面皆可照人” 

之旁批日:“此书表里皆有喻也。”【9 (P234)将镜子与此书联 

系起来。那么它的寓意是什么呢?脂砚斋认为:“《风月宝 

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2“ 也就是说作者是以贾瑞为 

例劝戒人们不要放纵情欲。这点也可以从道人的话中得到 

印证:镜子“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窃以为 

其寓意远不止于此,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照风月 

的镜子。还是观照世事人生的镜子,它实际上是作品深层 

的一个隐喻,隐含着作者对世事的形而上把握和人生的最 

高体验。一个“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正面的美女隐喻着 

青春、美丽、生命、花花世界以及由此而生的情和欲;反面 

的骷髅则象征着死亡、沉寂和虚空,是对正面的否定。而两 

面又是同一物所有,暗示着同一事物的肯定和否定、存在 

和虚无的正反两面、对立两极。而这面“风月宝鉴”又“出自 

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故脂砚斋就此眉批 

日:“与《红楼梦》呼应”…(P156 。由此可见,它连结和承载着 

作品的深层内蕴。从这面独特的镜子及其喻义,我们自然会 

联想到贯穿作品始终的两对重要概念,即真和假、色与空。 

换句话说,“风月宝鉴”以一个传奇而神秘的感性物象承载 

了上述两对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对应着现实中的世事人生, 

是具象化的抽象,涵盖着作品的最高指向和哲学底蕴。 

真和假之说源于贾宝玉和甄士隐梦中在太虚幻境看 

到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里 

的真假观不是玄虚的概念,而是与具体人物及其人生轨迹 

相关联着的。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贾雨村、甄士隐都是 

以“真”、“假”的谐音而命名的。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 

故日‘甄士隐’云云”。“用假语村言,……故日‘贾雨村’ 

云云”。不仅如此,这两个人物还起着支撑全局、呼应首尾 

的作用。本书起始第一回为“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 

尘怀闺秀”,而结尾第一二0回是“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 

雨村归结红楼梦”,即全书以二人始,又以二人终。续书虽 

非出自曹雪芹之手,但这样安排使首尾遥相呼应.还是颇 

具匠心的。这两个人的设置和处理,不只是一种叙事策略, 

他们还是一对隐喻和象征的符号,对应着作者对世事人生 

的哲学思考。甄士隐和贾雨村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 

人生形态:前者消极出世,恬淡无为,任情自然;后者则急 

功近利,热心仕途,追逐情欲。而这两个人与甄、贾二宝玉 

又是一组同构关系:作品介绍甄士隐时,脂砚斋注曰:“真 

假之意,宝玉亦借此音。”[1O1(P”俞平伯也认为:“书中甄士 

隐、智通寺老僧皆是宝玉的影子。”…1(P “而甄宝玉的为人 

处世则与贾雨村酷似,二者相互映衬。其实,甄、贾二宝玉 

又是一体的,甄宝玉是贾宝玉人世、热心仕途经济、补苍天 

的生存样式,二宝玉不过是一个人的两种活法,是作者虚 

拟、假定的两种人生形态。二贾二甄同构相应又互相补充: 

二宝玉是士隐、雨村的青年时代,是过去和开始,而士隐、 

维普资讯

雨村又隐喻着二宝玉的晚景,是他们的未来和结局。四人 

交织混染,共同构画出两种涵盖性极广的人生图景。 

这两种水火不容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轨迹,从局部看 

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同自己性情相近的贾宝玉和甄士隐, 

但实际上作者站在更高的位置对这两种人生样式都做了 

否定性处理。甄士隐在爱女丢失、亲友离弃之后出家做了 

和尚,最后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贾宝玉也是一个失败 

者,最后也是遁入空门,选择了与甄士隐同样的归宿。贾 

雨村虽然借助贾府势力而官运亨通,但“因嫌纱帽小,致 

使锁枷扛”,在续书中虽被大赦。但也成了平民,回到了原 

来的起跑线上。换句话说,出世与人世、善与恶、正与反、 

真与假都是等值的,风月宝鉴的两面既相反又是一体的、 

相等同的.就如当贾雨村在急流津小庙中问“君家莫非甄 

老先生么?”时甄士隐所言:“什么真。什么假!要知道真H¨ 

是假,假即是真。”作者是以“齐物”、“一是非”甚至否九 

虚无的态度来观照世事人生的,由此就引出了作品的色 

空思想。 

“风月宝鉴”正反两面的美人和骷髅,既承载对应着 

真和假的观念,同时也包容涵盖着色和空的思想。色、空 

的点题出于开篇的交待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 

生情,传情人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 

《情僧录》”。这里的色、情、空等观念均源于佛学,在佛学 

思想中,空既是事物发展过程(成、坏、住、空)的一个阶 

段,同时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世间万事最终皆归于虚 

空;色乃万物本体空的瞬息生灭的假象;情则是对此等假 

象所产生的情感、欲念。“风月宝鉴”正面的美人及其美 

丽、风情万种的品性对应着色和情,而反面的骷髅及其隐 

含的死亡意蕴则对应着空。僧人是戒情尚空的,而有情之 

僧则是一个矛盾体,是正反的两面,故而如我前述,《情僧 

录》的题名可合并于《风月宝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和假不过是色的不同表现形态,也是空的对立因素,从 

这个意义上说,真假观念从属于色空思想,是色空的一个 

层面。太虚幻境中那副对联的下联“无为有处有还无”的 

有和无对应着这里的色和空,有即色,无即空,道家的“有 

生于无” I(P223)和佛家的色归于空有着惊人的相通相似 

之处。脂砚斋也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的,他在那副对联 

之旁注道:“无极太极之轮转,色空之相生,四季之随行, 

皆不过如此。”"I(i'13) 

作者由于自己途命的沉浮多舛,产生了人生如梦的 

虚幻感。开篇首句即称:“曾历过一番梦幻”;在自题诗中 

又云:“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高鹗在续书 

结尾处也言:“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作者将这种个 

人化的生命体验即梦幻意识在佛教的色空思想中找到了 

种文化上的印证和支撑,从而使之成了统摄全书的最 

高指向。在“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瞬息间则又 

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之下, 

脂砚斋评日:“四句乃一部之总纲”f7“ ’。 

色空思想统领全篇,又在具体的世事人情、人物命 

运、人生轨迹之中展开和贯穿。未写贾府、宝玉之初.作品 

先描写了作为宝玉影子的甄士隐的梦幻般沉浮不定的人生 

遭际:士隐作为姑苏城中望族,妻贤女慧,自己过着“观花修 

竹,酌酒吟诗”的神仙般的生活。但偶然降临的灾祸一下子 

就把他推人人生的谷底,女儿英莲被人拐走,房舍被一场大 

火烧尽,投靠亲戚后又屡遭冷遇和奚落,最后在贫病交加时 

随僧、道遁入了空门。这里“士隐家一段小小荣枯”[1f)l(P25)其 

实就是宝玉及贾府后来命运的预演和缩影,为整部作品的 

人生虚幻意识打下了深深的底色。接下来宝玉刚一出场就 

在梦游太虚幻境时以《红楼梦》曲和“金陵十二钗”册中的 

诗、画暗示了美丽女子可悲的命运结局,以及青春、美丽、 

诗意难以持久的人生尴尬。随后就记述秦可卿、秦钟、贾瑞 

均因情和欲的放纵而命丧黄泉,又消解了情的存在价值。 

而在《好了歌》里则将人生的各个方面的虚妄性作了淋漓 

尽致的揭示,尘世中的人念念不忘“功名”、“娇妻”、“金 

银”、“儿孙”以及想做“神仙”,但最后都难逃一死,所有的 

妄念贪欲都落了空,犹如道人总结的那样:“世上万般,好 

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就人 

生而言,整部书里每个人物的结局都与愿望相反,一切都 

成了虚空,化作泡影:贾政希望儿子承家继业的企盼落空, 

宝玉、黛玉的至真爱情难以实现,妙玉洁身自好却以被劫 

被辱划上了句号,贾敬想长生不老但以中毒身亡而告终。 

最后是死的死,如元春、迎春、林黛玉、风姐、尤二姐、尤三 

姐、司棋、晴雯、金钏、贾母等;活的又大多遁入空门,过着 

不死不活、生不如死的日子,如甄士隐、贾宝玉、柳湘莲、妙 

玉、惜春。正所谓“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 

命。”就世事而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有的被抄家,有的 

被贬谪,最后都走向了衰落,如《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 

所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全 

书以士隐、宝玉、一僧一道为线索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连 

结着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和太虚幻境——一个与繁华、 

温柔、富贵的现实尘世相对立的虚幻世界,从而由对一人 

事的具体实事的否定,上升为一种对整体的世事人生的 

弃绝。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I”】(P 作者的梦幻意识及相应的色空思想, 

是人生的负面体验,是对尘世生活的否定背弃,但同时也 

是对浮华短暂的世俗人生的一种超越。窃以为佛学中“空” 

的观念既表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世界万物 

本体的情状,同时它也是人们在历尽人间世事沧桑、走过 

色相情欲之后主体的一种清澈澄明的人生境界和心理状 

态。诚如《金刚经》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 

相,即见如来”I…(p ’。“空”就是看出世间一切色相都是虚 

妄假相但又直面这种虚幻人生的佛的境界,是一种人生的 

大彻悟。作者多次写到作为自己心灵、情感投影的贾宝玉 

的这种悟空的状态。“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章写宝玉由与 

黛玉不和而想到人生的无意义,最后体悟到自己“是赤条 

条来去无牵挂”,并“不禁大哭起来”。就此脂砚斋评日:“当 

此一发,西方诸佛亦来听此棒喝,参此语录。”“此是忘机大 

悟,世人所谓疯癫是也”…(P 。“空”并不是消极的出世或 

123 

维普资讯

斩断情缘、六根皆净。宝玉虽然最后出了家,但还是牵挂 

着亲情,是个“情僧”;而作者让宝玉“悬崖撒手”,但自己 

l985. 

【31俞平伯.红楼梦正名.俞平伯.红楼梦研究【M].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8. 

f41乾隆庚辰脂砚斋评本fM】.转自俞平伯.脂砚斋红楼 

梦辑评【M].香港太平书局,1975. 

并未做和尚,而且还“披窗十载”,以血泪凝成不朽的《红 

楼梦》。就像主张“无为”、“不言”的老子最后还是留下五 

千言的《道德经》一样。“空”是以出世的心灵、眼光、态度 

来重新观照和处理俗世间的人和事,这是一种觉悟后的 

大胸怀、对世间万物的大悲悯。贾宝玉对美丽女子的体 

贴,对长者的惦念,对朋友的真诚,以至于对树、草、花这 

f51俞平伯.后三十回的红楼梦.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f61厨川百村.苦闷的象征fM].鲁迅译文集(第三卷)fz].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些植物的倾心呵护,都体现了这种悲世悯人的胸襟。而作 

者发奋著书,除了前述的对应自我的情结之外,也是对苦 

f7】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fM】.转自俞平伯.脂砚斋 

难众生的超度和救赎,诚如脂砚斋在第五十七回总批日: 

红楼梦辑评fM】.香港太平书局,1975, 

“作者发无量愿,欲演出真情种,性地圆光,遍示三千,遂 

f8】王蒙.红楼启示录fM1.三联书店,1991. 

滴泪为墨,研血成宇,画一副《大慈大悲图》。”[71(P471 作者 

【9】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 

以自己的辛酸血泪而示于同代后人,大概确实是出于这 

l981. 

种普度众生、舍我其谁的殉道精神吧。《红楼梦》之所以 

fl01乾隆甲辰梦觉主人序本『M1.转自俞平伯.脂砚斋红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让后人敬慕眷恋,大约也是源于 楼梦辑评【M】.香港太平书局,1975. 

它出自这样的大心胸、这样的大关怀——人类的终极关 f111俞平伯.作者底态度.俞平伯.红楼梦研究fM].人 

怀吧! 

民文学出版社,1988. 

fl2】道德经【M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fM】.中华书 

参考文献: 

局,1984. 

【1】鲁迅.《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八卷)【M1.人 

f131金刚经【z1.金刚经坛经直解【M1、浙江文艺出版社, 

民文学出版社,1982. 

1998. 

【2】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fM].上海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校金得存 

(上接第64页) 

【l8 1 Charles Mathias,“Ethnic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 

【9]Norman Linzer,ed.,David J.Schnall,and Jerome 

Foreign Affairs(Summer 1981). 

A.Chanes,A portrait of the American Jewish community 

【19 1 Who We Are,http://www.aipac.org/documents/ 

【M].Conn.,Praeger,1998. 

whoweare.htm1. 

f 1O】Mark Weber,A Look at The Powerful Jewish Lobby, 【20】Hedrick Smith,The power game:how Washington works 

http://www.ihr.org/leaflets/jewishlobby.shtm1. 

fM].New York,Random House,1988. 

【l1】美为何逆流而动袒护以色列犹太人影响白宫? 

【21 1 Organski,A.F.K.,The¥36 billion bargain:strategy 

http://news.yn.cninfo.net/guoji/yaowen/2003/9/. and politics in U.S.assistance to Israel【M1.New York, 

[12】The Middle East:U.S.policy,Israel,oil and the 

Colmnbia Univ.Pr.,1990. 

Arabs【M 1.Wash.I).C.,Congressional Quarterly,1977. 

【22]Michael Massing,The Israel Lobby,The Nation;Jun 

f I3】Steven【 Spiegel,The Other Arab—Israel Conflict: 

10,2002. 

Making America’s Middle East Policy from Truman to 

【23 1 Mohammed E.Ahrari,ed.,Ethnic groups and U S. 

Reagan.Chicago[M 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eign policy f M 1.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7, 

1985. 

【24】The Ties That Bind,June 1,2004,Near East Rep¨r儿,t 

f l4】Mohamed Rabie,The politics of foreigu aid:U.S. 

http://aipac.org/resuh.elm?id=1647. 

foreign assistance and aid to Israel[M】.New York, 

f 25】Eytan Gilboa。American public opinion toward Israe1 

Praeger,1 988. 

and the Arab—Israeli contlict[M】.Lexington,Mass.,Lex— 

f 1 5 1 George W.Ball and Douglas B.Ball,The passionate 

ington Books,1987. 

attachment:America’S involvement with israel,1 947 to 

f26】Ella Zureik and Fouad Moughrabi,ed.,Public opinion 

the present【M].New York,W.W.Norton,l992. and the Palestine question【M】.London;New York.Croom 

【1 6]Jettr'ey S.Hel,nreich。The Israel Swing Factor:How 

Helm;St.Martin’s Press。1 987. 

The American Jewish Vote Inllunce U.S. Elections, 

【27]George Gallup,Jr.The Gallup poll:public opinion 

http://WW'W.jcpa.org/jl/vp446.htm 04/10/5 2002 【M].Wilmington,De1.:Scholarly Resources Inc.. 

f17]I美】保罗・芬德利.美国亲以色列势力内幕【M]. 

2003.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O. 

责任编校文方 

124 

从《红楼梦》的几个题名透视其内在意蕴

本文发布于:2024-03-22 00:0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0371402935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红楼梦》的几个题名透视其内在意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红楼梦》的几个题名透视其内在意蕴.pdf

标签:作者   人生   脂砚斋   作品   美丽   石头   对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