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火车票电话)
中西方戏剧比较
中国京剧与西方戏剧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都是现实生活
中人民的思考,生活,喜怒哀乐的反映,都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代表,但在创作上又有其不
同之处。整体来说,西方认为实实在在要好,而中国喜欢意境美。
中西方戏剧语言都有很强的格律性,两者多多少少都受到诗的影响,这算得上是
相似之处。中国京剧的唱词是诗中隐含了故事,故事借用唱调而出,观众不需多想,在欣
赏和回味唱调中就可对该戏一目了然,而西方戏剧以故事为主,语言可以次之,她所追求
的是故事完整表现,一段爱情分手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处理上就很简单,《梁祝》中
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那段戏就很长,两者可说是同一类形和题裁的戏,在结局处理上不一
样,却都一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这要提到一个不同之处:西方偏向写实,中国宜于
审美。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极其音乐,复杂、全面,接近现实。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
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
的或相似的。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
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
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
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
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第二点,中国注重意境,而西方强调情节。中
国戏曲的矛盾,戏剧的冲突首先不是围绕剧情,而是因为剧中人微妙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的。
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
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
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
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
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
件。而西方戏剧剧本的地位某种程度上是高于演员和表演的,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其意
象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剧作家创造的,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曾把“情境”与“冲突”
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很大程度上强调历史语境、戏剧叙述性结构,西方的
戏剧、小说就是从史诗发展而来。所以西方戏剧小强调的是情节,认为戏剧小说的要素是情
节而不是人物的个性或者思想感情。亚利斯多德《诗学》第八章规定,史诗必须遵循情节发
展的逻辑必然性这一规律,达到“动作与情节的整一”。
第三点,西方戏剧会给观众提供故事梗概,而中国戏剧则有“吊场”部分。戏剧大
师曹禺曾指出:“要是第一幕演完观众就离场,那可不成。得让他们看完了第一幕后要看第二
幕,还想接着看第三幕。”开端怎么开,如何让你的开场给观众留一个想象的空间,在中国
的传统戏主人公是不可能直接出场的。主角在“出脚色”(即人物第一次出场)前,会有
个“吊场”,在西方的戏剧中,主人公常常会直接出场,在出场前会有段对白和一些行为,
而这些对白和行为又常常是一个人表演,比如主角自言自语,或是在场中行走,通过自言
自语和行为为紧接着的戏起一个过场,观众就在等看好戏,请注意这个“吊场”和“行
为”,西方的戏剧是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中国戏剧是通过第三人物来给第一人物的出场
起带动作用,方法不一样,但都通过某些行为故事开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戏剧技巧》的
作者贝克曾经说:“以虚构人物的表演,通过感情的渠道,使场内普通观众发生兴趣,这
就叫做戏剧性。”。
第四点,中西方坚持的结构原则明显不同。在元时乔吉就提出“凤头,猪肚,虎尾”
之说,意在各部分之间要连贯一体又各思其责,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也旗帜
鲜明的提出“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
“审虚实”七款,中国戏剧遵循的是“悲,欢,离,合”, 而西方则严格遵守亚里斯多德
的“三一律。”在创作上基本上仍未离开亚理士多德的“起、中、讫”,或者弗莱塔克的
“开端、上升、顶点、下降、结局”那样一些戏剧结构原则。
同为舞台艺术,我们可以找到诗歌在中西方戏剧中的痕迹。然而不同的人生理念,审
美观点导致了中西戏剧在整体感觉,运用的艺术,对观众运用的心理战术,及结构原则的
差异。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接近现实,强调情节和故事本身,而且会提前告知观众故事大
概内容,而中国戏剧着重创造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想象余地,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对观众保持神秘感,让观众想要一直看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22:3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031499586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西戏剧异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西戏剧异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