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对联通)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
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
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
整理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帮助到大家。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篇1
《送灵澈上人》赏析
【原文】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
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荷笠,
把斗笠挂在背上。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他背着斗笠披着晚
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
刘长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肃
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
至随州刺史。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以
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
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
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
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76一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
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
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是宦途失
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
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
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幽深的远山,苍
苍山林中灵澈上人归宿的去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晚钟
声,告诉人们此刻已是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二句写的是灵澈在夕陽晚照中辞别
诗人归去的情景。灵澈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
走去,越来越深,越来越远。“青山”即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
点出竹林寺在山林深处。“独归远”再现了诗人伫立目送的情态,依
依不舍,别情甚深。
以上两句写的是是人眼前的所见所感,是实写。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
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适淡泊的意
境,看不出失意和伤感。
画面的创建独到别致。作品展示给读者的幽远精美的画面描绘不
同于一般作品,诗人首先从听觉着墨,随即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
一幅远山深处,苍翠竹林之间,古刹钟声“杳杳“传来。接下来以实
写眼前的所见所感表达诗人与游僧纯真的思想感情,一个游方在外的
高僧,身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一个人独自向幽远的青山深处归去,
那画外之诗人独立于斜陽之中,一直目送友人到“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篇2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17:0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012049293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