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禅踪

更新时间:2024-03-21 08:53:5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婚宴预定)

灵隐禅踪

灵隐禅踪

作者:庞学铨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3年第6期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

有一峰而叹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遂于峰前建寺,名日灵隐,理慧即为开山祖师。如此算来,灵隐寺建寺距今已1670余年,为杭

州最早名刹。

灵隐寺位于西湖以西,面朝飞来峰,背靠北高峰。历经千余年盛衰变化,仍是禅踪可寻。

在梵音声声,人来人往的背后,在它千年禅踪的深处,我更多看到的是其隐的意境,是这隐处

的禅意。

佛教有言: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强调以心为宗,求“安心法门”,相信佛在

自身,重日常行止,所以,禅是觉者的生活境界。这种禅意在去灵隐的途中,在灵隐的景物中,

随处可见,也为灵隐高僧们的日常言行所坚守。

进入灵隐寺的路径可谓曲折迂回。旧时,须坐小船到下茅家埠码头,然后沿小路道曲折往

西走数个时辰方能到达,称为灵隐香道。现今,香道早已不存,灵隐路也开通已久。从城区出

发,沿灵隐路往西,自洪春桥至灵隐,一路苍松连云,春时玉兰花白,秋时红枫相间,景色十

分迷人,人称九里松。九里松尽头,在灵隐与天竺分道处,有一黄墙黛瓦、古色古香的照壁。

照壁为清代遗存建筑,上题“咫尺西天”大字,这是在点示人们,此处旁有灵鹫,前有天竺,

都是佛祖释迦牟尼坐禅说法之处,已临“西天佛国”了,当有净静淡然之心,虔敬礼佛之意。

自照壁往西,便来到飞来峰前,峰旁有一石塔,内埋开山祖师慧理的骨灰,名理公塔,塔上

“光明净域”的刻字,让人忆起这位西域僧人在此峰峦叠障之处连创五刹的壮举,油然而生崇

敬之情。往前上回龙桥,过春淙亭,眼前又现一褚红色“咫心西天”照壁,仿佛再次点示人们,

灵隐就在前面,人已近佛地,心亦应近佛理。沿路往前,右边一堵褚红色院墙,直达寺院山门

前,山门开处,殿宇隐隐显现。左侧一泓清泉流幽涧,或隐或见,曲折而下,弯曲之处,激石

有声,清凉之气不断升起,涌向道上游人,顿时会觉神清气爽,此为龙泓涧。前行不久,可见

有二亭依涧而建。一名

“壑雷亭”,亭初建于宋,清光绪年间重建,1915年又复修葺。苏轼《送唐林夫》诗中有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之句,亭名因之而得。二名“冷泉亭”,冷泉泉水晶莹

如玉,无论溪水涨落,都喷涌不息,亭初建于唐,白居易作《冷泉亭记》。

对冷泉之胜景、之清幽、之功用,赞誉不已: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

阶平。”清澈的涧水,不息地在眼前潺潺流过。不论凡夫俗子,还是僧人道士, “眼耳之尘,

心舌之垢,不待盟涤,见辄除去。”并写“冷泉”二字, “亭”字则为苏轼所续。也许因了

苏白二公此举,此后历代文人更是常来亭中相聚,与僧人结方外之交,于前峰后寺、佛地禅境

中品茗纳凉,乐禅谈禅,吟诗题联,流连忘返,使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使文人们的诗文联赋,

渗透着禅意,也使禅意带上俗世文化的特征。

灵隐自建寺以来,高僧云集,名僧辈出。他们以其精深的佛学造诣,弘扬佛理、开示禅意,

使寺院声名远播,以其对禅意的领悟与坚守,复建与重修寺庙,对灵隐的禅踪延续竭尽各自之

力。

后人评述灵隐历史,曾有“理公为祖,延寿为宗,具德中兴”之说,可见三人在灵隐禅踪

中的作用之大,名望之高。慧理在飞来峰前建灵鹫寺,又相继建灵隐寺、灵山寺(即天竺寺)、

灵峰寺和灵顺寺,使灵隐天竺成为“佛国”之地,被尊为灵隐寺开山祖师,实属名正而言顺。

延寿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传奇人物,不愧为一代高僧,既精通佛理佛法,又具极强的组织才能。

唐末武宗灭佛,灵隐寺亦遭重创,钱王弘傲请他重建灵隐。他精心策划,仅用一年时间,修建

大雄宝殿、千佛阁、法堂和方丈室,成一中轴线,两侧建有弥勒阁和祗园(今紫竹林),另建

石塔两座,僧舍五百余间,全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堂、房舍一千三百余间,规模空前,

成吴越名刹,灵隐中兴自此开始,后被称灵隐第一代住持。元明二代,灵隐又迭遭变故,多次

毁于大火,破败不堪。清初朝廷崇佛,灵隐重临复苏之机。具德禅师应灵隐僧人敦请入寺住持,

上任开堂说法即让满堂僧人、官绅和信众尽皆折服,后来每次弘法,都广受欢迎,座下听众常

逾万人。他精心谋划寺院复建,发起募化、集僧众筹资,率众躬亲秉持,不辞劳苦,历时十八

年,建成“七殿”、“十二堂”、“四阁”、 “三楼”、“三轩”,使寺院殿字楼阁焕然一

新,华丽庄严景象重现。家风如此高洁,贡献如此巨大,他在《具德老人自题像赞》里仍极其

自谦,说: “者汉不会禅,不会教,马面驴首,随人所好……及至被人推上法座,真个可说

只得呵呵一笑。且道笑个什么?笑道无形本寂寥!”此种境界,非深悟佛理禅意,是绝不可能

达到的。 近代高僧慧明法师,身高五尺,占铜色皮肤,头角峥嵘,两颧高耸,声如洪钟,行

堂出身,可谓自学成才、悟透禅意的佛教界奇人。法师讲经说法,辩才无碍,不滞于文字,发

挥玄悟,或杂以因缘譬喻,或引用禅宗公案,通俗易懂,吸引听众,名闻内外;法师不好虚荣,

任灵隐寺住持也是寺内众僧跪地苦求方勉强答允,住持灵隐十一年,生活淡泊,一衣一衲之外

不蓄一物,四方所赠物品,尽散于住寺僧人。1928年,蒋介石下野到杭州,因慕慧明道风,特

到灵隐寺拜访,不见他人影,最后在菜园里见到他身穿破衲,手持粪瓢正在浇菜。此等自在潇

洒,超然解脱,是真禅意,真佛性也。

在民间广受爱戴和尊崇的道济禅师,行为看似癫狂,其言其行却是真正体现和践行着佛教

的禅意。他一生扶危济困、彰善罚恶,集佛道儒于一身,深受百姓喜爱和尊崇,被誉为“济公

活佛”。不说他扶困挤贫、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启人心智这些广为传颂的德行事迹,就看流

传下来的“济公圣训”,便可知此种看法并非荒诞了。“圣训”也许是灵隐轶话,当不得真的。

但这些说辞告诉人们,人生一世,不应强求争持、嫉妒怨恨、悭馋贪欺、说谎算计,也无需忧

愁苦恼、辩白讨巧、焦急忙碌、卜卦算命,一切在于自心,万事顺其自然。这不正是禅之真意

吗!懂得禅意,有了禅意,人便有德,佛就自在,自然也就会佛法广播,佛缘广结了。

禅踪隐处是禅意。这禅意,也渗透于西湖山水间,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

灵隐禅踪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08:5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82436167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灵隐禅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灵隐禅踪.pdf

上一篇:北京中学排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禅意   僧人   寺院   人们   禅师   西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