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1 02:37:0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

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

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史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

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

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

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

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

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

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就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

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在我们的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十分重要了。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

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史的研究

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

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身份有限,文化知识也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

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

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

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

定他的立场和角度。但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

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

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史的过程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段口述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

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无法被保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

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你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

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娘已经把甜醅子和花馍馍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无数的神仙

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

吉祥。/……”

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但六月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美好。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

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

下子咽到肚里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儿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

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

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

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嘿嘿。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

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六月很快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看见了蛇。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六月说,我们的手腕上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

我们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它它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在人的心里吗?

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

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用顶针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

就不防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是那些他们平时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起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

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它们两人全时,才叫吉祥如

意。六月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准备采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

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啥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儿。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

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如果你觉得它们可怜,你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们躺到地里慢慢睡去。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

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

怀疑起来。六月开始采艾。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那就是采。刃子贴地割过去,艾乖爽地扑倒

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的怀里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

意踩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描写五月和六月被香气熏醒后起床的场面,表明传统端午佳节的活动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B.在上山采艾的途中,小说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姐弟抢香包的细节,表现了六月的俏皮可爱和姐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C.小说中五月缝香包的情节,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交代了六月的关注,也表明五月初学用针的生涩。

D.结尾处的“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表现了作者对淳朴民俗的眷恋,对人性本真的温情呼唤。

7.关于文中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呼应了上文吃供品避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也为姐弟采艾的路途制造了波澜。

B.“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表现了五月对弟弟的爱护。

C.“只要你不伤它它就不会伤你”等说法,表明作者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D.在断定蛇转远时,五月和六月闻到对方身上比香包还香,表明姐弟都乳臭未干。

8.山顶采艾,六月的思绪随着他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一般人写端午节,难以避开写吃粽子和赛龙舟等大家熟知的习俗。本文却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传统的端午佳节,这取得了怎样的

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

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

系敬广武。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

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

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冒顿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

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

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复遣宗室

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

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

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

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

甚大惠也/

B.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

大惠也/

C.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

大惠也/

D.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

大惠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翁主,汉代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

B.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C.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

D.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的“亲戚”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B.汉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汉高祖趁雾逃跑。

C.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用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D.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袭扰,成为北方边患。汉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4分)

(2)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4分)

14.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袭扰,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夜 韩 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注】①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诗和韩诗都细致描写了寒食节的景物,也都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B.韦诗首句围绕“冷”字层层叠加,渲染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凄冷。

C.韩诗首句用叠词“恻恻”“翦翦”描写寒气和夜风,给人以凄迷的感觉。

D.韩诗写的全是眼前实景,韦诗前三句写所见之景而尾句转写想象之景。

16.这两首诗都是寒食怀人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具体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02:37: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598282927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历史   口述   匈奴   访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