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_

更新时间:2024-03-21 02:16:5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袁卫星)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_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

了答案

很多革命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一首歌,每当他的旋律响

起就会让我们瞬间热血沸腾,胸腔满怀正义,这首歌就是《国际歌》。

但关于这首歌曲的译文对于众多学者而言一直众说纷纭。

革命歌曲的旋律与歌词是最易鼓舞人心的一种革命宣传,它总是

能轻易将伟大精神传输给人民,将革命的火苗播撒在心中。

但是革命歌曲虽好,其中也有些不为人知的难题影响了他更广泛

的传播。对于这首《国际歌》来说,他是从国外传进的革命歌曲,面

临着翻译这一座大山。

如何翻译、怎么翻译才能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更朗朗上口更能激

发中国人民的斗志?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这项工

作异常艰难。

听过这首歌的人一定好奇,在这首歌曲的最后一句中“英特纳雄

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个“英特纳雄耐尔”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它是歌曲原文中“international”的音译,而这个词为何不

翻译出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首歌曲的第一译者和传播者瞿秋白解

释了其中的原因。

瞿秋白与《国际歌》初缘

《国际歌》作为一首歌曲传入了中国,这是与瞿秋白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有报道称最早传唱这首歌的就是瞿秋白。在1920年11月7

号,瞿秋白参加了哈尔滨举行的俄国人十月联盟三周年庆祝会。

在大会宣布开始后,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大家高呼万岁哄然齐唱

《国际歌》,歌声雄壮高昂,让人起了一身战栗。这是瞿秋白第一次

听到《国际歌》,他到俄国后发现这首歌几乎随处可见,苏维埃俄国

就是以这首歌作为国歌。

这是瞿秋白1921年10月在《新俄国游记》中所写,也正是这时

瞿秋白将其歌名译为“国际歌”。

歌名原为“L'Internationnale”意为国际,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

直接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全称”这个协会1864年在伦敦建立,从歌

词中最后的迭句“……就一定要实现”来看,也是指全世界工人团结起

来的组织形式。

《国际歌》原是一首诗,由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后期这首

诗由工人作曲家在1888年谱曲后变成了一首歌,这首歌传遍欧洲,取

代了《马赛曲》并且被誉为诗歌形式的《共产党宣言》。

将《国际歌》由'诗'变成'歌'而翻译的就是我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

白。在一篇文章中曾有记载,瞿秋白拥有的诸多第一就包括“第

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从苏俄回国,并且在陈独秀的邀请下加

入了党的工作。在接受过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瞿秋白,早已与

从前不同。

再次看着此时的中国,看着受压迫的工人农民们,他深知自己要

怎么做,他明白困固着中国的那些腐朽思想应该被挖出铲除,新的思

想会蔓延中国带来新气象。

而那首激昂振奋的《国际歌》就如同第一次在瞿秋白耳边响起时

一样,也会响彻中华大地。瞿秋白到达北京后就出席了马克思学说研

究会为纪念德国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殉难四周年召开的大

会,大会第一项议程,就是瞿秋白唱《国际歌》。

在报道中没有提过瞿秋白唱的是中文版还是俄文版的《国际歌》

但想来为了让听众听懂,应该是唱得自己翻译的中文版。

瞿秋白在平日闲暇的时候会和自己的家人讲述他在苏俄的见闻,

并且教家里的小孩,学习唱《赤潮歌》、《国际曲》等歌曲。前一首

《赤潮曲》是瞿秋白自己创作的,《国际歌》歌词的译文他也又进行

了重新翻译。

在此之前,《国际歌》在中国已有三种译文,但是这些翻译并不

准确也不适合用来歌唱,没办法搭配原谱唱出来,所以为了让《国际

歌》可以在中国也流传开,成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歌曲,瞿秋白在

翻译歌词上下了许多功夫。

在他家有一架风琴,瞿秋白经常边弹琴边唱,一遍一遍找出不足,

那年正是1923年的秋季。

经过不断地修改,这首歌终于变得更为顺口,在关于《〈国际歌〉

的汉译及其在我国的传播》的介绍中国内最早配曲歌唱的《国际歌》

歌词就是由瞿秋白在1923这一年完成。

这首《国际歌》发表并曲谱时,瞿秋白并未注明准确的译配时间,

这首歌曲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在1923年,

但也有学者认为瞿秋白早在苏俄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工作。

但是真正具体的日子瞿秋白一直都未说明,这一日期也就无法准

确确定。

瞿秋白为这首歌做了很多的工作,在传播它上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但是他本人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相关资料,所以更具体的译配信息也就

不得而知了。

这首歌起先是从“诗”到“歌”,那么瞿秋白是从法文译本翻译

还是俄文译本翻译也有很大争论,毕竟歌词中的一些词汇的翻译还有

待研究。

瞿秋白是最早将《国际歌》歌词并曲谱一起在中文刊物发表的,

在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也称“共产国际号”之上,这

首革命歌曲第一次问世。

1923年6月15日,《国际歌》公开发表,他将这首歌献给国际

也同时献给众多中国劳动人民,以此激发他们的革命斗志,觉醒他们

心中的那份热血。瞿秋白在发表中还对“international”的音译和诸

多情况进行了声明。

确实我们也发现在歌词中一直有一句不大好理解的“英特那雄纳

尔”,这个词到底作何解释一般人很难搞懂,但是瞿秋白却对其有自

己的解释,他也声明若是有内行音乐家和翻译者有不同观点他也很希

望得到指点,让这首歌更好的发扬传播,启发受压迫的劳动人民。

作为将这首意义重大的革命歌曲《国际歌》从“诗”变为“歌”

的瞿秋白,他见证了这首歌的历史转折重要时刻,关于歌词的翻译中

他传输的思想寓意也是值得深思的。

关于《国际歌》的翻译:英特雄纳特尔

一般采用音译的都是些人名地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汇,那么为什么这

个词不翻译出他的实际意思呢?其实这首歌的译本并不止这一版,对

这个词的翻译也不止一种。

歌词的最后一句中将其音译为“英特耐雄耐尔”似乎略为奇怪,

追溯这首歌的译本,共有三个译本,在1920年底相差不远的时期

里出版了两个版本的译本,其中包括《国际歌》的六段和歌词的全部

译文。

时间较早出版的那一本是一位署名为“列悲”的译者出版的《劳

动歌》,这个译本分四次刊登在广东共产主席小组周刊《劳动者》上。

后经过研究考证,“列悲”是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的笔名。

第二版是署名“张逃狱”的《国际劳动歌》,这版翻译两次刊登

在留法勤工俭学同仁刊物《华工旬刊》上面。这两版的翻译是根据

1887年鲍狄埃《革命歌曲》中的文本进行的翻译,他们翻译的稿子保

留了原有的诗意却很不适合唱出来。

第三个译本是刊登《民国日报》副刊上的,本篇译文的文末注有

从俄文翻译的字样,翻译人是耿济之、郑振铎。

第三版译本是以柯茨1902年俄译本为底本,翻译中基本是保持原

意同样没有考虑作为歌曲的可唱性和韵律。但是这二人翻译这首歌曲

的主要目的也是希望为俄国革命文学作出贡献。

这三个译本来自不同的两国,分别从法文和俄文翻译,但是同样

第一版中歌名被译作《劳动歌》,而歌词中的“international”

则以“世界”指代,这样翻译虽比较稳妥也符合大多人理解的含义,

但是与其原本想表达的意思还是有些差距。

的三种译本都未能对《国际歌》歌名和“international”的翻译同意。

第二个译本歌名则是《劳动国际歌》,歌词中的“international”

则被翻译成“国际”,在刊发的文末标注中,译者还进行了介绍,也

体现了译者在将“Internationale”与“国际”对译的基础上,对《国

际歌》的初步了解。

最后一个译本译者将这个词译为了“第三国际党”,对于这种译

法他们认为这首歌是在第三国际党第一次会议时所唱,所以将他译为

了“第三国际党”。这一翻译虽将原有的意义范围减小了,但译者也

有自己的考量和依据。

这一阶段的译本其实对于这个词的各种见解和翻译都是在文学基

础上进行的,这一时期的《国际歌》也主要是通过文本诗篇宣传而不

是用于演唱,也并没有和当下中国的各种实际情况而融合,让其更富

象征意义。

那么《国际歌》变成歌的翻译中,到底是怎样处理的

“international”这个词的翻译和象征意义,让他成为了如今这样并

且广为流传,这一切就是瞿秋白的功劳了。

学生时期的瞿秋白就是一位进步青年,在国内的五四运动中,瞿

秋白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求知之路,瞿秋白知道在遥远的另一座国家中,

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瞿秋白求学心切在马克思思想传入中国后,瞿秋白是将其运用在

文艺领域,他也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国际歌》是无产阶级的一种标志符号,在众多译本中只有瞿秋

白采用了“英特耐雄耐尔”的译本,用以表示“世界大同的兆象”。

考虑到这首歌曲的含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还有这首歌

人运动组织希望全世界劳动人民使用不同的语言齐声高唱这个共同的

理想,达到不可阻挡的气势,去打破旧世界,让更多人的心灵觉醒。

这样的音译在效果上比其他翻译的效果要好得多。题目和歌词里

中的“Internationale/英特纳雄耐尔”指的是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国

际工人协会“

的传播与国际性,让这首歌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国际工

InternationalWorkingmensAssociation”而“international”

就是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

并且结合原作者的生平后,更可以理解。

《国际歌》是鲍狄埃在经历1870年普法战争和1871年巴黎公社

一系列革命事件后,号召劳动者站起来参加革命斗争的一首诗,其中

还承载了鲍狄埃对国际工人协会的赞美和尊敬。这种组织形式承载了

鲍狄埃对未来的期望。

鲍狄埃自19世纪40年代起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871年前后参与

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而《国际歌》“通行本”第三段结尾新增得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一句,更直接引自马

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临时章程。

在学习过这些伟大思想后的鲍狄埃,在经历过革命后终于将不断

地思想源泉爆发而出著成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在人们熟唱并深切理解了其中的意

义以后,人们完美地接受了“international”音译的这种唱法,唱出

了该有的气势。

看来完全相同的翻译原文,和原文一模一样不但无法表达出其神

韵也不能客观地传达其感受,而瞿秋白这样的翻译反倒更增加了气势,

也更好的传达了对全体无产阶级的呼唤和企盼。

若是完全忠实原文翻译,也是对其表达的一种不忠,这首歌并不

是咬文嚼字的学术作品,而是一首革命歌曲,这首歌的应用和流传也

激发了当时无数群众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使其充满斗志。

瞿秋白为何可以如此理解这首歌的内涵和寓意,是和他在苏俄期

瞿秋白等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受两家报社的聘请,作为通讯员前

往苏俄进行采访和调查。

终于在冬天瞿秋白前往了莫斯科。在这里瞿秋白亲眼见证了这个

国家的变化,见到了列宁本人听他的演讲。这些经历让他学到了他从

未接触过的思想,他也坚信这些思想也将拯救中国,为中国人民带来

真正的幸福。

《国际歌》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歌词的译介与传

唱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1962年,《人民日报》公布了

《国际歌》定本,并为之赋予国际共产主义理想的象征意义。

间的生活分不开的。1920年8月的时候,一直向往伟大革命诞生地的

《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斗的直接产物,它生自一片红色的烈火,

是无数公社战士们的血液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史诗。

对于《国际歌》到底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列宁曾经评价道:

“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

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

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和朋

友。

世界各国的工人相继唱起自己的先进战士、无产者诗人的这首歌,

并且使这首歌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正如列宁所说,《国际歌》为全世界无产者创造了共同的精神,

是共同的语言。

总结

革命精神的发扬是任何形式的,而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就具有这

种力量,它仅用简单的旋律和词汇就焕发起了人民的斗志。

《国际歌》是马克思主义的浓缩,它将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论化

为了实质,更为通俗易懂和形象,这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它在号召

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站起来团结起来,打败腐朽的制度和思

想,一起“为真理而斗争”。

《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_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02:1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586171677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_.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国际歌》的最后一句,为何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瞿秋白给出了答案_.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翻译   首歌   国际歌   中国   革命   译本   歌曲   国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