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婚育情况证明)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凭着各大和网友们的强势推荐,我也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极具美感
的纪录片。伴随着色泽圆润的画面,一段段故事也随着镜头偏转娓娓道来。倘若
不看标题,你些许会认为这是一档旅游节目,美丽的山川,充满人文气息的旁白,
无知无觉中便将你引向宽广中国的某个细微之地,大美山川,一方水土下造就的
子民,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与自然结合,为了生存与天相争,同样也是为了生存他
们竭力保护这片土地、菏泽、山川。
这是一部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纪录片,这也使它区别于传统饮食节目快餐文
化。影片把观众带入一种经验的体验,结合民风俗韵,或是上山采摘、下河捕鱼
亦或大海远行。记录的是一种最纯碎的生存状态,取食材之出处,经过经验的加
工,让每道野味见证大自然与人类最亲密的接触。
这同样也是一部馥郁浓香的自然哲学饕餮,你会体味到在不同环境中,人们
如何学会适应自然,广阔天地间,工业文明的轰鸣突然销声匿迹,最原始的人力
劳作才赋予这些劳作者生的希望。反思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浮躁喧哗,我们本
以为脱离了那看似肮脏的土地,便容易产生一种妄念,正是这种虚幻,才使得我
们借助现代工具,无限制的开发自然,竭泽而渔。终有一日,我们才会幡然醒悟
脱离开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基。从影片可以看出,西方
的环保理念并不比我们早,但真正做起来,我们便相差甚多。举例来说,你在欧
美会看到最纯洁、最干净的自然,在瑞士河流清澈见底,瑞士人为了保护河流,
连雨水都要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再汇入河中。影片透露着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
自然哲学,也希望借助这份对生命感动,唤醒人们自心底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有人说看了此片发现自己更爱的家乡了,也有人因为它爱上了别人的家乡,
总之,它会通过每个人的味蕾,唤起每个中国人内心,浓浓的乡土情怀。中国很
大,但中国的城市往往千城一面,仅存的几点区别的就是那巷子里飘散出的、还
未泯灭的乡土气息。前不久,遇到一个驴友,要游览我的家乡,当我还在向他解
释这条街道破旧的原因时,他说他所要寻找的就是这样的街道,最原生态、最市
井的,那样才能找到这个城市的味道。另外,每个人味蕾中总有种味道一息尚存、
挥之不去,可能是母亲的味道也可能是爱人的味道。因为,饭,盛满了爱,那个
爱你的人把她的心思也一同融入其中,你出门在外久久未归,还是那个爱你的人
为你留着那口饭。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见面常说,吃好了吗?吃好了,便身强力壮;
吃好了,便心宽体胖。
一部纪录片,记录着的是悠久回忆,同样让我们借古明今。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
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
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
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
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
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
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
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
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
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
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
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
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
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
真诚。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
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
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
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
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
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
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守在电视机前涎着口水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看过也如同尝过一般,口齿
留香,回味无穷。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却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让远
在天边的游子也能共享妈妈做的饭菜。看后《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感悟有以
下几点:磁性的解说,诱人的美食,美食的由来,美食与家的关系。
磁性的解说:“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人们最怀念的还是记忆中的老味道,”
随着这浑厚的男中音,让那些司空见惯的食物都鲜活起来,顿觉舌尖上的味蕾被
激发开来,不自觉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个字每句话都那么韵致得当,饱含着
李老师对国家山川河流的热爱,用打动人心的低沉声音慢慢地叙说美食的来自不
易和无处不在的奇妙历程。“自然食物是对人类最好的馈赠,五谷杂粮通过烹饪
变得香而不油。”跟随李老师这娓娓道来,耳朵享受极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
我成了李老师的音迷,心里平静而感动,随着他活色鲜香的叙述,也让心随之去
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诱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道食物对我们在夜间(10:30)看电视的人群来说
都是可口的美食,记得那晚上看到卓玛和妈妈寻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随着她们的
脚步一起寻找,然后看着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钻进电视机里面去偷吃几
片,哈哈,偷吃过松茸,又跟着白马占堆一起冒险去偿偿野蜂蜜,看着那晶莹剔
透地蜂蜜浇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咙一直漫延开来。吃罢甜点,老谭夫妻
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锅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花
生,酸辣的泡菜,这就是最有爱的家常菜,就一个字:爽!!还有一道道焖煮炖
的红烧肉,听着它咕嘟咕嘟的沸腾声音,看着它冒热气儿,视觉和听觉那享受真
让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货们!!
美食的由来:
面条,面包这些原来在我们看来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过《舌尖上的中
国》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麦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亩地的麦子,这一亩
地的麦子又要经过多少人的劳作才能成熟。麦子变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
变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谢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馈赠。
看着莉莉爸爸钓跳跳鱼,那是何等的困难。每个爸爸都是爱孩子的,为了爱
吃跳跳鱼的女儿,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几年的学习练就了一手本领,用6米的钓
杆仅用1/8秒的时间捕捉跳跳鱼。这就是满满的父爱,令人感动!
我也算是从南闯到北,吃过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过广味十足的南方菜,
感叹做一枚中国的吃货是一件幸福的事。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
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
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
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
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
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
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
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小吃货”的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
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我记得有一
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
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
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
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
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
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
尝,……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来。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
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总
有触动泪点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
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
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一
个叫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还
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
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我原来还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词有所怀疑,不甚
理解,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擦口水和泪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简单而
淳朴,真实也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5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一部与饮食有关的纪录片。播出之前,
并没有人对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为整个拍摄在资金、技术、经验等多方面都受
到制约,相关的宣传也寥寥无几。
然而随着片子的播出,那些诱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饮食
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优秀纪录片。
其实,这部片子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的成功,归结于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喜爱:食物的滋味
不仅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风俗
文化,它反映了人们的偏好,也反映着人们的性情。人们之所以对饮食的话题乐
此不疲,除了满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人间百态,家常世情。
诚然,将饮食作为拍摄的视角,是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处。但是,没有
摄制团队背后的付出,也很难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
国》里,导演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这部深受欢迎的纪录
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在我们的想象中,拍摄美食节目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寻遍祖国大好河山,
品尝名扬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访几近失传的民间秘制。但真实的情况是,为了拍
摄到最为壮观的捕鱼盛景,摄制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严寒;为了记录下葡萄成
熟最新鲜的一刻,他们只身穿越酷热干旱的荒漠;为了寻找难得一见的野生食材,
他们更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艰辛、环境的恶劣,摄制组还面临着各
种技术上与设备上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呈现壮观的全景,团队反复调整航拍的
方式,克服技术条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们看到的每一帧精美的画面,就如同
新鲜的食材,只有经过千万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终才能呈现给观众一道生
动的文化大餐。
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花絮,让我感触颇深。摄制组的一位导演曾说:“一切成
功的秘密,都来自于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这样的,拍好一个片子也是这
样的。其实,在我看来,做好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不畏艰辛,反复尝试。
我们都知道煤炭行业目前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市场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下滑。
面对这种严峻的行业形势,许多人工作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实际上,我们不
能仅仅因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对工作的动力,失去对企业的信心。越是在这种困
难的环境下,越不能选择消极逃避。不论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员工,还是在管理岗
位上的员工,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摸索,精益求精,改进优化工作方式,
提升工作的效率;学会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应对各种压力,这样我们才能在
岗位上有所收获,帮助企业从细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使企业走
出低迷的困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
不需浓墨重彩,没有凤爪龙肝,只是几粒浸润汗水的米粒,在母亲的手中简
单蒸煮,却已成为异乡的我们,在睡梦中勾起馋虫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饱含情意、和真挚的纪录片。如果仅仅是介绍美食,
那只不过是天天厨房的纪录片版。那它拍的是什么?
就是这部能拍出此番情谊的纪录片,它渲染着中国精彩的饮食文化,氤氲着
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浸透着中国人勤劳坚韧的高尚品质。
舌尖上的中国,顾名思义,美食只是一种媒介,重点在“中国”二字。通过
食物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中国。这正是纪录片打动人的地方。
食物,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果腹的吃食,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
通过纪录片中的很多食材,在饭桌上可能只是简简单单的几道菜,但它们饱
含着采摘者和种植者辛勤的汗水,和生活的希望。比如说藕,通过纪录片我才知
道采集藕是十分辛苦的劳动,无法实现机械化,只能人工在淤泥中采集,并且为
了卖个好价钱,要保证藕的完整。这就是我们民族骨子里的勤劳和坚韧。在艰苦
的环境,我们都能去忍耐,我们都能用双手去改变。
食物是中国家庭观念的体现。片子中介绍了一个给村中老者祝寿的场景。人
们将自己碗中最长一根面条,挑到寿星的碗中,其中深意不言而喻。仅仅几个动
作,就将中国人家庭观念中尊敬长者的态度,表现的淋淋尽致。我们没有西方人
拥抱接吻那样热烈情感展示,我们只是最质朴的行动,和饱含情谊的食物,寄托
出我们对于家庭的尊重和延续。
食物,吸收雨露与阳光,经过人们辛勤的劳作,变成人们腹中的美食,成为
我们天人合一的体现。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就地取材,因势
利导,即利用自然,又感恩自然。在西南地区的稻米梯田,人们在里面养鱼养鸭,
鸭吃害虫,不用大药,其粪便可作肥料,不用施肥。朴素的智慧,应在自然之中,
既顺应自然,又获得自然的回报,时时刻刻对自然有一份敬重和敬仰。
正如第五集结尾的写到: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
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
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
哪一种是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这就是我们。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是我所看过
的中文纪录片中最好的一部。它打败了同时段的热播剧,几乎创造了一个中国纪
录片的奇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自然而深邃,素来讲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
天。以食文化为窗口,渗透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处处在展现着中国的文化与哲学,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调和,刚柔相济,重视亲情、重视家庭、勤劳能干、
刻苦忍耐、追求极致的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精髓之中。
《舌尖上的中国》用那细腻的画质,优美而朴素的解说,给我们展现了中华
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有
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都承载着一份传承千年的文明。我们从那些精致、复杂的
工艺中,看出普通家庭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在食品安全让人们恐慌的时
代,《舌尖上的中国》大胆以美食为名,在一位位平凡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片段中,
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习
俗,表达出了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尊重。
这部纪录片,从天寒地冻的东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岛,可谓是走遍
中国的江南塞北,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叙述,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
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当观众在荧屏上看见自己家乡的风土人
情,人文历史,自然倍感亲切,进而激发内心深深的乡愁。
也许我们在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的嘲笑农耕名族的软弱与保守,赞赏西方
海洋文明的进取与开放。但又有哪个民族能够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苍的景仰,
如此密切地系于一心。他们勤劳朴实,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
头看一看天。
在工业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不断追求利益与效率,细腻而繁琐的美食,
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流传了千年的饮食文化与特色,在工业文明面前脆弱不
堪;为了生活,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与孩子,祖祖辈辈流传的手艺,
再难寻觅继承者......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
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我也献上我的真诚,用含泪的微笑,来表达我对陈晓卿和他的《舌尖上的中国》
最高的敬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
昨天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边看边和妹妹聊天,但是看
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麦场景想起了
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因为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我和姐姐能帮忙,那时最讨厌过麦
秋和大秋,因为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
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割麦真的
是个体力活,看到那些割麦人,再看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
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看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
是最后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平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
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
和经历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近他们的人才能
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
欢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刻药到病除,其实根本不可能,
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
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看到留守儿童那里,我
真的很有感触,我上大学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顾,
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
下午3点钟就下课,因为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
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电话里叮咛安慰了。
这些社会问题没接触的人只会觉得这与我无关,别人的事我管不了,这可能是大
部分人的感觉和心态,有时真的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
一点自省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会怎样呢,在这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编导的用心,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曾经有过璀璨的历史文化,但是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已经
快要将这个国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个好的媒介,它承载着历史、传承、人情、
文化、还有就是情感媒介,每个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
道,家乡味,希望我们的家乡味能够留下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让她真的消失在
历史的长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
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
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
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
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
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
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
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
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
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
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
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
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
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
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
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
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
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
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
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
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
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
大厦中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
投入她的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
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
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
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
餐桌。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
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观众直呼“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
如果说《舌尖1》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历史,那么,《舌尖2》无疑仍在继
续创造更多的第一。央视1套每周五晚九点的首播,央视多频道多时段的重复播
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剧”范儿,大型综艺节目般的广告投放,不菲的国内国
外版权收入,以及大型电商同步跟进的营销大战,都将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地位,
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开始意识到: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
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
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对美食
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中
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明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始,
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虽然也会有人
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主题为“探讨人与食
物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饮食”的菜谱,
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
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舌尖》
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
上永远带一点家乡美食,认真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
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这是一部美食纪
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
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
鸣。
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既是《舌尖》的最大
特点,也是其最为成功之处。真正流连“舌尖”的美味,不是价格昂贵的“高大
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处溢满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亲近它的人,春夏
秋冬的辛勤劳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
在吊足人们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终于开始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
季。我因为有事没赶上首播,今天有点闲暇就迫不及待地在腾讯视频补看。第一
集《脚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来自农村和底层老百姓,编剧为什么这样选择,
一种可能因为编剧来自农村有强烈的乡下情节,也可能是因为比较偏爱不经繁复
处理简单加工的的食材本初味道,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后面几集中会有变
化。故曰:名曰中国,实则故乡!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食美景,
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的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故乡味道的亲情故
事,惹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
观众的离情,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一边流
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不管怎样,这一集电视片中还是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
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
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
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
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
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第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
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
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
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
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
取舍和选择了。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
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有句古谚:民以食为天。当人们衣食无忧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自我意识
和自由选择的追求。“无自由,毋宁死”的声音曾经震耳发聩,生存和自由,同
样重要,不过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渐进关系,正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中国现
在可以说是乱象环生,不过人们珍视自由、追求梦想的一天也不会太远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
今天老师花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给了我们
视觉上的冲击,也给了我们灵魂上的冲击!最开始看是是陶醉于那诱人的食物当
中,接着看下来是钦佩与劳动人民的不是当中,最后是感叹于中华五千年的饮食
文化当中!
在看第一集的时候,看着那些诱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们的兴趣认真的去
倾听每道食物的神奇与诱人之处。在此片当中,它都有详细的介绍,每道食物的
具体做法,它的讲述也是蠢蠢欲动。让我们边看边惊叹,甚至还留着口水。在观
看那些美食的同时,那些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笋的
挖掘,那些有经验的劳动人民就知道在什么时候挖的春笋最鲜嫩可口,知道什么
地方可以挖出春笋,挖出春笋后又该如何的保护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
春笋该如何保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出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
食。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
由衷的佩服他们!
当然,在这部片中,我也感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饮食文化。就像那些传
统的习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吃。通过自己的手工制
作,做出可口的食物。这样的习俗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虽说,在当今这个机械
化的社会,自己亲手和面蒸馒头、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还是有人传承下来
了,在这里我也希望不要让这种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可以传承这种习俗。繁
衍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上学,不
得不离开自己的家,用自己的体力换取一些钱。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
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挖取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种长在水里的美食——
藕。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厚爱,我也希望作为人类
的我们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从他们兄弟两上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劳作与朴
实。他们说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就感觉那些藕是通过自己的双手
挖出来的!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质朴的人,如今的我们在餐桌上随处可见藕,
却不知道这些藕的背后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当我们在享受
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们都要想到那些勤劳的劳动人民,感谢他们的双手,
让我们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虽说还只看了两集,但是这两集却让我受益匪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最近这几周在寝室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集看完后都有不同的感受。因
为这部纪录片,记录着美食以及每到菜品身后的故事。其实,《舌尖上的中国》
记录的都是些生活里常见的美食,它汇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个个
食物,实际上在表达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辛勤劳作的人们。每看一次,我就
会有一种垂涎三尺的感觉,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东西来填饱肚子,都会
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美食对于人的诱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这些感受也并不
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所有观看过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人的感受,或许正因为这极大
的诱惑,才会让这部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
每一集都有着独特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有着几个具体的故事来支撑的,每
一个故事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来进行描述的,首尾呼应,将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
阐释。在这每一集中,都会有几个令人感到的故事,在这里,要表现的就是隐藏
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从云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笋,从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
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不得不说,这部美食片是我国大江南北的
美食的缩影,它将差异的地域和多样的美食协调般的组合在一起,不仅让人们领
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了隐藏在食物身后
的人文关怀。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实地向大家讲
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表达
了对平凡老百姓的关注和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
的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这一部纪录片取代多部热播电视剧,成
为热点话题。该剧被誉为“吃货必追剧”最大原因,莫过于它在让观众们“一解
眼馋”的同时也随着电视机的镜头走遍中国各地,踏上了寻找让中国人为之幸福
且引以为傲的美食之旅。这部纪录片不仅在娱乐性上做得很成功,更加富有现实
意义。“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
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所探讨的问题
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
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
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这段时间,观看了中央一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情景让我非
常感动,在大流口水的同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有如下的体会:
一、纪录片里面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
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
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
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和辛苦的美
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和
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灵感的转化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
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
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
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
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和幸福。
三、我们的田野
钢筋和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
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和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
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
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
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和快乐。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看过中文纪录片最好的一部,感觉像是看到了bbc《美
丽中国》的续ji,里面有不少镜头就是直接从《美丽中国》剪切的,甚至连海
报都有几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国》打败了同时段的热播剧,几乎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
迹。之前央视出品的不少纪录片,拖沓冗长,解说沉闷,而这部纪录片明显借鉴
了《美丽中国》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镜头切换简洁明快,解说词设计得也恰
到好处。以食文化为窗口,渗透人文的关怀,虔诚的态度,尊重劳动,尊重自然,
尊重传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导演陈晓卿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的
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
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
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
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
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
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
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
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
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
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
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
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
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
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
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
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
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
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
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
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中
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
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
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
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
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
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02:0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578552927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