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方言俗词本字考

更新时间:2024-03-21 02:00:0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巨蟹座男人)

遂昌方言俗词本字考

遂昌方言俗词本字考

王文胜

【摘 要】在对遂昌方言有较系统研究的成果《遂昌县志》和《吴语处衢方言研究》

中,多处存在无法确认本字的情况:或作无字词处理,或以同音字表示,或误认本

字;还存在二者均未涉及某个词条而民间因多不知其本字而误认本字的情况。针对

这四种情况,可依据古代韵典辞书及相关文献中的用例,按照“音合意符”的原则,

对遂昌方言部分俗词(如“妈/爬/冷”)进行本字(/搲/)确认。%In The

Annals of Suichang County and The Rearch on Dialects of Chuzhou and

Quzhou,the original forms of some characters can’t be decoded: they are

either considered as nonexistent ones, or reprented by homophones,or

treated as mistaken ones. In addition,there exist vocabulary entries with

characters which have not be touched in both literature and are mistakenly

read by local people due to the lack of the knowledge of their original

forms. In the four situations, we could confirm the original forms of

some characters in Suichang dialect,for example, (mother)/ (climb)/

(cold)by referring to the u cas included in ancient rhyme dictionarie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and decode them by the prono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their component parts.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4页(P67-70)

【关键词】遂昌方言;俗词;本字考

【作 者】王文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59

对遂昌方言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有同音字汇、词表及语法释例)目前主要有1996

年版的《遂昌县志》[1](以下简称《县志》)和曹志耘等的《吴语处衢方言研究》

[2](以下简称《处衢》),所以,本文就针对《县志》和《处衢》在确认本字时,

或作无字词处理,或以同音字表示,或误认本字,或均未涉及而民间因多不知其本

字而误认本字等四种情况,对遂昌方言部分俗词的本字进行确认。确认本字的原则

是“音合意符”,主要依据则是古代韵典辞书及相关文献中的用例。

文中提到的“处州”是明清时处州府旧称,大致为今浙江省丽水市所辖的9个县

市区(莲都、遂昌、松阳、龙泉、庆元、云和、景宁、青田、缙云),以及原宣平

县(今分属金华和丽水)所辖范围。本文以旧县名叙称。本文在讨论遂昌方言的同

时也会兼顾原处州境内其他各县方言中具有相同表述的情况。

1[mei45]:妈妈

遂昌话一般把妈妈叫做“”。

据《康熙字典》:“()《广韵》武移切。齐人呼母曰,李贺称母曰阿。又《集韵》

绵批切,音迷。义同。”

在处州,松阳、丽水一般也把妈妈叫做“”,且都读阴平,系小称变调。

《县志》作“媄”,《处衢》作无字词。媄,《广韵》“无鄙切,音美”,《说文》

“色美也”,音义不合。

2.苦宣[khu533yε~45]:猴子

遂昌话把猴子叫做“苦”。

,据《康熙字典》,“《五音篇海》音宣”。唐张鷟《朝野佥载》:“杨仲嗣燥急,

号热鏊上苦。”宋杨万里《无题》:“坐看苦上树头,旁人只恐堕深沟。”其中,

“苦”指的就是猴子。

处州一带,龙泉、庆元也把猴子叫做“苦”。

《县志》作“库朅”,音义不合。《处衢》作“苦=狲”。

3.泭[va23]:泡沫

遂昌话把泡沫叫做“泭”。

古辞书中记载的“泭”主要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小筏”,如《说文》:“编木

以渡也。”《尔雅·释水》:“庶人乘泭。”《方言》注:“小筏曰泭。”其二是

指“泡沫”,如《广韵》:“(泭)防无切。一曰水上泭沤。”沤,水中浮泡,苏

轼《九日黄楼作》有“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一句。处州方言“泭”

指的是第二个意思。不过在读音上,“泭”在遂昌方言中读作阳入[va23],音同

“罚”,系口语高频词舒声促化的结果。

处州各地方言都把泡沫叫做“泭”,而且也都音同“罚”。

《县志》《处衢》均无。

4.搲[ua5]:爬

遂昌话把起床叫做“搲起”。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炉峰月》中有“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

绝”一句,其中“搲”就是“爬”的意思。据《康熙字典》:“(搲)《类篇》乌

瓦切。吴俗谓手爬物曰搲。”遂昌话读如“挖”,阴入促调,也是口语高频词舒声

促化的音变结果。

除了表示从床上起来时说“搲起”外,表示从上面下来、从下面上去、从里面出来、

从外面进去时,遂昌话也都可说“搲”,分别是“搲落来、搲上去、搲出来、搲归

去”。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都需要“搲(爬)”,跟古人的居住条件有关。

众所周知,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于7 000年前开始就曾经有过辉煌的河姆渡文

化。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而干栏式建筑——一种半巢居形式——则是

由原始巢居演变而来的。传说有巢氏是发明“巢居”的始祖。据《韩非子·五蠹

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

人开始在地面上建筑房屋,形成了河姆渡时代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按照巢

居建筑的原理来建造的,与构木为巢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样一种“巢居”的生活

环境中,搲(爬)上搲(爬)下、搲(爬)进搲(爬)出自然是日常起居的常见形

式。搲,旧作“攨”,从字形上看,像是人用手如瓜蔓一般向上攀爬而从居住处出

来,会意。

本文认为,“搲”很可能是河姆渡语言的底层词(指的是音义结合的语言而不是文

字,“搲”字则是后来的汉人所创造的)。

松阳、宣平、丽水、云和、景宁、青田等地也都说“搲”。

《县志》无,《处衢》作无字词。

5.踞[ku45]:蹲

蹲在遂昌话中说“踞”。

在古代汉语中,最早表示“蹲”义的字是“居”。《说文解字》:“居,蹲也。”

上古“居”与“古”声母相同。后来,“居”字由于引申出“居住”这一常用义,

人们就再造“踞”字表示“蹲”,即“踞”为“居”的俗字。《左传·襄公二十四

年》:“皆踞转而鼓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释甲执冰而踞。”《太平

御览》:“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读音方面,据《唐韵》《集韵》:“踞,居御切,音据。”《说文》:“踞,蹲

也。”另据《集韵》:“斤于切,音居。义同。”遂昌话读“斤于切”,阴平。处

州一带除龙泉和缙云读[gu(]阳调、古群母)外,也都和遂昌话一样读阴调、见母。

龙泉话和缙云话读[gu]可能是音变的结果。

《县志》作“”,《处衢》作无字词。,《广韵》:“巨鸠切,音求。蹋也。”音

义不合。

6[t i533]:擦拭

擦桌子遂昌话叫做“桌”。

,《广韵》《集韵》:“子小切,音剿。拭也。”明冯梦龙《山歌》卷九中将此字

写作“缴”:“霍在肉上个样物事在上缴了缴。”实为“”字。从字形看,“”既

是会意(用布巾擦干),又是形声。

在现代吴语中,表示“擦拭”意思时普遍用这个词。处州各地方言也都说“”。

《县志》作“缴”,《处衢》作“缴”。韵典辞书中未见“缴”有“擦拭”义。

7.搨[tha5]:煎;涂抹

煎(动词)和涂抹,遂昌话都说“搨”。煎(动词)饼叫“搨饼”,抹面油叫“搨

面油”。

搨,今作“拓”,《集韵》:“托合切,音塔。”本义“拓印”(为了与“开拓”

的“拓”相区别,本文以繁体的“搨”作本字)。又义“贴”,如清张南庄《何

典》:“就是前日被瘟官打的棒疮,在暗地狱里讨个烂膏药搨了。”又义“涂抹”,

还如清张南庄《何典》:“极鬼便纠合几个同道中,来到村里,拣个僻静所在,搨

花了面孔,扎扮停当,……打进门去。”“煎”自“贴”义引申。

处州其他各地表示“煎”和“涂抹”的动作也都说“搨”。

《县志》无,《处衢》作无字词。

8.锲[tsh 334]:砍

遂昌话把砍柴叫做“锲樵”。

《正韵》:“(锲)去计切,音契。”遂昌话音合。《广韵》:“断绝也。”《尔

雅》:“绝也。”《说文》:“镰也。”“镰”不只是“割谷”用,还有“割草”

和“断柴”的“镰”。

在处州,龙泉也把砍柴叫做“锲樵”。

《县志》以同音字“气”表示,《处衢》作无字词。

9.[iε5]儿:镰刀

遂昌话把镰刀叫做“儿”。

,《广韵》:“古屑切。”元王祯《农书》:“,似刀而上弯,如镰而下直……以

刈柴禾,或斫柴莜,可代镰斧,一物兼用,农家便之。”处州方言“镰刀”的说法

大都与“”有关。如宣平说“粟”,丽水、景宁说“稻”,等等。但只有遂昌和松

阳两地的“”读零声母的[iε5]音节,因此,有的文献就把本字写作“刈”。本字作

“刈”有两点可疑处,一是声母不符,二是韵母不合。而“”为见母先韵阴入字,

见母脱落符合处州方言部分章见母读零声母的特点。表1是部分见母字在处州各

地是否读零声母的情况统计。

我们认为,遂昌话、松阳话表示镰刀的“[iε5]儿”,其本字就是“”。另外,遂昌、

松阳都把“割稻”叫“[iε5]谷”,本字也是“”,系名词用作动词。

从《农书》所引看,“”和“镰”可能是两种形状相似但有所分工的农具,而后被

分别借作“镰刀”的泛称。龙泉话则合二为一,说“镰儿”。

《县志》作“刈”,《处衢》作无字词。

10.[lei213-221]桶:打稻桶

遂昌话把打稻桶叫做“桶”。

,《广韵》“卢对切,音类”。遂昌话音合。章炳麟《新方言》:“今四川浙江皆

谓推转圆物曰。”遂昌话表示“滚动”意思时也说“[lei213]”。打稻桶之所以叫

做“桶”,大概是因为该物往返于家中与田间时一般是“滚”着去的。

在处州一带,松阳、宣平也把打稻桶叫做“桶”。

《县志》无,《处衢》作无字词。

11. [334]:冷

冷在遂昌话中说“”。

,据《康熙字典》:“()《集韵》千寻切,音侵。冷也。又七稔切,侵上声。,

寒貌。又七鸩切,侵去声。冷气。”表示“冷”的意思闽语一般说“凊”。据《广

韵》:“凊,七政切。”《说文》:“寒也。”《玉篇》:“冷也。”章炳麟《新

方言》:“福州谓寒为凊,若通语言冷矣。”但根据“凊”所处的梗开三清韵其他

字的韵母读音情况看,处州方言表示“冷”的字不是“凊”而是“”。

《县志》作“凔”的简化字,《处衢》作“凊”。凔,《广韵》“七冈切”,《说

文》“寒也”,义合音不符。

处州一带,龙泉、庆元、松阳、云和、景宁、青田等地也说“”。

12.狭[ga23]:挤(动词);拥挤

挤(动词)和拥挤在遂昌话中都说“狭”。狭,《正韵》:“胡夹切,音匣。”匣

母,读如古群母[g]。“狭”字本义“狭窄”,引申为“拥挤”、“挤(动词)”。

匣母归群是中古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处州各地匣母都读如古群母[g]的字有“厚、

峡”。除缙云话外,表示“拥挤”意思的字都音同“峡”。

“狭”在遂昌话中还表示“狭窄”意思,但读作零声母音节[a23]。在处州一带,

表示“狭窄”意思的“狭”除宣平话读[g]声母外,其他各地都读零声母(龙泉话

说“窄”不说“狭”)。我们认为,“狭”读零声母是后起的语音现象。

《县志》无,《处衢》作无字词。

13.枹[ph45]:柚子

并非所有方言俗词都能够顺利地找到本字。比如遂昌话把当地生长的柚子叫做

“[ph45]”。

龚群虎[3]认为,“有些词大约只出现在南方汉语跟侗台语等民族语言中,此类自

然容易判定成非汉语来源的‘底层词’或借词”,并列出了“柚子”一词在福州话

/建瓯话[phau]、温州话[phз]、侗语[paau]之间的比较。并认为这“可能是古百越

语底层词”。

关于它的本字,从一些论文著作中可以看到的大致有

“抛”“橐”“脬”“泡”“枹”等,但是,这些字在《说文》《广韵》等辞书韵

典上都没有“柚子”的意思。既然难以确认本字(也许确实没有本字),就应该确

定一个。从造字法看,上述的“枹”是最合适的本字候选者,形声兼会意。本文将

其本字暂定为“枹”。

处州一带大都把柚叫做“枹”。

《县志》无,《处衢》作无字词。

【相关文献】

[1]遂昌县志编纂委员会.遂昌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斋,等.吴语处衢方言研究[M].日本:好文出版,2000.

[3]龚群虎.南方汉语古越语底层问题新探[J].民族语文,2001(3):42.

遂昌方言俗词本字考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02:0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57606292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遂昌方言俗词本字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遂昌方言俗词本字考.pdf

标签:遂昌   方言   叫做   表示   本字   建筑   情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