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文言文三峡)
光复初期中共台湾地下党的成立
作者:宋帮强
来源:《档案与建设》2022年第07期
摘 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中共中央马上把对台工作列入工作议
程,并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光复初期,由于以谢雪红为首的旧台共长期与大陆的中共党组织失
去联系,无法知晓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能尝试性摸索着做一些地方党组织建立
的准备工作。1946年7月,蔡孝乾返回台湾,正式成立“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随后中共台
湾地下党积极开展各项秘密革命工作,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关键词:光复初期;蔡孝乾;谢雪红;人民协会;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中央马上把对台工作列入工作议程,并进行
了相应部署。1946年7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工委”)正式成
立,并积极开展工作,为解放台湾做准备。关于中共台湾地下党成立,据笔者视野所及,学界
仅有何池、徐康等个别学者对中共台湾地下党成立做过一般史实性描述,[1]但由于他们对台
共的一手史料掌握较少,故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本文拟运用《蔡孝乾档》等新挖掘的台湾档
案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对中共台湾地下党的成立做系统阐述。
一、 中共中央决定在台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军队由美军运送到台湾开始全面接收工作。面对此一重
大转折,中共中央立即向台湾派遣了大批领导干部,决定成立中共台湾地下党,以便领导台湾
同胞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台湾人民。当时,在延安革命队伍中,蔡孝乾是唯一经过长征
考验的台籍领导干部。1945年8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延安向蔡孝乾下达了由蔡负责筹建
中共台湾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台湾地区的档案机构保存的《蔡孝乾档》清楚记录了这一史实,
现摘录如下:
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派蔡到台湾建立工作,由周恩来召去谈话。因当时缺乏干部,
指示到华中局调遣一批干部入台,具体工作也由华中局指示。对于建立组织原则,还是依照精
干隐蔽的政策,深入调查研究,与群众取得联系,以取得自己的立足。[2]
1945年9月,蔡孝乾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从延安出发,12月初到达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所在
地江苏淮安,与华中分局常委、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组织部长曾山以及常委刘晓等见面,
并请调台籍、闽粤籍干部赴台工作。[3]在华中分局积极帮助和协调下,蔡孝乾先后征调了张
志忠、林英杰、林昆、洪幼樵和许敏兰夫妇、庄五洲、崔志信等人作为省工委建党骨干,准备
赴台从事革命工作。据当事人洪幼樵自述:“1946年2月中旬,……曾山要我到台湾工作,并
介绍我和老蔡(即蔡孝乾)见面,老蔡告诉我:他负责组织台湾省工委,省委除我外,尚有苏
中地委介绍的张某(张系苏北新四军某团政委,后未来台),尚有老蔡自北方带来的老张(即
张志忠)及林英杰(原盐阜地委工作团团员)等干部。”[4] 同年2月下旬,蔡孝乾等人分批自
淮安出发赴沪。[5]在省工委筹建阶段,上海的党组织安排上海台湾同乡会会长、中共台籍党
员李伟光秘密接洽即将返台负责筹建地下党组织的张志忠、蔡孝乾等人。[6]据李伟光回忆:
“张志忠带蔡乾(蔡孝乾的简称)的密函到四明里医院来看我,从此以后我和台湾地下党
建立关系。随后蔡乾也到(上海),又介绍张执一和我联系,以后都由张执一领
导。”[7]1947年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后,李伟光便在以张执一为书记的上海局文化工商统战委
员会领导下开展台湾工作,上海台湾同乡会成为中共中央上海局与省工委秘密联络站。
1946年4月,蔡孝乾命令省工委第一批赴台干部张志忠、洪幼樵、许敏兰和林英杰等人
先行返台。他们从上海搭船进入基隆后,首先是寻找合法职业作为掩护,谋取立足处所,随后
在台湾各地开展革命活动。张志忠不仅联络曾是台湾义勇队里的中共党员张英和王正南等人,
[8]而且还积极暗访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的旧台共、文协、农组革命,为建立省工委地
下党组织做准备。当时蔡孝乾因奉上级命令等候参加“国大”,所以暂缓来台。[9]1946年2月1
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认为和平建国有希
望,要求他们为“召开立宪国民大会”而奋斗。[10]2月2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国大代表
选举问题的指示》,要求加紧选举“国大”代表工作以赶上“五五”国大召开时间。[11]然而,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向中共领导下的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这时中
共中央不再对召开“国大”抱有任何幻想,因此,蔡孝乾在上級的指示下,于7月离沪赴台从事
革命工作。
二、 旧台共干部为中共在台建立地方党组织做准备工作
台湾光复之前,被捕的台共成员除了坚决不“转向”的翁泽生、洪朝宗、赵港、张茂良、刘
缵周等人已被日本人折磨致死外,其他人都陆续或是“刑期”已满获释,或是患重病保外就医。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谢雪红为首的旧台共成员在光复后仍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由于长期与
在大陆的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已无法知晓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能尝试性
摸索着做一些开展革命的准备工作。
(一)成立“台湾人民协会”
1945年台湾光复后,一般台湾民众陷入盲目乐观之中。为了更好地迎接国民党接收、建
设台湾,“有些人即开始学国语、汉文了,以为这对将来有好处,能找到工作,为国家效
劳……”[12]在此氛围里,谢雪红却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政府保持高度警惕。1945年8月25
日,她与谢富、林兑、李乔松等人秘密集会,不仅商讨台湾革命运动方针、方式等问题,还发
表了《告台湾青年书》,郑重声明:台湾光复后,如果台湾同胞得不到政治上的民主,他们将
还要同国民党进行斗争。[13]同年9月初,谢雪红召集林良才、廖瑞发、杨克煌、谢富、杨来
传等旧台共干部在台中开会,商量如何开展群众运动。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还未到台
湾来,我们不了解党的群众方针和建党方针,但我们要把群众组织起来,继续争取群众,以便
今后开展斗争……开始酝酿组织一个群众团体。”[14]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10月5日,
谢雪红等旧台共干部在台中正式成立“台湾人民协会”,以团结台湾各阶层人民,争取实现民主
政治。[15]人民协会不仅发行该会机关报《人民公报》,对一般群众进行政治启蒙,而且还从
事救济日据时期被日本以间谍罪逮捕的外省人,调解一般人民的纠纷。由于该协会为大家排忧
解难,因而广受欢迎,迅速发展成为全省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人民协会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受到了国民党台湾地方政府的注意。1945年11月,
陈仪(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颁布《人民团体组织临时办法》,勒令战后成立的所有民间团体
必须解散或按照国民党的一套办法进行“重新登记”。虽然“台湾人民协会”也向国民党当局申请
重新登记,但国民党认为人民协会不利于它的统治,因此,1946年1月10日,人民协会被国
民党当局强迫解散。然而,谢雪红仍然秘密地维持这个组织的活动,在台中市扩大其政治影响
力。后来原人民协会干部杨克煌、王天强、林兑、谢富、李乔松等人均成为中共台湾地下党的
骨干。
(二)筹钱接办“建国职业中学”
建国职业中学原本是一所日本人经营的私立学校,该校教学生加工一些漆器等小家具,是
一种三年制的学徒式学校,每一学级只有一个班级。日本投降时,日本人把该校的设备、家具
全送给沙鹿火车站站长苏天乞。然而,苏天乞不愿意接办该校,把学校的设备陆续出卖,准备
关闭学校。剩下的两个班的学生因担心学业半途而废,教员则担心失业找不到工作,因而反对
学校关闭。[16]谢雪红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找到林西陆等人筹钱向苏天乞买下学校的设备,
并成立经营基金,继续把学校办下去。谢雪红接办建国职业中学后,不仅成立学校董事会,选
林西陆为董事长,而且亲任该校校长,杨克煌任教务主任。建国职业中学实际由杨克煌负责管
理。他不仅教学生职业技能,而且还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17]事后谢雪红对周明说:“办学校
无利可图,目的在于培养自己所需人才,即使亏损亦在所不惜。”[18]后来因谢雪红领导的“二
七部队”(以纪念2月27日缉烟血案而命名的革命队伍)重要干部均任职于该校,该校被国民
党当局认定为共产党的大本营,终遭封锁废校。
(三)成立“中共台湾省委员会筹备会”
人民协会被解散后,旧台共仍未放弃革命工作。1946年1月,谢雪红、杨克煌、王天
强、廖瑞发、林良才、谢富等人在原人民协会的地址秘密开会。会上大家讨论后决定:由于我
们对中共中央在台湾的建党方针及组织形式均不了解,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委员会筹
备会”(以下简称“筹备会”);全体出席者分别去吸收筹备会成员;筹备会的任务是为中国共
产党在台湾的建党打下一个基础;不成立领导机构,指定谢雪红与中共中央方面和各成员联
系;如有必要,可加入国民党以作掩护。[19]“筹备会”实际为在台建立地方党组织打下了基
础。
三、 省工委在台湾正式成立
1946年4月,张志忠返台后不久,即与谢雪红取得联系。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6月17
日,省工委和“筹备会”在台北举行联席会议。出席者中代表省工委的仅张志忠一人,代表筹备
会的有杨克煌、杨来传、廖瑞发、林良才四人,谢雪红因目标大而不便出席。经省工委提议,
大会决定:筹备会实时解散,其组织和成员均接受台工委的领导;筹备会成员今后不再发生组
织上的联系,但在移交期为了移交工作暂可以联系;筹备会成员基本上均接受为中共党员,由
台工委分别接受之。[20]联席会议后,张志忠先后吸收杨克煌、王天强、廖瑞发、林良才等人
入党。[21]此后,旧台共各项政治活动就在张志忠领导下开展。
1946年7月,蔡孝乾返回台湾,正式成立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并担任书记;张志忠
担任委员兼武装工作部部长,负责领导新竹、海山、桃园等地区的工作(后交由陈福星领
导);洪幼樵担任委员兼宣传部长,负责领导南投、台中等地区的工作(后交由张伯哲领
导)。1948年香港会议结束后,上级组织又派陈泽民赴台,担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领
导高雄、屏东、台南等地区的工作。[22]林英杰为中共台工委机关报《光明报》主編。[23]
四、 省工委在台采取的基本策略和主要任务
(一)中共中央对台湾革命形势的分析
中共中央认为台湾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亦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环,但另一
方面认为台湾经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与祖国大陆隔绝,使其客观情况不同于祖国大陆。因
此,中共中央强调:为在台湾开展革命工作,必须认清“台湾革命与中国革命的一致性与区别
性”,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考虑台湾革命问题”,又要“从台湾实际出发考虑台湾具体斗争
问题”,使“台湾革命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经中共中央分析,台湾的客观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唯与祖国大陆隔绝有50年之久,日本殖民统治台湾虽然
没有将台湾同胞同化,但或多或少形成与祖国大陆同胞不同的特性;不过从经济、地理、言
语、意识形态而言,它与中华民族仍具有不可分割的共同性。
台湾社会与祖国大陆社会一样,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理由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为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光复后“美帝”取代“日帝”的地位,但“它不是直接统治”;台湾工业虽有
相当规模,但系殖民地工业,而并非独立的;台湾的土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部分集中于日
本殖民者手中,光复后则由“官僚资本”控制,农民缺乏土地,封建剥削仍然严重,其经营方式
是分散的、落后的。
台湾城乡关系密切,与祖国大陆的城乡关系不同。例如,台湾的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有密
切关系,使得台湾的城乡关系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台湾乡村人民生活不能完全自给,
要依靠城市;交通发达,城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打成一片等。
台湾各阶层人民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矛盾尖锐,主要表现为:国民党统治台湾“以胜利者姿
态出现”,“对台湾人民的榨取,不但侵犯了普通群众的利益而且也侵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不
但使台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也使地主资本家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了台湾各阶层人民与国民
党政府的对立;认为国民党政府“贪污腐化,加以无能,使台湾人民不满现实”。[24]
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的资产阶级与国民党政府基本没有关系;经济上虽然较祖国大
陆发达,但政治上却落后;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虽然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抗日民族斗争,但台
湾人民的阶级意识模糊,中共在台湾毫无基础,台湾人民又由于守法意识浓厚,不易发动;各
阶层人民强烈要求民主自治等。[25]
人民协会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受到了国民党台湾地方政府的注意。1945年11月,
陈仪(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颁布《人民团体组织临时办法》,勒令战后成立的所有民间团体
必须解散或按照国民党的一套办法进行“重新登记”。虽然“台湾人民协会”也向国民党当局申请
重新登记,但国民党认为人民协会不利于它的统治,因此,1946年1月10日,人民协会被国
民党当局强迫解散。然而,谢雪红仍然秘密地维持这个组织的活动,在台中市扩大其政治影响
力。后来原人民协会干部杨克煌、王天强、林兑、谢富、李乔松等人均成为中共台湾地下党的
骨干。
(二)筹钱接办“建国职业中学”
建国职业中学原本是一所日本人经营的私立学校,该校教学生加工一些漆器等小家具,是
一种三年制的学徒式学校,每一学级只有一个班级。日本投降时,日本人把该校的设备、家具
全送给沙鹿火车站站长苏天乞。然而,苏天乞不愿意接办该校,把学校的设备陆续出卖,准备
关闭学校。剩下的两个班的学生因担心学业半途而废,教员则担心失业找不到工作,因而反对
学校关闭。[16]谢雪红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找到林西陆等人筹钱向苏天乞买下学校的设备,
并成立经营基金,继续把学校办下去。谢雪红接办建国职业中学后,不仅成立学校董事会,选
林西陆为董事长,而且亲任该校校长,杨克煌任教务主任。建国职业中学实际由杨克煌负责管
理。他不仅教学生职业技能,而且还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17]事后谢雪红对周明说:“办学校
无利可图,目的在于培养自己所需人才,即使亏损亦在所不惜。”[18]后来因谢雪红领导的“二
七部队”(以纪念2月27日缉烟血案而命名的革命队伍)重要干部均任职于该校,该校被国民
党当局认定为共产党的大本营,终遭封锁废校。
(三)成立“中共台湾省委员会筹备会”
人民协会被解散后,旧台共仍未放弃革命工作。1946年1月,谢雪红、杨克煌、王天
强、廖瑞发、林良才、谢富等人在原人民协会的地址秘密开会。会上大家讨论后决定:由于我
们对中共中央在台湾的建党方针及组织形式均不了解,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委员会筹
备会”(以下简称“筹备会”);全体出席者分别去吸收筹备会成员;筹备会的任务是为中国共
产党在台湾的建党打下一个基础;不成立领导机构,指定谢雪红与中共中央方面和各成员联
系;如有必要,可加入国民党以作掩护。[19]“筹备会”实际为在台建立地方党组织打下了基
础。
三、 省工委在台湾正式成立
1946年4月,张志忠返台后不久,即与谢雪红取得联系。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6月17
日,省工委和“筹备会”在台北举行联席会议。出席者中代表省工委的仅张志忠一人,代表筹备
会的有杨克煌、杨来传、廖瑞发、林良才四人,谢雪红因目标大而不便出席。经省工委提议,
大会决定:筹备会实时解散,其组织和成员均接受台工委的领导;筹备会成员今后不再发生组
织上的联系,但在移交期为了移交工作暂可以联系;筹备会成员基本上均接受为中共党员,由
台工委分别接受之。[20]联席会议后,张志忠先后吸收杨克煌、王天强、廖瑞发、林良才等人
入党。[21]此后,旧台共各项政治活动就在张志忠领导下开展。
1946年7月,蔡孝乾返回台湾,正式成立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并担任书记;张志忠
担任委员兼武装工作部部长,负责领导新竹、海山、桃园等地区的工作(后交由陈福星领
导);洪幼樵担任委员兼宣传部长,负责领导南投、台中等地区的工作(后交由张伯哲领
导)。1948年香港会议结束后,上级组织又派陈泽民赴台,担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领
导高雄、屏东、台南等地区的工作。[22]林英杰为中共台工委机关报《光明报》主编。[23]
四、 省工委在台采取的基本策略和主要任务
(一)中共中央对台湾革命形势的分析
中共中央认为台湾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亦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环,但另一
方面认为台湾经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与祖国大陆隔绝,使其客观情况不同于祖国大陆。因
此,中共中央强调:为在台湾开展革命工作,必须认清“台湾革命与中国革命的一致性与区别
性”,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考虑台湾革命问题”,又要“从台湾实际出发考虑台湾具体斗争
问题”,使“台湾革命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经中共中央分析,台湾的客观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唯与祖国大陆隔绝有50年之久,日本殖民统治台湾虽然
没有将台湾同胞同化,但或多或少形成与祖国大陆同胞不同的特性;不过从经济、地理、言
语、意识形态而言,它与中华民族仍具有不可分割的共同性。
台湾社会与祖国大陆社会一样,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理由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为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光复后“美帝”取代“日帝”的地位,但“它不是直接统治”;台湾工业虽有
相当规模,但系殖民地工业,而并非独立的;台湾的土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部分集中于日
本殖民者手中,光复后则由“官僚资本”控制,農民缺乏土地,封建剥削仍然严重,其经营方式
是分散的、落后的。
台湾城乡关系密切,与祖国大陆的城乡关系不同。例如,台湾的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有密
切关系,使得台湾的城乡关系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台湾乡村人民生活不能完全自给,
要依靠城市;交通发达,城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打成一片等。
台湾各阶层人民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矛盾尖锐,主要表现为:国民党统治台湾“以胜利者姿
态出现”,“对台湾人民的榨取,不但侵犯了普通群众的利益而且也侵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不
但使台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也使地主资本家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了台湾各阶层人民与国民
党政府的对立;认为国民党政府“贪污腐化,加以无能,使台湾人民不满现实”。[24]
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的资产阶级与国民党政府基本没有关系;经济上虽然较祖国大
陆发达,但政治上却落后;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虽然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抗日民族斗争,但台
湾人民的阶级意识模糊,中共在台湾毫无基础,台湾人民又由于守法意识浓厚,不易发动;各
阶层人民强烈要求民主自治等。[25]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01:4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56916583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光复初期中共台湾地下党的成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光复初期中共台湾地下党的成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