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办理退休手续)
春思
李白[唐代]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标签
妇女、思念、唐诗三百首、春天、坚贞
译文
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枝绿。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注释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秦
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
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此诗《春思》中
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
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
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
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
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
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
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
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
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
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
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
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
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
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
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
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
“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
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
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
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
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
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
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
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
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
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
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
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
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
种复杂的感情。
关于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
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本文发布于:2024-03-21 00:5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539832581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春思》(作者李白)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春思》(作者李白)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