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更新时间:2024-03-20 20:33:2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关于大海的成语)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1】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坚持“对病人负责、对工作热忱”的态度,脚踏实地、兢

兢业业。在日常工作中,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病人病情,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

做病人的贴心人。为了能够给更多的患者做更详细的检查,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无

论寒冬还是酷暑无一例外。在B超室的候诊大厅里,通常是同事们都下班了,可他的

诊室却灯火通明,室外还有不少患者在候诊。

业务上,他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善思,勇于创新。2013年,在全市率先

开展四维产科超声检查项目,重点筛查胎儿先天畸形,有效地降低了畸形新生儿的出

生,深得准爸准妈的信赖,受到广泛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该项目在滁

州地区也处于领先地位,全市每年有近一半孕妇的产前超声检查都经他之手。他不仅

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而且很善于总结经验及成果,在2014年及2015年的滁州

市医学会超声分会学术年会上分别作了题为《四维产科超声检查体会》、《产科危急

症超声检查思路》的学术报告,获得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极大地提高了医院

在滁州地区超声学科的影响力。

对于新开展的上肢血管、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造瘘术超声检查和肿瘤科PICC置管术

后病人超声血管评估,由于目前科室只有他一人做这项检查,为了不耽误这些危重患

者的及时诊治,他经常牺牲自己个人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通过与这些患者的接触,

并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在这个领域他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并及时向院领

导和相关科室作了汇报和沟通,获得院领导的充分认可。他提出:“这些病人都是饱

受病痛折磨的人,保护他们的血管就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一个人只有两只胳膊,

这边的血管坏了,可以用那边,如果那边也坏了,怎么办?所以,我们不能等病人的胳

膊肿了疼了再来处理,而是应该在置管前、造瘘前就充分做好血管的评估,选择条件

较好的血管,这样就能减少血栓发生的几率,做到未雨绸缪,就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将来有条件,我们有了自己的超声介入诊室,可以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穿刺和置管,

那么就能有效避免误穿、反复穿刺的发生,这都是很好的技术”。

作为一名青年超声医师,他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向老师和前辈们学习。

他认为:“要做好一名超声医师,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还有一个特别重

要的方面,那就是要多向临床的老师请教,和临床多沟通。临床需要的,就是我们要

做的,临床困惑的,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例如,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正

是由于临床存在极大的困扰,中医院也曾出现过这样凶险的案例,现有的资料不多,

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反复大样本对照观察,总结了一套可行的诊断方法,给临床提

供了重要的信息。还有一次在给一位高龄孕妇(孕36周)检查时,发现羊水过少、脐动

脉S/D异常升高,舒张期血流消失。根据他的超声检查经验,胎儿存在严重的宫内缺

氧,随时都有发生宫内窘迫的危险,他立即联系了主治医生,说明了病情并告知家属,

主治医生随即上报医务科,请予剖宫产手术。第二天,孕妇的婆婆亲自来到诊室,当

面告知母子平安并表示感谢。

没有追求与理想,人就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人就会缺失人生航线的坐标。在工作

中,他始终能做到勤奋肯干、开拓创新、得失不计,他的目标就是要当好临床的左右

手和患者的小旗帜,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地完成工作任务,为医院发展尽一份力。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2】

古语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凡人皆知小儿疾病诊疗

不易,戏称儿科为“哑科”。小孩子都是父母心头肉,任何一点不舒服都会引起孩子

哭闹,长辈的骄纵,父母的疼爱伴随着孩子们的哭声,所有承载给儿科医生身上都是

压力。小孩子身体适应性低,体质敏感娇弱,容易生病,所以医院里儿科门诊一直人

满为患;所以,做儿科医生要付出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还需要强健的体质和强大的

心理承受能力。

说起中医院儿科医生朱培林,他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为很多人所称道。有很多

家长小时候吃着朱医生中药长大的,如今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还是找他看。他作为一名

中医儿科门诊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的门诊病人,遇到有季节性流行病时,门诊量更

大。孩子们来看病了,只要挂了号就必须看完,有时候一个上午坐诊下来,连喝茶的

功夫都没有,即使这样他也能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无论孩子有多闹,他都不厌其烦。

给小孩子看病不同于大人,没有明晰的说明,更多的需要医生多询问细观察。儿科门

诊有一个奇怪现象,医生一搭脉,家长就不说话,总觉得医生摸摸听听就能知道原因

了,这时候就需要医生耐心地问诊了,可是这一问不要紧,家里来的人少还好,一问

一答之间思路也很明晰,就怕家里来的人多,医生一问,家长抢着答,单选题立马变

成多选题。还有的家长更奇怪,怕医生用药重了,刻意将病情说轻点,有的家长怕医

生不重视,又刻意说重点,这时候就要考验医生的诊断水平了。朱医生总是能通过细

致入微的望闻问切,给予准确的辩证施治,他开的中药一般被家长称作为“香茶”。

对滥用抗生素副作用的担忧也让家属带孩子看病的同时依从性很差。有时候孩子的

病看过了,药也拿来了,朱医生也交代清楚了:中药如何服,配合的西药如何吃。结

果家属还是问个不停:中药苦不苦?西药有没有副作用?喂不下去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

题让人应接不暇。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家药喂不下去,将孩子带到医院喂。生病总

得有个过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作为家长一旦遇到孩子生病了,就会有些不理性,

总希望可以药到病除。经常有的孩子回家才吃一两次药,家长就打电话询问朱医生,

烧为什么还没退完?咳嗽为什么还不停?这样的电话几乎每天都接到,可无论白天晚上,

他都是耐心给予解答。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为人父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有过硬的医术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有一次,有位家

长半夜里打电话给他,说发现孩子用药后面色通红,一直睡觉不醒。在电话里看不到

患儿情况,他让家长立即将孩子带到医院,亲自查体再加上仔细询问之下才发现,原

来家长给孩子一天药量当成一次喂进去了。虚惊之后家长也很不好竟思,毕竟大半夜

里还惊动医生。他却安慰家长,能理解家长的心情。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看病还要面对一些医学之外的问题。曾经在门诊亲眼见到

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生病了,家里来了父母还有老人,朱医生在看病问诊的

时候就听那小夫妻抱怨带孩子的老人,一定是给孩子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衣服也

穿少了。眼看着两代人在为孩子生病引发的争吵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了。小小

的诊室里孩子的哭声,家长的吵架声,沸腾着至少有80分贝的噪音,再加上一些孩子

排泄物的气味,让人不堪忍受。没想到他倒是一副淡定自若的样子,一边看病一边劝

架。既要安抚老人委曲,还要指导年轻父母负起责任。真是打心底里佩服他,换作旁

人估计吵就被吵晕了,还谈什么看病!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

生,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1.46位。医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儿科医生每天都是超负

荷运转,而朱医生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

坚持,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无私的境界。正所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3】

__X,男,1968年8月17日出生。于1990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民族学院医

疗系,被分配到县人民医院从事外科临床专业工作。参加工作后以科室为家,视病人

为亲人,勤奋好学,很快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于1997年取得外科主治医师资格。

工作中始终坚持加强政治学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关

心疾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多次拒收红包礼品,

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痛苦、减轻病人的负担,做到廉洁行医、文明行医。积极向党组

织靠拢,从一个党外积极分子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刚参加工作时,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曾在科室24小时值班长达两年之久,两年

里,值班室就是他的家,两年里几乎接待了无数的病人,上了所有能上的手术,也给

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始终

坚持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不管

是酷暑严寒还是白天黑夜,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生病不适,只要病人需要或同行召唤

都随叫随到,加班加点,也因此参加工作十多年来难得回家看看父母、难得回家吃个

年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出勤率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4】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

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

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

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

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

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

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

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

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

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

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

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

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

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

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

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

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

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

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

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

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

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

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

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

“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

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

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

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

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

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

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

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

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

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

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

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

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

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

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

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

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

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

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

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

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

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

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

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

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

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

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

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

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

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

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

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

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5】

“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我原来工作的村卫生室有4名医生,活不多,我们都觉得这里更需要我们。”谢

爱娥说,船上的日子确实很苦,2005年以前连电视都看不了,家里的收音机不知道听

坏了多少台。“开始几年熬不住的时候也想过离开,可是乡亲们需要我,我和乡亲们

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离不开他们了。”2002年,谢爱娥又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成员,

分管妇联和计生工作。

谢爱娥告诉记者,刚到船头咀时,湖上常有大风大浪,让她这个“旱鸭子”很不适

应。“有时候一个浪拍过来,立马浑身就湿透了,我就紧紧地把住船沿儿,一刻也不

敢松手。之前那个皮质的药箱落到水里散了架,我就自己用木头重新做了一个,到现

在用了十多年还好好的。”记者注意到,只要一坐到船上,谢爱娥就始终把药箱紧紧

抱在怀里。

如今,谢爱娥的兄弟姐妹几乎都外出打工,哥哥一家人一年能赚上7万元左右,而

谢爱娥夫妻俩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万元。她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出

钱把村卫生室再好好修缮一下,再给配备一艘专供出诊用的小汽艇。“这艘船屋已经

好几年没修过了,下雨天还会漏雨。”

“她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顺着村卫生室的后门走出去,记者来到了村民段秀的家。段秀说,自己患有比较严

重的关节炎,需要定期到村卫生室就诊。今年洪湖水小,出门不方便,就干脆把船靠

过来住了

记者见到谢爱娥时,她正要去村民董继财家。今年59岁的董继财去年12月做了肺

叶切除手术,恢复期需要定期打针吃药,因为身体状况不能来回颠簸,谢爱娥便定时

送医上门。今年洪湖大旱,水浅的地方,机船无法通过,她就从老乡家里借了一条更

小的船,一路用竹篙杆撑了过去。谢爱娥说,为了挨家挨户发放净水药品,她特意准

备了胶鞋和探路棍,到了船过不去的地方就换上胶鞋,拄着拐杖走过去。

说起董继财,还有一个小插曲。谢爱娥说,原本老董是坚持自己上门就诊的,有一

次该就诊了却迟迟不见人来,她便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老董因为在卫生室欠了账还不

上,不好意思再来了。此后,谢爱娥往老董家跑得很勤。

谢爱娥说,去年涝灾、今年旱灾,渔民的收成受了很大影响,欠账总是难免的,可

不能因为他们手头不方便,就耽误了给他们治病。在谢爱娥家里,记者看到了她的记

账本,截至去年年底,没收回来的医药费总共有11903元。这其中,还不包括由于一

些渔民的迁移而留下的8000元死账。而令谢爱娥感动的是,每到年底,渔民们总是给

她送来自家养的鱼,即使她一再谢绝,还是会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把鱼放在

卫生室门口。

记者离开村卫生室的时候大约是19时。在返回岸边的途中,天色渐暗,湖面变成黑

漆漆的一片,记者乘坐的小船竟迷失了方向,在水上打起了转转。

6月9日20时左右,谢爱娥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洪湖下雨了,这会儿正在关窗户呢。

她说,之前洪湖也下了雨,但降雨量只有10毫米,洪湖水位还不高,船还是划不起来,

那也得出诊呀。打电话时,她刚出完诊回家不久……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6】

张__,男,1961年3月出生,专科学历,一名普通的基层卫生院医生。从2000年

11月到常张乡卫生院工作至今。从事医疗工作近20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一、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

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

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位病人都能做到认

真检查,详细解说。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我认

为作为一名医生应时时刻刻心系患者安危,仁心仁术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我们所

能做的真是微不足道,但我们仍然坚持生命至上的信念,不求回报,不求名利。

二、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

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

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

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抽时间从杂志及网站上学习新

知识,新技术;了解内科疾病发展的新功能,积累经验。

三、工作严谨,责任心强。在医疗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

严谨的工作态度。2018年妻子因为风湿病严重,到太原住院治疗,我仅请了2天假安

排好住院后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妻子独自一人在太原治疗了3个多月,尽管这样妻子

也没有责怪我不能陪她治疗而是安慰我说这里没事,我能照顾自己,你快回去上班,

医院的病人更需要你。此时此刻我能理解妻子的想法,她知道我是为了病人。做为一

名医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使我在家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决然而然的选择了离开。但我

依然欣慰,因为我无愧于自己的职业。

近20年来一直提醒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必须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

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

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在病人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同事中赢得了一致好评。

虽然还有1年多就要退休了,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将更加努力,弘扬无私精神,

用自己扎实的医疗技术为基层患者服务,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争创一流,再攀高峰。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7】

李广歆,男,汉族,民权县人,1963年10月生,中专文化,全科医师合格证,

1983年至今担任伯党乡乡双楼村卫生员,30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

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凭着崇

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

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乡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83年刚毕业,李广歆就在双楼村卫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

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

双楼村人口一千余人,双楼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

李广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商丘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家干起了乡村

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李广歆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

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

县医院虚心请教。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李广歆作

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五十多名返乡人员上

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

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

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

普遍。还记得在1997年9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李广歆刚

刚睡觉。突然间,邻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村有人服了农药,李广歆

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赶到现场,

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李广歆来说真的

是太多了。三十年来,李广歆共接诊病人四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却从没有收取

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这三十年来,李广歆跑

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

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

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

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过他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

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8】

吉琴(1995年生)——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

“1号床,心率有些快,等下复测,多关注。”

“32号床,要核酸检测复查。”

2月15日上午,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吉琴迅速地将医嘱记在本子上。吉琴

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护士,也是此次支援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员。

“抗击疫情,我责无旁贷。”吉琴说,刚得知湘雅二医院要组建援助医疗队时,她

就报了名。2月4日,吉琴跟着救援队抵达武汉。

从5日开始,吉琴就一直忙个不停,预检分诊、协助查房。即使完成了本班的职责,

吉琴和同事们也会随时待命,“一有紧急情况,我们就要顶上去。”

吉琴说:“这里的患者很热情,非常配合治疗,医患相互加油打气。我喜欢武汉,

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

吉琴老家在湖南沅陵,哥哥是一名医生。“医生护士,救死扶伤。这是一份价值无

法衡量的工作。”吉琴说。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9】

余琳欢(1995年生)——想家,但武汉更需要我

“病毒我不怕你,你快给我走开!”1月29日,余琳欢在日记中给自己加油。从这

天起,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浙江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疗队队员。

凌晨3点上班,上午9点下班,连续工作10多天,这个25岁的姑娘声音略显疲惫。

“疫情发生后,我每天都刷微博、看新闻,眼瞅着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心里又急又难

过,当时就报名来支援。”没过多久,余琳欢便被选中。

入院后,余琳欢与另外两名护士照顾40多名患者。定时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

上药抽血补液……十几天奋战下来,如今的余琳欢心里有底、手下不慌。“戴着两层

手套,也能快速摸到静脉抽血;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也不影响倒水送饭。”余琳欢说。

2月14日,余琳欢护理的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她非常兴奋:“特别开心,这是我们

团队战斗的成果。”

最近几天,余琳欢明显感觉许多患者变得更积极乐观。“前两天给一位大叔送药,

他突然说了句,你们都来了十几天了,想家吧?等疫情过去,再来武汉我给你们当导

游。”余琳欢鼻子一酸,却还是露出微笑:“当然想家,但这里更需要我!”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10】

贾娜(1996年生)——痊愈后毅然重返岗位

2月15日,是贾娜重回战场的第五天。从早上8点开始,她一刻不歇地为患者打针、

上呼吸机、抽动静脉血、写护理文书,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工作虽然忙碌,她

却十分笃定。

贾娜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去年才刚入职。自1月以来,急诊科每天都

要接诊大量发热病人,贾娜负责护理观察室里的患者。

1月23日,贾娜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去拍了CT。影像结果让她有些紧张:肺部呈现

磨毛玻璃样。大年三十这天,她拿到了核酸检测报告单——两个“+”号,她被感染了。

“到底是怎么感染的?”那一夜,她辗转难眠。

医生告诉她,病灶比较小,暂时回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做到“三好”——

吃好、睡好、心态好。

刚居家隔离时,她内心十分煎熬,不断找同事、好友线上聊天,转移注意力。接下

来,她调整心态,按时吃药,自己做饭保证营养。同时,每天都用消毒液拖地、擦桌

子。

2月4日,立春那天,贾娜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她痊愈了。“我是一个普

通人,但普通人的抵抗力也能战胜病毒。不要恐慌,就算真的被感染了,也不要放弃

与病毒做斗争。”

2月11日,贾娜重新穿上了那身熟悉的“战袍”。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她暗自打气:

病毒不可怕,一起战胜它!

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20:3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380022924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基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pdf

标签:医生   病人   工作   医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