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什么的花草树木)
历史博览
的侄儿媳妇也曾经改嫁。他并且盛赞帮助妇女再
嫁的行为.称其父操持外甥女再嫁之事是“慈于
抚幼”[2](F651)。另外,我们知道程颐的学说与思想在
浅议“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黄天庆 江苏省常州高级q-学(213003)
宋代大半时段都属于边缘,是少数人追求的道德
与学问境界,他的“事小事大”在当时究竟有多大
影响力值得怀疑。其实,到了南宋,理学之集大成
者朱熹也没有反对女人新寡再嫁。从《近思录》中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在 他引用程颐父亲操持外甥女归嫁一段入“家道”
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的。南宋时,朱熹
又重提,这句话后来变成语录得到进一步流传。由
于这句话典型精炼,因而常常被作为批判理学不
近情理乃至摧残人性的证据 例如.柏杨先生在
《中国人史纲》巾为增强渎者对理学的认识,讲到
这句话时曾说:“中国对妇女的贞操问题。尺度一
向很宽。只是到了程颐,才开始对妇女加强迫害,
章,明显可以看到他对孀妇再嫁的同情与理解_3 ]
13册P230)
o
针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说过:
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
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
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3lOg 。
这里朱熹认为程颐所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
订立_r片面的苛刻标准,即男人可以随便再娶,妇
女则绝对不可以再嫁。”[ ](P263)为了说明“礼教杀
大”,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实在是不合情理的,但从
士大夫阶层来看.一定知道这样的思想行为有其
很大的合理性。可见,于贞节观之外,程朱理学思
想体系中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要事关义理。
这里的“节”更多是针对士大夫而提出的道德规
范,目的是勉励士大夫守节持道。这种对土大夫和
人”,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常有老师借用柏杨的观点
而高呼“南于程颐一句话,我国历史上制造了多少
妇女流不尽的眼泪和说不完的苦难”。这些老师本
意是好的.但是程颐说这句话时真的是为了片面
束缚妇女而无更高的意蕴吗?程颐生活的时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否真的犹如我们现在所
理解的这个样子呢?
统治阶层提出的精神要求,从理学系统来看应该
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众所周知,礼制因时而变,风议因时而发,大
凡一个理论思想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就程颐
产生以上思想的前提来说。显然是对诸如唐代高
宗纳父亲之妃、玄宗娶儿子之媳这种过于放纵的
一
取义也”等强调气节的儒家精神是一致的。所以
“失节”的“节”并非特指贞节,而多指精神气节。南
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发出的“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就是这种高扬
种拨乱反正。因此,对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
士人道德理性的精神气节。
那么,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语录,究
竟是何时成为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呢?葛兆光教
授在论及此点时曾说:
从观念的主张、生活的实现到习俗的构
大”这句话不能简单脱离语境拿出来进行品评。因
为他也曾说过士大夫男子不当再娶的话:
大夫以上无再娶礼 凡人为夫妇时.岂有一
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
妇也。但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
成,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这种连锁
式的演变尽管缓慢却一定会实现.当一些具
姑,或主内事尔。如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自有
嫔妃可以供祀礼,所以不许再娶也[2](oto3)。
有象征性和示范性的士大夫已经开了这一先
虽然以上的言论不乏理想主义色彩.但由此可以
路,并把它当做光荣来炫耀的时候,作为一种
时尚.它将会影响多少人呢?文明的扩张有时
就是这样的,仿佛一石击水漾起的涟漪一样,
由观念中心向生活边缘辐射[ ](‰)
看出程颐提出的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
对士大夫阶层男女双方的要求。他不仅强调了这
个阶层女性不应再嫁,也强调了这个阶层男性不
许再娶,男女的忠诚与义务是对等的,而非单纯
对妇女“片面的苛刻标准”。现实中程颐也没有完
全反对妇女再嫁,更没有要求社会下层的普通妇
女必须守节。事实上,程颐的外甥女曾经再醮,他
从葛教授的研究来看,至少在程颐的时代“饿死事
小,失节事大”仍然是一种知识阶层的观念,而非
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至于今天仍能看到的那些
高耸的石头牌坊(贞节坊、烈女坊),则多是明清专
Histog
O
制统治加强过程中,“理学”被政治异化后的产物,
释不脱离历史的语境,才不会误导学生,从而提高
而非程颐之本意。
他们的历史思维素质。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程颐提出的“饿死事小.
我和学
生一起成长
失节事大”.在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中主要事关义
[参考文献】
理。“失节”的“节”何所指呢?这里并非特指贞节,
【1】
●侯海阳 山东省定陶县第一中学一
柏杨:《中国人史纲》(中),同心出版社2005年。
100一
更多的意蕴是指向士人刚健挺拔的精神气节。我
【2】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中华书局1981
年。
们知道,讲解历史的原则应该是让人设身处地去
【3】 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把现代思想简单
【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地套在他们身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只有史料解
2007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经
己的尊严,于是我就更加严厉地斥责他们。于是师
走过了十年的教学生涯.在这
生关系由融洽走向紧张,有些学生的成绩也由好
十年里,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到坏。
荣辱得失一言难尽。但就师生 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深思.不能再这样下去
关系来说.我与学生的关系经 了!显然.学生成绩出现下滑的原因在于师生关系
历了由好到坏再到好的过程。
紧张。由于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刚教学时,乍上讲台,我感 和动力。于是在教学工作中,我调整了自己的心
到非常新鲜,每天都盼着上课。
态,努力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我不但在
站在讲台上既感觉紧张又觉得
学习上帮助解决难题,而且在生活上尽力关心他
非常神圣.既有压力又感觉自
们 我注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细小的变化,
豪。深呼一口气,轻轻关上教室
通过这些变化来揣测学生的心理。一次评讲试卷
门,然后扫视一下全班学生,接
时,我发现平时学习认真的小张凝神沉思.目光呆
着就是把自己经过千锤百炼、
滞,凭直觉,我知道他心里有事。于是,下课后,我
胸有成竹的课.用自我感觉抑
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得知是他是因为考得不好
扬顿挫的声音,传授给学生。每
而心情沉重,我便对他进行安慰劝说。这是上午的
当走下讲台的一刹那.我都有
事,想不到下午他便给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诉
一
种成就感。课下听到学生一
说了父母的艰辛,自己的痛苦,表达了对我的无比
句“老师好”.发自内心的满足
感激.还表示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我的期
感油然而生:“啊.当教师真
望。后来,他果然考了全班第一名。
好!”所以在刚开始当老师的时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我感到教学是一件幸福的
候,我有强烈的责任心,饱满的 事,老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工作热情。在与学生相处时,我格外注重与学生的
今天的我,教学水平逐渐提高.师生关系更加
感情交流,学生也乐意与我沟通。因此这一时期, 和谐.这种成熟与和谐是在和学生“不断摩擦起
师生关系很融洽.教学成绩也一路攀升。
火”的情况下形成的。现在我站在教室的讲台上,
两年之后.我渐渐熟悉了教学的工作流程,工
看着学生.从心里感觉到与他们是一起成长的。
作中失去了新鲜感 对学习好的学生,我态度和
蔼,耐心有加:对学习差特别是爱违反纪律的学
生,我轻则不管不问,重则大声怒斥。课下不愿与
学生交流沟通,课上对他们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
给与轻视。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低级错误.我不是
及时指正,而是认为他们太粗心了,于是不管三七
二十一,叫到办公室就是一阵呵斥。渐渐地,学生
不敢或是不愿与我交流,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甚
至公然在课堂上与我顶撞。作为教师,我要保持自
O
Middl ̄Schools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7:2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26877167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议“饿死事小,失节事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议“饿死事小,失节事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