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带有花字的成语)
张学良的一生
姓名:司宝华 班级:教科系学本二班 学号:22号
摘要:
1928年底,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
政府,改易旗帜。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北易帜”。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两
人以为会得到共产国际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不料结果竟事与愿违。 对于一个为国家统
一,为中国革命独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该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缅
怀。
关键词:
张学良幼年、军旅生涯、张学良政治方面、获得自由后
正文: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然而,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险阻。
一、张学良幼年
1901年六月三日,就在张学良出生之时,为了躲避金寿山的偷袭,张作霖带着自己
的妻子打开了一条缺口,使得其家人安全逃出。就在逃跑的途中,一个婴儿降生在大马车上。
他就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
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乳名双喜、小六子。双喜是因为他的父亲升官发财了,又加
上他的出生,所以才叫她为双喜。然而小六子的来历更为有意思,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硬,
在做完一些准备后,出门后有人喊出的第一声就当为他的名字,然而出门后就听到小六子。
所以才由此得到小六子。但是,张学良命硬,11岁丧母,28岁丧父。这是历史的巧合。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
能下笔千言。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经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
方文化的影响。在张学良的一生中,有两个妻子伴随着他。一个是他的结发凤至,一个则是
终身赵四。在台湾,张学良被软禁在台北北投居所,过着软禁下的隐者生活。张学良原配夫
人是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张学良在长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
他于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规只能一夫一妻,1964年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张
学良和赵四小姐结婚。
二、张学良军旅生涯
(一)“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悍然发动了“华北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顽
固的“剿共”政策终于逼反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在西
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兵谏发生后,张学良要刘鼎立刻向中共领导人发电:“吾等为中
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今已将蒋介石等扣留,逼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
有何高见?速复。请派人前来商大计。在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曾试图寻求共产国际和苏
联的支持,但却事与愿违。最终在强大的国际压力和国民党内部压力下,张学良不得不牺牲
自我,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以自己被囚禁的代价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二)东北易帜
1928年底,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
民政府,改易旗帜。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北易帜”。它标志着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
,为什么张学良心甘情愿将张作霖起家和发家致富的老本、关乎生死存亡的“心头肉”割给
蒋介石,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的败家之事呢?
事实也是张学良与日本有血海深仇,是不可能投降日本的,从而服从于国民政府。1928
年6月4日,由于张作霖未满足日本在东北筑路、移民和中国停止在葫芦岛建港等无理要求,
被日军在沈阳皇姑屯炸死,史称“黄姑屯事件”。毫无疑问,对于杀父仇人,张学良必定是
满腔仇恨。如果他归降了日本,那便是认贼作父,那才是千夫所指,那才是“大逆不道,不
忠不孝”。因此,在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死亡威胁之下,他始终没有屈服。失地事小,失
节事大,气节,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绝对不
是贪生怕死之徒,而是一个有骨气,有毅力,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中国。
如果说不投降日本在情理之中,那么为什么,张学良要投靠国民政府呢?1928年4月,
国民政府还曾出兵讨伐奉系军阀,将奉系打回东北老家,他投靠国民政府,不也是与敌为友
吗?
第一,局势所迫。试想,一旦张学良宣布东北既不实行自治也不改易旗帜,而继续保
持现状,势必遭到日本与国民政府的双重忌恨,从而使东北陷入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因此,
张学良不得不与南京国民政府达成一致。关于这一点,张学良曾经说过:“我引国府及国民
党势力下之与论相助,外人其奈我何?”所以,“东北易帜”不失为张自我保护的最有效途
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张学良内心根本的想法和主张。实际上,张学良对军
阀混战,列强侵侮深恶痛绝,历来张励精图治,主张统一。也就是说,“东北易帜”更多的
是出于张学良自己的政治主张,出于他的自愿,而且,自始至终,张学良一直都把“东北易
帜”当作关乎国家统一的重大事件,并且坚持这一主张从未动摇。第三,也是最客观的原因
——国民政府的努力。“东北易帜”毕竟需要奉系军阀和国民政府达成一致才能实现。张学
良有心归顺,还要看蒋介石是否有意接受。事实上,国民政府在实现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上做
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国民政府政策所表现出的政治魅力远远超过了日本,更有吸引力。“皇
姑屯事件”发生后,日本企图建立“满蒙新国”的阴谋未能得逞,竟然恬不知耻的转而迫使
张学良就范。1928年6月15日至7月19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三次令驻奉天总领
事林久治郎警告张学良不得与南京政府妥协。而在日本不断给张学良施压的同时,国民政府
给了张学良极大的支持。其实,国民政府早在占领京津后,就决定和平解决东北问题。此时,
为了缓解张学良的压力,国民政府表示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还每月允拔1000万元给奉军
做军饷,并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个员维持,概不更动重大人事”等。这一系列拉拢政策
与日本的威逼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坚定了张学良归顺国民政府的决心。主导事件发
生的张学良将军的爱国爱民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后来人认真体会和学习。
1931年9月18日,一个令中国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日子,于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
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诬陷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
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由于一系列的不抵抗,很快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
日军之手。那么我们不禁要问20余万的东北军为何机会没有进行任何抵抗,是不是东北军
无心与日军抗争,是不是张学良执行了所谓的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还是会有什么其它原因
呢?张学良也有着国耻家仇的反抗理由。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是一个,一个将领,
他不能感情用事。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抵抗,有这样一段材料:张学良在后来的自述中说是
自己命令不抵抗,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曾下达过多次不抵抗的命令。从个人的情感方面上讲,
也没有人愿意留下历史的骂名,为蒋介石开脱好象也没有必要。但并不能抹掉蒋介石作为领
导国民政府领导人的责任。
张学良的确是不抵抗的始作佣者,而不抵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认为关于不
抵抗的问题,张学良要负主要责任,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失误。
三、张学良政治方面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以为会得到共产国际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
不料结果竟事与愿违。此事遭到了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和共产国际的强烈反对,他们几
乎众口一词地猛烈抨击张学良、杨虎城事变为日本和投降派汪精卫的阴谋。14日,苏共中
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社论,把的义举说成是“叛变”,是“利用抗日运动进行投机”,甚
至把西安事变同亲日派首领汪精卫联系在一起。苏联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也称张学良的“叛
变”可能会瓦解中国抗日力量的统一,不仅给南京政府,而且给整个中国人民都将带来危险。
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国际通讯》则著文斥责张学良为“叛徒”、“强盗”。苏联驻华大使鲍格
莫洛夫还专门向孔祥熙表示,苏联政府与事变无关。
斯大林还亲自草拟了电报,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转告中共中央:“应该首先了解
到:蒋介石是抗日的,打倒蒋介石,必会引起内战,而内战只能有利于日本侵略者。”斯大
林还解释说,张学良分量不够,怎能做全国抗日领袖,中共也一时没有领导抗日的能力。蒋
介石虽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但他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抗日领袖。
毛泽东主张有条件地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借此机会变国内战争
为抗日战争。会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联名向南京、西安当局发出通电,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8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提出和平
解决西安事变的六条建议。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收到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电报,其内容和中共中央已做出的决
定基本一致,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四、获得自由后
关于张学良为什么在获得自由后不回国,对于他来说算是一个遗憾,而原因又是复杂
的。张学良被长期软禁在蒋家后园,难免对政治隔阂,一旦出山,会引来诸多不便,不过这
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性格上的弱点和政治环境的干扰。
张学良常说自己是政治旋涡的“闲云野鹤”,“采菊东篱”的老翁,没有特权的普通人,其实
不然,在我看来,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政治,他被蒋介石幽禁期间,他矢志不渝,非常关
心祖国的和平统一。获得自由后仍然表示,只要国家需要,他将像年轻时一样尽心尽力。其
实,张学良就是怕自己回国的事给海峡两岸带来政治上的不必要麻烦。
1991年,因为,李登辉的干预,张学良未能实现他在美国作出的“回家决定”。第二
年,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岸关系又紧张起来,而美国违反中美的三个联合公报的精
神,悍然向台湾出售F16战机,中国向美国提出抗议,这些都是政治环境的干扰。
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张学良有家不能归,可他在异国他乡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内地人民,
他曾将自己培养了20多年的兰花(爱国号)托黄秀球转赠给江泽民主席,这足以表达自己
爱国赤子之心。
夕阳终于经受不住时间的的考验,沉入了地平线,余辉染红了西方的天空,却给了东
方一片凄凉和寂寞。张学良将军已经离去5年了。虽然他早期的政治生涯犯下了不小的错误,
但我们绝不能以偏盖全地认为张学良是历史的罪人,而更应该铭记的是张学良伟大的功绩,
是张学良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是张学良冒死兵谏的果敢气魄。
对于一个为国家统一,为中国革命独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该怀
着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缅怀。
参考文献:
[1] 张友坤 张学良画传 山东 山东友谊出版社
[2] 张永滨 张学良大传(上) 国读出版社
[3] 张永滨 张学良大传(下) 国读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7:2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26527258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学良的一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学良的一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