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的文化内涵

更新时间:2024-03-20 17:18:0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篮球的英语单词)

梁祝故事的文化内涵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与《白蛇传》、《孟姜

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影响广泛久远,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文学、

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都曾以此为题材创造出许多经典作品,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梁祝文化。

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

诵不息。有关梁祝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从有关史料的点滴记载到民间流传直至搬上现代的舞

台银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从晋代至隋唐的传说,宋代的诗词,元、明的戏剧,清代的歌

谣,及至现代的戏曲、影视、小说、音乐、舞蹈等,文艺样式五彩缤纷,梁祝故事被翻译成英

文、法文、马来文、爪哇文、巴厘文、马都拉文、朝鲜文等流传至世界各地,该剧不仅以其

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 ,日臻完美的艺术样式,显耀于国际文化之林,更重要

的是该剧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梁祝故事是在梁山伯和祝英台婚姻悲剧的基础上改造、发展、完善起来的,期间的每个阶段

的衍变,都是社会与时代的深刻积淀。故事的叙事方式由一条线索发展成若干条线索,由事

件的简单记载发展到全方位勾画渲染,体现了不同时期民间传说叙事艺术的日益多样化与成

熟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第一,梁祝故事正面塑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要求男女平等的封建闺阁妇女形象。故事

一开头就展开了尖锐的矛盾—“避婚·求学”,从这里就表现出祝英台强烈的个性和反抗性。

接着中途和梁山伯相遇,一见倾心,草桥结拜,也是从正面来描写祝英台蔑视礼教。在“书

馆谈心”中,同处同宿三年而能纯洁无瑕,两无猜忌,更是一种大胆的构思与创造。梁祝故

事属民间创作,是一个产生于士大夫阶层的故事,一旦流传民间,就引起了本质的变化,经

过劳动人民的艺术加工,祝英台的性格,就由一个纯粹的闺阁小姐,逐渐具有劳动人民对婚

姻问题的看法和理想。所以祝英台这个人物,如果同文人创作中的人物:崔莺莺、林黛玉加

以比较,较之《西厢记》中的莺莺那样“自见了张生”,就“神魂荡漾”,显得纯洁;较之《红

楼梦》中的林黛玉那样抑郁抱恨而死,不敢和封建礼教作正面斗争,显得勇敢。

第二,具有丰富的神话色彩。梁祝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传说虽然是神话的发展,但传说

和神话仍有区别。因为传说是历史的,往往与某种场合和真实人物发生关系。即便是虚构的

人物,也要赋予它以姓名和出身、籍贯,如梁祝故事即其例子。就因为这个缘故,一般传说

也从而失掉了神话那种驰骋自如的幻想。而奇怪的是,梁祝故事却恰恰具有这种神话色彩的

幻想,这不仅表现在化蝶的结尾,把难于解决的矛盾加以幻境来解决,使故事结局富于诗情

画意,达到抒情和叙事(浪漫和写实)相结合的描写方法的极致;而且在表现人物性格的英

雄气概和为人风度上也具有神话人物那种恬静肃穆,充满战斗理想的精神,使理想的神明和

现实的人物相结合,使人在纯洁和崇高中感到豪迈和庄严,在剧烈的斗争中感到潇洒和自在。

一句话,梁祝故事是运用神话色彩创造了身心健康而品质高的人物。同时,因为梁祝二人都

具有神话人物的因素,所以当最后“化蝶”的时候,才不显得结构勉强,而是非常自然。

第三,利用民歌的抒情、比喻和重复等修辞手法手法表达人物丰富而又单纯的感情。民间

故事虽然一般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但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描写丰富而又单纯的感

情,不仅能加强人物的真实性,而且能增添故事的风趣。梁祝故事就充分利用了民歌代替对

话的方法。即使从故事改编为戏曲时,一般也保持了这个特点。如越剧“十八相送”(其他剧

种亦然)一场的唱词:

英: 过了一山又一山

山: 行行到了凤凰山

英: 凤凰山上般般有

山: 缺少鲜花好牡丹

英: 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攀也不难。

山: 你家牡丹虽然好,路远迢迢怎来攀。……

英: 前面还有一口井,不知井水有多深?

山: 井水深浅不关情,还是赶路最要紧。

英: 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山: 愚兄堂堂男子汉,你不该将我比女人!

(1)

这段对话是用对歌的形式,运用诙谐的比喻来描写英台暗示自己对山伯的爱情和以终身相许

的愿望。这样一方面表现了女子的自尊心,也一方面表现了英台的机智和才华。再加上对话

随着眼前景物而变化,使得情景交融,人物形象也更显得生动多姿。这种手法和唱词形式,

都直接取自民间唱本(民间口头讲述人常常在讲述过程中用有韵的唱词代替对话,这是一般

民间故事常采用的手法)。有的民间唱本除了用对歌形式,还喜欢用十想、十叹、十送、十

劝、十哭等重复、递进的手法,畅叙人物的胸怀,起到使故事回肠荡气的作用。而这种形式

很早就影响了梁祝戏曲,如明代传“访友”一折,就采用了这种民歌手法。我们说梁祝故事是

经过劳动人民创造性的发展,那么,在采取民歌代替对话方面,恐怕也是艺术加工过程中一

个很大的特点。

总的来说,梁祝故事之所以能流行民间千余年,而且越来越丰富,自然和人民群众不断的加

工是分不开的。这种加工表现在情节的构造上,能在平凡中显现出不平凡;在人物塑造上,

能使梁祝两人平易近人而又显得纯洁崇高,生动饱满;在主题思想上,既能鲜明地提出反对

封建婚姻制度的主张;又具有广泛的反抗一切封建礼教的意义。所以故事讲述起来,才会显

得那样智慧而风趣,乐观而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悲伤而不令人肠断;换言之,就是故事叙

事而不板滞,抒情而不浮泛,热情而有节制,愤怒而不粗暴,失败而具有成功的希望,表现

了中国人民群众的美学理想和远大抱负。不过,梁祝故事虽有这些优点,但到底是产生于封

建社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与封建礼教思想不能不发生关系,受其影响,因而英台对封

建婚姻和礼教的反抗,最后仍不得不表示屈服,酿成悲剧性的结局,这和她的阶级出身、时

代局限性是分不开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事情节的变化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的转变。

从《十道四蕃志》、《宣室志》看,这个故事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是因为祝英台是“义妇”

典范,因而故事的主旨并不是反封建,而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

(2)

梁祝故事流传、发展到第二阶段时,与《宣室志》相比,情节增加了很多。情节的发展,反

映了历史生活内容的变化,也反映了人民群众道德观、审美观的变化;情节的丰富,增强了

故事的艺术魅力,也使故事的思想内容有了更丰富、更复杂的内涵,比如增加了善恶观念,

突出善恶对比。但总体上看,故事表现的伦理思想,在主人公身上体现的仍是“忠孝节义”:

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床三年而不失贞,是节;山伯送英台是义;英台有心相许却不直言,要山

梁祝故事的文化内涵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7:1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26283167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梁祝故事的文化内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梁祝故事的文化内涵.pdf

标签:故事   人物   民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