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发性解体及其未完成性

更新时间:2024-03-20 15:20:3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魄字开头的成语)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发性解体及其未完成性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

革命”在西方影响下开始了对文学的重新定义,实现了文学

观念的现代化,“在‘五四’时期,文学的定义为什么成为一

个明显的、强烈的要求?这是因为受到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的冲

击,在西方新知识哺育之下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的文

学观念深怀不满”,这一观点极具代表性,它也的确抓住了“文

学革命”的理论焦点,正是在“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上,

汇集了传统文学观与现代文学观之间的各种分歧论争,而当

新文化先驱为之提供的解答日渐占据上风,成为文学界的共

识之后,它也就奠定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的基调。也有学者

把这一变革的开端上溯到20世纪初的王国维、鲁迅、周作人

等人,但这一上溯并不会改变外来的西方影响导致传统文学

观念解体的结论。从王国维抨击“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亦久矣”,

从早期鲁迅明确用“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

尽,究理弗存”的非功利性质来界定“纯文学”,从早期周作

人的区分“纯文章”与“杂文章”,直到“五四”以来刘半农

区分“文字”与“文学”,郑振铎主张把“载道”和“娱乐消

闲”排除在文学之外,成仿吾在认可文学之社会使命的同时

仍给非功利的审美留有余地……这一系列论述都显示出,西

方文学观念在汉语知识界中催生的文学独立意识正在更换传

统的文学定义。但是,传统的文学定义成为一个问题,却并

非始于西方冲击,早在鸦片战争的硝烟带来“欧风美雨”以

1

前,阮元即以一篇《文言说》提出了对传统主流文学定义的

疑惑和修改。应该说,传统文学观念的解体不是纯粹的“西

化”事件,它首先是一种内发性要求。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

当事人采取与传统断然决裂的激进策略,以文学“革命”的

方式在传统/现代、中国/西方、落后/先进的对立框架中来解

说和传播文学的新观念,是为了摆脱沉重的传统因袭和狭隘

民族主义情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那么今天的研究应该还

历史以本来面目了。

(一)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文学的笼统性,

或者说是包容性,即“文学”一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通常

不加区分地用于指称一切文字文本;二是文学的功利性或者

工具性,即在对文学的文化定位上,着重其作为工具的价值

而否认其自足自为的本体价值。这两个成分相辅相成、彼此

支持,在现代文学观念产生以后,这两种成分被我们的理论

术语表述为“杂文学观念”。虽然在这一笼统的“文学”概念

之下,还有细分的诗、词、曲、赋等概念,用于指称各类以

辞采、抒情为主的文体,但它们并没有被作为一个整体与那

些以应用为主的文体相区分,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论还没

有发现它们的某种共同本质,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抽象出“文

学性”、“审美性”这一类概念的理论水平。六朝时期,出现

了“缘情”、“沉思翰藻”和“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这一类

2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发性解体及其未完成性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5:2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192352922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发性解体及其未完成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发性解体及其未完成性.pdf

标签:文学   传统   观念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