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中医论文)
如形之景唯一不变
有些字是写给外部的,写一座城市里的风物,场所,景观,还有
在这些物理地点上流动的人。最终这些人和你这个观者有了交集,交
流的媒介就是属于这个城市特定的地理。我居住在这座被誉为六朝古
都的城市里,我喜欢它的名字“南京”:要把这两个音节有节奏地连
续读上两遍,就能沉入其中。这座城的眼睛也顺带会静静地凝视你,
眼光穿越千年而来,你的目光被其吸引,目之所至:古老的城墙,寺
庙(历史的痕迹),一切科技现代的便利设施以及景观(于我,现代
的便利是城的注脚)。人工在辅助历史的建造,一座城即可以缅怀过
往,同时又在成为未来的历史。我们需要以此种方式来记录终将湮灭
的存在。
长假来临,避开城里的游人和城外的浩荡,我选了南京近郊的一
处寺庙,与一友人开车同行前往,准备在那里夜宿一晚。初秋的早晨,
路上人少,穿过城门时,城墙赫然迎面扑来,十几公里的距离近也远,
我就和她随意说起自己的一次城墙之游。她在后排座位坐着,听我说,
不时低笑,我想是笑我那种自语,无视他人存在的自语,好在我们了
解并欣赏彼此。一次短途,一些消除疲乏的谈话。我说了,说那座连
绵的一截城墙,它就盘旋于离我住得不远的半山腰上:
坚固,残缺的古代城墙屹立在湖畔,湖水里的绿藻在午后的日光
照射下,泛着松绿色的柔软光泽。这光泽反射到城墙的残壁上,透露
出彼此互相依存过的讯息:城墙建造于百多年前的中国明代。它始终
遵循与自然的诺言: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谁能有幸记录
下这种难以察觉到的幽微之变?这种变化不是沧海桑田,星移斗转。
这是一段城墙自己的历史:见证历史长河中的种种僵局,王朝的更迭,
忠诚或者背叛者的互相杀戮。它守望着湖泊,杉树林,飞鸟,以及虫
鸣,并铭记了从它身上攀爬过的人,所以无数的痕迹残留在它的体内。
而它只是配合着自然的呼吸,这呼吸声来自墙壁的深处,低沉以及静
默。它,期待的是一个人,一个和它不同的自然记录者。而人,最可
爱的地方在于:人即是一种沉沦,也是一段过渡。
城墙固执的沉默,绿藻散发着自厌的气味,湖水懒惰地流动着,
在这一片迷蒙中,我坐立在岸边,似乎看见了城墙也期许的那人,他
真实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他是一个唐代的诗人。痴迷于酒,纵情于
山水,困惑于自己的身份,但是他就是自然的宠儿,天生的诗人,因
为他能用心灵的触角触碰到自然之须,以自然之言观照万物。他端坐
在一片山野之中,轻轻吟诵一首五绝: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诗意盎然,气魄万千,一人,一山的对峙,是孤独者的共鸣,知
己的相依。沉默有时候是最好的言语,而万物的沉默就是其最杰出的
属性,唯有这样的通灵者,或者说一个天赋异禀的诗人才能体会这属
性带来的安慰和理解。
明代的品坤有言:“史在天地,如形之景。人皆思其高曾也,皆
愿睹其景。至于文儒之士,其思书契以降之古人,尽若是已矣。”他
写下此段,与其说心中也是想见到历代文人笔下的景致,风物,不若
说是想进入景色的背后,探究那些飘忽的思绪,那些执笔的灵魂,是
这“如形之景”中蕴藏的唯一变化被这样诗意的灵魂所捕捉。但是这
样的探究有时候是徒劳的,因为诗人的眼洞穿了万物的本质,他存在
于凡俗的彼岸,与其揣摩其文字,不如自己去自然中静坐——我此刻
就端坐在湖畔,凝望那一段城墙。
我说完了,是对着挡风玻璃回忆地说的,朋友中途并没有太多地
回应我,她等我说完再问我:“你在说给谁听?”我的双手在方向盘
上紧紧握了一下,抬头迅速看了一眼车内的后视镜,对她说:“就是
说给你的,当然还顺带我。”她笑了起来,我也随之笑了。宽阔的高
速路上,车辆稀少,我一直按照路标指示往东开,当视野里出现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5:1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189161672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如形之景唯一不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如形之景唯一不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