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血清总蛋白偏高)
学 海 无 涯
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课文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固址在今北京西南。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鉴赏: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做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
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
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
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在艺术上,其意境
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
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
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
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翻译:
1
学 海 无 涯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登上泰山时所作,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
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卓然独立、兼济天
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此处用了一个设问句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
翠的山色没有尽头。“齐鲁青未了”,侧面描写了泰山的雄壮巍峨,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
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
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三四句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
晨昏不同。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
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
象。
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
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
到眼眶有似决裂。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
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
临其境之感,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
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表达了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歌的前两句谢诗人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
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第三四两句“,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同时比喻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
物的假象迷惑。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
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
学 海 无 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翻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
这是陆游些的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以游村贯穿,
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
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令
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
一个村落宛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
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这是人们走生疏山路常有的体验。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
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
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人们读这两旬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
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
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
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
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
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陆游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
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
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赏析:
3
学 海 无 涯
这组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所作,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
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
已臻新的境界。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
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
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
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
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
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
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
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
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
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
证明。
现代诗歌黄河颂
主题思想
《黄河颂》当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它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
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
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
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
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用澎湃的激情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
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并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铸就像它一样伟大坚强的决心。全诗以英勇的气概和
坚强的决心表达了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思想感情。
[5]
层次结构
诗人开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黄河形象和它所
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点明“歌颂黄河”这一主题。之后是“望”中所见,描绘了黄河波涛澎湃、“浊流宛转”、
浩浩荡荡的气势。接着分三个层次赞颂黄河: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赞颂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
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
河地域宽广,泽及众生,并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接下来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
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
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可
以说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为下文的“颂”作了很好的铺垫。
[5]
[6]
艺术特色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
民族的英雄气概。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4
学 海 无 涯
第一,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作者首先把黄河比喻为“民
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的故
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撷取一点,突出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接着作者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
屏障”、“像一个巨人”写出了黄河形象。“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具体化了黄河的呵护作用。最后作者把黄
河比喻“民族的伟大精神”“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写出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从这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的伟大。
第二,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
并且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如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
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黄河颂》的艺术力量,首先来源于表现形式的文采美。全篇文采
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
成语言的丰高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
则十七字。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
容,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由声母相
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叠韵如两玉相叩,
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本诗中,诸如澎湃、周
遭、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
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第三,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诗中“黄河滚滚”以及“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冼星海在《我怎样写〈黄河〉》中
说,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而此诗的创作
更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
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和“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
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6]
5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5:13: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188332922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课内重点古诗鉴赏)(2020年8月整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课内重点古诗鉴赏)(2020年8月整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