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一种爱)
2020年第5期
第42卷总第219期
泰山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SHANUNIVERSITY
NO.52020
Vol.42GeneralNO.219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评长篇小说《泰山石敢当》
田承良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中图分类号]I06
[收稿日期]2020-06-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20)05-0137-04
[作者简介]田承良(1956-),男,山东宁阳人,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李焕文的《泰山石敢当》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2006年发表于《长篇小说》杂志,并连载于《泰山晨
刊》,后又历时近十载,增删多次,最后以崭新面孔问世,小说采用旧式回目,凡一百回,篇幅臻于八十
万字,可谓鸿篇巨制。小说主题意蕴上的拓展与宏大,人物塑造上的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情节设置
上的跌宕与曲折,语言运用上的洗练与传神,都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阅读体验,也给这部作品带来了
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厚重的文化意蕴
从作品的主题意蕴上看,小说弘扬了博大厚重的泰山历史文化精神。如强邦富民的民本思想,舍
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仁义博爱的人本观念等。作者的书写面极为宽广,既写了
天上的神仙,也写了地狱的妖魔,更写了人间的芸芸众生。古时泰安的市井生活,如巫医僧道、士农工
商、香客、石匠、挑山工、盗墓者等,也都在作者笔下神肖毕现。基于小说的类型定位,作者特别注意了
将大量神话传说穿插在小说的整个文本中,不光赋予了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拓展了宇宙时空的
波谲云诡,更是赋予作品以有关历史、人性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重主题,包含着作者对人类生存的
终极关怀与思考。
作为神话小说,作者以泰山为轴心,将我国上古神话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泰山故事情节中,如女娲
造人,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吴刚砍倒桂花树,姜子牙封神,吕
洞宾戏牡丹,白侍郎装神仙……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与石敢当的主要故事情节勾连在一起,
起到了深化、烘托和映衬的作用,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博大统一。
儒、释、道构成了泰山文化的重要内涵。其中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在石敢当
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儒教又称“孔教”“圣教”,以“仁”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小说中的石敢当就是秉承天地之正气,为生民百姓祛邪除
害,义助泰山书院传播儒学,特别是除掉九尾狐一节最为精彩,石敢当的一系列行侠仗义的善行生动
地诠释了儒家的“敢当”精神。佛教文化的因果报应在该书中也得到形象的诠释。道教文化是泰山文
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泰山石敢当》这部长篇小说着墨最多的地方。泰山是道教名山,所以宗教
文化中的道教成为泰山文化的重要符号。山下的王母祠、三阳观皆是道观,坐镇泰山极顶的碧霞祠是
·137·
泰山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道教行宫,“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更是小说中道教的代表人物。其他如道教子弟吕洞宾出场较多,每
每代表道教匡扶正义、济危扶困等,这些主要或重要人物共同营造或推动了小说主要故事情节的发
展。
泰山文化是地域文化,作为泰山地域坐标的符号突出了泰山文化的地域特色,如南天门、碧霞祠、
天贶殿、通天街、无梁殿、天烛峰、黑龙潭、舍身崖、紫竹林、后石坞、蒿里山、徂徕山、奈何桥、大汶口、汶
水、社首山等,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些地方,并有机地植入了泰山当地的民俗风情。
鬼神文化也是该书一大特色。作者有意打破了鬼神的界限,神仙不重修行可以变成恶魔,如肥
遗,同样,常人向善也可以羽化成仙,如石敢当,当然,还有的在半圣半魔中或挣扎或沉沦如天虎、石世
宇等,通过这些变化无常,作者意在揭示人性的幽暗曲折。作品还自然地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
原型——狐怪文化,作为故事的一条重要线索,九尾狐一直兴风作浪,作祟民间,除掉它就成了石敢当
义不容辞的使命,也形成了故事叙述的张力。
爱情描写也为作品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如石敢当与碧霞,“发乎情止乎礼”,罩着一层温情脉脉
的面纱,有一种朦胧美;吴刚与嫦娥、吕洞宾与白牡丹则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历经劫难,痴
心不改;肥遗与青鹤则是一种虐恋。
可以说,《泰山石敢当》这部长篇小说充分展现了泰山文化的多元性,同时站在人类学的高度对人
类历史进行了深邃的审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和强烈的现代人文意识。
二、立体的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上的栩栩如生与人性的深入发掘,是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神话小说,《泰山
石敢当》人物众多,立体多元,包括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特别是主要人物石敢当形象的塑造,更是力透
纸背,光彩照人。
小说中的泰山石敢当出生在泰山脚下一个石匠之家,刚正不阿,行侠仗义,疾恶如仇,敢做敢当。
后经泰山主神“碧霞元君”的点化和天虎的指点,功力大增,驱妖降魔,所向披靡。他不贪财,不谋权,
不恋色,机智勇敢,威震四方,享誉海内外,各地求救者络绎不绝,因石敢当分身无术,人们便把“泰山
石敢当”五个大字刻在泰山石上,镇宅驱邪,妖魔一见他的名字便落荒而逃。
作者将过去神话传说中被“神性”的石敢当还原回“人性”,写了他的在“战斗中成长”,在矛盾冲突
中展示其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的丰富性有利于展示石敢当性格内涵的丰富性。因而石敢当的形象更
加立体生动。
碧霞元君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形象。她是正义的化身,也是石敢当成长的背景和引路人,与主
要人物石敢当互为映衬、交映生辉。她宅心仁厚,关爱百姓,爱打抱不平,妙助敢当,点化天虎,救白侍
郎,梦赐良药,祈降甘霖,普度众生。以至于在众百姓中成了可亲可敬、乐于助人的“泰山老奶奶”,这
个人物同样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化追求。
小说非常娴熟地运用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在对比和对照中展示世相纷纭,揭示矛盾冲突,凸显
人物个性。诸如天上与人间,神仙与魔怪,神性与人性,向善与作恶,凡次种种,深意存焉。有些是正
反对比,如神鬼、善恶,石敢当与石世宇,吕洞宾与肥遗,碧霞元君与九尾狐,等等,在对比中彰显正义。
有些是参差对照或映衬,如碧霞元君与哥哥泰山神黄飞虎,一个灵巧,一个爽直;吕洞宾与吴刚,一个
狡黠,一个刚正;钟碧霞与石敢当,一个睿智,一个率真;钟碧霞与石姝,一个朴素,一个典雅……在参
差对照中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钟碧霞这个人物形象留给人们的印象比较深刻,她是碧霞元君的人间形象,与碧霞元君互为神性
与人性的一体两面;她是衬托石敢当这个红花的绿叶,不仅是石敢当的帮手和妻子,也是聪明机灵的
化身。
·138·
田承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评长篇小说《泰山石敢当》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反面人物的设计,别具匠心。作者借以发掘人性的幽暗曲折,洞悉世事的
吊诡奇谲,进而表达本书的一个深刻主题。如石世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反面人物,他老于世故,
工于心计,精于算计,甚至利欲熏心。他一直想出人头地,觊觎官位,梦想发财,窥视石家的圣泉,嫉妒
石家和甄家有儿子而自己只有一个女儿,但在了凡道长的点拨下,不露声色,韬光养晦,反而在石家人
们的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为了自保,竟然杀了为自己上位出谋划策的了凡,把自己做的坏事都让甄
祟侍当了“替罪羊”。作者采用“自画像”手法,抽丝剥茧,直到最后,才揭露了他的伪君子的面目。所
以说,“大奸似忠”,石世宇是人性复杂阴暗的一个典型形象。
还有天虎(吴义君),本是天上仙兽,罪犯天条,受责罚之后得到菩萨宽恕,戴罪悔过自新。一方面
他帮助石敢当除暴安良,兴利除弊,做了不少好事,处处凸显正面“义士”形象;另一方面,“权欲”本性
难移,为饱一己之私,不惜害了不少无辜性命。这种并不固定的“黑衣人”或“蒙面人”,带有符号化特
点,凸显的是人性深处的阴暗或贪婪,恰恰诠释了作品的主题。
三、宏博的谋篇布局
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泰山石敢当》这部长篇小说,情节复杂,关系错综,牵涉天上
人间地狱,神仙凡人妖怪,作者却能“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经营结构,得心应手;
驾驭题材,游刃有余。置身小说情节之中,读者如行山阴道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气象万千,美不胜
收,应接不暇。可以说,小说结构宏大,构思精巧,布局得当,章法井然。
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叙述线索,读者读起来却丝毫不感到杂乱无章,最主要的是作者能确立作
[1]
品的主线。清代戏剧作家与理论家李渔曾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李渔所说的“立主
脑,减头绪”就是确定作品的主题,确立作品的主线。小说的主线是石敢当降妖除魔:一是除心魔,二
是降妖魔。除心魔:石敢当克劫难、勇杀盗墓贼、智换学银、救乡亲、破金桥银桥神话、巧揭香税案、东
岳庙打擂、摆空城计、追国宝、银针行医、地狱查案……在这一系列的故事中石敢当历经劫难,努力追
查事件的真相,寻找幕后黑手黑衣道士,成长为一个敢作敢当的少年英雄。降妖魔:石敢当诛杀魑魅
魍魉、火烧肥遗、大汶口降服九头狐……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石敢当降妖魔、保平安的形象,栩栩如
生,跃然纸上。小说的副线,是石敢当、钟碧霞对正义的向往与追求,肥遗、天虎、九头狐、魑魅魍魉对
权力的追求和破灭,相互交织贯穿始终。最后传言石敢当要来人间除掉最大的恶魔,借吴义君之口点
出最大恶魔。至此,两条线索重合,为本书画上了句号,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以此来点题,多方
呼应,使故事浑然一体,并使本书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小说写的是泰山石敢当,故事发生在泰安、泰山,但作者决不仅限于地域空间的书写,如前所述,
他极力拓展石敢当故事的叙述时空,而且腾挪自如,摇曳多姿。
作者开篇十回总揽全局,笼罩全篇,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中间八十回,是故事情节与人物
性格的发展,主要写除心魔,降妖魔,作者巧设悬念,构成了叙述内驱力,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又
转合自然,舒缓有致,吸引读者寻幽探胜,追根溯源,彰显小说魅力。故事与人物在后九回逐渐汇合,
所谓“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全篇恰恰构成凤头猪肚,后九回豹尾,打通了读者的审美经验期待,契合
了“善恶有报”的快意恩仇主题。
四、简约、传神的笔法
作者对文体语言有着自觉的追求,遵循信、达、雅的语言规则。在语言运用方面更多地成功借鉴
了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从字顺,各司其职”,文白兼具,简约生动。情节叙述流畅明快,如行云流
水,不板不滞,富有节奏感;人物塑造善用白描,尤其注重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得以凸
·139·
泰山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显;环境描写紧紧围绕故事与人物,烘托情节气氛,映衬人物性格或心境,形成了作者鲜明的叙事风
格。更重要的是,作者往往运用春秋笔法,冷静客观叙述中,臧否褒贬自现。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特别强调简约的重要性,他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
[2]
密。”小说作者深谙简约的力度,叙述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如以小说开篇“第一回玉帝王母
心志各异,肥遗吴刚情愫呈露”,开头叙述开宗明义,言简意赅,气势宏大,简要勾勒出了混沌初开,妖
氛初靖,宇宙肇始,天庭建立的“大势”。《泰山石敢当》的故事和人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隆重推
出,可谓铁钩银划,笼罩全篇,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三国演义》的开头“话说天下之大势,分久必合,合
久必分”,勾勒了一幅诸侯混战、风云际会的军事战略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作者是地地道道的泰安人,对泰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榭,一亭一阁都是熟稔的。小说
一开始就为读者渲染了泰山的鸟瞰图景,接着写了东岳庙、蒿里山、社首山、黑龙潭、奈河桥、天贶殿、
舍身崖、大汶口等泰山重要景点,为人物设置了步步惊心的环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石敢当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闪亮登场的。
作者在叙述中一方面注重所写景物的主次,建筑布局,次第写来,状写其貌,详略得当。如写碧霞
祠、天贶殿、泰山神启陛图、阎罗殿(五将军殿、十王殿)及十八层地狱等,鳞次栉比,移步换形,让人有
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作者写景简洁明了,重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往往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善于“蓄势”,曲径
通幽,形成了小说的气势和张力。如第“十一回金桥银桥奈河桥,天堂人间黑地狱”,开篇写了月黑风
高夜的阴森可怕,之后,才出现了石敢当爷爷石介山的病倒,引发了桥沟村许多蹊跷事,才发生了许多
和神秘黑衣人有关的扑朔迷离、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擅长白描手法,描写紧紧贴着人物走,注重了人物年龄、职业、身份的不同,善
于抓特征,擅长“画眼睛”,突出个性化,形象传神,令人过目不忘。比如对了凡道长的刻画,就突出了
他那双深井般的鸾铃大眼。作者写石敢当爷爷石介山的形貌特征是“昂首挺胸,目光犀利”,重点还是
突出他的眼神。作者还注意通过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对白与独白、旁白,展示他们各自的个性秉赋和
心理世界。
总之,李焕文的《泰山石敢当》立足泰山历史文化的高度,将传统深入现代,深入拓展艺术审美空
间,在主题开掘、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显示了一种大气象、大手笔,
呈现了博大、雄放的风格。我们期待作者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选录·立主脑[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梅焕钧)
·140·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5:0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182862922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评长篇小说《泰山石敢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评长篇小说《泰山石敢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