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20 12:10:0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正月十五月儿圆)

泸州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泸州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明】孙蕡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

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北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

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九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破阵子”是本词的, 词的作者辛弃疾是派的代表作家。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

者________的心情。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

临泛

王维

楚塞

三湘接,荆门九派

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

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

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

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④麻衣:

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⑥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

失意。

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

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诗歌鉴赏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元]周权

转棹收缗

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

芦花雪满溪。

注:①缗:mín,网鱼的绳子。②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________而“羞”,渔翁因为________而“醉”。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

度”。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第六句中,如果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或者“望”字,表达效果是完全不

一样的。请你谈谈“见”字的妙处。

(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 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 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

, 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

“压”,“青帘”指酒旗。

(1)颔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16.(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色( )。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

(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

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18.古诗词鉴赏。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

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19.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

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

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________”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

________。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

花儿。

(2)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开朗宽松的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

尾联“秋怀”一词,流露出作者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

美,诗人的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

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2. (1)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

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

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分析】(1)首句“池塘水面平”写出了池塘水面上涨,二句“写出了”池水在雨后

更加清澈了,三四句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了杨树上缀满了

雨珠。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

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

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故答案为:⑴ 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⑵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

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

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

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

解诗歌的意思,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炼字的赏析。考生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基础上进行分

析,注意结合题意理解诗句。

3.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

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

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解析】【分析】(1) “空”有两种意思,一是环境空,即空荡冷清,二是心里空,即孤

寂、惆怅,分析时要分析出与主题的关系。

(2)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词的起句就在暮色烟霭

的描写中融进了词人的心情,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篇,使整首

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全词的结构也如同这如织的烟色,处处都传达出一种思归

的愁绪,如令人伤心的寒山,漫入高楼的暝色,急飞归家的宿鸟,迎来送往的驿亭,相互

交织又相互映衬着一个词“归愁”。从词人的视角来看,“有人楼上愁”是本词的中心。词先

不讲高楼上的人,而先叙人从楼上望到的景色,以勾起人伤怀的暮景再带出伤景的人。上

阕承上启下先写玉楼上的人,但后几句又都是写引发人产生“归程”之思的景物。解答时要

明确表明观点,结合相关诗句,作简析要能说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

主题更加鲜明。

⑵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

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词语的理解,要深

层次第教学分析,要结合诗歌的主题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

内容,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4. (1)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乘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

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现实的不

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

象及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

泸州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2:1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078061670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泸州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泸州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pdf

上一篇:梅尧臣简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歌   诗人   写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