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
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 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古诗词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首联虚中有实,虚写的内容是 1 , 实写的内容是“黄鹤楼”。
(2)比较本诗尼联与《渡荆门送别》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写法和情感上的
异同,填写下表。
《黄鹤楼》尾联
《渡荆门送别》尾联
② 2
不同的写法
① 1
相同的情感
③ 3
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中“唤”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
者________的心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第六句中,如果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或者“望”字,表达效果是完全不
一样的。请你谈谈“见”字的妙处。
(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
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④麻衣:
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⑥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
失意。
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寒
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
②
, 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颔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13.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_____”
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对“争”字作简要赏析。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
①
临泛
王维
楚塞
②
三湘接,荆门九派
③
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
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
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
①
临村路傍
②
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③
。
(注释)①迥(jiǒng):远。②傍:靠近。③销:通“消”,融化。
(1)诗歌第一句中的“白玉条”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请描述。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疑”字的表达效果。
19.阅读下面诗歇。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
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C.诗中的三、四句没有直接描写双方交战的激烈场面,“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塞上的泥
土在晚霞的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
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画面感极强。这两句诗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酒旆、夕阳;两三航
(2)描绘了渔人晚归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
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
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
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本题分析时理解分析诗文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
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色遥,
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
早。据此理解作答。
(2)“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说自己已
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
感。
故答案为:⑴ 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
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
出发之早。
⑵ 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
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分析时要扣住全诗是怎样扣住
“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
⑵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注意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明
确比喻修辞在句中的运用,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
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
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
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分析时理解分析诗文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
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色遥,泉声
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理解作答。
(2)“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说自己已
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
感。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
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
出发之早;
⑵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
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
⑵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看主体:①古人
所用意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万里悲
秋常作客”中的“悲”。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
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知事论诗。
4. (1)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
由。)
(2)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
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
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解析】【分析】(1)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
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
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
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12:0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9074871670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00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001].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