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义诊活动)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
人生哲理。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
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
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
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
诗人理想的化身。 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酒
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
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
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
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
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
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
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
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
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
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
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2]
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
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此外,
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
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
月、赊月。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
“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
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
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
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如:“目皓石上月,心
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前人多从流动
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
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
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诗人以沙石作月
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不仅如此,其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也异于前人。自宋玉《九辩》叹息“悲哉秋
之为气也”以来,悲秋就成了诗学中一个重要母题,至建安曹丕将秋与月结合为统一的意
象,除南朝秋月所照是甜俗的男女之情,其余皆是借月悲秋。李白一改宋玉以来的悲秋情
调,使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情感,如《古风》第三十二的“西陆玄海月”。
汉代即有以闺月起相思,但是皆以探索女性情感世界的悲情怨调为主。至李白的闺月,
则异于前人,是闺中美人借来思念边塞征人的明月,既散发卷帷望月的柔情,又荡漾着天
长地久的浩渺,是综合这凄婉与壮阔的双重情调。
前人以鸟兽比喻人情,写其思恋故乡。借明月意象来开发故乡情,则是李白的伟大发
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短短二十字的五
绝,是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
二、明月意象探源
明月意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何以诗人一生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在诗人心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呢?探其原因,不外
乎以下几点:
1、传统的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代诗赋乐府影响
中国古代就有以日月配为阴阳的祭祀礼制,《国语·周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
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明神,既是指日、月之神。《礼记·祭仪》说: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就导致郊庙歌辞中有祭祀日月的歌词,如《朝日夕月歌》等。
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也许潜在影响李白的思维结构。但是,对他的明月意象思维发
生明显刺激的,应该是仙话幻想和历代诗赋乐府的审美体验。 我国古代的月亮神话是咏
月诗产生的土壤和母胎。嫦娥奔月是华夏民族众多古老美丽的神话之一,其中的孤寂悲凉
渗入了整个民族的骨髓,更渗入了诗人的明月意象思维。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写男女月下幽会,
痴情而率直地对月下美人的思慕,诗的特点在于把月光的明亮皎洁及美人的风采容貌和作
者的热切思恋交织在一起,产生人与月相互照映,相互阐释的动人画面,与之相比,李白
《送祝八之江东》:“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在意象组织上则更加缜密而敬秒。
但其人月相喻相映的思维方式却承自《陈风·月出》。[5]
汉魏六朝诗赋出现了更加多姿多彩的明月意象,望月,玩月和赋月的篇章或片断出现
在文人诗集中。《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一诗,使明月和闺思交融,成
为后世明月思维的重要母题。南朝谢庆作《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德”,“引玄兔于帝
台,集素娥于后庭”之句带有阴阳两极思维和神仙幻想。更有“美人曼兮音尘阙,隔千里
兮共明月”的歌辞,借明月抒怀念,为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展示了方法上的可能性,《长相
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便从此生。
今存《乐府集》中有多篇以明月为母题。李白的《古朗月行》《关山月》等即以乐府古
题展开明月意象思维。以《关山月》为例分析:“关山月”古解为有离别之意,离别之伤融
入关、山、月三个意象系统中,苍茫而开阔,在边月战云中,伤离别之情染上一种苍茫悲
切的边塞气息。诗人借明月意象描绘天山、玉关等边陲之地,抒发其悲天悯人的情怀。诗
的最后,暗含明月高楼意象,戍客、妻子共对一轮明月,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应说是
戍客思高楼,诗人却逆入写为高楼思戍客。“诗在这里以出入于边塞和内地的地理空间的形
式,真切灵妙地表现了出入于明月和内心的心理空间意义。”[6] 李白在诗中将“关山明
月”的宏伟壮阔和“明月高楼”的深婉细腻加以综合描写,从而赋予明月以自由而雄浑的
新意象。
2、李白的明月情结
解读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我们不难发现与其本人有深刻关系:
(1)从李白的特殊人生经历和坎坷的仕途来说,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与其相契
合,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月亮的选择。
李白大半生都是在远离故园的漫游漂泊中度过的,最后客死异乡。这让诗人对家有着
比常人更深情的眷恋。每当忆起家乡,对家的渴望,对故乡的依恋时时啃噬着心灵。在此
之下,对家的渴望更强烈、持久,作为一个诗人,会选择某种意象来表达和寄托这份深深
的情感。月亮恰好就是最理想的象征物。见月思乡,是中华文化一个悠久的主题,名月则
是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一生浪迹天涯,名月就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最理想的象
征物。[7]
诗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之奋斗一生,然而,他既未能兼济天下天下,也未能
独善其身。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的理想格格不入,而且诗人高洁的品格也不容许他同流合污,
只能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伴随一生。 恩宠与荣耀只是昙花一现,嘲笑
与排挤常在左右,君王将其束之高阁更是让失落、孤寂、填满内心,终是壮志未酬。月光
的飞动虚无,月华的缥缈与作者跳动的心情、多变的情绪十分吻合,月亮成为首选的表达
载体。
(2)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独特个性,也必然使他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
意的主要载体。
诗是借助意象及其组合来书写性情的,意象的创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作品的艺术水平。
李白诗中千变万化的月亮,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一幅幅生动的
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诗人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楚狂人”的豪放情感,
“谪仙人”的铮铮傲骨这些是他张扬的、热情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个性气质的写照,借助
飘逸飞扬的月亮可以营造神秘浪漫的氛围。
正是他思考形态中的强烈的道家思想最终导致诗人跌入“恋月”怀抱。道家思想的影
响,形成了诗人的独特心理倾向:超时空性和非固定性。由于月亮亘古永存和人的行为的
有限性,人生的短促性相比,月亮具有超时空的固定性格;同时,由于月亮的形状变化不
定,体现了一种意味弥深的形式美具有非固定性。这两种明月特性与诗人的心理倾向相吻
合,引起诗人共鸣。
(3)诗人以月为知己,对月情有独钟
诗人在他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中遭遇不可避免的失败后,茫然四顾,视线不自觉
就定格在清空之上的那轮明月,诸多清思、感悟纷至沓来,月亮自然成了最合适不过的倾
诉知己了。月亮的世界,明澈、纯洁、美丽,是无可比拟的澄澈宁静的心灵世界。《月下独
酌》既是诗人孤寂心理的真情告白,又是诗仙睥睨浊世、傲然自得形象地再现,这一切,
都是通过月来实现的。月是诗人的心理寄托,月的晶莹剔透、幽冷清高正与诗人的高洁、
傲岸浑然一体。月不再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物,而是知情解意,可以让诗人倾诉肺腑的人生
知己,同时,还是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8]
三、明月意象的意蕴
诗中月是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的参照物,诗人将自己的生活命运与之融为一体,
正是明月激发了诗人的诗兴和灵感。此时,诗中月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实体,而是诗人自
我意识的体现,带有诗人个性化特征和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诗中月被赋予生命、情感
和灵性,具有了诗人的人格意志,成了诗人“着我之色”的多种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
1、将月当作国家、帝王的象征
李白一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往往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联系
在一起,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明月高悬天穹,在诗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
在他的咏月诗中,明月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帝王的化身。 如:“胡月入紫薇,三光乱天
文”(《送张秀才偈高中丞》),“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六首》其三)。以汉
月象征大唐帝国,以胡月象征外邦异族。环宇共一月,但诗人却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与
对祖国的热爱息息相关。
2、 将明月作故乡的象征
每月十五的月亮圆满、完整,给人以完美的感觉,能使人得到一种心灵的抚慰和精神
补偿。于是,历代文人就以月亮为中介来表达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望月思乡,
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心理模式。
月下的李白给我们呈现了,他的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对亲人、朋友的无尽的
相思和关怀。月是故乡的象征,对故乡峨眉山月的念念不忘就是一个明证。早在青年时期,
李白就深情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虽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之情表现在外,但对故乡却别情
依依,”峨眉山月“由于山高月小,又是半轮秋月,更显秀丽,墨黑山影的衬托特别明净。
修理、明净的秋月,影在澄澈碧波的江水之中,比别处的月亮更加美丽可爱,此时之景,
是诗人毕生难忘的特别景色,倾注了即将理想的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峨眉山月是故
乡的象征,诗人对它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如果说《峨眉山月歌》表现的是青春少年初次离别家乡的眷念,虽然情深意长,却由
于胸怀四方之志,并无愁苦之感,整篇格调明朗轻快。那么在晚年写下的《峨眉山月歌送
蜀僧晏入中京》一诗,却是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刻骨思念,表现了对回归故土的神往和
不能回归的惆怅:“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嵋。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
随”。峨眉山月贯穿全诗,句句有月,反复吟咏,思乡之情表达的缠绵悱恻。明月可亲而
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只能仰望名曰“寄情千里光”。
见月时,思乡;思乡时,望月。李白望月思乡诗中,最突出的是《静夜思》:“床前明
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自月起,以思乡为结。诗人在旅途,
床前撒落一片月光,似是月光打搅了诗人,实际从中可见诗人孤独寂寥,夜难成眠的心情。
当抬头望月,顿觉与儿时记忆中的月相契合,由此,诗人禁不住想起以往的一切,思乡之
情浓烈而鲜明。月使相思中的故乡有了一种具体而美丽的形象,使故乡的情感越发缠绵、
深挚、悠长。
3、以明月象征对亲人、友人的思念
明月高悬天际,千里共赏,极容易刺激诗人怀人念远的情绪。李白与朋友酬唱往还的
诗篇中常常借月抒怀,表现离别的伤感和彼此间友谊的纯洁。明月成为李白寄托友谊表达
相思的神秘象征物。《送张舍人之江东》:“吴洲如见月,千里共婵娟。”通过明月来寄托
各自的相思,既是对友人的期勉,也是自己对真挚友情的表白。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最
令人激赏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
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秒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
朋友真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友情的千古绝唱。
李白的伟大,还在于他把自己的这种个人私情推而广之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
感情,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之情;如:“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
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
远征。”(《子夜吴歌》)看的是“长安一片月”,听的是“万户捣衣声”,在这片月光下,
多少闺妇思夫,征人思家,抒发了月夜思夫念家的一腔深情。诗人表达的是人民大众的这
一种共同的心声。
诗人还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弃妇,宫女充满仁者博大的同情:“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
月”(《玉阶怨》),“阁道步行回,美人愁烟空”(《上之回》)。表达出飘渺似神仙的美人
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荃。对她们寂寞幽居的怅恨,怨恨
渲染的浓厚而深沉,对她们的处境,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4、以明月寄托诗人高洁的品格
古人写月,往往用来寄托高洁的情操,或用来象征光辉理想。李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和远大抱负,不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迫于时局,其超尘脱俗的人格品质,只能通过诗词
抒发。
李白常用明月来象征一种孤傲高洁的人格。如:“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
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公清风亭》),“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阳夜雪中”,“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借明月写人的清净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
高洁心灵。诗人用月自比,也用月来比喻称颂他人:“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
尚可,水行人深没”(《独漉篇》),四句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月喻品行高洁之人,以泥
水喻官场,以水深喻世事的艰难。“水浊不见月”可以说是诗人“怀经世之才”而遭昏暗
社会埋没的命运写照。[11] 诗人在《行路难》中说:“何以孤高比云月!”可见,他从
来都一孤高云月自许,不仅以月自诩,也将月来比喻他人:“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
流孤月。”(《答王十二寒夜孤酌有怀》)诗人以“孤月”这一意象喻自己与王十二脱俗超
凡的高洁品格和二人深挚的友谊。
5、用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
嫦娥奔月使华夏民族众多古老美丽的神话之一。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人们想象森寒
月宫之中的嫦娥其实并不快乐,它是孤独寂寞的神话之一。这一传统民族心理的影响下,
几多文人墨客将月写入篇章,用它来渲染孤寂之情,寄悲凉之意。
在现实中,李白一生不得志,屡遭打击,时常有身心交瘁之感,对此,诗人只能借笔
来抒发胸中郁闷,而情感寄托的对象则是月亮。如“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人久久孤立,慨叹人世艰辛,知音难觅,吐露的是怀才不遇的
失意和落寞。“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月下舞剑,高歌泪下,
何等悲壮!月亮在此不仅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而且本身就蕴含无尽的愁绪。《鹦鹉洲》中: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闷淮明。”则包含了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控诉。《月下独
酌》更是以月为友让孤傲苦闷的诗人在它那里找到情感的慰籍和精神的寄托。
6、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表现人生的哲理追求,人生思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母题。
月亮是永恒的象征,引发的是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人事历历、岁月悠悠的沧
桑之感。《把酒问月》集中表现了诗人对宇宙,对人生的种种思索。“青天来月有几时?我
今停杯一问之。”仿佛是要为这千古之谜寻找一个答案。实际上,却绕开此问,转述人与
月的关系:月与人很相近相亲,却又各得很远:“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从人与月的关系,对天地和生命诘究。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究,感悟。宇宙的浩
瀚深邃,时空的苍茫无垠与人生的短暂渺小都凝缩在人与月的对视之中,在月与人的隔而
相亲,似与不似间,诗人提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无限时空中,个体生命短暂即逝,但人类的存在却绵延久长,因此人月共存。用“古人今
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现人事的代谢,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表达了
诗人对人生理想、价值的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
李白的咏月诗,对历史也有深深地反思。《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
宫里人”,《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洲”是对王朝更替的感叹。通过对历
史的反思,李白的咏月诗,弥漫了历史的烟云,触动了人们回首往事的复杂心绪,包含着
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诗歌在淡淡的感伤中浮生出博大的空明,在对生命的质疑中蕴含着
发人深省的哲学意味。
纵览李白的咏月诗,在不知不觉中已沉醉在诗人塑造的那个崇高、永恒、美丽而又神
秘的月的意象:月亲切如友,圣洁如神,而又熔铸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是诗人狂傲旷达
而又孤独的自我形象地再现。他自成一家的咏月诗,开拓了题材的选取,意境的拓展,蕴
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从而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物镜,更包含了作者人
格意志的“我境”,物我之境的交融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
本文发布于:2024-03-20 06:5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889052291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李白诗中明月意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李白诗中明月意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