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形容风景的词语)
一、
颐和园的整体布局
1、自然的山水骨架影响布局方式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
建的。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
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方式(不知能否这么说?)。设计师还非常巧妙的将这些山水地形条
件加以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一池
三山”的格局。
2、功能的分区显示布局特点
颐和园根据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政治活动区、生
活区、风景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主要的建筑有仁寿殿、乐寿堂、玉兰堂、宜芸馆等。而
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长廊、排云殿、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
等著名的建筑。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显示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
脉络,主次分明。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
的的使用功能。
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
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
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用“借
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站在知春亭,远看对面最远处,山水一色不可辨认,近处稍稍清晰,然后是雾蒙蒙的一片,
然后才渐渐清楚。所谓“水的三远”,在此处就完全体现体现出来了。同时知春亭作为观赏全园
景色的最佳位置之一,既可以看到万寿山一带的华丽、气派的景色,也可以远眺西堤看到对岸杨
柳飘飘的自然之美,同时还可以看到远处玉泉塔和玉泉山若隐若现的旷远景色。这正是由于颐和
园在整体布局中做到了“有放有收”的原因,是整体布局中极为成功的体现。
所以,地形本身的因素再加上设计师很好的规划,就自然形成了颐和园的基本格局。这种格
局不仅最大限度的运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资源,还有效的合理的分配了各个空间,使每一个地方
都展现了特有的美,而且也表现出了皇家古典园林所特有的气魄和魅力。我认为这正是颐和园整
体布局最为成功的地方。
二、
所运用的手法
1、对比与空间的划分
在颐和园呆了一天,通过提前查阅的资料。我知道了颐和园中所用的
对比手法有两个层次。一是万寿山和昆明湖中的各个小岛的对比,体现出了前山的开阔,烘
托出了前山景观的壮观和气魄。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对比。在空间的对比中既有大空间尺度
的对比,也有小空间的对比,整体上缩放有度。
佛香阁是整个颐和园的最高点,起到了统领全园的作用。在佛香阁对面的西堤则是一块细长
的堤岸,两者体量和空间大小的对比很鲜明的体现出了万寿山的高大和威严,烘托出了颐和园这
个皇家园林的的威严和大气。另外在局部的设计中,设计师也通过植物,假山,建筑等通过障景
等手法使得空间产生开合变化,给人们的视觉产生刺激,体现出空间的多变合趣味性。其中体现
的比较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颐和园的苏州街,设计这通过夹景的手法,利用两边自然的山石
使得整条街几区几折、空间开合变化,使得人们视线反复变化。这种手法无意间使得空间的纵深
感加强,有效得实现了空间上的变化。二是谐趣园。谐趣园面积并不是很大,是仿照畅春园修建
而成的。但是行走园中却会感觉到空间尺度比想象中大很多。这正是因为在谐趣园的长廊曲延起
伏,造成了人们视线的变化很丰富,一步一景,给人以非常丰富的景色。所以人们便会感觉到空
间很大。以上两例就是通过对比手法的成功应用,使得使得视线发生变化,产生对比关系,从而
让人们产生了空间延伸的错觉。这一点在整个颐和园体现的很明显,运用的极为成功。
2、借景
在颐和园建造前,颐和园的四周本身就已经风光旖旎。四周有玉泉山,圆明园,远
处还有农耕稻田的自然景色等等。这些既是颐和园周边的客观环境,也是一种很好的条件。
设计师在颐和园的整体规划中很好的看到了这点并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得景观更加的丰富。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西面是西堤,这里视野开阔,没有高达华丽的建筑。非常自然清新。而在
西堤后面高高的玉泉塔自然就体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看上去它与西堤景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这种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西堤景色过于单一,还加大了整个园子的空间感。同时玉泉山的起伏也
呼应了万寿山,很好的做到了彼此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典范之做。
另一方面在整个颐和园我还发现设计师很重视园内本身景色间的互借,这体现在很多的地
方,比如在南湖岛。南湖岛周围本身靠近西堤,四周的景色较为平淡和单一。但是设计师在南湖
岛的设计中巧妙的“漏”了很多景色。当游人在南湖岛游览时,游人可以看到远处的佛香阁与十
七孔桥。这样就使得景观一改单一、平淡无奇的特点而使得景色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这样的例
子几乎在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景色本身的互借很好的互相补充了景观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在个
个景区的过渡和连接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颐和园建设是很注重当地本身的条件。在颐和园建造前,颐和园四周本身就已
经存在了很多的寺庙,同时还有一些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在颐和园设计中设计师很巧妙的保留并
加以利用使得这些景观很自然的成为颐和园的一部分。如苏州街、知鱼桥等均是很好的利用了历
史的典故而建造。这既丰富了景观的多样性,也加强了园林本身的人文底蕴。
3、统一与变化
颐和园闻名于世的一个景点是颐和园的长廊,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
长廊。虽然我们实习的时候长廊仍在修缮,但是作为颐和园导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自身
的突出特点,我凭借以往的印象和感受,就着个问题在这里探讨一下。
在长廊中有象征“春、夏、秋、冬”的四座亭子。整个长廊以排云门为中心,分为了东西两
段。值得一提的是长廊中的彩绘。长廊的彩绘一是规模很大,另一个是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包括《三国演义》《西厢记》等众多的历史典籍。整个彩绘随着长廊的高低起伏和曲折变化而在
大小和形制上发生变化。长廊内的建筑形式是非常有韵律的,这体现了统一的特点。但是,在长
廊中行走,由于长廊的高低欺负和曲折变化,你会看到非常丰富的景观,这正是其变化的体现。
这种统一与变化既体现了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的威严和庄重,同时也打破了过于整齐所带来
的死板和单一,使全园整齐而生动,多样而不杂乱。这也是极为巧妙的一种处理方式,很值的我
们学习和借鉴。
4、虚实的对比
在政治活动区和风景区的衔接部位,即仁寿殿的南侧堆置了一带小土岗(花
台)代替了普通的墙垣,使得严整的宫殿建筑和自认的景色很自然的过渡连接。在走过宫殿
建筑群之后,不经意的进入风景区,眼前一下开朗,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人们心情一下放松
本文发布于:2024-03-19 13:0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8248142910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颐和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颐和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