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渔家傲秋思扩写)
班主任德育论文-关于思想品德课的课题研究
一、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轨迹,仍是通过课题与课题的教学,渐
趋推进和教学累积而运行的。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全套思想
品德课教材,总共有140多个课题。从总体看,这些课题有些什么
特点呢?
(一)品德规范性
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
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
现出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
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
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这种用品
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课题中有
“要”字。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
《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
“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
应养成的行为习惯。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
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
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第二类用“不”字限定。诸
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
上当受骗》等等。“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
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
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
的情感因素。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
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
“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
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
护幼小》等等。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
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
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
第四类是用道德名言、警语、俗语、格言作课题。诸如《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珍惜集体荣誉》、《劳动光荣》、《我要读书》、《集
体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时间》、《讲信用》等等。
这些名言、警语、俗语、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把相应课文的
教育主旨点明,有利于学生体认、品尝,作为最佳道德营养吸纳,
有终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层次性
思想品德课题是一个网络结构。九大教学内容,犹如九条教
育主线,伸展在小学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而课题则是缀在这些
“线”上的“明珠”。它们在所属教育主线上有确定的位置,分别
展示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育层次和坡度。例如《我爱爸爸妈妈》、
《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个课题,均属热爱人民的教学内容,
然而教育的层次、坡度则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我爱爸爸妈妈》完全
是口语化句子,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昵,洋溢着依恋之情,这一
课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儿女很辛苦,要爱父母,尊敬父母,
对父母亲有礼貌,要听从父母教导。中年级的《关心父母》,按照关
键词“关心”的提示,情感培养内容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它要求学
生不仅从父母那里受爱,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这一课
题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平时要关心父
母,主动当好“小帮手”。当父母遇到伤病时,应尽力照顾。高年
级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浓。这一课题主要是借助陈毅元帅纯
真的情怀,以激发和陶冶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引导他们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个课题,犹如三颗耀
眼的明珠,镶嵌在热爱人民的教育主线上。我们只有以“线”驭
“珠”,才能吃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三)语词的情境性
对于思想品德课题,不能简单停留在弄清它的字面意义,关
键是要把握课题语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常常有这种情况,许多课题
用了相同的中心词,然而同样的词,思想道德意义却不完全相同。
原因何在呢?因为同样的词,出现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例如《自己
的事情自己做》(2册)、《今日事、今日毕》(3册)、《做事不
能马虎》(4册)、《做事要有始有终》(5册)、《多为集体做好
事》(6册)、《做事要负责任》(8册)和《有事大家商量》(9
册),这些课题中的七个“事”,依托于不同的道德情境,其思想道
德意义也不完全相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的“事”,是指学生
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衣、洗脸、洗脚、洗手
绢、洗袜子、铺床、叠被等。《今日事今日毕》中的“事”,是指学
生的功课,主要是作业。《多为集体做好事》中的“事”,前面用
“好”这个形容词加以限定,是指能给集体带来好处的事。《有事大
家商量》中的“事”,是指集体的事,不是个人的私事。这个课题强
调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商量着办,要多听集体成员的意见,少数服
从多数,不能一人说了算。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只有结合课题勾
勒的具体道德情境,审度课题语词的意义,才能把握课题的内含和
涵盖范围。
(四)表现主体性
学生是受教主体,学习的主人。思品课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教育思想渗透到了课题中。当我们用“主
体性”观点研读教材,就能发现不少课题犹如学生心灵的自我倾述,
情感的自我表达,从课题的字句之间,仿佛能看到学生亲自投入的
身影和心态。例如《我爱帮助同学》,课题中的“我”,既是指学生
所要认识的客体(教材中的“我”),也是指教室内的每一位同学,
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当发现集体其他成员有困难时都要热情
帮助。显而易见,作为道德主体的“我”,已活灵活现地进入到了
课题中,不是课本上写的要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情感以及怎么做,
而是“我”自己要有这种认识,要投入这种情感,要这样做。又如
课题《腾飞吧,祖国》,无疑是洋溢中国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强音
符,如果从主体性视点看,又像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是道德主
体“我”的衷心祝福。思想品德课题的这种主体性特点,需要教师
在教学中加以点拨、揭示和激发,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后,
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
(五)生动活泼性
这是指组构课题的语言形式而言。思想品德课题的字数不多,
如《谦让》仅两个字,句式很短,词语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例如《和
好书交朋友》,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好书人格化了。《谁勇敢》采
用设问句式,把教育主旨凸现出来,辨析性强,能引发学生思考。
又如《做妈妈的小帮手》,“帮手”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显得平淡,然
而在“帮手”前加一个“小”字,表明是做妈妈的“小帮手”,课
题就显得生动活泼了。它不仅呈现了“是什么”、“要什么”,而
且有意识地要从情感和态度方面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题的备课与教学
认识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驾驭课题,充分发
挥它在统领教学全程的作用。为此,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要认真进行课题分析。课题分析一
般分初识课题和终审课题这两步。初识课题是指首次触及课题时,
推断这篇教材会写什么,以求对全课有一个直觉的、整体性感受。
终审课题在初识课题基础上进行,一般作法是先精细地分析课文、
插图、练习的价值以及编者的意图,然后再立足整体,终审课题。
具体内容有:1.课题语词的结构与特点;2.课题的思想道德意义与本
课的教学目标;3.课题的关键词与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只有对课
题进行一番钻研,弄清其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把握其特点,才能
得心应手地驾驭,并发挥其为教学导航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揭题这一环要重视把课题中关键词的思想道德
意义凸现出来。笔者以为,课题的这些功能能否发挥,很重要的一
点就是看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和准确揭示关键词的含义。如果对关键
词的理解和揭示不准,教学就可能失之于“浅”或失之于“偏”。
相反,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很精当,就能引发教学思路正确运行,
并为全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很好的基础。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终》,
“终”是关键词,如果对于“终”的理解仅仅是指做一件事要做完,
教学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相反,教师如果能将“终”字的思想
道德意义揭示得更全面,更准确,它不仅指做一件事要做完,而且
要按照规格和要求把这件事做好。学生基于这种理解,就会围绕这
个“终”,进行道德努力,每做一件事都不分心,有耐心把它做完
做好,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且能让课题真正潜
入学生的心中,自始至终为他们的学习导向。
最后,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善于借助课题出示,增强教学
魅力。既然思想品德课题具有品德规范性、展示层次性、语词的情
境性、体现主体性和生动活泼性的特点,我们就要利用课题的这些
优势,在课题出示方式上,因课而异,灵活多样。
(一)课首揭题目的是启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从整体
上感受这课要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执教《国旗国旗我爱您》,
开课先打出一幅投影:全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接着教师
示意学生全体起立,奏起国歌,师生一齐向国旗致敬。通过这一情
境的引渡,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火花。教师接着说:“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新课是:《国旗国旗我爱您》”(板示课题)。像这样课首
揭题,学生参与其中,既能满足他们乐于表现的需要,同时又为课
堂构建了庄重而和谐的氛围。
(二)课中显题一般安排在教学进程渐趋进入高潮时。课中
显题是一个标志。它主要牵引学生从“识”与“情”的相互交融上,
获得感悟和感奋的效应。如执教《相信科学不迷信》,可把课题揭示
放在课中进行。教师先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天气干旱,一位老人求
雨心切,竟在盛夏时节,一步一磕头地攀登上山。因为山顶有座庙,
他要到那里祈求神仙降恩,让老天爷下雨。结果酷暑难耐,老人还
没登到山顶就热死在半路上了。“雨真的是神仙掌管的吗”?接着
教师又让学生动手做雨的形成过程实验。通过正反事实的对比以及
教师描述、揭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方式的教与学,课堂上渐趋呈现
高潮态势。教师便抓住这个时机,把“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课题板
示出来。教师书写的这七个醒目、富有美感的大字,照亮了学生心
灵,使他们既感悟到相信科学不迷信的道理,同时又对迷信是愚弄
人民,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定要破除迷信这一点,深信不疑。
既然学生有了感悟和感奋,接着在课的尾部,教师再联系他们的思
想实际,以及学生家庭和现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应当怎
样不上迷信的当,不受迷信的害,借此分清是非,指导行为。
(三)课尾点题思想品德课的课尾设计有多种方法,课尾点
题是总结全课的一种。大凡真善美与假恶丑对比强烈以及情理性很
强的课文,放在课尾出示课题,就能获得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如
执教《劳动光荣》,先从具体入手,让学生感受甘祖昌将军是一位大
功臣,年纪大了,组织上本已安排他到杭州长期休养,而他却带领
全家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劳动,因为他心中认定劳动是最光荣的事。
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乡亲们衷心的钦佩。当甘祖昌的光辉形象在学生
头脑中凸现后,再由具体到抽象,循着三个层次启发学生认识:1.
任何人要生活下去,都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2.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
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是劳动的成果;3.我们的未来
更加辉煌,然而,美好日子的到来也要靠劳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和领会一个问题,就在黑板上板示一个相应的观点。最后用线条连
接三个观点,归结全课: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是《劳动光荣》(随手
用红色粉笔板示出课题),这一课使我们感悟和体验到了:劳动是人
类生活的第一个条件,是幸福生活的泉源,劳动最光荣。这是课尾
点题的一个案例。它能高屋建瓴,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巩固道德认
识,获得余音绕梁的效应。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由事实过
渡到概括性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就好比
学生攀上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教师要善于运筹全局,选择恰当时机出示课题,使之
成为课堂上亮起的一束耀眼光柱,既能推进教学,又能照亮学生的
心灵。
本文发布于:2024-03-19 02:5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88254575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班主任德育论文-关于思想品德课的课题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班主任德育论文-关于思想品德课的课题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