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观后感5篇

更新时间:2024-03-18 21:07:3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水漫金山什么意思)

《我的1919》观后感5篇

《我的1919》观后感5篇

影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战刚结束在法国召开凡尔赛会议为背景来讲述中国

驻美公使、即是已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员与法、美、日各国在巴黎和会上周旋的故事。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我的1919》观后感吗?小编整理了相关范文,接下来欢迎

查阅:《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1

《我的1919》令我头雾水。主要在于对个问题没有理清头绪:顾维钧从挣扎着痛苦

着要不要签字,到最后慷慨陈词,坚决拒签——这中间的转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仅仅从我个人这个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有英雄主义历史观的

倾向。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种倾向有定的真实性,这又与我们直所学习的群众

历史相违背,二者对立,影片就有了趣味性 ——因为我们远在2011,所有的斗争、燃烧、

鲜血,都只是小小屏幕里的热闹。

那么,顾维钧到底是怎么下定决心拒签的呢?

爱国?这个理由似乎不太充分,作为个必须遵循列强所制定的国际法则的中国外交官,

他无时无刻都体现着冷静与理智。“外交事务很复杂,你们无法理解。”他的爱国之心,

体现在勇气和责任感上。当陆徵祥这个看起来洋化的人,跪在天父面前祈祷精神上的宁静,

在比利时夫人的温柔中需找安慰,最后狼狈地逃离法国的时候,顾维钧的形象就开始高大

了。骨子里同样是中国人,陆徵祥体现的是所谓的“良心”,不敢背负千古骂名,而顾维

钧则是需找解决之道,纵使切现实条件都处于劣势。但是直到签字的前刻,这种爱国依然

被埋得很深,深得无法作为拒签的理由。

那么是五四运动的作用吗?这个理由最符合高中课本的描述:“五四运动取得了定胜

利——罢免、释放、拒签”。然而看看大洋的这边,优雅的法国,列强们并不关心中国的

派如火如荼,他们所作的就是权衡利弊,然后“出卖”而已。那么中国的外交官呢?陆徵

祥反复强调他们是为北洋政府做事的。北洋政府呢?次次地下达指令:“要与各国共同协

商”、“切勿直接与日本讨论青岛问题”、“顾维钧的言辞让政府不满意”……知道最后,

北洋政府依然没有对拒签有任何的指示。五四运动似乎未能给北洋政府施加足够的压力。

是肖克检的牺牲吗?肖克检的作为是如今的大多青年无法理解的,用个很容易联想的

词来形容:偏激。细想下,所谓偏激,只不过是热血的种副产品而已。能够为了民族大义

抛头颅洒热血,果断撇下妻子的人——这种人才能那么全身心地投入“唤醒人民”的事业。

不知道肖克检生命的最后刻,是否有想过自己的生命能换取怎样的筹码?他血红的眼里,

充斥着种狂热,深陷那种极端的宗教分子在自爆之前的满足中。无论如何,对于自己做不

到的事,人们总是钦佩的。他燃烧了自己的生命,如点亮在自己墓碑前的白色蜡烛。持着

蜡烛的顾维钧心里是怎么哀痛,然后怎么权衡的,观众不得而知。

直到写完这篇读后感,我还是不能从这部影片里,得出个答案。

《我的1919》观后感2

影片详细地描述了那段历史和那次中国人不会忘记的失败的经历。它让我们对那段历

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影片的主人翁顾维钧,个年轻、英俊、灵敏和机智的外交官。他的身上似乎拥有切优

秀的品质,而他所做的切都足以证明他是个无可非议上午爱国青年。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

和会上拥有五个席位,他在法国总理克里孟俊面前表现的不卑不亢,深受克里孟俊的赏识,

在面对大国的刁难(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下午三点前简述自己在山东问题上的观点,而他们

接到通知时已将近2点)时,他顶着国内政府的压力,发表了激情洋意的演说斩钉折铁的

指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使得在场的每个人都震惊并

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但顾维钧背后有个软弱的政府,尽管他再出色、再有才华横溢,他都

不能为力,也不能改变中国失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早已不是个外交官艘能左右局面

的了。尽管,外交失败顾维钧依然用他的行动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和利益,即在没有接到国

内政府拒绝在和会上签约的明确指示下,他拒绝在和会上签字。这是要在多大的压力下才

能完成的啊!这就足见他是个爱国的青年了。

与顾维钧相对应的另个人,他的好朋友肖克俭,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他都次领

导工人罢工,为争取山东权利和废除“二十条”,他领导巴黎华人游行示威。但情况是不

如他艘愿的越来越糟糕——外交失败,为抗议巴黎和会的签订,他在凡尔赛广场自焚。他

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他的行为深深的震撼着我,我清楚的感受他的

爱国热情。相对于顾维钧,他的爱是激烈而又直白的容易引起无数的爱国者的共咛。他们

两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对祖国的爱,其实是殊途同归。

影片中顾维钧说了句很经典的话:’弱国无外交。“是啊!·个国家不强大,那么你在

外交上是没有优势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用科学来强大我们的国家。我们要有

丰富的知识与爱国的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事务中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利益,捍

卫祖国尊严的立场上。我们要奋发图强不要让第二个巴黎和会再出现在中国。

《我的1919》观后感3

《我的1919》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其表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明的外交

使节顾维钧等,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与列强抗争的种种过程。更有爱国志士肖克俭为

国请命,最终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悲壮之举。从而讴歌了中华民族勇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和源远流长的爱国情义。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素来以沉稳、儒雅

风格著称的中国大陆实力派演员陈道明在片中扮演的顾维钧非常引人注目,其将顾维钧身

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及外交家的睿智潇洒等都表现得入木三分,不论是澎湃之时还是伤

感无奈,都予以观众们真情触动。

由于本片是一部专题的反映民族情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不论是哪个角度都折射着

发人深省的气息。陈道明的出演也很好的贴近了更为年轻的一代观众。因此不妨从感性的

层面来表达一下感受了。

影片初始的几分钟里,貌似'使用了侧面与正面'、'国外加国内'这俩"派系"的某些细节

穿插,间接为主的反应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当时历史的人也可

体会到那种虽属乱世但惟德馨的气息。陈道明等,则是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项铁

律一路贯穿。

上述简洁的概括基本上也足够了,太过具体的情节故事之始末,其实不用过于追究,

史实就是史实。不过,还有一个应专门提及的问题,就是本片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我自己

本身,虽没有足够把握来评定,只是想从被触动最为深刻的情节处来寻求答案。包括我国

在内的诸多国家的名称不在话下,还有跟"和会"有关的专用词语都被反复着,过多讨论那

些没有必要。

那接下的,个人意见就是‘欺骗’及‘出卖’还有‘四万万同胞’等。这些词其实不

用专门的填补到戏词当中,应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想法基本上会被认可的。还有"

侵犯权益"等用意的词汇也不在少数。这样一来,若是针对该脉路,就等于内申体现了一

个重要问题:不管当时还是现在,占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其利益

需被维护并不是某几类人或事专门写到某条规定里的。

而且通过故事的始末可以告知人们,我们的利益往往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站出

来澄清和加以维护。本片也不愧为一个非常典型的"史实案例"----不需再去进行诸多的

‘雄辩’,可靠性多年后依旧一目了然。影片也就可以顺应自然的向国内以至世界的影众

们,毫无顾忌的讲述人们不应漠视的种种道义。上述这些应不失为本片的轴心骨之一。

所以,对于史学比较精通的朋友,其实不需要重复的观看本片。因为其起到的就是一

种真实的、警示后人的作用,内容相当坦诚,事实早已摆在那里。不论任何一个群体都无

法扼杀,这无疑也是影片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回到现在,我们当前的新一代,

具备的预见能力毫无疑问会更加强大。

当下的各个民族,都可借助更多的历史事实,还有更科学的‘社会公式法则’来推算

咱们的将来。那是不是说于当代,咱可以较过去更适于防患于未然?好比火苗还未充分燃

烧时,由一个小孩子也可将其扑灭或加以限制,若等到火势已经非常凶险,不论是城市还

是郊外、过去还是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就不是一回事了。

比方现在的亚利桑那山火;当年的圆明园之类----估计都不是小孩子能够去举足轻重的,

至少要交给消防队来处理,至于处理过后收效如何。上述例子而言一般世人都有目共睹,

点到为止吧。

再回到片中,日本的咄咄逼人,陈道明饰演的顾维钧于影片明里暗里都提示着当时欧

美诸强----他们纵容般的所谓调停协助,实际上也将自己的"利益"长远来讲摆在了风口浪

尖。这从某个角度,体现了宽容智慧的国人,以客观的态度和形式警示了世人……欲望是

没有极限的,如果不加以合符情理的限制,必将造成长远的后患。

因为不说其他,我们这个世界的资源现在过去都是相当有限,经受不起太多纷争战火

的洗礼。维护世界是长远的大计,仅靠某个别国家不可能有怎样的收效,可那么多国家却

不自觉的反其道行之,这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深刻伏笔。

再有不得不提的,就是顾维钧的好战友肖克俭。他以最震撼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的

气节。可相信咱们更希望他们这样的钢铁斗士能留下来,好指引我们如何迈出下一步。但

他们没有这样选择,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十万火急,已经没有时间用更平和的方式

去作唤醒了。言下之意,只要是知道这段悲壮史的民族成员都对其生命的痛失附有连带的

责任义务。

而还清了这笔"债"的人现有多少?可反之,有的时候,埋怨的声音好像更为响亮……究

其因,该归属哪些方面呢?其实人们大都心知腹明。冥冥中,我想到了影片的最后一幕,

标写着几行醒目的大字。字幕意思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中国人民敢于说不。

敢说不于片中指的是开始敢于向列强们说不。但实际上,于日常中,去针对我们自身的某

些情况,说起不来应貌似更为"便捷",可事实往往有所区别。

对这个问题,可能好比去评判他人之前,应先基本上管好相关的自我,这样去做评判

才易收效。不知有无共识,仔细一想,以一定标准来管好自己还真不是件容易事。恰好影

片中也有"呼应"的陈述,就是陈道明机智巧妙的用日方人员怀表作以铺垫,引出了激情有

力的辩论,使得会议代表们都以掌声回应……由于制片方导演明显在此段情节中下了功夫,

无疑使之成为本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幕。

因为这说明了很浅显的世理:不论是民族还是群体个体,如果连自己的利益尊严还有

言行都懒得去维护和评价,那周边的人甚至是物,有谁还心甘情愿的去为你效劳。这种可

能忽略不计吧,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反之还会因此饱受侵害。但世界就是有其残

酷的一面,很可能还会使得自身所处环境都跟着一起受罪遭殃。所以咱们把这些理综合,

再等价至刚才提到的先以一定标准来管好我们自己,再去……的那段,便会发现二者其实

是作同理看待啦,而与之可生共通同理的,又何止一二。

上述只是浅显的道理,不过本片在一定程度上难道不就是在提示激励我们不要等到崩

溃之时才去认真反省吗。我们的世界总是处于变革起伏之中,不久的'将来,很多事物都

还无法明确。想要适应和发展,则需在自己不断努力的前提下;重要条件已经到位之时,

才好考虑兼顾和促进其他群体的事宜等。不然,就算是再给力的点子都多半是行不通的--

--这又可联系到片中同理的"弱国无外交定律",其对于民族和个人来说都绝对可以"灵验",时

间问题而已。

《我的1919》观后感4

从外交官顾维军在和会上义正词严的讲演、肖克俭具有爱国性质的游行及自焚事件等

多视角,来展现影片主题,加之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庞大有力的意象,从而迸发出五四时

期势不可挡的护国热浪,或许这正是影片《我的1919》能成功契合历史与艺术的原因所

在。

影片别出心裁的选材于中国五四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从中国外交群体在国际上的斗争

和惨败为线索,同时一条暗线贯穿其中,即以肖克俭为代表的群众自发式举动,将民族尊

严、国家利益、儿女私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贴切到位。

顾维军无疑是影片中成功塑造的人物之一。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灰色基调,并多次穿插

采用黑白胶片摄制的客观镜头,将当时的社会景象与黑暗的一面有根本的表现,并对人物

形象的表达起到了衬托作用。陈道明精彩的演绎更是彰显出一种大气,有一种深沉的感觉,

肃穆庄严,举手投足都合乎一个外交官的风范。陈在影片中主要行为就是“说”,参与谋

划、密谈、发言、辩论。顾维军性格上与陈性格上的孤鹤鹰隼一般的气质,淡淡沉醉于自

身的眉目流转,或是不露声色地演练一身的陡然一身正气。

面对日本代表百端的挑衅与排斥,于众代表的排挤等困难,顾的言行举止更映衬出他

的机智与胆略,他论证有力,措辞得体,一次次怒吼着一个中国人歇斯底里的呐喊。编导

通过设置这些事件,加上影片中短促的音乐和顾沉重有力的脚步声,使顾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顾的对白与旁白的设置上,导演所设置的人物顾的性格也得以十分强烈生动的体现。

在第一次与日方正式交锋中,他巧用日本代表掉表一事,迫使日方愤怒,吊足与会代表的

胃口,继而旁征博引,摧毁了日本不良图谋的第一座堡垒!在日本的下,他巧妙的与

之斡旋,他抛弃了清政府的妥协与软弱。有着自己的立场,他也曾在忍耐、利益、放弃间

游弋,却最终拒签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他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是一个

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

巴黎和会上,中方受到种种挤压,影片中却两次将官员间的相互推卸责任的镜头展现

在观众面前,这一方面突显出国

《我的1919》观后感5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21:0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672532573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的1919》观后感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的1919》观后感5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国   影片   本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