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小学生英语怎么写)
三期律诗班第四课:如何处理律诗中的情与景?(上)——情
景相生
在我们以往的讲课中,经常会说到情景,我们在律诗的写作中,
也讲过如何处理情景处理的问题。但都没有系统的讲下,古典诗词中
情景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讲下这个。
我们在以往的讲课中总会提到情景的问题,那么古人写诗填词都
离开不开写景和抒情的关系。用形象的景物描写来把抽象的情感进行
具体化,形象化。这个是古人写作的技法之一。今天我们来详细的介
绍下,情和景的关系。毛主席当年与陈毅元帅的关于古典诗词写作交
流方面的书信来往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主席说写诗要少采用逻辑思
维,对采用形象思维。这个形象思维就说的是用景物来抒发情感,诗
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相生故有境界。 毛主席给陈毅
元帅书信中提到的形象思维呢,是说情景的两种关系
一般说来这个形象思维包括两种:A: 描写的景物和情感有必然的
联系,王国唯在人间词话里也说了下,就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
个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这时候呢情和景有必然的联系。
B:情和景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就是在传统的写作形式中加入了
象征主义的元素和印象派手法(当然这是无意识的),用具体可感的
物象表达抽象的情感,情感和物象之间有时没有必然的联系。今天我
们主要来给大家讲下第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叫做“情景相生”。古人
处理情景问题一般有三种手法
一种是情景分写,如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写情,或上联侧重
写景,下联侧重写情,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
上下句各有侧重的,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
寒”,侧重写风和水,也含有悲壮的情绪,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写决死的感情。情景结合,更见悲壮。古诗“白杨多悲风”,
侧重写景,也透出悲来;“萧萧愁杀人”,侧重写愁,反映的感情很
深切。
上下联各有侧重的,像杜甫《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第二联写景,第三联抒情
这个时候呢第二联指出洞庭湖的浩渺无边,好像吴楚的东南部裂
开了,天地在其中浮着,是写景。第三联说亲朋没有一个字的来信,
自己老病只在孤舟中漂泊,是抒情。
杜甫的旅夜书怀,上文就是在写景,下文在抒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个呢,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回头我们会重点介绍这个的
还有就是在填词里,上阙写景,下阕抒情。这个以后我们在填词
课会重点介绍
情景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先抒情,后写景。 这个时候呢,写景是
为了把情感进一步深化。
我们下节课就会讲到这个手法。运用在律诗中的写作。这里大家
先了解下
第三种手法呢就是情景互藏。
从写景中抒情,情包含在景中,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
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感到春天
的蓬勃生机,这里就透露出诗人喜悦的感情。 又像张协《杂诗》:
“借问此何时,蝴蝶飞南园。”诗人在到边城去时,想到当时正是南
园蝴蝶飞的季节,唤起一种美好的回想。谢灵运《岁暮》:“明月照
积雪,北风劲且哀。”侧重写景,只有一个“哀”字写情,用雪月寒
风来抒发诗人的悲哀。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飞。”亭皋是水边的原野,是妇人捣衣处,陇首即陇头,是妇人的丈
夫远去的边远地区。从原野的叶落联想到陇头的云飞,从中透露出思
妇望远怀人的感情。 情景互藏的有很多,大家熟悉的还有,眼前泪共
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写景的句子里可以不带表感情的字,或喜或忧就藏在景物里面,
让下面的情话来透漏出来。不过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个特点就是同样
的景物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不管你采用以上哪种手法,都必须做
到一点那就是,把景语写的富有诗意、富有情味。
写景诗有的写得很用力,极工巧,却是诗味不够,有的写得很自
然,好像并不费力,却写得很有诗味:这两者的分别在哪里?前者是
由于诗人的感情不够真挚,所以虽用力刻划景物,还是诗味不足;后
者是由于有了真挚的感情,所以好像并不用力刻划景物,却能在景物
中透露作者的情思,这样的写景句就有诗味。
这个就是古人在使用情景的三种手法
下面我们来讲下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我们来看下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呢,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加到描写的景物里面。作者高兴
时候,描写的所有景物都是高兴的。如果相同的景物,作者悲哀的时
候,那么描写出来的景物也就是悲哀的了。 这个时候写景抒情,作者
是把自己的感情强加在了景物里面
例如呀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就是这样,霜叶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
只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加到了描写的景物中去了。无我之境,实际上
就是我们说的触景生情。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突然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
感波动,这个就是触景生情。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
急,物态本自暇”
诗人眼观寒波淡淡,白鸟悠悠,不禁由此悠闲物态联想到正在归
途之人的急迫心情,闲暇与焦急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为之心动。这个
就是触景生情。
又如,采菊东篱下,一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就
是触景生情
通过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无我之境就是描写的直觉中的境
界。例如我们刚才举的杜甫的《旅夜书怀》的例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前四句的写景,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
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触发了杜甫内心中的情感波动。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
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
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
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
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
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名词“缘情写景”
我们先来看下什么叫缘情写景
缘情写景 景随情移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可以说都是抒情散文的主要写法。
何为借景抒情?即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
景写乐情的写法。
由此得出,作者的写景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与作者当时的感情
有关系,即缘情写景;同时,景色也会随着人的情感的不断变化而变
化。 这里借抒情散文的一段解释,来讲下缘情写景。
其实呀,缘情写景,就是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有我之境”
缘情写景常见的有三种手法
1、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
2、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使它适合抒情;
3、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
我们来逐一的介绍下 缘情写景常见的有三种手法
1、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
2、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使它适合抒情;
3、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
我们来逐一的介绍下1、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如这句,要表达愁苦的心情,就选择使人感到愁苦的景物来写
例如,我们形容春意怏然,绝对不能用松柏森森来形容,为什么
呢,因为松柏不适合用来表达春意 2 、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
改造一下,使它适合抒情;
如,把枫叶说成“点滴是离人泪”。经过这样改造,就把它改得
适于抒情了。这个要展开作者的联想,而不能是单一的改造。
3、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强烈了。
这个例子最多了,个人觉的最有名的就是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
不语”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个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
词中。 古人在写景中还经常运用这样的一种手法,那就是写出来的景
物呢,未必是真实的景物。我们称这种手法为“造景”
造景呢通常有两种手法,第一种描写的景物虽然不一定存在,但
符合客观逻辑;第二种就是不符合客观逻辑。
我们来逐一的介绍下:
我们先来看下第一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又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首绝句,我们在讨论绝句章法结构的时候,把这种章法布局
叫做并列式。并且,当时还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般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尽量要使用对仗,景物的安排不能很随
意,一定要注意先后的安排。还有就是要把营造出来的景物组成一个
完整的画面。第二种,就是景物描写是不符合逻辑的,但又确在情理
之中。
例如
宋诗人欧阳修的《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这首四句描写彼此并列,中
间没有呼应关系的词,只靠这些景物的安排构成一种境界。
通过一组画面的描写,但这组画面的描写出的景物是不符合逻辑
的,一般是跟着作者的情感而变换的。或者有着某种寓意的。现代人
把这种写法叫作意识流。
例如,我曾在一首满庭芳词里,在下片中连续换了三个场景,而
这三个场景并不是发生在同一时刻的,只不过这三个场景分别代表人
生的三个际遇。这个时候的写景其实跟着作者的情感而变换的。
以上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情景相生。
使用情景相生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写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把情藏在了景里。抒情也不要单一的
抒情,最好把景藏在情里。这个我们叫作情景互藏。
2、情景相生一般要虚实结合。情和景要互为虚实。
3、情景相生的目的是要把情感升华到一定的境界。而不是把它当
作一种写诗填词的工具来使用。或者公式来使用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留个作业:七律 要求二联写景或者叙事,第三联抒情。以春雨为
题 韵部不限制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18:1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568421651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期律诗班第四课:如何处理律诗中的情与景?(上)——情景相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期律诗班第四课:如何处理律诗中的情与景?(上)——情景相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