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4-03-18 18:10:4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文家市镇)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

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

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

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

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

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

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

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

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

“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

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

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

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

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

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

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

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

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

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

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

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赏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

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

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

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

“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

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

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

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

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

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

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

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

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

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

“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

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

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

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

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

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

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

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

“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

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

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

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

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

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

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

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

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

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

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

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

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

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

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

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

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

感受。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18:1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56642165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pdf

标签:敌军   铠甲   黄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