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个人介绍

更新时间:2024-03-18 17:45:29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诚实的名言名句)

阮仪三个人介绍

阮仪三

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苏州人。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毕业留校。

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

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

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

就奖。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

划》等。

中文名

阮仪三

民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934年11月

职业

教授,导师,文化遗产保护者

毕业院校

同济大学

主要成就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保护规划平遥、周庄等古城古镇

代表作品

《护城纪实》《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人物简介

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61年

毕业留校。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

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以

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

保护神”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

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保护的主要倡议者。在首批“全国十大

历史文化名镇”中有五个镇的保护规划出自阮仪三之手,它们分别是周庄、同里、甪(lù)

直、乌镇和西塘。

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

任、苏州、杭州、绍兴、洛阳、宁波等十数个城市政府顾问。

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

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4年,成为首位荣获“亨利·霍普·里德奖”的亚洲人。 主要

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等。

[1]

人物经历

古城守望

究竟是什么情结,让阮仪三对历史名城的保护“生死相许”呢?

在同济大学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记者与阮教授面对面。说起古城镇,他的话匣子就

很难关上:“过去的建筑是一群舞蹈家,一起翩翩起舞非常优美、有韵味。现在的许多建

筑却都以我为主,各不相让,你穿红的,我穿黄的,站在一起很不协调。

“各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一种韵味一种美感。过去我们的江南古镇,诗情画意,有很

多的美感。西塘是婉约的,乌镇是秀美的,南浔是疏朗的……不信你去看看,确实就是这

样的。前年,要修苏州到周庄的公路,当年乌镇在镇上修公路,这就好比在美人的脸上划

一刀,你说多煞风景!

“有人说我会骂人,你说那些古城镇的败家子,该不该骂?有的地方城市保护要拿三

五百万说没钱,但建假古董却能花上亿。和他们说城市保护,不想接受就说我的观点新

鲜。我说:我的观点不新鲜,你的脑子很糊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阮仪三教授说:“20世纪80年代,在全

国一片开发建设中,我是真的忧心如焚。当时很少有人能听得进你的话。那我们就从推土

机下抢救,救下一点是一点,只希望不要把我们好的东西都弄光。平遥古城就是那个时候

抢救保护下来的。

“2000年以后,我所担忧的是,许多人都看到保护取得成绩了,全国的假古董都垮

了,而保护好的都名利双收,产生效益了。现在都晓得要保护了,也晓得申报世界遗产

了。但当申遗成风,我就担忧了。现在担忧的是把保护看成是获取经济效益的一个手段。

因为凡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地方,造成的深层次破坏是根本性的。以前是不识货一推了

之,现在做不好是从内部进行深层次的破坏,而且举的是保护的旗号。

“现在保护要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从保护我们民族优秀的遗产来认识。中国城市的

特色丢了,但还没丢尽,要求我们去恢复和创造,创造我们的新城市新风格。”

“过去历史上从来不说宋代建筑、明代建筑、清代建筑,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他们

有自己的特征。清代人不会去建明代建筑,明代人不会建宋代建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

的建筑。而我们现在仿明清仿西洋,欧陆风情泛滥成灾,这是文化贫瘠的一种表现。”

阮仪三说:“新时代要创造自己的新风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留存古代的遗产,更

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这是清代的、这是明代的……而且它还在发展。我们给下一代什么

东西?给他们一堆大杂烩?我们留存古建筑是为了研究借鉴,创造我们的新建筑。现在科

技发达了,现代建筑都用钢筋混凝土了,高楼多了。但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会改变,一

年四季的气候改不了。人还是从自然中来的,现在城镇千镇一面。但原来江南六古镇都不

一样,各有各的特点,虽然它们在同一地域同一历史阶段形成,但由于本身的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古人讲天人合一。每所房子都有天井。我现在到处宣传天井。天井通天通地,是人

与自然的结合。房子要包起来,要安全要保暖,防外来侵袭,但又要开朗、通天通地。天

井,井通地,井就是泉,泉就是人的命脉。过去造房常发现人家里厅堂有井,原来是在房

子改建中前面人家留下的井,他不好填了,因为堵了就堵了泉眼。这是尊重自然,因为泉

眼是不会变的。有泉眼的水是清的。”

阮仪三推土机下救平遥,这事许多媒体都报道过。其实,阮仪三保护古城镇的故事还

有很多,这里就说说乌镇保护记。

乌镇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古镇,乌镇的转船湾河埠头很漂

亮。10多年前,阮仪三拿了国务院文化部的信去当地搞调研做规划,阮教授说,当时他

有一个非常得力的助手,是乌镇人。他们两人去乌镇做规划,还做了模型。当时做规划都

是他们自己贴的经费。但规划做好一年后,他听说乌镇提出“旧镇换新貌”。因为茅盾故

居有许多人来看了,没地方停车,要修一条公路。

古镇本身很完整,十字型的街,要修公路不就把古镇破坏了吗?阮教授坐不住了,虽

然当年从上海到乌镇还很不方便,要先到桐乡再换车,或到南浔换船前往。说服不了当地

的有关负责人,他又跑到北京找有关部门,最后找到当时的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发了一

个“茅盾故居不能破坏它周围环境”的函给浙江省政协。之后又赶到浙江,请浙江省政协

发文给当时的桐乡县政协。这样,修路的事停了下来。

但过了一年,1989年,路还是修了。而这事阮仪三两年后陪两个外国朋友到乌镇才

知道,当时他真的吃了一惊,既心痛又气愤。到了20世纪90年代,周庄红起来了,同

里也红起来了,乌镇的人也醒了,便找到了阮仪三。

阮仪三对他们说:“你们要真保护,第一不是为了功利,第二要认真做,不要急得要

死,想让我明天就拿出规划,后天就实施。古街都要铺石板,老桥都要恢复。”但亡羊补

牢,乌镇还是幸运的,总算保护了下来。王德仁

荷戟彷徨

“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阮仪三以他的方式拼力保护中国古城遗迹。面对

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文明”对自然、古迹的毁灭,他痛心、愤怒,奔走上书,四处疾呼,

为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延续,他不惜撞得头破血流,七十高龄斗志依

然。他说:什么叫爱国主义?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就要知道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

特点,这些无形的精神底蕴,是寓于具体的实物环境之中的,留下真实的历史生活环境,

就是留下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一介书生,难改一把硬骨头,从地方骂到中央,不好的,阮仪三决不留情。于是“都

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一干子头衔挂在阮

仪三头上.如果不是山西平遥与云南丽江因他倡导并亲自动手规划的10年后名噪天下,如

果不是周庄、同里、甪(lù)直、乌镇、西塘、南浔在他主持规划后,为当地政府带来的滚

滚财源,阮仪三也许就只是个在底层愤激的知识分子,就在同济大学默默耕耘。

7月世遗大会在苏州举行,阮仪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授予“2003

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是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界获此个人殊荣的第一

人。

现在申报遗产百分之百都为了一个利

《外滩画报》(以下简称《外滩》):世遗大会刚刚在苏州结束,中国排队申报的项目

多达100多项,据说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申遗”动用上亿资金,但是这些城市其实并不

具备“申遗”的条件,大量的资金更是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担,“申遗热”似乎走向了反

面。

阮仪三(以下简称阮):以前我们要“现代化”,通通修马路修楼房,城市一个样,

没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整个想法做法是浮躁的,若干年后我们会为此后悔。现在中国申

报遗产的有一百多项,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没有把它看成留存我们

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或自然的遗存,留作子孙后代发展的依据,而只看到它是个资

源,申报了以后就是个敲门砖,敲经济之门、赚钱之门,门敲开以后这个砖就扔掉,钱到

手你给他金砖他都不要了,因此,我看到很多地方申报遗产的过程是极其恶劣。

房产商所谓的复古也就为一个字——钱!当他转为像洛克菲勒一样那情况就变了。而

很多官员也一样,为什么现在申请世界遗产这么热,他要取得政绩,保位,不仅要做得

好,还要爬得高,所有申报世界遗产成功的都升官了,这就是他的政绩了。因此为了完成

他的政绩就会不择手段。

《外滩》:那么“申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申遗”了才意味着保护文化遗

迹?

阮:问题就在此,不是世界遗产就不保护?我为什么花这么多功夫去保护江南水乡?

申报遗产什么最重要?应该是进行保护!申遗的目的是放在世界范畴来监督保护。遗产不

会产生直接的效应,它本身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层面需要我们进行很好的运作、

开发、合理的利用。我们现在申报遗产的单位百分之百都为了一个利,什么利?开发旅游

资源!旅游资源等于钱,即等于破坏!而且开发的手段全是一样——杀鸡取卵。还有一个

为了满足申报乱拆,破坏原汁原味的风貌,造假古董。

《外滩》:这些申报项目也得到其他专家的认可啊,是不是你阮仪三说好的地方就

好?

阮:当然不是,好的我当然说好,比如苏州,我认为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古城,它周围

没有一幢高楼。我说实话,我每到一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要紧急叫停。而我们有很多的专

家迎合地方政府的做法,有的人到哪都是好话:可以可以,没有问题,我帮你报。说好话

当然容易。

《外滩》:中国到现在有建筑保护这方面的法规吗?

阮:没有,欧洲到1907年有了建筑保护法规、法律出台,1962年法国第一个出台

了关于城镇的保护法,以后就有了城市的保护条例,但是中国没有,中国直到现在都没

有,没有建筑保护法,更没有城镇保护法。

我们保护的只是微乎其微

《外滩》:当年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是你参与规划的,上海在全国应该算是做得很好

的城市。

阮:上海在保护遗产方面比较重视,上海城市规划局专门调了同济大学的一位专家去

当副局长,就是伍江教授。上海2003年还公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

筑保护条例》,全国只此一家。不过我要提一点,现在世界遗产也好,所保护的东西都是

微乎其微的,上海划了十三个保护

阮仪三

区,占上海总面积多少?几百分之一!苏州古城完整的保护也就平江保护区,一百分

之一,上海近十亿幢建筑,保护的优秀建筑才389幢,对比一下伦敦多少?一万幢!日

本多少?一百万幢!日本还有老百姓在不同时期内自己出钱保护,自己要求保护的村子

164个,叫作传统建筑群。我们老百姓都不要,给他拆光,要住最新的房子,老房子破破

烂烂。

《外滩》:但是有个问题是老房子的居住环境确实太差了,比如以前的石库门房,这

是个矛盾,必须要考虑人性化居住。

阮:针对这种愚昧言论,我就写过文章驳斥。以前的石库门房子才住几个人?现在

“七十二家房客”!七十二家房客当然不好了,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老房子不修!破

了烂了就这样子了,石库门房子有很好的,前一进后一进,堂屋、两厢、厕所,上了楼还

有亭子间呢!前面还有一个前厅呢,旁边还有侧厅呢,这种房子,至多七口人,会客有堂

屋,做饭有厨房,还有小天地玩玩,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房子最最主要的问题是解放以

来,五十年来,我们的房子没修过,为什么欧洲的房子那么好、那么漂亮?他一天到晚在

修啊!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房子也得修!

《外滩》:国外老房子,居民是自己修还是政府拨款?

阮:都是自己修,国家的房子国家修,自己的房子自己修,我们所有的房子全是国家

的!这政策是有问题的。原来都是一家一户的,不要说远的,我小时候,一到梅雨季家家

都要“捉漏”,一刮西风了,家家修门窗,家里有钱就要翻修了,十年八年翻一翻,以前

讲偷梁换柱、移窗换门,用用又是几十年。我同济大学毕业那是1960年,第一月的工资

60元,工资单里边第一项房租:0.26元!才占工资的四百分之一,两角六分钱修什么房

子呀?光能养房管部门的职工的工资,那时一块砖还要三毛角咧!

《外滩》:那你觉得要做到良性的运作,国家应当做哪方面的修整呢?

阮:首先,房产都是变成自己的,自己世代有人住就有人管,一旦变成公家的,那就

要国家出钱保护。如果政府觉得个人的房子是好房子,要留着,那政府应出钱补贴。现在

各地的房子,你们拿照片看看,全是一个模子的!可是过去的房子就不一样了,江南古镇

就是江南古镇,延安窑洞就是窑洞,北京四合院就是北京四合院,云南丽江它叫作“三房

一造壁,四合五天井”,为什么四合五天井?遮蔽风雨,形成一个家庭的氛围,围绕家庭

伦理的内在关系,屏蔽风雨,造成家庭和睦的关系,此即中国人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

想。“天井”中“天”同“天”,井同“地”,打井有泉,泉就是财富。这就是维系中国

社会的家庭细胞网络,造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把这些好东西全扔掉了,失去了传统,

失掉了我们赖以生长的民族自己的土壤。

差点死在九华山上

《外滩》:你在保护这些古城中,有没有碰壁?甚至令你非常伤心的事?

阮:你可以看看我的《护城纪实》,黎里、锦溪那些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大堆故事,

那硬是把我赶走的,那现在它也挂着牌子:我江南名镇,我怎么怎么好。我都不想说,你

好什么,最好的都给你弄掉了,我书里还讲了九华山,九华山去报世界遗产,我去看,一

看我伤心得不得了,我那几天整天吃不下饭,欲哭无泪呀,那山上的庙呀实在是精彩,我

亲自写的调查报告,申请国家文保单位的,可是现在,唉,在那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我都

差点死在那里。

《外滩》: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说九华山好,只你一人说不好。

阮:我是1979年上九华山搞规划的,人说“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我就想到

后山区看看究竟有多少寺庙,我想几百个是没有问题,而且九华山的寺庙极其精彩,不同

于那些金碧辉煌的庙宇,都是安徽民居式的,又与山形地貌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镶嵌到

山里去的,一半山洞一半庙,最早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末,非常有特点。悲哀的是现在

全被破坏了,和尚有钱了,拆掉所有小庙建大庙。

为调查这样的庙,我带着一个青年助手,连走了七天,那些山都有1000米以上,我

们走的山路海拔500米,崎岖难找,要过“原始林”,甚至没有路,过了华严寺,就到

了翠峰,突然听到后山噼哩啪啦的声音,那是砍树的声音,看到山上面中间有一条道,像

头发剃过一样,把树砍掉后大木头就从这中间溜下来,底下有人在收,看上去砍树的人很

多呀,我找到一个庙里的老和尚,他看得眼泪都要掉了,这些本是庙产,包产到户后,山

民都去哄抢山林,包括干部在内,没有人管,我就从老和尚那里拿了锣,把他们叫下来,

收了工具,不准走,一个个登记名字,然后训话,把他们骂走了,半夜里,老和尚把我和

小胡拉起,拼命拽着我们往后山跑,大约半个时辰,我们到了后山顶,看到一排排火把、

电筒,原来他们要来抓我们,想来我们不让砍树,又收了老百姓的斧头,把他们惹火了,

幸好与庙里要好的佛教徒向老和尚报信,否则结果还难说。后来下山找青阳县的官员,哪

知道县长不管、林业局长不管、管理处不管,我一人走在青阳县街上心想一定要把这些人

告倒,否则违法乱纪国将不国。我直接向安徽省第一把手发电报说了这个事情,恰好他们

在开党委会,对这事很重视,后来就查处了那批人,包括不管事的官员,我点了名的个个

警告处分。如果那天不是老和尚报信,说不定我早就被打死在九华山上了。

《外滩》:那你岂不是与人结怨了?

阮:当然结怨了,所以我走在九华山上,背后有人吐唾沫的!

每年古城

调查自己倒贴一辆小汽车

《外滩》:那么当年是怎么让平遥政府听从你的规划?

阮:山西省建设厅规划处的处长是我们同济大学的,通过他去找山西省建设厅的厅

长,当时叫建委主任,这位孙主任就说,行,既然你说规划不好,平遥拆又拆不下去,那

就暂时不要拆了。当时房子已经拆掉几百幢阁楼了。说做规划口说无凭,我就回来带了十

二个学生过去,做了规划之后,我知道这样光说还没用,就直接上京,找权威的人罗老

(罗哲文)和郑老(郑孝燮),那时罗老是国家文化部文物处处长,手上管钱,郑老是建

设部总工程师,他们同时是全国政协的常委,我就叫他们去,因为我阮仪三当时一介讲

师,人家不当你是回事情,我拉了他们去看,他们一到,省长也出来的,那么才定下来,

按照我的这个规划去做。

我就把那些写下来报国宝单位,就是城墙、镇国寺、双林寺,先拨款子修城墙,第一

款是八万,相当于现在800万,古城就按照我的规划新旧分开,里面也要更新,但不可

急。平遥为什么能保下来?提高人的意识是关键,我贴钱办了培训班,让那里的官员来同

济大学学习,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我的心腹,那边有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和我说。

《外滩》:当年你开始着手做平遥规划时,经费是多少?

阮:没有钱。还借了三千元去。回来还是用教授经费慢慢的还的。我每年进行的全国

各地古城调查的经费花掉一辆小汽车的钱。

《外滩》:这是你自己的钱,还是学校的经费?

阮:是我自己贴钱的,每年在这个项目上花去15万元到20万元之间,所以我买不

起房子,现在学校的房子我和老伴两人也够了。

《外滩》:学校拨有调研经费吗?

阮:没有,零。这个很可悲的,我们国家不把这种调研当作科研。但我觉得很有价

值,现在为止已经做了50个,做好了就把材料上报。我上课不止讲保护也讲发展的。

现在我感到可悲的是,我搞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这个内容在中国还很不成

气候,我现在是超龄工作,这样的内容在全国招研就我一家,法国那是一个大学院,超级

学院,要工作七年以上才能念这个学院,英国这样专业的学校有七个,我们中国那么多高

校,那么多博士生导师就我一个人在做。上海去年花在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上是1.4个亿,

北京1.6个亿,全国加在一起大概是40个亿,蛮多了是吧,但是一个小小的苏州一年

GDP6000多个亿,法国光是文化部辖的两个局,一个是博物馆局,一个是历史遗产局,

一个局一年将近700亿,另外社会那方面投入也是1000多个亿,日本100亿,英国

500亿,保护后面是有收入的。

主要著作

《旧城新录》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7版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5版

《江南六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 版

《护城纪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版。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

录”

主要项目

江南古镇

●40多个江南古镇,我们才保了6个,很多都在这20年的现代化建设中给毁掉了。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做得还不够

●没有法律,很多事情就很难操作,很多时候靠的是一份良知

6月3日,江苏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获“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

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在2003年,“江南水乡六镇”就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年度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在这些奖项的后面,有着同一个名字,那

就是“阮仪三”。

作为这些项目的主持者,阮仪三赫赫有名。在他的名片上,写着这样的称谓:同济大

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导、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是法国文化部“法兰西

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

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同时,他被民间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

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

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年逾古稀的学者。眼前的阮仪三,两鬓斑

白,精神矍铄,谈到激动之处,还会起身大声批评某些不正常的现象,让人看到一位知识

分子的真诚和可爱。

为平遥要来第一笔保护修缮款

记者:在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5个镇的保护规划是你的手笔,包括

山西的平遥。有个故事很传奇,说你“刀下留城救平遥”。

阮仪三:上世纪80年代,平遥和别的地方一样大兴土木搞发展,拆除很多建筑。我

到平遥一看,当地扒开了城墙,一条大马路开进去,开了180米,拆掉30多幢明代建

筑、100多幢清代建筑。

我找到山西省建设委员会领导,要求给平遥做规划,保护古城。但光有规划也不行,

还要有钱。我阮仪三一介讲师,人家不拿你当回事。我就直接上北京,找相关的领导。确

定保护规划后,先拨款子修城墙,第一笔是8万元,别小看这8万元,它相当于现在800

万元。

记者:当初有很多古镇和平遥一样独具风格吧?

阮仪三:对,周围的太谷、祁县、忻州、介休,都跟平遥一样。平遥和太谷就是姐妹

票号城市,当时,太谷比它规模还大,完整的城墙,完全的钟鼓楼,完整的孔庙,完整的

各种各样的坛庙,很多保存很好的民居。就在上世纪80年代,我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城市

被扒掉,拆掉旧城建新城,大马路开进去,汽车通进去,似乎现代化了。

记者:一提建设,就是推倒重来。

阮仪三: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它毁掉了很多好东西。在江南古镇中,我们才保了6

个,而当时至少还有40多个,都在这20年的现代化建设中给毁掉了。从这个方面来

说,我做得还不够。

全国2000年以上的古城大约有2000多个,真正完整保护好的没几个。多年来,我

们不是搞建设性破坏,就是做破坏性建设。

上门游说保护理念却被赶出门外

记者:后来还到处去游说你的保护理念,有没有困难?

阮仪三:当时,去古镇游说“规划保护”,基本上处处碰钉子,碰得头破血流。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从上海到江苏平望再到浙江湖州去的这条交通线上,都是非

常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譬如说柳亚子的故乡江苏黎里镇,就很有古镇风味:河的两旁是

石板街、过街楼,镇里面有很多很好的大宅。我从上海跑去跟镇长讲,要帮他搞规划、做

设计。去的时候,我还把江苏省委开的介绍信给他看。可镇长根本不领情,说他们不要规

划,他们这儿建设得很好,不要你们知识分子跑这儿来多管闲事。我把我的理念对他说,

他很不耐烦地说:“你们知识分子脱离实际,我们这里不欢迎你们来实习,请你们赶快

走。”我还想争辩几句,他就双手把我推出门去,还在院子里大吼一声:“这两个上海人

啊,食堂里不要留饭给他们啊,不要卖饭票给他们。”

阮仪三

记者:他们为什么不欢迎你?

阮仪三:那个时候他们很得意自己搞的建设,我说三道四,不就是说他的建设不好

吗?实际上他就是建得不好。但是他不懂,他不知道,他是无知者无畏。这种情况,我在

好几个镇都遇到过。

记者:都说知识分子脸皮薄,这样的待遇你还去?

阮仪三:看到那么许多好东西被毁掉,心疼啊。后来我就改变策略,不找交通沿线的

城镇,找一些所谓现代化开拓的意识还比较淡漠的地方。比如周庄,很偏僻,那个时候没

有人知道。

自己掏腰包为周庄做保护规划

记者:在周庄做规划顺利吧?

阮仪三:也很难。我提出的规划方案是,先保护古镇,然后在古镇外面发展工厂。周

庄的领导开始也不接受。后来,我不仅帮他们引来上海的工厂,还在规划时出点钱。当地

领导就慢慢接受了。当时正好拿到一笔科研经费。我把这笔钱就直接汇到周庄的账号上,

当时拿出了5000元。

记者:后来,周庄的旅游也因此火起来了。

阮仪三:这时候,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苏州市规划修建一条公路,准备从周庄的西

北侧穿镇而过。在分管副市长的主持下,公路很快开到了周庄门口。我当时坚决反对,这

条路把周庄的古镇格局给破坏了。周庄的领导说,算了吧,阮老师,不坚持了吧,我们胳

膊扭不过大腿。我说,我不怕。实在没办法了,你开路的话,我躺到马路上去,让汽车把

我轧死算数。

记者:您这种做法不太像一个知识分子,很泼辣,还有点蛮不讲理。

阮仪三:是那个领导不讲理。如果按照他的这种非常不科学的做法,会毁掉一个珍贵

的古镇。对这种错误的东西你不抵制吗?我觉得这正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

有人说,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不如首长一句话。我的理解是,你这个画

要画得好,人家就觉得你不是一张废纸,首长一句话,也就吹不到你。

当然,这更需要体制的完善。欧洲1907年就有了建筑保护法规出台,1962年法国

第一个出台了关于城镇的保护法,以后就有了城市的保护条例。但是中国没有。没有法

律,很多事情就很难操作,很多时候靠的是一份良知。

希望有民间资金投入到古城保护中来

记者:上海不是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吗?

阮仪三:上海在保护遗产方面比较重视。2003年,上海市公布了《历史文化风貌区

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第一部有关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的

法规。上海的建筑保护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已经有了13个保护区。不过,所保护的东

西还是微乎其微。上海13个保护区的面积占上海总面积多少?只有几百分之一!上海那

么多幢建筑,被保护的优秀建筑有多少?642处。在英国伦敦,有1万处保护建筑!

记者:是因为没钱吧?

阮仪三:钱确实是个问题。去年,法国政府用在建筑保护上的费用为4000亿元,同

时,民间组织和群众投入2000亿元。而在上海,去年花在建筑保护上的费用总共为1.6

亿元,这在国内已经算是最高了,完全来自于政府拨款。

记者:那你的调研有经费吗?

阮仪三:没有。政府没给我,学校也没给我,完全是我自己贴钱做的。

阮仪三

记者:还自己贴钱?

阮仪三:在做平遥规划的时候,为了培训当地官员,就把他们请到同济大学来学习。

住宿费啊、讲课费啊、带他们去参观的支出啊,都是我自己贴的钱。1984年、1985年

两年我办了3期培训班,虽然很成功,但也借了上万元的债,5年才还完。

现在,虽然做规划有钱,但每年做调研的钱还是自己出,每年要花上近20万元。

记者:如果一直这样的话,也很难激励别人去做。

阮仪三:因此,也需要民间的支持。我正在操办一个基金会,目前已经批下来了。这

个名叫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前期资金已经到位,有200万元。虽然这对濒

危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只是杯水车薪,但我希望通过基金会的运作,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城

市遗产。

现在,最让我担忧的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在国内难成气候。英国这样专

业的学校有7个,我们中国那么多高校,那么多博士生导师就我一个人在做。

阮仪三个人介绍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17:4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55129165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阮仪三个人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阮仪三个人介绍.pdf

标签:保护   历史   规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