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做人

更新时间:2024-03-18 14:41:0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关于国庆节的画)

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做人

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做人

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做人

孩子将来长大后是否事业有成,婚姻是否幸福,良好的品德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是

教孩子学会做人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培养孩子五个良好的做人习惯【1】

1.应培养孩子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

做人的核心是要有爱心,而“百善孝为先”,“立爱自亲始”,就是说,孝敬父母在

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孝敬长辈开始,一个不知道孝敬父母的

人,就很难想象他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联系到现代的家庭教育,在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下,在推向极端的应试

教育竞争机制的导向下,许多家庭教育陷入了重物质满足和技能培养,轻人文关怀和思想

教育,爱而不严,溺爱娇惯的误区,以致我们很多孩子缺乏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关爱之心

和感恩之心,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讲长幼,不懂礼貌,任性妄为。

这种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背上“坏习惯”这笔终生无法清偿的债务,并使其终生受

到折磨。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在此基础

上推己及人,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老者,敬之;见幼

者,爱之。”的做人习惯。

2.应培养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和帮助他人,社会才能更和谐,生活才能更美

好。

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而且也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正是大

家的互相帮助和关爱才缔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

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在

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

可见,帮助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前提。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告诉孩子,帮助别人不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因为“送

人玫瑰,手有余香”,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宽容和帮助,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父母应当身

体力行,做出榜样,教育、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用心、主动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人,让孩

子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应培养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安身立命之本,是人际交

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合作的基本前提,是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的基本条

件,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无诚则无德,无信则事难成;父母应当

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德,让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赢得诚信这张人生的通

行证,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帮助与支持。

4.应培养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

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体现。

《三字经》上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可见,培养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

惯,塑造孩子落落大方的绅士风度和彬彬有礼的淑女气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每

个父母的职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加强自我教育,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用理性的、关爱的、

民主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去塑造孩子言行举止的每个细小方面,在一点一滴的积累

中,使孩子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5.应培养孩子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对于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

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现实生活中,

不仅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的精诚团结、通力合作,而且生活本身也同样需要团结融洽的关

系、互助合作的精神。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孩子的一项重要素质,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与人相互理解和

合作,知识再多也没有用。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创造与孩子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合

作的一些规则和技巧,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让孩子逐步养成帮助他人、与人合

作的品格。

父母培养孩子良好做人习惯十条建议【2】

1.转变家教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走出家教误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又是终身教师。

父母的思想观念、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

及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孩子今后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

人。

而育人之本在育德,育德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做人。

可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对孩子良好的做人习惯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家庭教育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高,

对自己的责任不清楚,甚至将孩子的教育义务全部转嫁给老师;二是重智育,轻德育,重

物质满足,轻精神关怀,

家庭教育偏离重心,本末倒置;三是墨守“树大自然直”的成规,不懂得“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的道理,对孩子的不良习惯不加以及时的纠正,结果“习惯成自然”,使孩子

背上“坏习惯”这笔终生都无法偿清的债务,并终生受其折磨。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成人成才,家长必须转变家教理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

识,努力走出家教误区,切实自觉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2.遵循“两大规律”,坚持“一个原则”

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若要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目的,就

必须遵循“两大规律”: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坚持“一

个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这要求家长在具体的家庭道德教育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兴趣爱好、

接受能力等情况提出逐步递进的教育要求,采用最符合孩子心理和认识发展特点、最让孩

子乐于接受、最科学的教育方法,逐步培养孩子的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

意志,并充分调动孩子的自觉积极性,使其自觉提升道德境界。

在此基础上,帮助和引导孩子将自己已经形成的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再

通过反复教育、感染、陶冶,久而久之,良好行为就会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的

'持久,就会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和家教质量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要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

的最有力的方法。”可见,父母自我教育,能促进孩子良好习惯及道德品质的形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事,于是将孩子的教育全部推

给学校,因而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更多的父母则是不懂得如何科学有

效地教育孩子,只知道一味地责怪孩子。

因此,父母应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学会用正确和适

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4.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科学、幸福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父母是这一摇篮的推手,是孩子人生道路的启迪者和思

想灵魂的塑造者。

由家庭道德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及家长的期望水平等因素构成的家

庭主观环境的优劣程度,对孩子能否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以及长大后会做什么样的人,不

仅存在着普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具有基础性、直接性、持久性、深刻

性的特点。

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家庭教

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因此,要想培养出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共处的好孩子,家长就应该努力给孩

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5.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孩子良好行为道德的楷模

父母是孩子行为道德的仿效者,是孩子做人处事的榜样。

而榜样的力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

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父母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行

为规范、情感态度、兴趣爱好、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怎样穿衣服,怎样

笑,怎样说话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王夫之说得好:“欲明人者,先自明”。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父母亲应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用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高雅文明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

度,做孩子的表率,熏陶和感染孩子。

6.汲取我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精华,与孩子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家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就家庭德育而

言,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其中家训、家规是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在中国古代,《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庞氏家训》、《二十四孝》、

《劝报亲恩篇》、《弟子规》、《名贤集》等都是家庭教育的启蒙读物。

这类读物教孩子做人的要义、处世的规则等,如《弟子规》中讲:“父母呼、应勿

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人们常说“家有家规、国有

国法”,但现在有家规的家庭已是寥寥无几。

因无家规,教育便无章可循,势必随意性强,对孩子的教育受到情绪的影响。

因此,父母应批判地继承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并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

结合,与孩子一起商量制定符合家庭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家规,让孩子以家规的行为规范标

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

7.严而有格,爱而不纵,严爱相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亲

情和关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

的东西”。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因不懂得如何爱孩子而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爱而不严,

溺爱娇惯。

溺爱会滋长孩子的依赖心理,抑制孩子的独立意识,容易让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

享受、自私自利的习性和“唯我独尊”的心态。

二是严而无度,简单粗暴。

一些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切心理的驱使下,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恨铁

不成钢而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于是,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粗暴、语言粗俗、方法

简单。

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爱”驱使下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冷

漠、粗暴、无礼、好斗的性格,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以适度的、理性的爱滋润孩子的心田,培养孩子的爱心;

切忌以盲目的、娇纵的爱将孩子引向教育的反面。

8.平等尊重,和谐沟通,与孩子共同成长

“爱”的核心是“关怀”,是“尊重”。

孩子是从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尊重中,学会尊重父母和他人的。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应学会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合理选择,尊重孩子的朋

友和个人隐私。

其次,父母应善于倾听和沟通。

据调查显示,孩子在家里最烦的就是“父母的唠叨”。

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中最失败的教育方式之一,对孩子的教育,是难以通过不厌其

烦、没完没了的唠叨来实现的。

因而父母平时应多与孩子推心置腹自然平等地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了解孩子的

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及其对人对事的观点和看法,并以平等的态

度与孩子一起进行评价、分析和讨论,正确的予以肯定和赞扬,错误的予以教育和引导。

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做人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14:4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440681649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做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做人.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孩子   教育   父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