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剩米饭的做法大全)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赏析一:生命成长中的“情”和“欲”
《红楼梦》前五回是对小说整体剧情的一个概括,写了大部分人物的外貌,性格,人物关系,
人物命运,特别是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被视为全书的纲领,警幻仙子的“红楼梦”十二支,
预示了群芳的命运。对这一回前人从不同角度的解读,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笔者选择从生
命成长和超越的视角,以文本的主线为依据,进行探析,虽不免管中窥豹,仍期望以小见大、略
有所得。
这一回叙述了生命成长中的“情和欲”(秦和玉,以谐音暗含寓意)。当生命进入青春期,
情欲开始酝酿、涌动、走向成熟,成为生命中排山倒海的力量。贾宝玉的不爱读书,有天性中对
虚伪礼教的排斥,对自然纯真之美的追求,当他看到客房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时,当即心生不快,如果结合第四回贾雨村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后的蜕变与良知泯灭,
我们对作者的深意就不难理解,大概可在对联中添加几字,“世事洞明皆虚伪学问,人情练达即
官样文章”。
与此同时,宝玉的青春感性正在勃发,秦可卿卧房中的女性气息、香艳陈设使得宝玉如痴如
醉。“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
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
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
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这些描写,何止宝玉,多少《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浮想联翩。
这是现实中的幻境,而在秦可卿的引导下,宝玉随即进入梦中的幻境,或曰“幻中之幻”。
首先吸引宝玉的,还是自然之美,“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尘罕到”,宝玉在
梦中欢喜,觉得这地方有趣,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被父母师傅管束。自由和美,是人天性所爱。
这也说出了所有生命的梦想:在美好的“桃花源”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而绿树清溪边如果没有人,
却也少了生趣,徒余荒凉。
果然,歌声传来,美人翩跹而至,警幻仙子将宝玉带入太虚幻境。石牌上“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
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蕴含禅意,指世人认幻为真,却忘记了真实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天性,沉
沦于幻象之中。“孽海情天”正是痴男怨女们给自己编织的情网。“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
为谁妍?”说的也是生命自作自受,陷于薄命之中。
由于我们习惯从社会压迫的视角看待红楼女儿们的悲剧,对“春恨秋悲皆自惹”一说可能不
以为然,或单纯视为一种文学表达。要理解这点,还是须了解作者的宗教超越视角。从宗教来看,
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因而需要上帝的救赎。佛教则认为由无明而滋生贪瞋痴,形成因果轮回之
链,需破除无明,生命才得以超越。
那么,当生命被情欲牵动,堕入情网之中,究竟错在哪里呢?生命不是本该具有追求幸福的
自由吗?这也许只能归因于生命本身的不完美,佛说人有生老病死之苦,“诸行无常”,无论哪
个时代都难以避免。演出黛玉神韵的陈晓旭,风华绝代,也没有逃过生死无常;展现黄蓉神采的
翁美玲,一代红颜,最终为情自杀。从古到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因情成
伤,为情而死者,比比皆是。当然,作者并未否认社会的丑恶和压迫,此处却更多着眼于人性本
身的痴迷、愚昧、无知和局限,以及由此造成的贪婪、暴力、伤害,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则是人性
弱点的外在展现。由于这些不公,生命徒增了更多痛苦。
为情所困的生命之所以在痛苦中难以自拔,是因为缺少大智慧,看不到前因后果,无法在体
验情感的同时,从中提升,超越,如警幻仙子对宝玉所言:“尔乃肉眼凡躯,未便先知的”。其
实,即便将天机泄露一二,作为凡人的宝玉又如何能从中领悟。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11:3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3260757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楼梦》第五回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楼梦》第五回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