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

更新时间:2024-03-18 07:29:4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五篇:动荡的春秋时期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

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

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

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

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 同学们听说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学生看课件讲故事)。

师: 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之后,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东

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自主预习

学生结合课文和学习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

一、春秋争霸

( 一 ) 、齐桓公称霸

1 、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 、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 、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 献计

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概括总结。

1 、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 、 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 、“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

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 二 ) 、晋楚争霸

1 、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 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

达的能力 )

2 、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 、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 、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

迪?

5 、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

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 ( 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

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

说出有什么特点? ( 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

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 ( 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

解 )

1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 、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

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合作探究

1 、争霸战争带来哪些影响?

2 、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有哪些?

3 、请大家想一想,身处春秋战国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 厄运

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二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

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

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

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

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

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

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

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

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

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

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

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

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

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

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

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

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

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

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

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

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

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

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

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

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

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

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

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

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

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

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

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

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

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

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

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

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火的使用确实

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

谓的“白种人是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

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

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

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

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

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

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

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

(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

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

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

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

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二篇:原始农耕生活 篇三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

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

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

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

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

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

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

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

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

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

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

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

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

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

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

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

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

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

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07:29: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18181572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pdf

标签:学生   人类   原始   历史   社会   生活   争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