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冬至的古诗)
第21课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
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
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
象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
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
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
二、教材分析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
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
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
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
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多数学生都听说过。
但是课前经过调查,去过北京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了材料收集、
教师引导、图片观察、小组交流、畅谈感悟、体会突破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故宫和长城。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如何理解故宫
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精讲深化、
设疑讨论、列表分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问题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步骤:
自学检测
做《导与练》上的填空和选择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和长城吗?基本没有。你们知道故宫和长城吗?学生或多或少知
道。让学生回答,调动记忆。
师:既然大家都了解不多,那么,就让老师当导游,我们一起去游览故宫和长城吧!
二、要了解故宫,先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阅读P119每课一得,简单了解北京的历史。
三、问学生:新北京城的由来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第一句。注:由来。
教师简单补充;明成祖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封地北平是现在的北京。因太子
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即由长孙朱允文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文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
的建议而削藩,以免重蹈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在此背景下,燕王朱
棣身处危难,于是以“靖难”、“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
随后即皇帝位。不久迁都北京。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有讲到这一段历史。
四、问学生:定都北京的原因。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小字第一段。注:原因。
五、认真掌握北京城的三重:由外向里的顺序,注:京城(百姓)皇城(百官办公场所)宫
城(皇帝加公居住)展示北京相关图片资料
六、简单了解紫禁城与故宫的关系。
七、重点掌握故宫的特点。
展示故宫相关图片资料
1.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故宫由明成祖所建,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①、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②色彩金碧辉
煌③前朝后寝④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气魄宏伟,规划严整,处处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
宏伟气派和博大精深⑤数字与九有关,体现九五之尊⑥名称都有仁、和等字体现儒家思想。?
3.故宫是如何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的?①紫禁城之名②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③布局沿一条南
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④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等都体现了王权至
上的观念。
4.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
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
遗产。
展示长城相关图片资料
1、明朝修建长城的原因: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
2、明长城有什么特点?①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花二百年时间。②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
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看课文图标出相关的内容
3、历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修建过长城?中国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
修过长城。
4、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之处?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建筑成就:明长
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5、长城在历史上有何作用?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6、长城精神是什么?
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关注现实,
课堂延伸
展示“今日长城之痛”系列图片,学生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并倡议世人爱护长城。
课堂练习
1.明长城的东西至点是。
A.辽东、临洮B.山海关、临洮C.山海关、嘉峪关D.辽东、嘉峪关2.迁都北京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明神宗
本课小结:
宏伟壮丽的气势、金碧辉煌的色彩、完美和谐的艺术效果,故宫是帝王的宫殿,一方面体现
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成为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方面,它又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凝
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横空出世莽昆仑”。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跨
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骤然崛起,纵横交错,绵延起伏1万余里——万里长城。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空前雄伟、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伟大奇迹。千
百年来,万里长城一直令华夏儿女自豪,今国际友人赞叹。长城的雄姿、长城的精神,是我
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翰空间,隔
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
课堂检测
做《导与练》上非选择题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教学设计
课题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课程标准 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
成就。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2、知道《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
著作。3、了解明清科技得以发展的原因及特点。4、知道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5、分
析明清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在学案指导下,学生通过收集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故事,提高学生
信息收集和语言表达能力;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学会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李时珍、宋应星为什么能在科技领域取得如此高成就使学生提高分析历史人物的能
力。3、启发学生设计历史表格,学会比较和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明清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07:2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1786857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年级历史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年级历史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