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旅行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校企合作个人总结
校企合作个人总结1
作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的课题组成员,一学期
以来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精心准备,缜密研究,
现将我在研究过程中的总结如下:
“校企合作”的理论分析1.校企合作的定义
我国的众多学者对校企合作也作出各不相同的精辟理解。下面是几
种典型的理解内容:
(1)有些学者从校企合作进行层面上作了解释,阐述了校企合作
可根据不同区域及对象以及合作的深度情况进行适度的校企合作。如: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可以表现在区域和专业设置等层面,也可以反映在办
学模式、服务对象与性质等方面,与教育观念、政策支持、国家国情、
地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如:从校企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深度进行层
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
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
员会。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
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
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
再如:校企合作可分为物质、人力、文化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的校企合
作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最有效、可持续的、最具实质意义
的校企合作。
(2)还有些学者从校企合作中要注意的原则、过程和目标等方面
来理解和解释校企合作。如: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
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一种将学
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让学生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学习,企业把学生视为正式员工使用,按企
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要目标的教育模式。还如: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
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
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
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
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综合上述种种解释,我们可以把校企合作教育定义为,校企合作教
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
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
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
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
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
学校解决实验、实训资源、场所不足,学生就业困难,构建双师型教师
队伍的需要;是企业获得优秀技术人才,零距离顶岗就业员工,解决科
研问题的需要。2.校企合作的特征(1)多主体的结合
即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校
和企业是操作主体。应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
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
运行环境,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最佳效果。
(2)多要素之间动态的结合
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与用人
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
岗位要求相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师资培养相结合;服务企业,拓展学
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将结合我校各专业的教学现状与企业需求,
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
校企合作个人总结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校的校企合作办学
也有了长足而平稳的发展,学校在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的同时,学校在
玉溪的中心城区设立了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专门为招聘企业和求职学生
搭建了企业招工、学生找岗的平台,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努
力不仅和云南当地的各大中小企业建立了长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
向,还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知名企业也建立了长期的高技能人才培
养的意向。现将我校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以我校为龙头的玉溪第一职业教育集团,集
团成员单位由15家职业学校增加到了17家,企业也由15家增加到了
20家,总共达到了37家成员单位。职业教育集团的功能主要分析、研
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另一方面为
集团成员企业和当地培养输送合格技能人才,同时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
行。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设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
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
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学校成立了机电专业、汽修专业、财经
专业和化工环保专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
学校领导、招生就业处、培训处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
要工作内容: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
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
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
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
外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
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
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学校将选择
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
伴,并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实习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
同时针对不同专业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
就业指导教育,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
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
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
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每个专业都有稳定合作单位,至今与我校
有合作协议的单位达80多家,满足了各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师社会实
践的`需求。其中学校分别和红塔集团、昆钢集团玉溪焊管厂、玉溪供
电局、云铜集团、玉溪水电设备厂、玉溪机床厂、青岛海尔集团、上海
兴中造船厂、苏州华硕电脑公司、深圳富士康集团、广东中山伟立集团、
玉溪银河化工有限公司、广东帛汉电子公司等单位签了长期的用人协
议、实习基地协议;与通海汉光公司、苏州华硕电脑公司、青岛海尔集
团、玉溪百信集团、江川阳光海岸酒店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合作协
议。
三、成功的经验
1、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准备工作。从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年
会到毕业顶岗实习前的培训,每一个环节都要积极努力地去做好。
2、校企合作,要以双赢、多赢为目的。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就业。要极力地为企业着想,企业需要什么样
的人才,我们就去培养什么养的人才,我们的师资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
验,我们就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
培养。
3、加强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关于毕业
顶岗实习的规章和制度,定期检查,确保每位指导教师不但要到位,还
要保证质量。
4、把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5、利用毕业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积极地宣传玉溪市技工学校,
为我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6、我校毕业学生1082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6.5%。
校企合作个人总结3
按照处室内部分工,由白俊锋、崔馨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工作,
近一年的工作中,在各级领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们积极主
动开展各项工作,在制度完善、联系企业与系(院)、各类数据的统计、
协调合作项目、业务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完善制度方面
起草并修改了《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淄博职业学
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考核办法》、
《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协议书(指导文本)》等制度。
二、各类数据的统计与汇总
上半年对各系(院)报来的校企合作半年数据汇总,并依据绩效考核
办要求进行了分析。全年数据汇总正在进行中。
三、联系企业与系院
先后与歌尔声学、海信集团、海尔集团、重山水泥、全国工商联人
才中心山东分中心等企业沟通校企合作事宜,并及时协调各系(院)与他
们进行洽谈。目前电子系与海信集团在顶岗实习方面已有实质性的合
作。
四、业务拓展方面
经领导同意,到各地市、本市各区县劳动、人事部门沟通、洽谈校
企合作事宜,以收集、掌握更多的合作资源。目前,已先后到了潍坊、
东营、滨州(11.17—18)、莱芜、泰安、临沂、日照、青岛、威海、烟
台(11.30—12.3)与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取得联系,并沟通了有关校企
合作事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与院办司机起早贪黑,利
用休息时间赶路,上班时间到单位谈事的原则,顺利完成了阶段性的任
务,对于我校的主动沟通工作,他们都予以肯定。
在完成本科室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06:0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7129911645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校企合作个人总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校企合作个人总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