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为什么初恋最难忘)
数与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数形结合带给教
学以蓬勃之生命,赋予教学以持续性的活力,使有效教学的策略更丰富,更清晰。
1以童真唤起兴趣,营造乐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着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
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在我们的童年的记忆中,好的动画片和童话书总会给人一种最美好
的的印象,那种感觉挥之不去,抹之不灭。新课改教材里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各种平移、旋转、对
称的美丽图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与学生互相问好后,笔者设计了“分数乐园”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的卡通画面,可是“智慧大门”却
关闭着。生动形象的动画谜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和战胜困难
的斗志。学生猜对后,引出生活中分东西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导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笔者利用信
息技术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孩子们特别熟悉和喜欢的———“分数乐园里智勇
闯三关”的游戏,使学生们的自主参与意识自然而然的产生,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2看图说话,鼓励多提问;先学后导,作图更有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没将题目读懂时,他是没有问题的,这与他没读题效果
一样。只有钻研之后,才会生出“看似绝壁,却辟小径”之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要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新授部分,笔者利用多媒体展开教
学,分三次展示课件“分数乐园”,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地让学生观看直观的感性材料,启
发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地学习新知。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
和一些食物(包括:两瓶水,四个苹果和一块月饼。)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苹果和水后,引导只有一
块月饼,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办呢?随之“半块”的答案就悄然产生,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是
怎么想的,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半块?”那半块是怎么样的呢?经过动态展示比较
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一半”月饼,让学生形象充分地理解平均分,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介绍二分
之一的意义,从而自然引出1/2的写法和读法。
3数形结合,不忘操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本课中设计了“折一折”这个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折纸,来突破难点,完成“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转化过程。学生兴致
勃勃地在“折一折”中玩起了折纸游戏,使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笔
者还设置了“快乐猜猜猜”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体验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3.1强化认识,完整叙述
由平均分实物导出,图形也可以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
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折出它的1/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解决疑难。通过进
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使学生能
够完整叙述1/2的含义,提高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
参与的意识,还让他们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源于我们的生活。最后,在共同交流,检查所学习的新知识,
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3.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紧接着,顺势引导:你能继续折出这个图形的1/4吗?引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逐层深入的
诱导新知。交流汇报意义后,课件引出长方形的4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
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4
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学生自主探索,欲望强烈,
解决了疑难问题,使他们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
3.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
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让孩子们乘胜追击,继续研究各种几分之一。
顺势教师要求:你能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拿出学具袋中的材料,每人选
择一样试一试。经过折涂,学生之间的交流介绍,让学生展示并解说成果。通过变换板书的数字,引导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师提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那平均分成5
份、6份、100份呢?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锻炼他们语言
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形→数”、“数→形”,分阶段把握数形结合知识难度,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低段学生及图形建构差的的学生适宜“形→数”的直观思维,其教学大多以观察、操作等活动开始,
在感知和积累了大量空间图形的具体形象及抽象化图形后,自然过渡到复杂、抽象的图形学习。高段的
学生适宜“数→形”、“数→数”的抽象思维,因其数形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后,几何直观图形感知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在观察、分析、思考题目后,对于简单的图,不一定每次都要
画出来。数量关系式、图形能用“脑图”表现出来再好不过,“脑图”才是我们最美好的追求。我们要
做的,就是将数与形的知识结合起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使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视其情况,降低层次,回溯到相应的基础上再予以教学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02:1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99338257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