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不负众望意思)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
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
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
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
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
丹心照汗青。)
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
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和君离
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
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
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
韵味无穷。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
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
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⑦生活哲理的阐释 如: 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
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
迟。”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
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
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
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
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
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
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
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
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
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
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
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
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
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
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
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
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
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
“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
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
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回答问题: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
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
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和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
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
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
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
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
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
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
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
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
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
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
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
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
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
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
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
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
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和史郎中钦听
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
生寒的感觉,这正和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
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
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
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
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
《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本文发布于:2024-03-18 00:3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69308857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情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情绪.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